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摘要】 目的:观察脊柱胸腰段骨折与椎体骨性结构及韧带间应力分布的相关性,探索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力学机制。方法:招募8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行脊柱全长X线片和CT检查排除脊柱畸形、肿瘤及骨病,对脊柱各椎体及股骨行骨密度测定排除骨质疏松。均行自T11椎体上终板至L2椎体下缘CT薄层扫描,将8名志愿者CT图像参数导入ABAQUS 2016软件中进行标准化,并进行有限元网格化构建。应用MIMICS 17.0、GEOMAGICS 15.0和PRO/ENGINEER 5.0软件处理,建立脊柱胸腰段有限元模型,测量模型相关参数,并验证模型有效性。在T11椎体上终板上加载竖直轴向载荷500N、附加扭矩10N·m模拟垂直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7种运动状态,使用ABAQUS软件对有限元模型7种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观察应力分布与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相关性。结果: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309583个节点和428760个单元,包括4个椎体、3个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等结构。7种运动状态下的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数据无明显偏差,模型有效。T11~L2椎体椎弓根截面积分别为135mm2、154mm2、105mm2、139.2mm2。应力云图结果显示各运动状态下高应力区存在于椎体的松质骨、椎弓根及其周围骨皮质。在垂直压缩状况下,T12椎体所受应力最大(617.4MPa),前屈状态下T11所受应力最大(200.7MPa),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状态下L1椎体所受应力最大(314.2MPa、574.4MPa、626.2MPa、641.3MPa、527.1MPa),且前屈体位时椎体所能承受的应力最小,左旋转时所能承受的应力最大。垂直压缩状况下T12椎体发生骨折, 前屈状态下T11发生骨折伴韧带损伤,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状态下L1椎体发生骨折伴韧带损伤。骨折发生时,前纵韧带在后伸、左右侧屈状态下存在高应力区,后纵韧带在前屈状态下存在高应力区,横突间韧带和棘间韧带在前屈、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状态下存在高应力区。结论:在构建包括重要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的脊柱胸腰段三维模型中,椎体松质骨、椎弓根及其周围骨皮质、韧带均存在高应力区,不同状态下所受应力最大椎体不同,发生骨折的椎体和韧带损伤也不同;L1椎弓根截面积最小,最易发生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对 3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Har rington Luque联合内固定 ,观察术前、术后 2周、术后随访的Cobb角、Frankel分级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患者术后 2周Cobb角获得平均 14 1°的恢复 ,Frankel分级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其中 2 8例经随访 12个月~ 9年 ,Cobb角较术后 2周平均丢失 2 3°,Frankel分级较术后 2周有进一步改善。术后发生伤口感染、气胸各 1例。结论 应用Harrington Luque联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一种复位性好、固定牢固的可选方法 ,尤其在多节段相邻的胸腰段骨折的内固定中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10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105例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武汉430061)许申明从1984年以来,我院收治脊柱胸腰段屈曲型压缩性骨折105例,采用垫枕练功自身复位法治疗,疗效满意,介绍于下。临床资料本组105例中,男76例,女29例,年龄8~82岁;留院治... 相似文献
7.
AF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脊柱正常的解剖形态以使脊柱稳定 ,椎管得到有效的减压并最大限度地使神经损伤恢复[1] 。为实现脊柱骨折的解剖复位 ,各种新型脊柱内固定器械不断出现。我们应用三维椎弓根系统 (at lasfixator以下简称AF)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共 16例 ,结果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共 16例 ,男性 11例、女性 5例。年龄 2 4~ 35例 ,平均 2 7 8岁。致伤原因 :压砸伤 7例、坠落伤 5例、撞击伤 4例。据Macffee分型 :压缩骨折 6例、爆裂骨折 7例、chance骨折 1例、骨折脱位 3例。损伤部… 相似文献
8.
9.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分类和治疗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创伤是发达国家的现代病,胸腰段脊柱损伤也有增多的趋势,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并发脊髓损伤(SCI),由于生物力学、影像医学、计算机技术和脊柱内固定的发展,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骨折分类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分类,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方法,一般根据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椎体成形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的三维稳定性测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估在胸腰椎骨折后椎体成形术对恢复脊柱单元即刻三维稳定性的作用。方法7具新鲜胸腰段脊柱标本。测试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的中性区(neutral zone,NZ)和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程序:①完整状态;②骨折后状态;③椎体成形后;④3000次循环疲劳后。结果骨折后中性区和运动范围均明显增大。椎体成形后屈伸、侧弯、旋转在NZ及ROM均明显减少。疲劳后虽然有增加,但较骨折后明显减少。运动范围在椎体成形后和损伤前完整时比较无差别。结论骨水泥椎体成形在离体常规负荷下可恢复脊柱运动单元的三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终板法伤椎植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不完全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终板法伤椎植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及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取猪的24个新鲜胸腰椎椎体标本,48个椎弓根,随机分成4组,分别应用"平行法"及3种不同"终板法"植钉,比较4种植钉法的抗拔出强度.同时回顾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6月应用该技术治疗的4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的前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管内径及矫正丢失、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终板法"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强度明显高于"平行法","伤椎植钉"与正常椎体的"终板法"植钉具有相同的抗拔出强度.49例患者术后均得到良好复位及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无明显矫正角度丢失以及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结论 终板法伤椎植钉单节段内固定能提供足够的抗拔出强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鉴于临床上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乏被误诊、漏诊者 ,笔者对其影像学及神经学检查作一介绍。1 影像学诊断1.1 X线平片 多数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根据高质量的正、侧位X线平片得到诊断 ,其主要表现如下。1.1.1 椎体前高减低 椎体前高减低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最为显著的X线表现之一。Willen等采用骨折及上下相邻椎体前高与后高比值来反映椎体前高减低程度 ,如图 1所示 ,该比值=[1/ 2 (A1+A2 ) -A0 ]/ [(A1+A2 ) /2 ]。Lin等在生物力学实验中将尸体胸腰椎标本造成爆裂性骨折 ,从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高 (AVH )、后高(PVH)…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案,提出最佳手术时机,手术指标和手术方法,方法:对68例胸椎裂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行后路减压56例,经后入路椎弓根侧前方减压12例,采用“锤入法”或“潜挖法”切除从前方压迫脊髓或马尾神经的椎体碎块,采用Dicks椎弓根钉内固定15例,双哈氏棒固定42例,哈-鲁氏棒固定8例,鲁氏棒固定3例,并行椎间关节突植骨15例,结果:随访4个月至4年4个月,平均2年,术后内固定稳定,骨折复位佳,椎管有效径恢复,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较大恢复。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骨折块占据椎管容积1/3以上,椎管矢径小于10mm应积极进行手术椎管减压,后路复位固定,纠正后弓角,注意术中复位达到到以下三项标准:a. 压缩椎体张开80%以上,b。后弓角<10度;c椎体间脱位完全复位。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根据骨折类型不同,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89例,其中AF系统椎弓根钉内固定68例,Dick固定6例,ALPS固定8例,Luque棒固定2例,中华长城5例,并行植骨49例。结果随访9个月~3年6个月,平均2年。术后内固定稳固,骨折复位佳,椎管有效径恢复,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恢复。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如骨折块占椎管容积>30%以上,椎管矢径小于10mm及伴有脊髓损伤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椎管减压复位固定,矫正后倾角,同时术中脊髓造影、C臂机监视复位应达到以下标准:压缩椎体扩张80%以上;后弓角<10°,恢复椎管容积及脊髓减压,椎体间脱位完全复位。 相似文献
17.
18.
Value of multidetector spiral CT in diagnosis of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fracture and fracture-disloc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detector spiral CT (MSCT) in acute thoracolumbar spinal fracture and fracture-dislocation. Methods: CT imaging files of 152 consecutive traumatic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MSCT scannings were performed with a collimation of 3-5 mm and a pitch of 5.5. The postprocessing included sagittal and coronal 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 and 3-D reconstruction. Results: There were 88 cases of compression fracture, 54 cases of burst fracture and 10 cases of fracture-dislocation. Transverse images of MSCT could visualize all fractures directly and determine whether spinal canal was intact. Postprocessing image was helpful in depicting the displacement of fragment and orientation of dislocation. Conclusions. MS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thoracolumhar spinal fracture and fracture-disloc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测量股骨颈嵌插型骨折股骨头的空间移位参数, 以重新认识股骨颈嵌插型骨折。 方法收集50 例股骨颈嵌插型骨折患者双侧股骨近端的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 男17 例, 女33 例。将原始数据(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生成双侧股骨近端三维模型。在健侧生成骨折侧 的镜像模型并将其与健侧相配准, 使配准后的骨折侧镜像模型在CT 横截面图像上生成新的蒙罩, 在蒙 罩上进行关键点的标记, 通过软件三维测量技术计算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 并分析测量数据。
结果 嵌 插型骨折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为17.17°±10.40°, 70%(35/50)的患者股骨头空间移位角度分布于10°~ 35°之间, 30%(15/50)的患者股骨头空间移位>20°;股骨头中心的移位距离为(6.49±3.60)mm, 股骨头小 凹最深点的移位距离为(10.42±5.92)mm。部分股骨颈嵌插型骨折存在很大的空间移位及成角, 将其完 全归类于Garden 玉型骨折存在一定的偏差。
结论 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技术能够更加准确、高效地测 量股骨颈骨折的真实空间移位程度。经典的股骨颈骨折Garden 分型对于嵌插型骨折的认识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临床医生需重新认识嵌插型骨折, 从而制定更适宜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