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低体力活动水平代谢综合征(MS)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血压及心肺适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低体力活动水平M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保持原有饮食及生活习惯不变,不给予任何特殊干预;观察组每天进行1~2次,每次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或慢跑等),运动速度不低于81 m/min,每天总运动步数>10000步,每周运动天数不少于5 d。于干预前、干预12周后对比分析2组患者人体测量学指标、血压及心肺运动试验(CPET)相关指标变化。 结果 与干预前及同期对照组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多项人体测量学指标[如腰围(WC)、腰高比(WHtR)、体重指数(BMI)、体脂百分比(BFP)等]均明显改善(P<0.05);静息状态时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降低 (P<0.05);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均明显增加(P<0.05);CPET试验时峰值摄氧量(PeakVO2)、峰值每千克体重摄氧量(PeakVO2/kg)、峰值氧脉搏(PeakVO2/HR)、无氧阈时摄氧量(VO2@AT)均明显增加(P<0.05),VE/VCO2斜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改善低体力活动水平MS患者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代谢状态及心肺适能水平,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方案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肺功能指标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8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取40例体检正常者,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测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运动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方案。记录比较代谢综合征组及体检正常组一般情况、心肺运动试验指标及心血管疾病风险指标,记录比较对照组及运动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心肺运动试验指标及心血管疾病风险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代谢综合征组在FVC、MVV、SBPrest、AT、HRpeak、SBPpeak、PeakVO2、PeakWR、PeakVO2/HR、PeakCO、OUEP、Lowest VE/VCO2及VE/VCO2slope等指标比较上较体检正常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代谢综合征组METs、PeakVO2及HRR等指标均低于体检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体重指数及心肺运动试验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肺康复训练对稳定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肺功能、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稳定期老年COPD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心肺康复训练,干预共持续一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肺功能、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无氧阈(anerobic threshold,AT)、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ntilation relative to carbondioxide production,VE/V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AT高于对照组,VE/V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COPD患者实施系统心肺康复训练,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强度有氧训练对轻中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的通气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轻中度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峰值功率的70%)有氧训练组20例、低强度(峰值功率的50%)有氧训练组20例、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训练前后均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评估,高强度与低强度有氧训练组均进行8周训练,每周3次,高强度训练组每次训练4组,每组以5min训练、5min休息的间歇训练模式进行,共40min。低强度训练组每次持续训练20min。结果:训练前3组间的测试持续时间、峰值功率、峰值通气量、峰值摄氧量及无氧阈均无差异(P>0.05)。训练后各指标差值(训练后-训练前)比较,3组间测试持续时间、峰值功率、峰值摄氧量的差值(训练后—训练前)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高强度组明显增加;对照组与低强度组间的峰值通气量(VE)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与高强度组有差异(P<0.05);无氧阈值(AT)仅高强度组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与低强度持续有氧训练相比,高强度间歇有氧训练可以明显提高轻中度稳定期COPD患者肺的通气功能及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氨茶碱结合特布他林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稳定期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编号的奇偶性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及特布他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及呼气峰流速(PEF)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膈肌厚度、膈肌活动度、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茶碱结合特布他林治疗稳定期COPD的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心肺联合运动测试(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 CPET)指导下不同强度四肢联动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稳定期患者个体化心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2020年7月—2021年7月,本院80例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低强度组(n=20)、中等强度组(n=20)、高强度组(n=2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低强度组、中等强度组和高强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40%WRpeak(峰值功率)、60%WRpeak和80%WRpeak不同强度的四肢联动训练共12周,每周5天,每次时间40min。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通过CPET检测患者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WRpeak、峰值分钟通气量(VEpeak)、呼吸储备(BR)、峰值氧脉搏(VO2/HRpeak)指标变化,同时采用mMRC、BODE、COPD-QOL量表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VO2peak、AT、WRpeak、VEpeak、BR、VO2/HRpeak指标值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低强度组、中等强度组、高强度组与对照组相比VO2peak、AT、WRpeak、VEpeak、BR、VO2/HRpeak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效果逐步明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mMRC、BODE、COPD-QOL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低强度组、中等强度组、高强度组与对照组相比mMRC、BODE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且降低逐步显著,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组COPD-QO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升高逐渐明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CPET指导下对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四肢联动训练效果明显,其中中等强度及高强度四肢联动训练在提高有氧运动能力,改善肺通气,增强呼吸储备,减轻呼吸困难,降低疾病严重程度,改善生存质量等方面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茶碱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心肺功能和症状的影响。方法:50例缓解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茶碱6—8mg/kg/d,对照组20例口服安慰剂均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运动心肺功能与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显示治疗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PEF及FVC)及运动心肺功能指标(Wmax、V02max/kg、VO2/HR、VEmax)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改善(P〈0.05)。结论:长期口服茶碱可改善缓解期COPD患者运动心肺功能,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摄氧效率斜率(OUES)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价值。方法对54 例肺功能Ⅱ~Ⅳ级的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运动心肺功能的评价,采用症状限制性Steep 分级平板运动方案,同时测定摄氧量(VO2)、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峰值摄氧量(VO2peak)、每分通气量(VE)、呼吸气体交换率(RER)。采用对数曲线拟合的方法,分析递增负荷运动试验中VO2与VE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VO2=algVE+b,计算摄氧效率斜率(OUES),即a。同时测定无氧阈(VAT)。结果OUES与VO2peak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1)。75% OUES、90% OUES、100% OUES三者均值无显著性差异(F=0.239, P=0.830)。结论OUES可以反映COPD患者运动心肺功能,75% OUES可以作为亚极量运动水平心肺功能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男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耐量及通气效率特点。方法:将32例男性NSCLC患者根据是否合并COPD分为NSCLC合并COPD组(NSCLC-COPD组,n=12)和未合并COPD组(NSCLC-non COPD组,n=20),以同期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n=20)。所有NSCLC患者在肺切除术前完成症状限制性最大负荷运动测试,对CPE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CLC-non COPD组与NSCLC-COPD组的峰值摄氧量(VO_2peak)、峰值摄氧量/预计值(VO_2peak/pred%)、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O_2/kg)、无氧阈(AT)均下降(均P0.05),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_2slope)、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最低值(VE/VCO_2nadir)均上升(均P0.05),且NSCLC-COPD组VE/VCO_2slope、VE/VCO_2nadir均高于NSCLC-non COPD组(P0.05)。与对照组和NSCLC-non COPD组相比,NSCLC-COPD组在测试的不同状态下(静息、热身、无氧阈时、峰值时)VE/VCO_2均上升(P0.05)。而与对照组相比,NSCLC-non COPD组在无氧阈时、峰值时VE/VCO_2的上升才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NSCLC-COPD组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_(ET-)CO_2)四个阶段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峰值运动时,与NSCLC-non COP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健康人群比较,NSCLC患者运动耐量减损,且合并COPD的NSCLC患者整个运动阶段通气效率显著下降,单纯肺癌患者未见此特点。CPET可为NSCLC-COPD患者肺切除术前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功率自行车训练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康复疗效。 方法将入选的6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功率自行车训练,每次运动时先以10~15W功率运动5~10min充分热身,然后再取无氧阈时功率的50%~80%作为负荷进行有氧运动30~45min,每日1次,每周3~5次,共训练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CPET)、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和肺功能检测等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的监测峰值功率(Peak WR)、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O2/kg)、峰值二氧化碳排出量(Peak VCO2)、峰值通气量(Peak VE)等CPET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eak WR[(98.9±12.6)W]、Peak VO2[(1752.3±391.7)ml/min]、Peak VO2/kg[(29.1±3.9)ml/(min?kg)]、Peak VCO2[(1993.2±241.7)ml/min]、Peak VE[(39.9±8.7)L/min]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较同期对照组[(77.1±14.2)W、(1413.2±215.1)ml/min、(20.4±5.1)ml/(min?kg)、(1473.0±213.3)ml/min、(33.9±6.9)L/min]有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2组患者的ACT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CT得分[(24.19±2.43)分]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16.31±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18.72±1.90)分],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2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FEV1%pred[(79.3±11.2)%]、FEV1/FVC[(68.4±4.9)%]与组内治疗前的[(72.2±12.7)%、(65.6±7.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77.4±14.3)%和(66.4±6.7)%]比较,改善亦不明显(P>0.05)。 结论功率自行车训练可以明显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及哮喘控制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国际居民评估工具(interRAI)评估及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稳定期合并衰弱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或住院的COPD稳定期合并衰弱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29例),两组患者均予药物指导、氧疗、戒烟、营养指导、心理疏导、适量运动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interRAI评估和干预,干预1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衰弱状态、6min步行试验(6MWD)、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峰值摄氧量、无氧阈)、肺功能试验(FEV1、FEV1/FVC)与COPD生活质量问卷(SGRQ)变化情况。结果:干预12周后,试验组衰弱状态、6MWD、峰值摄氧量、无氧阈、SGRQ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FEV1、FEV1/FVC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nterRAI评估与干预可更好地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衰弱状态、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其生活质量,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但对患者肺功能改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运动耐量和通气效率的特点。 方法 根据胸外科数据库和电子病例资料筛选出合并T2DM的NSCLC患者(48例),使用倾向性评分法在病例中1∶1匹配出单纯肺癌患者(48例),据此分为合并T2DM组及未合并T2DM组,且所有患者行肺切除术前完成心肺运动试验(CPET),另择同期行CPET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24例),对CPET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静态肺功能指标、CPET核心指标、运动耐量及心率恢复指标和通气效率及气体交换指标。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合并T2DM和未合并T2DM组的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及峰值氧脉搏(peak O2pulse) 均降低,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VE/VCO2slope)及最低值(VE/VCO2nadir)均上升(P<0.01);与未合并T2DM组相比,合并T2DM组VO2peak、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VO2/kg)及最大功率(WRpeak)均降低,VE/VCO2slope、VE/VCO2nadir均升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在AT和峰值运动时,2组NSCLC患者的VO2和VCO2均下降(P<0.05),且峰值时合并T2DM组较未合并T2DM组更低(P<0.05)。热身和AT时,2组NSCLC患者的HR值较健康对照组高,与健康对照组和未合并T2DM组相比,合并T2DM组在恢复期1~3 min内心率下降减慢(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T和峰值时2组NSCLC患者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上升(P<0.05);在热身和AT时,2组NSCLC患者的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均下降(P<0.05),合并T2DM组在峰值时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未合并T2DM组相比,合并T2DM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呼气流量峰值(PEF)及其绝对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MVV%,PEF%)、用力肺活量绝对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均下降(P<0.05),且未合并T2DM组较健康对照组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健康人相比,NSCLC合并T2DM的运动耐量及运动时通气效率均下降,未合并T2DM组的运动耐量下降,通气效率大致正常;CPET可为NSCLC合并T2DM患者肺切除术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肺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11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2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心肺康复训练。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无氧阈(AT)、峰值氧脉搏及峰值氧摄取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通气当量(VE/VCO2)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系统心肺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旨在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房颤(AF)的运动病理生理学特征进行探讨。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9月至2021年4月在北京阜外医院就诊,签署知情同意后完成规范化CPET极限运动的AF患者137例,并选取同期年龄、性别与之相近的正常人35例为对照组。将AF患者的CPET核心指标按照标准方法分析计算,与正常人比较,进行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同时将AF患者按是否存在心衰分为两个亚组,比较各组CPET核心指标的组间差异(正常组35例,AF无心衰组41例,AF伴心衰组96例)。 结果:①AF患者CPET峰值摄氧量(peakVO2)为(57.18±18.00)%pred, 无氧阈值摄氧量(AT)为(73.24±16.95)%pred,峰值氧脉搏(peakVO2/HR)为(65.11±20.05)%pred, 摄氧通气有效峰值平台(OUEP)为(90.76±17.82)%pred,均显著低于正常人(P均<0.001);而二氧化碳排出通气比值最低值(lowest VE/VCO2)为(121.71±27.07)%pred,排出通气斜率(VE/VCO2 slope)为(129.83±50.03)%pred, 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均<0.001)。②在静息、热身、AT、峰值及恢复2min等时期,各CPET核心指标均表现为先缓后陡的上升趋势,并在恢复期快速下降;AF组上升趋势均低于正常组,且下降缓慢。AF患者在峰值期的VO2、HR、VO2/HR、SBP、VE和VT均显著低于正常人。③AF非心衰组的peakVO2、peakVO2/HR、AT和OUEP均显著高于AF伴心衰组(P<0.01); Lowest VE/VCO2和VE/VCO2 slope均显著低于AF伴心衰组(P<0.001)。④相关性分析显示peakVO2和AT与NYHA分级呈负相关[(r=﹣0.722,P<0.0001);(r=﹣0.528,P<0.0001)]; VE/VCO2 slope与NYHA分级呈正相关(r=0.581,P<0.01)。 结论:CPET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AF患者的运动生理学反应显著异常;主要体现在运动中反映呼吸循环系统和整体功能的各项指标的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对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增加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制订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Borg评分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AT)、心率(HR)、心脏指数(CI),采用6 min步行距离(6MWD)测定患者的最大步行距离,评估康复疗效。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Borg评分、心肺功能指标、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org评分、心肺功能指标、6MWD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后Borg评分[(2.38±0.45)分]、FEV1[(3.65±1.31)%]、FVC[(64.09±12.10)%]、FEV1/FVC[(61.98±11.34)%]、VO2max[(19.62±4.06) ml/kg/min]、AT[(669.25±133.82) ml/min]、HR[(96.52±20.59)次/分]、CI[(3.98±1.17) L/min/m2]、6MWD[(315.25±60.12)m]、总有效率(58.33%)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可以缓解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负重呼吸操联合百令胶囊以及负重呼吸操联合噻托溴铵、舒利迭治疗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并对2种治疗方案疗效进行对比。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中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负重呼吸操作为肺康复训练手段,观察组同时辅以百令胶囊口服,对照组则辅以噻托溴铵、舒利迭吸入。于治疗1 d(T1)、治疗4 W±2 d(T2)、治疗8 W±2 d(T3)时测试并记录2组患者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COPD评分表问卷(CAT)评分,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对比2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T1时期2组患者6MWT、CAT评分、IL-6、IL-8及TNF-α浓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期2组患者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6MWT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改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时2组患者CAT评分及6MWT结果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6、IL-8及TNF-α含量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IL-8、TNF-α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并且该时段对照组IL-8含量亦显著低于同期观察组水平(P<0.05)。T3时期2组患者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MWT结果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则提高不显著(P>0.05)。该时段对照组IL-6、IL-8及TNF-α含量均较治疗前及观察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IL-6、IL-8及TNF-α水平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指南推荐的负重呼吸操联合噻托溴铵、舒利迭治疗比较,负重呼吸操联合百令胶囊训练能更有效改善COPD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力,但在控制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方面不及三联吸入制剂联合负重呼吸操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布地格福联合乙酰半胱氨酸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COPD稳定期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噻托溴铵与乙酰半胱氨酸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乙酰半胱氨酸胶囊+布地格福治疗。比较两组肺功能、血清炎症反应、运动能力及急性加重住院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FEV1、FEV1/FVC、FVC及PEF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IL-8及γ-IFN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6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急性加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布地格福联合乙酰半胱氨酸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效果好,肺功能改善佳,且能降低急性加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心肺运动试验(CPET)观察脑卒中患者运动耐量的恢复情况,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独立影响因素。 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与CPET的检测数据合并,建立数据集。以峰值摄氧量为因变量,以年龄、Brunnstrom分期、峰值功率、峰值心率、峰值呼吸交换比、峰值呼吸储备、峰值每分通气量、每分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斜率(ΔVE/ΔVCO2)、峰值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为自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使用SPSS25.0版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纳入Brunnstrom分期的Ⅲ期、Ⅳ期和Ⅴ期以上脑卒中患者在年龄分布上依次减小(P<0.001,F=24.057),而在峰值摄氧量(即运动耐量)方面依次增加(P<0.001,F=108.691)。以“逐步法”构建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拟合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F=100.228,P<0.001);峰值功率[β=0.041,95%CI(0.020,0.062),P<0.001]、峰值心率[β=0.088,95%CI(0.063,0.113),P<0.001]、峰值每分通气量[β=0.11,95%CI(0.054,0.165),P<0.001]、ΔVE/ΔVCO2[β=-0.182,95%CI(-0.300,-0.064),P=0.003]四个自变量是脑卒中患者峰值摄氧量的独立影响因素。Durbin-Watson检验值为2.305,各观测值残差值相互独立;各自变量容忍度均>0.2,方差膨胀因子(VIF)均<5,可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骨骼肌做功能力、心功能、肺通气功能及心肺偶联的通气效率均是其运动耐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全面肺康复治疗对中9-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稳定期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COPD临床稳定期患者,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防治创议(GOLD)分级为B至C级COPD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2组患者均给予COPD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面的肺康复治疗,包括训练前准备运动训练、呼吸功能锻炼、呼吸肌训练、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及营养干预等。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气促指数评分、静息心率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进行评测。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仅FEV1、FEV1/FVC、PaO2、PaCO2和SaO2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改善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除静息心率[(82.6±5.9)次/min]无明显改善(P>0.05),其余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面肺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中9-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及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的反馈式健康教育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136例稳定期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互联网+”的反馈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疾病治疗、危险因素控制、呼吸道治疗照顾及日常生活照顾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居家康复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问卷(CA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无氧阈值(AT)及最大摄氧量(VO2max)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COPD急性发作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反馈式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稳定期COPD患者的自我照护认知水平及居家康复依从性,缓解其临床症状,增强肺功能和运动耐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