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或舒尼替尼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白2007年6月至2010年2月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的局限晚期和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瘤组织进行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共24例晚期GIST患者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接受手术,其中局限晚期患者6例,复发和/或转移患者18例.术前药物治疗反应分别为疾病控制13例(54.2%),局限性进展4例(16.6%),全面性进展7例(29.2%).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5%.疾病控制、局限性进展和全面性进展患者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9%、24%和0%(P<0.001),术后2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和27%(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只有术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治疗反应是术后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5).结论 靶向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晚期GIST安全有效,且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有效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生存获益最显著:术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反应是手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程裕梅  贾小娜  王跃祥 《肿瘤》2022,(10):700-707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细胞来源的胃肠肿瘤。75%~80%和10%的GIST分别存在编码受体酪氨酸激酶的KIT或PDGFRA激活突变,还有约10%的GIST不存在KIT和PDGFRA突变,称之为野生型GIST。GIST的治疗主要是以KIT及PDGFRA为靶点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靶向治疗。然而,耐药问题一直是TKI治疗的难点和热点。野生型GIST对TKI治疗不敏感。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非酪氨酸激酶靶点在GIST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本文对GIST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进行综述,着重探讨非酪氨酸激酶靶点在GIST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原发于胃肠道及腹腔,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目前一般认为:胃肠道间质瘤是由于原癌基因c—kit(CD117)或PDGFRA(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发生基因突变,引起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细胞增殖失控,从而导致肿瘤形成和进展,因此针对酪氨酸激酶的靶向治疗无疑成为了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的关键所在,格列卫是针对该靶点的一个分子靶向药物。它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与A11P竞争位于酪氨酸激酶催化中心的结合位点,阻止磷酸基团向酪氨酸残基转移,从而抑制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自2002年格列卫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以来,已有不少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了该药的疗效。2003年8月至2005年12月间,我科用格列卫治疗10例术后复发的胃肠道问质瘤患者,现将其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需首先明确其组织学类型与分子学特征。若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或渐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应首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但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并未改善晚期患者的总生存,如何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总生存是目前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与含铂双药交替使用模式作为晚期NSCLC的一线治疗方案,可能将明显延长EGFR阳性突变患者总生存时间。本文就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NSCLC患者、方式及其疗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作为胃肠道最常见的一类间叶源性肿瘤,胃肠间质瘤(GIST)越来越受到关注。近10年来,随着对GIST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变了GIST的传统治疗理念,形成了外科手术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治疗模式。靶向药物在GIST的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GIST中的应用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延长了生存时间。但是,针对不同期别的GIST,应该如何合理应用这些靶向药物,临床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GIST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晚期GIST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所有的GIST均被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恶性潜能。KIT/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突变导致的受体酪氨酸激酶编码蛋白异常激活,是目前已知GIST最主要的发病机制。酪氨酸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是治疗的主要选择,目前单药TKI序贯治疗是GIST的标准治疗方案,但一线治疗耐药以后,后线治疗的疗效有限。因此,针对不同靶点的药物联合治疗是目前重要的探索方向。在此,本文结合了近年来关于GIST联合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两种TKI联合治疗、TKI与下游通路抑制剂联合治疗等,旨在对晚期GIST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活化突变。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是抑制KIT、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药物,其能有效治疗进展期GIST。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GIST过程中存在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随着近年来对非编码RNA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使人们逐步认识到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的广泛调控作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耐药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非编码RNA有可能为探讨GIST发病及耐药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质肿瘤.研究发现在绝大部分GIST中存在原癌基因KIT的获得性功能突变,KIT具有酪氨酸激酶受体活性,应用伊马替尼阻断KIT受体活性是治疗GIST的方法之一,这些研究结果改变了GIST的治疗方式和预后前景.GIST的分子学特征在疾病诊断、靶向药物剂量选择以及伊马替尼耐药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GIST在分子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邓丽娟  沈琳 《癌症进展》2008,6(5):473-478
在功能获得性突变所致的KIT或PDGFRA受体酪氨酸激酶异常活化与胃肠间质瘤(GIST)的发病关系阐明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璜酸伊马替尼(imatinib)在进展期GIST中显现出很高的有效性,使GIST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然而,GIST中对imatinib的早期或晚期耐药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临床问题。因此,对耐药的分子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就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本文综述了目前对imatinib耐药的分子机制的认识,这些认识可能引导新的治疗策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李冬梅  陈梅  张文静 《癌症进展》2021,19(24):2485-2488,2499
精准的分子靶向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并已成为敏感驱动基因阳性晚期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近年来,罕见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神经营养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基因融合突变在NSCLC患者中的发生率虽然不足1%,但该基因家族中任何一个基因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突变,均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异常活化,从而驱动肿瘤的发生.靶向NTRK基因的药物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抑制剂能够为NTRK阳性的多种实体瘤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且安全性好.本文从NTRK基因、一代和二代TR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可能的治疗模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