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经缓激肽(bradykinin,BK)预适应后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治疗作用?方法:细胞分为未经BK预适应人EPCs组(EPCs组)?BK预适应EPCs组(BK PC组)?BK预适应EPCs + 艾替班特(HOE140)组(BK PC/HOE组),双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增殖情况,予缺氧诱导后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及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各组凋亡情况,同时收集上清液予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体内实验建立裸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羰花青荧光染料DiD标记的人EPCs通过心肌局部注射进行细胞移植到实验组,安慰剂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分为假手术组?MI + 生理盐水组(安慰剂组)?MI + 单纯干细胞治疗组(EPCs组)?MI + BK预适应EPCs治疗组(BK PC组)及MI + BK预适应EPCs + HOE140治疗组(BK PC/HOE组)?细胞移植后10 d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移植后10 d处死动物,取心脏标本行相关检查?结果:①与EPCs组相比,BK预适应可促进人EPCs增殖;缺氧诱导凋亡后,BK PC组凋亡率低于EPCs组(P < 0.01),且均可被HOE140阻断(P < 0.01)?同时BK PC组上清液中VEGF的分泌高于EPCs组(P < 0.01),同样可被HOE140所阻断;② 细胞移植10 d后BK PC组左心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安慰剂组(P < 0.01)及EPCs组(P < 0.01),且可被HOE140阻断(P < 0.01)?与安慰剂组及EPCs组相比,BK PC组梗死周边区移植细胞存活明显增多,而细胞凋亡显著减少;同样可被HOE140所阻断?结论:BK预适应人EPCs后可显著改善裸小鼠AMI后的心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人EPCs移植治疗?其治疗效应是通过促进移植细胞存活及抗移植细胞及宿主心肌细胞凋亡等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使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是冠心病类型之一,是由于长期的心肌缺血造成心脏的重塑,以心衰为其结局,严重危害世界人民的健康。对于这类疾病,心脏移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心脏供体少,手术价格昂贵,且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明显,制约了其在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8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按梗死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2组,进行分析研究。对比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CK、CK-MB峰值及QT间期离散度(QTd),以探讨缺血预适应对AMI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适应是指在短暂缺血之后心肌迅速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明显增强。动物实验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能够延迟缺血所造成的致命性细胞损伤,缩小梗死面积,使梗死后心功能得以维持[1]。现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缺血预适应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  选择1994年6月—1999年5月5年间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符合心电图演变和心肌酶学变化。连续查3~6次心肌酶谱,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及谷草转氨酶(AST)。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无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体外培养扩增的内皮祖细胞(EPC)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血管新生、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EBM-2+Single Quots培养基培养,鉴定EPC表面标志,EGFP-Ad标记。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心梗后24 h,将体外培养的EPC经尾静脉缓慢注入动物体内。分别在细胞输注后7,14,28 d,检测输注细胞在心肌梗死周边区的分布、新生血管密度、心梗面积以及心功能等多项指标。结果:细胞输注后第7天,EPC治疗组心梗面积(25.08±1.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63±1.16)%;细胞输注后第14天时,EPC治疗组梗死周边区可见大量EGFP阳性细胞,并形成管腔样结构,EPC治疗组血管密度为(14.36±1.48)/mm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0.69)/mm2;细胞输注第28天,EPC治疗组大鼠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输注的EPC能有效的向心肌梗死周边区募集,形成新生血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我们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AMI临床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选择1994年以来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20例,平均5815±1453(14~94)岁。男98例,平均5826±1343(25~82)岁,女22例,平均5777±1788(14~94)岁,均符合1979年WHO关于AMI的诊断标准。根据心肌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心绞痛史,分为有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P组)。其中IP组54例,平均5876±1228(41~94)岁;P组66例,平均5781±1614(14~82)岁,两组间年龄和性别分布无差异。仅统计48小时内入院病例的心肌酶峰值。统…  相似文献   

7.
心肌缺血预适应(IP)是指短暂心肌缺血后,心肌对其长时间缺血的适应现象.急性心肌梗死(AMI)前的多次不稳定心绞痛发作被认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缺血预适应[1],一般认为其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 移植对心肌梗死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取妊娠犬脐血,体外分离、培养、扩增EPCs,免疫组化鉴定.建立成年杂种犬梗死模型,经BrdU标记的EPCs灌注移植入梗死区域,1、4、8周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HE染色确认梗死模型、免疫组化染色BrdU观察EPCs参与梗死心肌血管形成、vW因子染色观察梗死心肌血管并计数以观察EPCs移植组与对照组血管形成差异.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培养的细胞为EPCs;HE染色示心肌梗死区有大量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及小血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梗死心肌区域标本内小血管上存在BrdU阳性细胞;EPCs移植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后第1、4、8周的心肌缺血区和梗死区的血管计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犬脐血EPCs梗死心肌移植可参与血管形成,但不能促进心肌的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9.
姜朝新  潘开拓  曾令恒  叶振望  王陈龙 《重庆医学》2013,42(9):1017-1018,1020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住院AMI患者120例为AMI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AMI组患者的IL-18、集落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EPCs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Cs、IL-18监测可以作为AMI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中是否存在缺血预适应现象并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依发病前24~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及休克、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心肌酶峰值、休克、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IP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刘俭雄  石理 《海南医学》2007,18(9):108-109
目的 明确肾脏短暂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观察单纯AMI组(A组)、和肾脏缺血预处理(RIP)组(B组)新西兰兔在AMI前后室性早搏发生率及QT间期离散度(QTd),并行心内电生理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对两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设置假手术组(C组)作对照.结果 3组在手术前心律失常及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手术前后心律失常及QT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AMI后,B组室性心律失常及QTd明显小于A组(P<0.01).结论 RIP可减少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建峰  朱志勇  魏经汉 《重庆医学》2011,40(31):3157-3159,3225
目的 探讨自体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EPCs;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MI组(A组)、单纯EPCs移植组(B组)、EPCs移植联合非诺贝特组(C组),每组10只.8周后观察每组大鼠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63例初发AMI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症状分为IPC组和P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结果IPC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PC组,而大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PC组,且IPC组比PC组血清CPK峰值低,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均减低(P<0.05或P<0.01)。结论IPC具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初梗患者近期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分析急性前壁或前壁合并下壁,高侧壁心肌梗塞105例病人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的影响。心肌梗塞前有预缺血者61例,无预缺血者44例。结果显示:B组患者心肌酶峰值,梗塞面积及左室功能,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提示心肌梗塞前缺血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犬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 移植对心肌梗死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取妊娠犬脐血,体外分离、培养、扩增EPCs,免疫组化鉴定.建立成年杂种犬梗死模型,经BrdU标记的EPCs灌注移植入梗死区域,1、4、8周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HE染色确认梗死模型、免疫组化染色BrdU观察EPCs参与梗死心肌血管形成、vW因子染色观察梗死心肌血管并计数以观察EPCs移植组与对照组血管形成差异.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培养的细胞为EPCs;HE染色示心肌梗死区有大量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及小血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梗死心肌区域标本内小血管上存在BrdU阳性细胞;EPCs移植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后第1、4、8周的心肌缺血区和梗死区的血管计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犬脐血EPCs梗死心肌移植可参与血管形成,但不能促进心肌的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后口服华法林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口服华法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 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 ,随机分成 2组。华法林组服用华法林 3mg/d开始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调整华法林剂量 ,维持INR2 .0~ 3.0 ;阿司匹林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10 0mg/d。 2组均随访 1a。结果 :华法林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生率、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率 ,心血管病因再住院率、心血管病因死亡率均低于肠溶阿司匹林组 (P <0 .0 5 ) ;华法林组总出血率高于肠溶阿司匹林组 (P <0 .0 5 ) ,但大多为能够耐受的小出血 ,不影响治疗。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长期服用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些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发病前24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陈轶 《中国现代医生》2014,(1):14-15,19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IP)对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172例,分为4组:无糖尿病IP组(A组)、无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NIP)组(B组)、糖尿病IP组(C组)、糖尿病NIP组(D组),其中糖尿病患者52例,分别比较AMI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AMI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心功能指标优于B组(P<0.01),C、D两组间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P对于无糖尿病的AMI患者有心脏保护作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在糖尿病患者中上述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