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其好发于下肢,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手术后3~5 d.因手术创伤可造成高凝状态,手术时和手术后都需卧床,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留在静脉内,可有大量的白细胞积聚,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过程中,能造成内膜损害,激活凝血过程就可能并发血栓形成.2003年5月-2007年11月我院收治249例下肢骨折患者,发生DVT 17例,通过积极预防护理和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如何护理长期卧床患者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收集2007年11月至2010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长期卧床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常规护理组,共40例,另一组为强化护理组,共4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强化护理,从患者人院当天观察至治疗后两个月,观察判断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常规护理组发生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无症状性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病率为17.50%,强化护理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病率为2.50%;强化护理组比常规护理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长期卧床患者的护理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下肢骨折术后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云  王静  裘文华 《中医正骨》2000,12(7):61-61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 1995~ 1998年 ,通过对 43例下肢骨折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1 护理措施1.1 体位护理 急性期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患肢抬高 2 0~30cm ,以利静脉回流。严禁热敷、针刺和按摩 ,以防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1.2 病情观察 本组 43例病人中 ,髋膝关节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 2 7例 ,占 6 2 .79%。该病主要表现为患肢广泛性肿胀、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低热。护理时 ,密切观察患肢肿胀程度 ,皮肤颜色、温度及末梢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周径的变化 ,分别在髌…  相似文献   

4.
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常可见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引发的下肢回流堵塞性疾病,治疗颇为棘手。余经临床探索,对本病采用中药治疗,多能获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76倒非手术患者,从一般处理、用药观察、饮食护理、心理支持、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各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好转率为67.5%。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工作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6.
7.
下肢骨折术后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引起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主要原因,本文从术前、术后、发生DVT后三个阶段来阐述如何预防和护理,以期防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脾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学者Vichow提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有3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而其中尤以血液高凝状态最为重要[1].  相似文献   

9.
国外学者Vichow提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有3大因素: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而其中尤以血液高凝状态最为重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血栓形成有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而其后遗症则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甚至致残。2000年2月-2007年6月,本院对100例脾切除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并对早期血栓形成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及护理,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或脑栓塞,后期可遗留深静脉功能不全,患肢反复肿胀。吕厚山等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7.11%。本院2005~2006年共进行髋关节置换术100例,其中50例采用口服华法林片,50例采用中药预防DVT的发生,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科住院部在2003年~2005年用中药热敷治疗和预防盆腔手术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thrombosis,DVT)是髋部周围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国内有文献报道发生率约为15%-60%[1]。轻者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在骨科临床护理中,根据DVT发生的相关因素,做好危险度评估,在围手术期给予适当的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自2007年以来对78例髋部周围手术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褥期发生的较少见的产科并发症,严重威胁产妇的健康和生命,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产妇患肢完全或部分功能丧失而致残,并可诱发致命的肺栓塞。现将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的8例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总结临床中药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进展,探讨中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用价值和优势。  相似文献   

15.
刘亮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12):738-73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因可继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被认为是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骨科大手术后同样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我们自1999年8月~2005年8月用中药防治髋部大手术后DVT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手术共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36~88岁,平均6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证属祖国医学脉痹、肿胀等范畴。发病的原因主要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为湿热流注于血脉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 ,气滞则血凝结 ,瘀阻血脉而成。目前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病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4月 ,我科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 6例 ,除 1例自动出院 ,1例并发肺梗塞外 ,其余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中 ,男 2 6例 ,女 30例 ;年龄 16~ 85岁 ;其中急性期 34例 ,慢性期 16例 ,后遗症期 6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预防骨科大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患者使用桃红四物汤预防,对照组3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观察2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候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等,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可迅速改善和消除髋部大手术术后DVT症状体征,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肢体拍打联合中药热熨对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长期卧床的DVT高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肢体拍打联合中药热熨。干预2周后比较2组下肢DVT发生情况,下肢麻木、肿胀、疼痛、皮色(皮温)改变的发生情况,以及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结果:DVT发生率观察组为4.00%(2/50),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下肢麻木、肿胀、疼痛及皮色(皮温)改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P <0.05)。结论:肢体拍打联合中药热熨能够有效地改善下肢麻木、肿胀、疼痛、皮色(皮温)改变等情况,降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减少DVT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995年3月~2003年3月,我院共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634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者45例,占7.1%,在对该组病人护理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