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亚临床甲减妊娠早期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亚临床甲减妊娠早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足溃疡是慢性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其日益增长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治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基础治疗和标准治疗。基础治疗重点在于对患者进行疾病教育,注意日常的血糖调控等。标准治疗主要是应用药物对创面进行抗感染治疗、清创治疗、局部减压治疗以及应用敷料进行治疗等。由于糖尿病足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导致一些患者在接受西医规范化治疗后疗效果仍不明显,因此应综合多学科知识与技术对糖尿病足溃疡患者进行全面治疗。中医治疗包括内治法与外治法,两种方法常联合应用,内外同调,加强疗效。中医内治法主要通过收集患者四诊资料,进行辨证论治,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个体化治疗;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足浴、熏蒸、溻渍、针灸等,根据患者溃疡创面大小、患者状态及患者偏好选择不同的干预方式进行治疗,每种外治法又可选择不同的中药复方或穴位。中医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较为多变,覆盖患病类型广泛,效果显著。临床治疗实践中应结合多样化中西医疗法,取长补短,在治疗上取得良好疗效。文章查阅总结近年国内外发表关于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文献,总结中西医在糖尿病足溃疡方面的治疗方法与手段,以期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不能发挥应有的生物学效应以满足机体靶组织器官(脂肪、肌肉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相对的高血糖随之引起胰岛素的过度分泌,结果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其由一系列代谢紊乱组成,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1]。近年来,中西药对IR的研究逐步开展,现综述如下。1IR病因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目前认为有:胰岛β细胞异常,常见类型有①变异胰岛素综合征;②高胰岛素血症;③胰岛素原异常裂解产物。胰岛素受体前拮抗表现为:①胰岛素降解…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辨证治疗妊娠剧吐患者疗效。方法:将73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2例糖尿病性冠心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62例糖尿病性冠心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36~ 77岁,平均(54.2±10.6)岁.病程5个月~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绍兰  郑桂海 《河北中医》2003,25(7):556-558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Nephropa thies ,DN)是糖尿病危害性最大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DN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代谢紊乱、激素分泌失调、肾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以及凝血机制、免疫机制失调对肾小球的损害等多因素的结果 ,最终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现就近年来中西药治疗DN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1 病机认识1.1 中医病机认识 中医学多认为DN病机是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阴两虚 ,阴损及阳 ,标实以瘀血、水湿、痰浊最多。侯荣会[1 ] 认为DN的病机演变过程主要是脾肾气虚或肝肾阴虚进而气阴两虚 ,最后发…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一种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原因众多,但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失调或异常,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进的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临床上除了应用胰岛素治疗外,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取长补短,标本兼治。从而达到恢复胰脏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将收治的94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其中对照组在饮食疗法及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而研究组则在上述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PG、Hb A1c、TG、CHO、LDL-C等生化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述生化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且研究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3.45、4.02、3.77、2.98,P0.05)。研究组患者在空腹血糖(3.3~5.3 mmol/L)、餐前30 min血糖(3.3~5.3 mmol/L)、餐后2 h血糖(4.4~6.7 mmol/L)、夜间血糖(4.4~6.7 mmol/L)等各时间点的血糖监测结果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58、12.13、14.59、15.86,P0.05)。研究组患者中子痫前期、早产级剖宫产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1、9.64、10.36,P0.05)。而两组患者的羊水过多、产褥感染发生率比较则无明显差异(χ~2=1.52、1.04,P0.05)。研究组胎儿及新生儿在巨大胎儿、围产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低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4、5.37、3.98、7.16,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在血糖控制达标,母婴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优于单纯胰岛素西医治疗,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患者顺应性较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引起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而且增加跌倒风险。通常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甚则自主神经等。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以肢体麻木、疼痛、灼热、无力或其他异常感觉为主要症状。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治疗DPN通常情况下是以控制血糖合并营养神经为前提,再有效的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就近十年来DPN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是饮食、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多数孕妇仅通过饮食和体育运动就可控制血糖。适宜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及频率、适度的运动时间及进度,可以帮助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更好、更安全、更有效的管理血糖。中医导引法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作用,针对不同证候可以进行不同导引动作组合。妊娠期糖尿病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又常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病位上与肺、脾胃、肾关系密切。中医导引疗法以具有除热作用的呵字诀,具有养阴作用的鼓漱吞津,能增强肺脏功能的左右开弓,能改善脾胃功能的熊戏及旋腰式等组成,为妊娠期糖尿病尤其是有运动禁忌症的孕妇提供可借鉴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在CNKI、VIP数据库检索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文献,建立中药及方剂文献数据库,采用频次研究的方法对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①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味药是黄芪、山药、丹参、生地黄,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高。②防治2型糖尿病方剂应用频次最高的为六味地黄汤,其次为左归丸和消渴方。结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为临床选择防治2型糖尿病最佳药物及组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血管并发症的中药防治研究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介绍了中药用治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中药复方(片剂、注射液、汤剂)、单味药及提取部位(大黄、薏苡仁多糖、苦碟子注射液、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和单体成分(丹酚酸A、葛根素、栀子苷、柚皮苷及黄芪甲苷)在DM大血管并发症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其临床观察、动物在体研究和体外细胞实验,以期发掘中药在治疗中的优势,为糖尿病治疗的中药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在DM血管并发症的治疗药物中,中药因其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作用而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的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滋阴补肾方治疗.连续用药60日后观察两组患者综合证候疗效,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P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脂中总胆固醇(TC),高血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评价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综合证候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FPG,P2hPG,HbA1c疗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中TC,TG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HDL-C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肾阴虚型2型糖尿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综合证候,降低血糖,调节血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为检索源,检索关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并对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我们利用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对纳入标准的344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作者单位分布、类型分布、高频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统计,初步探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并以胰岛素抵抗为研究热点展开讨论,为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参考和方向,也突出了将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于医学文献的分析对医学临床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是一种持续高血糖引发的终身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继而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症。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以降糖药为主,没有专门预防治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且大多数西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不良反应,极易出现耐药性和肝损伤。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基础研究越来越多且取得显著效果。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消渴"合并"痴呆""健忘"。"气阴两虚"贯穿于"消渴"全过程,若"气阴两虚"不能有效控制则发生"气不行血""瘀血阻滞",败血内蕴化为毒,损伤脑络导致脑病发生。中药可通过降低血糖,抑制神经元损伤,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及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程度等方面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本文从糖尿病状态下的糖脂代谢紊乱、血脑屏障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非酶糖基化、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同时探讨有关中医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及中药对其的预防治疗,以期能够为中药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糖尿病的中医外治法和食疗规律特点。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收集有关糖尿病所有文献资料,建立Access数据库,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数据分层算法,运用SQL软件对数据进行专业处理,并根据医学专业知识进行降噪,最终挖掘出糖尿病中医外治法以及食疗规律,并对挖掘出的数据进行一维频次解释及二维频次网络图展示,全面解析挖掘数据情况。结果:通过文本挖掘得出当前文献已有报道中糖尿病最常用中医外治法依次为针灸(频数为2 079),光疗(频数为1 237),中药外敷(频数为348),穴位注射(频数为327),按摩(频数为207),最常用的食疗对象依次是:三七(频数为446),山药(频数为262),柠檬(频数为234),枸杞子(频数为143)。结论:文本挖掘结果,选取高频数参与网络关系图构建,直接客观的反应临床应用现状。本研究通过文本挖掘以及回溯文献,并结合人工阅读降噪,从文献报道频数方面比较客观的总结糖尿病中医外治法和食疗规律,为中医临床医师诊治方案制定提供有益的探索与依据,并为临床其他疾病施治中如何选择最佳中医适宜技术提供了方法学参考,而对于糖尿病应用中医外治法和食疗具体作用机制、适应症状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近5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概况。文献表明:基础治疗非常重要,它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前提,内容包括健康教育、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排尿训练等;西医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应当合理规范,大致有控制血糖和修复神经2个方面;中医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是中药内服和针灸治疗2大类别,但都离不开辨证施治这一特色精髓,临床多从肾、脾、肺三脏进行治疗,其中肾脏是关键,还应考虑气、阴、阳虚以及血瘀等因素。结合的模式是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同时采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其具体方案虽然繁多各异,但其效果优于单纯的西医或单纯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80例,单采用西医治疗。[结果]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明显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血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随机选取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B,C 3组,A组给予西医治疗,B组给予中医治疗,C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C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A组的70.00%、B组的72.50%(P<0.05);C组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血栓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其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