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医改形势下合理控制医院药占比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通过科学设定药占比管控目标、加强合理用药培训、发挥临床药师职能、控制用药权限、加强考核以及与社区医院联动等措施对药占比进行合理控制。结果:2013年起,通过系统管控措施,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药占比控制在30%左右,并且逐年下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结论:在药占比的管控中不仅要科学设定目标值、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监管,还要打好三合理“组合拳”,才能最大限度维护患者利益、提升健康福祉。  相似文献   

2.
目的:降低三级医院药占比,提升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该院用药的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抗菌药物、辅助用药的性质,制定一系列管控措施,建立合理用药指标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分析了医院实施该体系后取得的成效。结果:该院辅助用药使用金额由2016年5月的1 943.92万元,下降到2017年12月的408.7万元,下降77.56%;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2015年的50.05下降至2017年底的40.82;全院药占比由2015年的46.38%下降至2018年的31.31%。结论:该研究建立的合理用药制度和措施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加强药师审方意识,提高静脉配置中心(PIVAS)不合理医嘱采纳率,使静脉用药更合理、规范,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应用品管圈PDCA十大步骤,七大管理手法分析PIVAS不合理医嘱主要类型,降低PIVAS不合理医嘱发生率,提高不合理医嘱采纳率,并进行持续探讨与改进。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PIVAS 不合理医嘱采纳率由改善前56.16%提高至82.50%,目标达成率97.37%。结论:本次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PIVAS不合理医嘱采纳率,还增强了药师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了药学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监护仪的安全有效运行率及临床满意度,结合“医疗设备物联网管理平台”对全院生命支持设备安全运行保障体系进行系统构建。方法:选取全院550台监护仪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后对照研究。2021年7月~12月采取常规管理模式,2022年3月~9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将全院监护仪纳入“医疗设备物联网管理平台”,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模式,比较管理模式改进前后,全院监护仪安全有效运行率和临床满意度分值变化。结果:管理模式改进前后监护仪安全有效运行率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的管理模式实施后临床部门人员满意度分值明显高于管理模式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并结合应用“医疗设备物联网管理平台”,对全院监护仪进行质量安全管控与梳理,有效构建了监护仪安全有效运行管理体系,进而建设全院生命支持设备安全运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品管圈手法来降低急救中心药房调剂内差的数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造成急救中心药房调剂内差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估活动效果。结果:通过7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急救中心药房调剂内差件数由原先的50.3件/周下降到18.7件/周,进步率达62.8%,同时也提高了圈员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急救中心药房药品调配内差件数,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能持续提高急救中心药房药学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加强对滨海县人民医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降低Ⅰ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调查该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现状,查找造成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率低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加以实施,并评价对策的有效性。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该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率由活动前的77.24% 下降到活动后的39.67% ,且圈员们的品管手法、自信心、积极性、责任感等无形成果均得到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可降低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在药剂科药学人员中试行品管圈活动,探索在大型综合医院药房精细管理效果分析。方法:将品管圈培训训练模式引入科室的质量管理中,在此基础上,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以后住院药房医嘱调配差错的件数由活动前的每月30.66件降低到活动后的每月15.83件,目标达成率为90.48%,进步率达到53.45%。圈员的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工作效率、凝聚力、工作积极性、品管手法均有一定的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药剂科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降低了发药差错,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提升了药房精细化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马凤琼 《药物与人》2014,(8):281-281
目的:分析老年住院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老年住院病人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相关病例资料。结果:引起92例老年住院病人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有消化系统药、神经系统药、抗菌药与中成药等,其中抗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的病例最多,占比21.7%;其次是中成药,占比17.4%。在92例老年住院患者中,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主要类型是皮肤黏膜,占比67.4%;其次是免疫系统,占比22.8%。结论:医务人员慎重给药,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医院认真抓好老年患者临床用药的管理与监测工作,有助于降低老年住院病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药学对医疗质量管理的作用.方法采用围术期抗菌药使用监测、处方点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占比管理等方法对医院临床用药进行规范.结果围术期抗菌药用药时间、药品品种选择日趋合理;处方质量有所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有所增加,质量有所提高;全院药占比控制在45%以下.结论医院开展l临床药学工作.对提升医疗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品管圈方法,提高眼科患者使用眼药水的正确率。方法:由10名护士组成光明圈,对2013年6-7月光明圈活动前72例次眼科患者点眼药水差错事件原因采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规范应用眼药水流程,实施4个月后进行评价。结果:品管圈活动后,眼科患者使用眼药水目标达成率101.82%,进步率59.55%,患者满意度从78.3%提升至97.6%。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点眼药水正确率,保证了用药安全,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医院合理用药整治活动效果的调查,了解所运用的各种干预措施对促进合理用药的效果,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药物使用、降低药占比、减轻患者负担提供有效的干预手段。方法采集干预前、干预中和维持三阶段的医院药占比、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金额比例等数据,进行趋势分析,了解干预效果及维持情况。结果干预前、干预中和维持三阶段的医院药占比、门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分别是:(41%、22%、48%、65%、79%、34%);(37%、21%、40%、66%、60%、30%);(33%、7%、24%、54%、43%、21%)。医院药占比下降8%,门、急诊和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下降了15%、24%和1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36DDD,抗菌药物金额比下降13%。结论通过抗生素分级管理、抗生素专项整治、医院合理用药专项整治、专科用药管理及鼓励优先使用基本药物等系列方案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诱导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药占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军队医院药事管理水平和降低门诊处方差错率,增强药师服务保障能力。方法采取品管圈基本方法和步骤,发挥集体智慧,建立标准工作流程,通过4个层面进行工作。结果处方不合格率从活动前的10%降低到活动后的5.9%,改善幅度41%。结论品管圈是一项有效提高军队医院药师工作能力,改善药事管理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理入院评估单书写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进行现况调查,分析导致肝胆外科护理入院评估单书写缺陷的原因,通过筛选,找出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使护理入院评估单书写合格率从88.08%提高到94.6%。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理入院评估单书写质量方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梳理医院基药管理的举措,实现基药占比逐步提升。方法:主要运用观察法,结合目前国内基药占比现状,构建适宜的基药占比管控方法。结果:通过完善制度与考核机制、合理用药点评、优化用药结构、多部门协同治理、加强临床药师干预、加大宣传培训等多途径,基药占比稳步提升。结论:通过多举措并行,可有效提高基药占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根据现状设定目标值,对影响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对策。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将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率从30%下降到8.9%。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率,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降低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内差件数.方法:采用品管圈的手法针对内差发生的主要原因排药数量错误、贴签错误、和排药品种错误,制订了药品重新布局、加用醒目标签、完善退药流程和更换打印设备等对策.结果:活动后有形成果评价内差件数由每月143件下降到82件;无形成果评价各项能力均得到了提升.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确实降低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内差件数.  相似文献   

17.
李明浩 《药物与人》2014,(12):360-360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老年患者预防跌倒认知及依从性.方法:2013年3月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对2013年3-7月住院患者对跌倒认知、依从性及跌倒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予以实施,再调查8-12月住院患者跌倒认知及依从性以及跌倒发生率,两者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后,患者跌倒认知及依从性由72.8%和76.2%提高到92和95%,跌倒发生率由2.2%下降至0.38%.结论:对老年患者开展预防跌倒认知及依从性的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体温单书写缺陷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降低体温单书写缺陷率"为活动主题,把握现状,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体温单书写缺陷率由活动前的36.66%下降到10.00%,目标达标率96.59%,改善幅度72.6%,圈员自评6项素质能力均正向成长。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进一步规范护理体温单的规范书写,提高护理文件书写水平,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因护理记录不当引发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采用品管圈的方法,降低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方法:我科品管圈小组于2013年7月13日成立,通过品管圈活动,运用品管手法对我院特需病房病人静脉穿刺失败率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失败率由8%下降到3.3%。经过解决静脉穿刺中存在的问题,特需病房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率降低,提高了护士自信心。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降低了特需病房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的发生率,促进了病区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借助品管圈管理工具来探索降低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错误率的有效方法,提高病案首页数据质量及编码员的业务水平。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严格按照品管圈活动十大步骤实施,计算实施四项对策前后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的错误率和目标达成率,评价此次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错误率由改善前44.44%降低至18.55%(χ2=136.03,P <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目标达成率为116.09%,进步率为58.25%。小组组员在品管圈活动手法运用、成绩获得感、编码质量意识、团队凝聚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结论:通过应用品管圈,能够有效降低病案首页ICD编码错误率,全面提升病案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该活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