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存在异型增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合理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2000年~2005年我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接受结肠镜下治疗的患者进行复查和随访.结果 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共计353例,有39例存在平坦型异型增生;在76例存在隆起性病变的患者中,21例存在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经结肠镜下电灼切除或氩离子凝固法治疗后,复查、随访至今尚无恶性病变发生.结论 结肠镜下活检和治疗是存在异型增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内镜下注药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对106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内镜Bc-9L导管将中、西药物混合液直接注入病变部位进行治疗.选用药物锡类散、肿痛安、维生素、替硝唑、免疫抑制剂等.局部给药后,采取特殊体位,保留药液3h以上,1次/d,每4wk~6wk为一疗程.本组患者男72例,女34例,年龄20岁~73岁,其中30岁~59岁85例(80.2%),病程6mo~15a以上,临床表现多以腹痛、腹泻、粘液便或粘液血便为主.病变部位在直乙状结肠64例(60.37%),右半结肠24例(22.64%),全结肠18例(16.98%).结果经4wk~6wk治疗症状体征消失,镜检溃疡愈合86例(81.14%),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镜检溃疡范围缩小超过60%者10例(9.43%),症状体征有改善,镜检溃疡范围缩小未达50%者10例,视为无效,本组治疗有效率达90.6%.结论经内镜直接局部注药对重复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萦晅  乔良 《胃肠病学》2013,(9):513-515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罹患结直肠癌(CRC)的风险较高。UC相关的异型增生分两种,即腺瘤样异型增生相关性病变或肿块(DALM)和非腺瘤样DALM,后者因恶变风险高,常被建议结肠切除治疗。然而,非腺瘤样DALM与腺瘤样DALM在白光内镜下的表现极其相似,近年来发展了多种内镜新技术有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国UC患者发生异型增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3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日友好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11家医院的154例UC患者,随访至2017年12月1日。所有UC患者均需结肠镜检查并行组织病理学评估。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我国UC患者发生异常增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133例UC患者,年龄为(50.0±11.9)岁,诊断年龄为(35.5±11.6)岁,病程为(14.5±6.7)年,结肠镜检查次数为(3.4±1.6)次。共检出21例异型增生患者,未检出结直肠癌患者。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诊断年龄(风险比为1.05,95%CI 1.01~1.10,P=0.009)和广泛结肠型(风险比为2.92,95%CI 0.97~8.79,P=0.057)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年...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溃疡性结肠炎患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调查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对100例确诊UC患者、100例配对的健康个体进行问卷调查,包括IBD家族史、吸烟、牛奶摄入量、工作紧张度、酒精摄入量、感染性肠病史、阑尾切除术、NSAID类药物服用等共32项内容,对结果进行统计,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UC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致病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紧张程度、家用冰箱、饮用牛奶、西式快餐、吸烟、母乳喂养、IBD家族史、感染性肠病史、非甾体止痛药物摄入及阑尾切除术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IBD家族史(OR=11.251)、牛奶摄入(OR=7.020)、感染性肠病(OR=5.063)、油炸食品摄入(OR=3.812)、吸烟(OR=0.240)等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吸烟为保护因素。结论 IBD家族史、油炸食品摄入、牛奶摄入、感染性肠病可能是UC的致病危险因素;吸烟可能是UC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瘤变[包括UC相关异型增生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C-CR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的56例UC相关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56例UC相关瘤变患者分为低级别异型增生(LGD)组(38例)和进展期瘤变组(18例), 进展期瘤变包括高级别异型增生患者5例和UC-CRC患者13例。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UC相关瘤变年龄为(47.4±14.7)岁, 病变范围以广泛结肠型为主, 占71.4%(40/56), 5例(8.9%)患者合并结直肠狭窄。进展期瘤变组病程长于LGD组[10.5年(3.5年, 14.5年)比2.0年(1.0年, 5.0年)],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55.000, P=0.001), 进展期瘤变组18例患者中有4例合并结直肠狭窄, 该比例高于LGD组的2.6%(1/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 P=0.033)。进展期瘤变组有7例患者为多灶性病变。13例UC-CRC患者中有5例癌...  相似文献   

7.
112例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性分析过去13年经结肠镜检查并结合临床、活检符合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的112例结肠炎病例,占结肠镜检总数的3.01%。症状以腹泻(95.5%%)和腹痛(60.7%)为主,中毒性巨结肠和肠外表现少见。肠镜下糜烂和溃疡最多见(96.4%),其次是充血水肿、其它有质脆易出血、血管网模糊、粗糙颗粒感和假息肉。与病变范围广泛者相比,病变限制在直肠及乙状结肠的UC的病情轻、合并症和非典型增生少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高缺血性结肠炎(IC)和与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的住院患者,确诊IC 43例,UC 36例,对其临床特征、内镜特点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和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要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组以老年女性多见,病程短,多伴发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29/43,67.0%).IC组C反应蛋白高于UC组,血小板低于UC组(P<0.05).IC多累及乙状结肠,直肠少见;病变为区域局限性,溃疡为纵形或不规则形,病灶愈合迅速,病理以黏膜炎症为主.UC组病变多起源于直肠,一般累及肠壁全周,病变为倒灌连续性,以散在针尖样地图状溃疡为主,病理表现为隐窝炎和脓肿.结论 年龄、病程、基础疾病、C反应蛋白、内镜及病理特征是鉴别诊断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20年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研究发现包括幼年期卫生条件、饮食因素等在内的环境因素在UC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目的:探讨可能与UC发病相关的因素。方法: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对103例安徽省立医院确诊的UC患者和10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对照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幼年期卫生条件、母乳喂养、被动吸烟、发病前日常饮食、既往史等。以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UC发病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兄弟姐妹数目、幼年期接触动物、饮用生水、进食未清洗果蔬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粗粮、甜食、油炸食物进食情况、饮食习惯、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油炸食物、经常使用NSAIDs和抗菌药物是UC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幼年期经常进食未清洗果蔬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进食粗粮为UC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幼年期过于卫生的生活环境可能增加日后UC发病风险。少食油炸食物、适当进食粗粮、合理使用NSAIDs和抗菌药物可能有利于UC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1995年10月~2002年10月对我院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并能接受采用内镜直视下局部喷洒药物治疗者68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探讨昆明市近10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患者内镜表现.方法 选取昆明市1998年1月~2009年3月期间7家大型综合医院379例住院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诊断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UC诊治标准,分析UC患者内镜下表现.结果 有98.2%的病例接受结肠镜检查,其诊断符合率为88.4%.100%为活动期,其中轻度38.3%,中度42.2%,重度19.5%.分型如下:直肠型者13.2%,直肠和乙状结肠型26.9%,左半结肠型34.9%,右半结肠型3.2%,全结肠型21.7%.内镜下表现病变呈弥漫性分布90.50%,充血水肿86.20%,糜烂或溃疡76.90%,活动性出血60%,脓性分泌物25%,假性息肉18%.结论 昆明市UC患者的病期以中度为主,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型和直肠和乙状结肠型为主,以弥漫性分布、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患主内镜下表现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属炎症性肠病(IBD) ,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国外调查资料表明 ,白色人种较有色人种发病率高4倍 ,其中尤以犹太人发病率最高。近年来 ,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提高以及大肠镜的推广应用 ,我国确诊的UC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1]。为总结我国UC患者临床及内镜下表现特点 ,对我院20余年经大肠镜检查确诊为UC的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结果如下。一、临床资料1976年至1999年8月 ,我院临床及大肠镜肉眼初步诊断UC142例 ,每例均行内镜下活组织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FUC)的发病因素和临床诊治经验(尤其足并发症的抢救),以提高FUC的诊治水准.方法 22例急性发病或暴发加剧患者,按发热、频繁腹泻黏液脓血便,结合结肠镜和活检病理结果,参照Truelove和Witts等的标准确诊为FUC.调查既往病史和发病诱因,检测血常规、粪常规及培养、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以监测病情.以皮质类固醇甲基氢化泼尼松静脉滴注为主,加5-氨基水杨酸(5-ASA)并联合禁食、输全血或血浆、补充免疫球蛋白、补充益生菌和营养支持治疗等.出现并发症且经内科治疗无效者转外科行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或贮袋术.结果 22例FUC中9例为初发,发病前有分娩、手术、骨折、中暑和脑血栓形成等诱因.原有溃疡性结肠炎(UC)者,暴发加剧的诱因主要为服药依从性差.10例患者经内科急救治疗无缓解、并发肠出血、肠穿孔、肠梗阻和巨结肠等,转外科治疗,术后死亡1例.发生并发症者术前曾有皮质类固醇给药不规范、饮食管理不准确和口服环孢素A等情况.内科治疗缓解者中初发患者居多,病程中发热、黏液脓血便等好转的同时,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前白蛋白等显著增高.结论 FUC的发病诱因可能有分娩、感染、手术创伤、精神创伤等应激因素;慢性UC暴发加剧的诱因主要为服药依从性差;初发FUC对皮质类固醇治疗的应答较好;足量和足够疗程甲基氢化泼尼松和环孢素A静脉滴注+胃肠内短肽营养+益生菌治疗可使部分FUC患者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及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之一,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特点为脾虚为本,湿、热、瘀为标,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则湿热蕴结于内,气血相交,久而癖血形成,肠络受损而出现脓血便;因气机阻滞不通而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等.外邪入侵,或内伤饮食,或情志失调,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食积内停,蕴结肠道,生成湿热败浊,腑气不利,气滞血瘀,瘀与湿热相合而致腹痛、腹泻,下利脓血,局部形成溃疡糜烂.  相似文献   

15.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10218例的特点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目的分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特点.方法对从1981年到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1021 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病例数目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患者共10218例,其中最近10年报告的病例数目是前10年3.8倍.②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占70.20%,左半结肠炎占22.50%,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占7.30%.③病变类型初发型34.8%,慢性反复发作型52.6%,慢性持续性10.7%,急性暴发性1.9%.④病程75.5%患者小于5年,15.5%患者在5年和10年之间,只有9.1%患者大于10年.⑤肠外表现6.1%患者有肠外表现.⑥年龄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0.7岁(范围从6岁~80岁,高峰年龄段是30岁~49岁).⑦性别男女比是1.09.⑧吸烟病情严重程度和吸烟之间无负相关(P>0.05),⑨家族遗传性270例患者中有4例有家族史.⑩治疗单纯采用西药(氨基水杨酸类或/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占18.6%,单纯采用中医治疗的占20.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占59.1%,手术1.3%,其他治疗占0.9%.结论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数目在过去10年中显著增加,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程短,肠外表现少见,发病年龄相对较大,男女比例数目大致相等,家族遗传少见,吸烟与病情轻重之间无显著相关,中医药治疗在中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存在差异,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发病原因至今仍不十分明确。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UC发病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经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诊的93例初发型UC患者,其中维吾尔族患者46例,汉族患者47例,同时选择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行问卷调查,对可能与UC发病相关的11个变量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油腻饮食、阑尾切除、肠道感染、精神紧张、牛奶摄入与维吾尔族人群UC的发病相关(P<0.05);而吸烟、辛辣饮食、阑尾切除、肠道感染、精神紧张、牛奶摄入与汉族人群UC的发病相关(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油腻饮食(OR=1.970,95%CI:1.412~2.785,P=0.000)、偶尔和经常牛奶摄入(OR=3.219,95%CI:1.190~8.567,P=0.005;OR=2.375,95%CI:1.024~6.649,P=0.004)可能是维吾尔族人群UC发病的危险因素;精神紧张(OR=1.975,95%CI:1.032~3.469,P=0.025)、经常牛奶摄入(OR=4.291,95%CI:1.418~11.913,P=0.012)可能是汉族人群UC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可能是保护因素(OR=0.076,95%CI:0.015~0.527,P=0.004)。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UC的发病危险因素可能存在差异,对于维吾尔族人群,油腻饮食、牛奶摄入可能是UC发病的危险因素;而精神紧张、经常牛奶摄入可能是汉族人群UC发病的危险因素,吸烟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 ,35岁 ,因“反复血便 8年 ,伴贫血、血小板减少半年 ,加重 1周”入院。 8年前出现鲜血便 ,多次行结肠镜检查 ,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予中药口服和灌肠治疗好转。此后每年发作 2~ 3次 ,血红蛋白 80~ 90 g/L ,骨髓穿刺示“缺铁性贫血”。半年前再次出现血便 ,伴全身出血点 ,查血红蛋白40 g/L ,血小板 38× 10 9/L ,白细胞正常 ,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低下 ,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比例高 ,血小板少” ,骨髓活检示“不除外再生障碍性贫血” ,予泼尼松 6 0mg/d口服并递减至15mg/d维持 ,便血好转 ,血红蛋白 6 0~ 80 g/L ,血小…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给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预防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该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13,他引:10  
1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国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患者数1397例.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总被引:45,自引:9,他引:36  
1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 我国在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上制定了第一个《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治疗标准(草案)》,后经1986年成都慢性腹泻会议,特别是经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讨论修订后的新标准(太原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