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非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非融合治疗不适合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Ⅱ型齿突骨折以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至2013年期间,选取13例不适合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Ⅱ型齿突骨折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18~62岁,平均40岁。采用一期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术中不进行植骨融合,术后复查CT显示骨折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在内固定拆除至少1个月后采用动力位CT评估寰枢椎及颈椎总体旋转活动度的保留情况,采用文献报道的颈椎总体旋转活动度正常值作为历史对照。结果13例患者成功置入直径3.5 mm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共计52枚,螺钉长度为24~28 mm。术中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14.2 ± 4.5)个月。术后骨折骨性愈合时间6~15个月,平均(9.0±2.8)个月。骨折骨性愈合即行二期手术拆除内固定,期间无内固定失败。手术前后患者颈痛症状明显改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自术前平均(7.5 ± 1.0)分(6~9分)下降至内固定拆除术后末次随访的(2.3±0.6)分(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力位CT显示术后寰枢椎旋转活动度平均向左17.0°、向右17.2°,寰枢椎总体旋转活动度平均为34.2°;术后颈椎旋转活动度平均向左59.7°、向右56.8°,颈椎总体旋转活动度平均为116.5°。术后寰枢椎总体旋转活动度下降至颈椎总体旋转活动度的27.3%,颈椎总体旋转活动度下降至同年龄组、同性别正常人群的78.2%。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非融合治疗不适合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Ⅱ型齿突骨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寰枢椎的旋转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胡安文  曹纬 《脊柱外科杂志》2019,17(3):163-167,171
目的探讨采用全身麻醉后手法复位联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伴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交锁的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3例合并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交锁的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交锁侧颈部旋转活动度为8°±2°,对侧为27°±9°,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为(5.7±1.8)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均为E级。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手法复位联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术后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及植骨融合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评估,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旋转活动度、VAS评分和ASIA分级。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4~28个月,平均25.3个月;手术时间为80~120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330 mL,平均150 mL。末次随访时交锁侧颈部旋转活动度为45°±12°,对侧为56°±10°,两侧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颈部疼痛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VAS评分恢复至(2.2±1.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仍为E级。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疼痛、感染、不愈合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1个月。1例患者复查颈椎CT时发现2枚螺钉位置欠佳,因其无不适而未予处理。结论全身麻醉后手法复位联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伴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交锁的Anderson Ⅱ型齿突骨折,可使寰枢关节复位,重建寰枢椎稳定。该术式安全、有效,能减轻患者疼痛,较大程度恢复患者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后颈椎活动功能。[方法]2012年2月~2017年12月,选取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后接受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并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患者32例。对比患者自身前后两次手术后颈椎过伸过屈、左右旋转角度,同时参考正常人群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1/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经影像学确认内固定位置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于初次内固定术后4~15个月,平均(9.55±2.72)个月,32例患者再次入院行内固定取出术。取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6.41±4.25)个月。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ROM均显著大于取内固定之前角度(P<0.05),但仍显著不及正常人。[结论]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可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临时固定治疗新鲜枢椎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5年4月行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治疗的43例新鲜枢椎齿突骨折患者(非融合组)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齿突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同时,以相同入选标准选取同期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术治疗的41例患者(融合组)作为对照。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寰枢椎稳定性。术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非融合组和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1.3±16.1)个月、(33.6±15.7)个月,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感染、内固定松动及寰枢椎不稳等情况。非融合组患者术后在VAS评分、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率与骨折愈合时间上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技术既可保留寰枢椎生理功能又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对于不适合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横韧带完整的齿突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 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 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Brooks技术治疗齿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采用改良Brooks技术治疗齿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6例,其中急性损伤5例,陈旧性损伤1例。按照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骨折5例,Ⅲ型骨折1例。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定期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及脊髓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寰枢椎稳定且Ⅰ期骨性融合,未见螺钉及钛缆断裂、滑脱发生。术前VAS评分为(7.33±0.82)分,末次随访VAS评分为(1.83±0.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为(12.17±3.55)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5.50±1.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Brooks技术是治疗齿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有效内固定方法,亦可作为寰椎螺钉置钉失败、局部解剖异常或血管畸形难以置钉时的一种替代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7.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评价几种手术方法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手术治疗的2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其中齿状突Ⅱ型10例,Ⅲ型14例,采用前路齿状突加压螺钉内固定8例;椎板间ATLAS钛缆系统固定或Apofix椎板夹固定、后路寰枢椎融合10例;改良后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6例。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颈椎活动度的保持以齿状突螺钉固定最佳,后路椎板间固定和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病例颈椎旋转度丧失较多;7例出现不完全性四肢瘫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3例,术后D级5例、E级2例,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内置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无复位丢失。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技术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首选,只有在齿状突螺钉禁忌时才考虑采用寰枢椎融合;坚强内固定是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有力保障,改良Magerl联合Gallie三点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实施后路寰枢椎融合的理想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02-2014-04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19例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28~75岁,平均51.5岁;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7例,打击伤2例;均有颈痛、颈部活动受限,但无肢体感觉与运动功能障碍。伤后6~21 d,平均12 d,行一期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植骨内固定术,3例一侧椎动脉高跨者用椎板钉固定。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骨折复位、内固定及并发症,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的影像学资料,评价骨折复位、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情况。结果 1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骨折复位满意。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4.2±4.6)个月。骨折骨性愈合时间5~13个月,平均(7.5±2.8)个月,植骨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2.4)个月。手术后患者颈痛症状明显改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自术前的平均(7.5±1.1)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见寰枢椎不稳、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植骨融合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近期临床疗效肯定,但对寰枢椎的旋转活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钉棒暂时固定非融合与寰枢椎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按融合与否分为两组:非融合组9例,一期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不进行植骨融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融合组8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的同时,行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颈痛VAS评分、颈椎旋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6.1±2.1)个月。两组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非融合组为6~14(10.1±2.4)个月,融合组为7~16(10.3±3.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颈痛均明显缓解,颈痛VAS评分: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3±0.7)分,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2.2±0.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旋转度: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42.5°±10.3°,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80.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I: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2.3%±1.2%,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17.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效果良好,患者能够最大限度保留颈椎旋转活动范围,降低颈椎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C1、2关了突螺钉治疗寰枢椎创伤和不稳的疗效及手术策略.方法 11例寰枢椎骨折或不稳需行寰枢椎融合患者,经颅骨牵引基本复位后行C1、2关节突螺钉联合Gallie手术,观察术后近期疗效、植骨融合及并发症.结果 术中和术后无神经、椎动脉损伤表现.术后枕颈部冬痛消失7例,明显缓解4例.1例双上肢麻木术后明显好转.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示寰枢椎稳定性好.平均随访7.8个月,11例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并发症.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活动度未见明显减少,旋转活动平均丧失34.6%.结论 经C1、2关节突螺钉固定寰枢椎生物力学稳定性好,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颈1-2关节突间隙螺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损伤及不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经C1-2关节突间隙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2002年4月应用后路经C1-2关节突间隙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C2双侧椎弓骨折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椎不稳1例,观察术后寰枢椎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及颈椎活动度。结果:5例病人术中无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即刻获得稳定,经4-20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螺钉无松动、退出及断裂,颈椎旋转活动度平均丧失35.72%。结论:经C1-2关节突间隙螺钉固定技术在治疗寰枢椎疾病中是安全有效的,为重建寰枢椎间稳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前路螺钉内固定与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治疗ⅡB型齿状突骨折(OF)的疗效。方法将86例ⅡB型OF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螺钉组(42例,行前路螺钉内固定)和融合组(44例,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后颈椎屈曲、旋转活动度、颈椎疼痛、颈椎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螺钉组明显少(低)于融合组(P 0. 01,P 0. 05)。两组均获得随访,时间8~16个月。术后3个月颈椎屈曲、旋转活动度螺钉组明显高于融合组(P 0. 01)。术后3个月颈椎疼痛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两组明显低于术前(P 0. 05),而螺钉组两项均明显低于融合组(P 0. 01)。结论与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比较,前路螺钉内固定治疗ⅡB型OF创伤小、骨折愈合时间短、颈椎活动度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非融合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新鲜齿状突骨折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不行后路植骨融合,根据术后定期随访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愈合后二期原路取出内固定装置,观察评价患者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椎弓根螺钉,骨折端获解剖复位,未见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CT扫描确定骨折端达到骨性愈合,颈椎向左、右旋转30~55°,平均45°。二期钉棒内固定装置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获部分恢复,颈椎向左、向右旋转恢复至50~70°,平均60°,随访3-6个月,颈椎左、右旋转恢复至80~90°,平均85°,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二期原路取出内固定装置是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理想手术方式,尤其适用于ⅡC型齿状突骨折,既能即刻取得解剖复位、恢复寰枢关系、达到三维固定效果,又能在内固定装置取出后极大恢复颈椎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在我院接受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术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4例;年龄25~65岁(44±9.4岁)。寰椎爆裂性骨折19例,C1、2旋转脱位畸形16例,齿状突骨折26例,齿状突游离15例,寰椎类风湿性关节炎致寰枢椎脱位9例。通过Ranawat分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颈部/枕骨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CT三维重建等资料中,提取以下影像学数据: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有效椎管容积(space available for cord,SAC)、C1-2角、C2-7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颈椎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5年以上的随访。末次随访时24例术前存在脊髓压迫症状患者的Ranawat分级有所改善;95%的患者颈部疼痛得到缓解,VAS评分由术前7.56±1.03分下降至2.53±0.53分(P0.05);NDI由术前34.76±5.45分降至13.13±1.21分(P0.05)。ADI由术前6.5±1.0mm降至2.4±0.9mm(P0.05);SAC由术前13.37±2.11mm增大至19.93±2.20mm(P0.05)。手术前C1-2角为21.9°±1.2°,末次随访时为26.6°±6.9°;手术前C2-7角为19.8°±9.2°,末次随访时为15.5°±5.9°。术后6个月,81例(95.3%)患者获得良好的植骨融合,4例患者出现植骨延迟愈合。结论:双侧经寰枢关节螺钉寰椎椎板钩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长期疗效优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5.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影像学结果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55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女87例;年龄6~75岁,平均45.6岁;新鲜齿状突骨折53例(AdersonⅡC型),游离齿突30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2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18例,寰枢椎旋转脱位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寰枢椎脱位11例,颅底凹陷症11例。影像学评价包括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情况、术后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对颈枕区疼痛缓解进行评价。结果:150例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置钉300枚,5例患者寰椎行挂钩固定。术后CT显示寰椎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275枚(91.7%),可接受置钉14枚(4.7%),不可接受置钉11枚(3.6%)。15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4个月,新鲜骨折患者均骨折愈合,140例植骨融合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术前VAS、JOA评分分别为(7.2±1.1)、(7.3±2.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3.2±1.1)、(13.3±2.4)分。结论: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并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对于年轻有较高活动要求的患者可选择后路固定非融合技术,并避免取髂骨植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1~53岁,平均37.2岁。11例为新鲜骨折脱位,1例为陈旧性骨折脱位,均为寰枢椎前脱位。依据Grauer改良的Anderson-D′Alonzo分型,ⅡA型3例,ⅡB型5例,ⅡC型3例,ⅢA型1例。所有病例行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治疗。术后分别采用JOA评分和ADI测量对神经功能和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年3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2±1.3、13.5±1.4、14.3±1.5,较术前的8.3±1.4明显改善(P0.05)。术后X线及CT示寰枢椎前脱位均复位满意,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ADI分别为(2.2±0.4)、(2.4±0.6)、(2.3±0.5)mm,均较术前的(5.8±1.2)mm明显改善(P0.05)。内固定螺钉及线缆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寰枢椎后间隙植骨均融合。结论: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牵拉复位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1~2关节突间隙螺钉治疗颈2椎弓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应用颈1~2关节突间隙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颈2双侧椎弓骨折(Hangman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9月~2002年9月应用颈后路经颈1~2关节突间隙螺钉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Hangman骨折6例,观察术后寰枢椎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及颈椎活动度.结果 6例病人术中无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上颈椎即刻获得稳定,经6~26个月随访,全部病人均获得骨性愈合,螺钉无松动、退出及断裂,颈椎旋转活动度平均丧失35.72%.结论颈1~2关节突间隙螺钉固定技术治疗Hangman骨折是安全有效的,为重建寰枢椎间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20例Ⅱ型(Anderson分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伴有寰枢椎的脱位或半脱位,所有患者无明显脊髓损伤症状,枕颈部疼痛明显,术前常规采用颅骨牵引,平均3.5 d。结果 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颈部疼痛缓解明显,骨折固定可靠。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固定技术是治疗Ⅱ型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罗为民  熊波  汤敬武  陈先礼 《中国骨伤》2006,19(11):648-651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式,指导选择安全稳定可靠的术式。方法29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病例,男22例,女7例;年龄16~52岁,平均32岁。齿状突骨折19例中,Ander-sonⅡ型16例,浅Ⅲ型3例;另外,寰椎横韧带损伤6例,陈旧性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1例,HangmanⅠ型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椎骨折合并寰椎横韧带损伤1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单侧枢椎上关节骨折1例。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其中前路单枚齿状突螺钉固定10例,后路Magerl螺钉固定6例,Magerl联合Gallie5例,Magerl联合Brooks双钛缆固定2例,Magerl联合Apofix椎板夹固定2例,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4例。19例后路手术中11例采用C1、C2椎板间颗粒状植骨,8例未行植骨融合。结果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18个月。术中未出现椎动脉或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1例术后出现舌下神经麻痹,2周后缓解。10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中9例获得骨性愈合,1例齿状突螺钉固定发生松动,枢椎前方皮质破裂,取出齿状突螺钉,改行后路Magerl Gallie法固定,获得骨性融合。19例后路手术中8例未做融合的病例获骨折愈合,其中6例行内固定取出,基本恢复头颈旋转功能,其余11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新鲜齿状突骨折不适于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时,后路C1、C2椎弓根钉板暂时固定,可保留寰枢旋转功能。寰枢椎椎弓根钉板系统在生物力学稳定及适应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8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融合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9.6岁;Jefferson骨折4例,Ⅱ型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3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枢椎脱位7例。采用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标准和VAS(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38.75±20.06)min,术中出血量(338.80±100.10)ml,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随访15.56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了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VAS评分从术前(7.25±1.52)分降至末次随访(2.13±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从术前(8.65±3.49)分提高至(13.05±4.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为(58.01±20.1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内固定融合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