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疼痛(以下简称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1例脑卒中后伴肩痛及上肢瘫痪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3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rTMS结合康复组28例,采用rTMS和康复进行治疗;rTMS组26例,单纯应用rTMS治疗;康复组27例,单纯应用康复手法进行治疗.3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TMS结合康复组与rTMS组及康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组优于rTMS组(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112-115+119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2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开展低频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肌力、上肢被动牵拉力、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肌力、上肢被动牵拉力、上肢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上臂肌力、伸腕肌力、屈腕肌力等级明显提升,优于对照组;上肢被动牵拉力明显下降,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低频rTMS联合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安全、有效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9月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侧M1区1 Hz,90%MT,总刺激数1200次,每次刺激持续时间为20 min的rTMS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刺激,以上治疗共进行4周,每周干预5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上肢运动力指数(MI)及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EP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ME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上肢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RFE)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Brunnstrom分期≥Ⅲ期,病程3~13周)的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RFE组和联合组,每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FE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反复促通疗法治疗,联合组在RFE组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刺激频率为1.0 Hz。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RFE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均显著改善,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后RFE组和联合组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明显优于RFE组(P0.05);三组治疗前后ARAT评分均有显著改善,组间对比发现,联合组较对照组ARAT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三组MAS评分均无明显改善,组间比较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反复促通疗法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且两种方法联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高中领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68-1969
目的:研究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4周,RRT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IMT组的FMA和MBI值比RRT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上肢瘫痪病人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功能影响。方法将21例脑卒中瘫痪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n=11)和对照组(n=10),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运动想像训练。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MA)、BARTHEL指数(BI)对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和ADL进行评定。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FMA评分治疗前后均明显改善(t=2.629~5.445,P<0.05);BI评分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2.803~3.977,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FMA评分和BI评分治疗前后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111~2.657,P<0.05)。结论常规康复联合运动想像训练可提高脑卒中上肢瘫痪病人ADL和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2组患者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常规康复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组外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测(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由专人进行双盲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TEF、上肢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训练基础上,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不仅能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而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与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VR组、机器人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VR组额外增加VR技术训练;机器人组额外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和VR技术训练,各组均持续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中文版上肢动作研究量表(C-ARAT)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功能。结果 治疗4周后,3组患者FMA-UE、C-ARAT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FMA-UE[(36.18±6.34)分]、C-ARAT[(30.19±5.17)分]和MBI[(68.93±9.45)分]评分显著优于VR组和机器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与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相结合,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康复疗效,阐述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存在上肢痉挛的132例患者,排除12例失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了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了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2组患者采用改良的痉挛评估量表 (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患者的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恢复(Signe Brunnstrom创建 ,Brunnstrom)分期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偏瘫侧Ashworth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同时治疗组的Ashworth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上肢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能部分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关节痉挛状态,改善患者上肢肢体功能,促进上肢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患者脑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上肢运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臂、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在MBI评分及FMA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脑卒中偏瘫疾病治疗期间,采取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6月就诊于浙江省台州医院康复治疗部的78例脑卒中恢复期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上肢部分(FMA-U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结果:干预8周后,两组肩关节前屈、后伸、水平外展和水平内收活动度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更显著(P<0.05);同时两组FMA-UE评分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用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不仅能增加其肩关节的活动度,而且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吕金龙 《浙江医学》2016,38(23):1913-191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早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早期合并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照组仅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任务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促进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照完全随机化设计将所有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和假刺激组,每组40例。高频组患者使用高频rTMS(10 Hz)治疗,低频组患者使用低频rTMS(1 Hz)治疗,假刺激组患者行rTMS假刺激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大脑皮层兴奋性及任务态fMRI影像变化。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病灶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治疗前、治疗后5 d、治疗后3个月上肢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FMA)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评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患侧半球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及MEP最大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假刺激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无明显改善,低频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增加,健侧运动区激活降低,高频组患者患侧运动区激活明显增加。治疗后高频组与假刺激组比较,高频组患者患侧M1、SMA明显正激活;低频组与假刺激组比较,低频组患者患侧M1明显负激活;高频组与低频组比较,两组患者双侧M1、辅助运动区(SMA)均明显正激活。结论 基于任务态fMRI的rTMS促进脑卒中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大脑皮层兴奋性、局部神经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rTMS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康复治疗相同,rTMS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FMA)积分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rTMS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治疗可提高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运动想象对偏瘫患者手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偏瘫伴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选取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1次/d,每周5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进行以下评估: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运动想象对提升偏瘫患者的手功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2例急性脑卒中分为观察组(运动疗法加作业疗法)和对照组(运动疗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训练3个月后,应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和B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作业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作业治疗中强化以感觉刺激为导向的易化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软瘫期及痉挛期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在作业治疗中强化运用Brunnstrom技术、Bobath技术、Rood技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通技术等易化技术,尤其强化应用其中的感觉刺激成分,通过口令、刷擦、轻拍、按压、挤压、牵伸、冷水、温水、抗阻、控住等措施刺激视听觉、浅感觉、本体感觉、复合感觉等多感觉通路,治疗12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上肢部分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周、12周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进行评分,采用功能活动问卷(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ary, FAQ)对2组患者出院半年时工具性ADL能力进行评分;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2组患者治疗12周部分分离运动期及分离运动期所占比率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6周、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较明显的效果,治疗组运动能力和ADL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2组治疗12周运动能力和ADL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6周(均P<0.01)。出院半年时工具性ADL能力,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达Brunnstrom 4期及以上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表明在康复训练中强化感觉刺激使患者能获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结论 在作业治疗中运用易化技术尤其强化易化技术中的感觉刺激成分,能够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进程,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40 min,观察组20min常规治疗结合20 min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治疗周期均为4周,5 d/周,1次/d,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5.0%(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联合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治疗卒中后偏瘫(HAS)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26例HA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血流速度(Vs)、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肢体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功能[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和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肢、下肢和总分等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s、V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I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BS、FAC、S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联合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应用于HAS患者,可提高FMA、BBS、FAC、SIS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健侧肢体运动诱导患侧肢体运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病情稳定24~48 h内介入综合康复治疗,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法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价治疗前后上肢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上肢Fugl-Meyer功能评分及简化巴氏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及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安全且效果理想,可为后续的康复治疗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