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作为骨骼退化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作为被遗忘的“器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最近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和骨质疏松症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笔者对最近有关肠道微生物和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望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骨免疫是通过研究骨骼系统和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探索骨代谢和骨免疫之间的平衡,从而研究骨再生及骨修复的学科。骨免疫观点认为在骨科疾病的发展中存在骨免疫失调,其本质是炎症持续,而免疫细胞参与了炎症进程并起到关键性作用。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 cell, Th17)与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 Treg)两者均为CD4+T细胞的亚群,两者的平衡对维持骨代谢稳定和炎症发展有重要的意义。Th17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促进炎症发展,促进破骨细胞活化和骨吸收,而Treg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减少骨丢失,具有骨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在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骨质疏松症等骨科疾病中均存在Th17/Treg失衡的表现。该文对骨科疾病中Th17/Treg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两种炎性关节病,以伴发骨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症为特点.在RA表现为关节周围骨丢失及骨侵蚀、全身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折风险明显增加.RA骨折的发生与下列因素相关:女性多发,骨折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与RA疾病的严重性、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相关.然而,进一步的数据表明,RA的骨量丢失亦可发生在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及时控制关节炎症可以减少关节结构损伤、减少骨量流失.因此,炎症在RA骨吸收中发挥重要作用.强直性脊柱炎性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疾病早期阶段,致椎体骨折风险增加.由于年轻成年男性易患AS,并且糖皮质激素并不用于治疗AS,因此,AS骨质疏松症与年龄、性别、糖皮质激素使用无关,AS骨丢失主要与炎症活动相关.AS特征是循序渐进、缓慢发展的晨僵和脊椎炎,进一步说明了炎症在局部骨形成中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常见的合并症。OP的发生严重影响着AS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AS患者应进行OP的预防及常规治疗。目前治疗OP的主要药物有双膦酸盐、钙及维生素D等,相关研究发现,治疗AS的常规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umor necrosis factor inhibitor, TNFi)、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非甾体抗炎药、IL-17(interleckin-17,IL-17)阻断剂等,在OP的治疗中也发挥一定的作用,当合并骨折时,手术是首要的治疗方式。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S的发病机制,对合并OP的AS患者的治疗研究较少,因此,笔者综述了AS患者合并OP的相关治疗方式,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研究35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原为西医,自1954年开始学习中医,其后又保送到卫生部天津中医研究班三期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并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病及肿瘤研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骨病     
膝骨关节炎150例临床分析;降钙素对兔骨关节炎软骨的保护作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症膝骨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附56例报告);体外冲击波治疗老年人跟痛症的临床观察;胫骨高位截骨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膝内侧髌股型骨关节炎。  相似文献   

7.
肠道微生物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个基因库,在维持人体平衡中起主要作用。不良饮食习惯、抗生素滥用、病理状态和生活环境改变会对肠道菌群产生负面影响,以引起多种疾病。最新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与骨质疏松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入了一个新术语"骨微生物学",该研究领域旨在弥合骨骼生理学、胃肠病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之间的差距。本文简要介绍了肠道菌群通过免疫系统、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骨代谢的潜在机制,通过研究肠道菌群与骨骼健康之间的关系,不仅对于维持骨骼健康和最大程度地减少骨质疏松症很重要,而且对于肠道微生物群是否可作为骨质疏松症新型治疗靶标以及是否可用作骨折预测的生物标志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多关节置换治疗晚期关节疾患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2月行下肢3个或以上关节置换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27~59岁,平均41.8岁。强直性脊柱炎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均为下肢髋、膝关节受累。4例完全丧失行走功能,1例患者扶拐可自行活动。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为(24±24)分,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为(28±15)分。一期多关节置换2例,二期置换2例,三期置换1例。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后给予下肢制动皮牵引3周,无关节再脱位发生。2例术后2 d内出现贫血,给予积极扩容补充红细胞后改善。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6~140个月,平均75个月。患者基本能正常行走及上、下楼梯。髋、膝关节稳定性好,无关节感染及松动发生。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为(88±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6,P=0.00);膝关节功能根据HSS评分为(86±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6,P=0.00)。结论下肢多关节置换是治疗晚期关节疾患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胃切除术后代谢性骨病研究进展王强,张越巍,范东坡胃切除术后代谢性骨病是因为胃切除术后骨代谢的失调导致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对它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早期的研究中,这两个原因没有什么不同,但随着经验的增加,发现骨软化症的发生没有那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可能影响胃肠道吻合口愈合的微生物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对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物及其与胃肠道吻合口漏研究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黏质沙雷菌等肠道内的共生菌能够在体内炎性环境下转变为高毒性表现型的致病菌,通过产生胶原蛋白酶或激活肠道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机制溶解细胞外基质,从而致吻合口漏发生。结论对肠道微生物作用于吻合口愈合过程的认识才刚起步,细菌从共生菌转变为致病菌的条件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骨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可导致骨和关节破坏的慢性疾病.在RA发生发展过程中,骨代谢异常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骨量丢失和骨破坏.骨代谢的相关指标可以间接反映骨量丢失的严重程度.本文将对RA患者骨代谢的基本特点及骨量丢失相关因素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道黏膜屏障有助于防止肠道内菌群紊乱,食物、化学药物等直接与黏膜裸露面接触,这对于疾病的发生尤为重要,其免疫功能对机体的健康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肠道免疫功能具有一般性的屏障作用,还能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在机体肠道内环境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肠道免疫屏障构成复杂且受肠道菌群、饮食等的影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骨代谢,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关系密切,研究肠道菌群、免疫系统、骨代谢三者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肠道菌群通过调控宿主免疫系统来作用于机体骨代谢的机制,这可能对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一种新的思维策略。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肠道免疫功能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主要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TNFR1)启动,通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RIP1)和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3,RIP3)作用于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传递细胞死亡信号。程序性坏死发生后,细胞膜破裂,大量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进入周围组织,可以引发周围组织的反应,进而破坏组织稳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细胞程序性坏死参与了骨质疏松、骨坏死、骨肉瘤等多种骨骼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发生骨密度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调查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来本院就诊的AS患者年龄、病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炎症指标和枕墙距、胸廓活动度等体格检查情况。选取同期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吸收仪测定AS患者及对照组股骨颈、大转子、腰椎及全髋关节骨密度情况,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索AS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异常情况与病程、年龄、炎症指标等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S骨密度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3例AS男性患者,平均年龄36.6±5.9岁,20名健康成年男性对照,平均年龄38.9±4.0岁(P>0.05)。病例组中位病程5(3,7)年。病例组股骨颈(0.86±0.17)、大转子(0.85±0.12)、腰椎(0.90±0.10)、全髋关节(0.88±0.16)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0.98±0.2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强直性脊柱炎(AS)不同部位骨密度(BMD)测量精确性。方法对27例AS均行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BMD,测定并记录腰椎、股骨颈和桡骨远端BMDZ值。记录患者病程,根据病程将患者分为A组(早期组,病程〈10年)和B组(晚期组,病程≥10年)。结果A、B组腰椎BMDZ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与桡骨远端BMDZ值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腰椎BMD更低,更能反映患者的低骨量状况;B组腰椎BMD增高,股骨颈BMD更能反映患者的低骨量状况。结论在早期AS患者中。腰椎BMD具有更好的精确性,更能准确反映其低骨量状态;但在晚期AS患者,腰椎BMD精确性降低,股骨颈BMD更能准确地反映其低骨量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代谢指标的相关影响因素,观察运动频率对RA伴发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患者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初诊RA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抗CCP抗体)、RA疾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分)等指标,观察这些临床因素对RA患者的BMD及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血清骨代谢指标包括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region of collagen type1,β-CTX)、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I pro collagen N-terminal pro peptide,PINP)、骨钙素(osteocalcin,OC)、25羟维生素D[25-(OH)D],通过电话回访RA患者的康复运动情况,分析运动频率对RA伴OP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本组RA伴发OP的发生率为46.67%,BMD的下降以腰椎、股骨颈最明显。BMD的改变与年龄、病程、DAS28评分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DAS28评分的升高,BMD降低(P0.05)。骨吸收指标β-CTX在年龄≤65岁组、病程≤0.5年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骨形成指标PINP、OC在年龄≤65岁组、抗CCP抗体阳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在DAS28评分2.6组高于DAS28评分≥2.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伴OP患者中,经常运动组的全身及腰椎BMD、PINP、OC均高于不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INP、OC与经常运动呈正相关(P0.05),β-CTX与抗CCP抗体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全身BMD受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影响明显,随着血清25-(OH)D水平及运动频率的提高,全身BMD呈增加趋势。结论 RA伴发OP的发病率高,骨密度与年龄、病程、疾病的活动、25-(OH)D水平、运动频率相关。RA伴发OP属于高转换型骨代谢异常,在疾病早期、活动期骨破坏和骨形成均加快。运动可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建议临床应重视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的运动治疗。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 Osteoporosis is a common finding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and may contribute to spinal deformity and bone pain. Bone metabolism as well as inflammatory process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vitamin D receptor gene (VDR). We investigated initiation codon (FokI) and 3UTR (BsmI) polymorphisms of the VDR for whether there could be an association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relation to bone metabolism or inflammatory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AS.Methods In this study, 104 patients with AS (m/w 71/33, mean age 41±12 years)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ir lumbar and femoral BMD by DEXA and in part by QCT measurements and compared to 54 healthy controls. Disease activity indices, serum markers of bone metabolism and inflammation were recorded. FokI and BsmI polymorphisms of the VDR were genotyped using genomic DNA from peripheral leukocytes with present or absent restriction sites defined as alleles f and b or F and B, respectively.Results In male AS patients, FokI genotyp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pinal but not with femoral BMD values (P=0.01) as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low BMD, which was also influenced by BMI, and inflammatory and pain indices. CRP and ESR value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FokI genotypes. BMD in female patien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either FokI or BsmI genotypes of the VDR.Conclusion This is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the VDR gene may be involved in BMD differences, bone metabolism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possible interaction of the vitamin D system, cytokines and bone could define new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的骨密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与HLA-B27相关的脊椎及关节的免疫性、炎症性病变所伴有的骨质密度与骨矿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其骨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用双能量骨密度仪(DEXA)测定16例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组病例作比较。结果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脊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值已有明显降低.晚期病例股骨颈骨密度仍低于对照组.但因晚期病例椎体周围软组织的骨化、矿化.使腰椎骨密度值反而增高。结论 ①强直性脊柱炎本身从早期开始即伴有骨量丢失.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同时应防止骨量丢失及畸形出现。②晚期患者因脊柱周围软组织骨化.使DEXA测量方法不能真实反映椎体骨量丢失,采用QCT方法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