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蛋白尿是以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及功能异常为主要病理基础,肾脏对血液正常超滤作用受损以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的结果。它不仅是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同时也是肾脏病进行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入探寻其发生发展机制对临床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肾小球脏层细胞,即足细胞裂孔隔膜是维持肾小球滤过膜的主要因素,多种足细胞相关蛋白与蛋白尿的产生密切相关。本文就肾性蛋白尿中足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以及中药对蛋白尿干预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钱琦  周悦欣  安晓飞 《河南中医》2023,(8):1257-1264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指由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引起的慢性代谢性肾脏病,包括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和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首要原因,严重影响DM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中药黄蜀葵花(abelmoschus manihot, AM)在降低DKD蛋白尿和改善肾脏损伤方面疗效显著。AM具有较好的肾脏保护作用并可改善DKD患者的临床症状。AM治疗DKD的药理机制主要包括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减轻肾小球高滤过状态和硬化、减轻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纤维化、减少足细胞凋亡、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调节脂质代谢等。本文就AM治疗DKD蛋白尿和肾脏损伤的临床疗效和细胞分子机制的进展进行阐述,有助于其广泛应用于未来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小球肾炎,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病程迁延,病理类型繁杂,不同的病理改变决定了不同的预后,大部分患者进展为慢性肾衰竭。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显著的优势,尤其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抑制病情复发、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中医学"尿血""水肿""虚劳"等病的范畴,中医治疗大都采用宏观的辨证论治。但随着精准医疗战略的提出,如何实现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既体现治疗的个体化,又便于临床科研的开展,笔者根据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慢性肾炎病理分型与中医宏观辨证的认识,结合我院临床观察,探讨了慢性肾炎中医辨证论治与肾脏病理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为慢性肾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恩师叶景华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为上海市名中医,毕生致力于慢性肾脏病的研究,倡导运用平衡法治疗慢性肾脏病.叶老认为,平衡论是机体发病观的重要环节,疾病的发生就是体内自身平衡关系的破坏;慢性肾脏病的发生是机体失衡的外在表现,蛋白尿、血尿是机体正邪交争的结果;疾病后期肌酐上升、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肾功能不全表现,更是机体...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总结了近10年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文献,归纳和整理了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发现艾灸可以减轻慢性肾脏病机体炎症反应、延缓肾纤维化、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干预能量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和维护肠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艾灸可以温通经络且艾灸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目前运用艾灸可以改善肾功能,缓解消化道不适及纠正营养不良,体现了艾灸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良好优势。本研究为艾灸干预慢性肾脏病的靶点及机制研究开拓思路,以期更好地扩大艾灸疗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其发生发展与足细胞的损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氧化应激、代谢异常等均可引起足细胞损伤,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促进肾小球硬化。现代医学在足细胞修复方面没有明确的优势,而中医药将蛋白尿归为肾气亏虚,精微不固,给予补气健脾益肾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有效延缓肾脏病的进程,其中以黄芪最为多用。目前已有多数研究表明,无论是黄芪单体还是以黄芪为主的复方,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损伤的足细胞,为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但是大多数研究只是揭示了黄芪对足细胞损伤有修复作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这也是日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高尿酸血症等,大部分患者起病隐匿,30%~40%患者在确诊10~20年后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危害巨大。蛋白尿是该病常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表现为少量至中等量蛋白尿,10%~24%患者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蛋白尿是影响IgA肾病肾功能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末端部分,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足细胞损伤后出现的足细胞足突融合、脱落等是IgA肾病常见组织学病变,且是导致蛋白尿及病程持续进展的关键因素。目前西医针对足细胞损伤的治疗缺乏针对性,干预手段有限,常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多。根据足细胞生理功能、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组织形态学改变等,认为其与中医“玄府理论”“肾络癥瘕”“络病理论”和“干血理论”等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具有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等作用特点的中医药干预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疗效明显,能起到保护足细胞、减少蛋白尿的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与研究前景。该文系统总结了IgA肾病足细胞损伤机制与形态学改变、中医理论对足细胞损伤的认识以及中医药治疗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干预IgA肾病足细胞损伤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洋  郭璐萱  郝娜 《陕西中医》2023,(5):674-677
基于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探讨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膜性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肾小球足细胞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及肾小球基底膜和足细胞损伤。中医药可通过下调PI3K/AKT/mTOR、TLR4/NF-κB、ERK/cPLA2、TGF-β1/Smad等足细胞相关信号通路表达,上调AMPK/mTOR足细胞相关信号通路表达,提升Nephrin、Podocin等足细胞相关蛋白的含量及调控足细胞相关凋亡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从而减轻蛋白尿,降低炎症因子和改善肾功能和脂质代谢,提升血清白蛋白含量,减轻肾脏纤维化和足细胞损伤,进而延缓肾脏病的进展。作者就近五年来中医药基于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治疗膜性肾病的基础实验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对临床膜性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洁  赵焕东  杨洪涛 《河南中医》2020,40(8):1288-1291
毒损肾络贯穿慢性肾脏病全程,辛通畅络法是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基本法则。辛香通络、活血通络、补虚通络类药物,能散、能行,可畅达三焦,破瘀消癥,搜剔肾络,使周身气机得畅,脏腑气血阴阳得调,逐步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低蛋白血症、高凝高脂状态,减少尿蛋白,缓解乏力、水肿等症状。但目前辛通畅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观察仅涉及肾病主证,未涉及其他兼证;对中医证型的判定,尚无客观标准;尚无慢性肾脏病的大样本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动物及细胞实验研究也停留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的报道较少。今后可通过大样本临床观察,利用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补充验证,明确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筛查关键病变基因,探寻药物作用的通路及靶点,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膜性肾病是一类以肾小球足细胞损伤为核心机制的自身免疫性肾脏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已成为我国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病因。足细胞为终末分化细胞,在维持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蛋白滤过的分子屏障。足细胞损伤,从而肾小球滤过膜损伤是导致大量蛋白尿的重要原因,蛋白尿持续或加重使得膜性肾病患者病程迁延不愈。目前认为膜性肾病的足细胞破坏主要与氧化应激、自噬失调、足细胞标志蛋白表达异常、慢性炎症、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分化等存在密切联系。现阶段西医多依据其病理分期采用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针对治疗,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中医药在防治膜性肾病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多个靶点,在不同环节上影响膜性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文概述了膜性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相关机制,并从中药单体及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和中成药的角度干预相关靶点通路治疗膜性肾病进行总结,旨在为中医药抗膜性肾病的临床治疗、基础研究及靶向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名医名家临证经验,明确前列腺增生症(BPH)中医治则治法以及常用方药的分布规律。方法:系统检索199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名医名家诊治BPH相关文献,建立文献分析数据库,整合、分析中医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相关内容,采用SPSS 20. 0软件进行统计,获得BPH中医治则治法及常用方剂和药物分布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合格文献109篇,涉及名医名家66位,得到BPH治则共9种,主要有"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调理阴阳"等;治法共55种,主要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温补肾阳""软坚散结""补益肾气"等;且BPH多从肾、脾、肺论治。通过归纳整理得到BPH常用的经方共有38个,使用较多的为"桂枝茯苓丸""滋肾通关丸""补中益气汤""八正散""济生肾气丸"等;常用药物共有217味,以"黄芪""熟地黄""白术""甘草""当归"等补虚药,"牛膝""桃仁""穿山甲""王不留行""丹参"等活血化瘀药,"茯苓""泽泻""车前子"等利水渗湿药为主。结论:BPH的治疗以"标本兼治、攻补兼施"为主要治则,常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温补肾阳"等治法,并进行相应的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虚劳”、“温病”等病证范畴。其病机变化虽多,但不外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心、肝、脾、肾机能受损,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虚、热、瘀、湿为其主要病理表现。依据临床证候,四诊合参,结合八纲、脏腑辨证,分为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毒瘀互结四型辨证论治,气血两虚、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为本,正虚不固,六淫外袭而反复发热、感染为标,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故治疗当以扶正兼祛外邪为基本法则。治疗上以补气养血、健脾补肾为本,以虚、热、瘀、湿为标,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中西医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和总结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并根据用药规律对新方剂做出预测。方法:收集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文献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方剂166篇,分析得到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38味常用药物、11种常用药对用药模式,22个新方核心组合及11个新处方。结论:分析显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药物主要以补肾活血化痰类药物为常见。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新方,与临床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常用方剂桂枝茯苓丸、归芍地黄汤合越鞠丸、加味导痰汤等有相似的治疗作用,但同时又参以补脾疏肝之药物,以补脾虚调达肝气。其配伍组合符合补肾活血、化痰祛瘀等临床主要治疗思路,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为临床新药的开发和利用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医药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阴虚、气虚、血虚、气阴两虚、阳虚等,标实为瘀血、痰瘀。治疗方面采用益气养阴、温阳、活血化瘀、通络等治法,内外结合,具有多靶点起效的特点。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面肌痉挛以肝风内动为主因,也有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吹风受凉,外风入侵,引动内风而诱发者;因阴血不足,无以涵肝,相火升腾,浮阳不潜而阳亢风动,故以肝肾阴虚为病理基础;肝风挟痰上窜,风痰胶结阻络为主要病理因素。临证之时尤须分清本虚标实主次,以养阴息风、祛痰定痉为治疗大法。标实者重用咸寒介类潜阳药,必用搜风祛痰虫类药,配合活血化瘀通络药。养阴旨在柔肝涵阳缓急,临床用药不必拘泥是否有阴血不足,现附验案一则以例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深入挖掘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治疗CKD3期患者的用药配伍规律,为CKD3期患者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张大宁教授诊治的108例CKD3期患者的完整医案并从中提取中药处方,运用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 研究纳入的305首中药处方共涉及101味中药。使用频次较多的中药为生黄芪、土茯苓、川芎、丹参、五灵脂、五味子等;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胃经、肾经为多;核心处方为:生黄芪,土茯苓,丹参,川芎,五味子,茵陈,五灵脂,蒲黄炭;得到药物核心组合6对、新处方6首。结论 本研究从多角度科学、量化的分析了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补肾活血、化湿降浊”的理论内涵,为CKD3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中医方案。  相似文献   

17.
分析补肾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录补肾中成药,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结果: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是肾虚常见症状;补肾中成药主要涉及52种证候,其中肝肾不足证、脾肾两虚证及肝肾阴虚证是常见证候;142首补肾中成药中,包含290味中药,使用频率前3味的是熟地黄、茯苓、当归,而熟地黄、茯苓、山药、当归是主要核心组合;针对肝肾同病,药物组合可视为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并配以专入肝肾二经的何首乌、枸杞子;针对脾肾同病,药物组合以四君汤为基础方的补气药物为主,并配以具有脾肾双补的菟丝子、山药,可视为源自于《景岳全书》主治脾肾虚损的苓术菟丝丸。结论:肾虚为本,重视"肾为五脏之本",立足肾与他脏及气血之间的关系,兼顾虚实;补为核心,把握肾虚的病理变化,重视肾的阴阳特点,补泻结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归纳和总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CNKI中运用中医方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文献,筛选其中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建立方剂数据库,并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整理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剂101首,共使用中药131种。诸方中以补气温阳、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的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药物组合是黄芪-葶苈子,出现40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6组,新处方8首。结论: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以温阳补气、利水消肿、活血化瘀为主,进而揭示组方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萍萍教授认为恶性淋巴瘤临床以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累及相应组织器官的损害为特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痰核"、"石疽"、"失荣"等范畴;以"痰湿、血瘀、气滞"为主,虚实夹杂较为多见,主要影响肝脾肾三脏,注意扶正,兼顾治疗的不同时期,结合治疗病史及症状体征,配合西医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中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化疗期间中药主要作用是减轻化疗药毒副作用,缓解临床症状,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化疗间歇期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缓解,多见疲乏、自汗盗汗、腹胀胃酸等正气损伤,以健脾扶正为主;康复期放化疗、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结束,李老师认为这一阶段无明显症状以调节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为主,有临床症状的应分清痰湿、血瘀、气滞等,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补益阴阳。因各种治疗手段对机体攻伐太过,无论何种治法均勿忘健脾扶正,顾护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20.
中医思维和现代检测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中医肾病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西医深层次结合的突破点。以中医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从"既病防变"和"二级预防"、"证本质"和"微观辨证"等角度对肾脏病的中医诊治理念展开探讨,并进一步提出现代临床中医肾脏病诊疗模式应是中西医有机结合下的审病-辨证-治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