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的136例脑梗死患者及73例非脑梗死的对照人群进行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同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形态、数量、回声特征。结果:在总体人群中,不规则型斑块中血瘀证所占的百分比较非血瘀证增高(P0.05);在脑梗死患者中,血瘀证组颈动脉斑块不匀质、不规则率高于非血瘀证组(P0.05)。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人群血瘀证与颈动脉斑块形态呈正相关(P0.05)。脑梗死血瘀证与斑块数目、性质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及数目存在正相关,且其斑块具有不稳定性。在发生脑梗死时,斑块数目增加,不稳定性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围与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1 228例,根据腹围是否大于等于80cm,将患者分为腹围正常组和腹围增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2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示:与腹围正常组相比,腹围增大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腹围的增大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40、0.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史、腹围增大、吸烟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中医症状及证型分析:与腹围正常组相比,形体肥胖、口唇紫暗、头重如裹、口干等多个症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痰湿、血瘀两个证型在腹围增大组比例较大(P0.05)。结论:在女性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腹围的增大。与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呈正相关,这部分人群更应该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其他危险因素相比,腹围增大合并糖尿病史的女性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性更大。腹围增大的人群更以易表现出痰湿、血瘀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nn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柏,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型与现代医学相关因素。方法:取9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先明确其中医证型,再比较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关系,中医证型与硬化程度关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各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肾亏虚型患者78.57%有斑块,痰湿型患者85.71%有斑块,血瘀型患者92.31%有斑块,气虚痰瘀型患者84.61%有斑块,这几种证型有斑块率最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最为严重。其它证型患者的硬化程度较轻,各证型的有斑块率均在60%以下。所有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X2=2.245,P0.05),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靶器官损害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因素呈现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8种中医证型:即气虚型、肝肾亏虚型、痰湿型、瘀血型、气虚痰湿型、气虚血瘀型、气虚痰瘀型、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型,各证型有斑块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率不能区分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中医体质特点及超声指标。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的青年人群(18岁≤年龄≤45岁),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筛选出110例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青年人群作为观察组,90例无颈动脉斑块的青年人群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分别进行中医体质问卷调查和超声指标登记,分析出其主要体质类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青年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中医体质特点及超声指标。结果:中医体质类型主要包括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血瘀质等,观察组中医体质出现频次以痰湿质、血瘀质为首,其次是湿热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痰湿质、血瘀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比两组青年人群的颈动脉阻力指数和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颈动脉阻力指数、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虽然两组颈动脉阻力指数和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大都在正常范围内,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在青年时期,动脉硬化的进程已经在悄悄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其反映了血管阻力状况和血管顺应性及弹性状态随着血管动脉硬化的进程逐渐增高。结论:青...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房颤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选取脑卒中高危人群5999例,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进行对比,观察2组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观察2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结果:房颤组在吸烟、血脂异常方面较无房颤组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较无房颤患者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与房颤、高血压病、吸烟、饮食习惯、脑卒中家族史、缺乏体育锻炼等相关;中医证候要素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烟和血脂异常是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组更易出现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房颤组痰湿证、内风证较多出现,但房颤与否并不影响中医证候要素类型及分布。  相似文献   

7.
陈文辉  李双蕾  赵伟  张望之  粟麟 《新中医》2014,46(3):132-134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IGR人群224例(IGR组),血糖正常者60例(正常对照组),2组均采用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资料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采用颈动脉彩超测定IMT,同时对IGR各体质类型与IMT增厚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24例IGR人群中,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GR人群各种体质类型出现的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郁质平和质阳虚质。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中,平和质有4例(占5.7%);气虚质12例(占17.1%);阳虚质2例(占2.9%);阴虚质10例(占14.3%);痰湿质18例(占25.7%);湿热质10例(占14.3%);血瘀质10例(占14.3%);气郁质4例(占5.7%)。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平和质有2例(占1.8%);气虚质22例(占20.0%);阴虚质22例(占20%);痰湿质30例(占27.3%);湿热质14例(占12.7%);血瘀质18例(占16.3%);气郁质2例(占1.8%)。IFG合并IGT人群中,平和质有2例(占4.5%);气虚质8例(占18.2%);阳虚质2例(占4.5%);阴虚质6例(占13.6%);痰湿质12例(占27.3%);湿热质4例(占9.1%);血瘀质6例(占13.6%);气郁质4例(占9.1%)。3种IGR状态人群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相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24例IGR人群中,IMT增厚者132例(占58.9%),60例正常对照组中,IMT增厚者5例(占8.3%)。IGR人群IMT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痰湿质、血瘀质IGR人群的IMT增厚患病率明显高于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和血瘀质可能为IGR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痰湿质、瘀血质IGR人群IMT增厚患病率显著增高,提示发生大血管病变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太仓地区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布特点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从而为缺血性中风辩证施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提高脑卒中预防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以1∶2比例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A组)与不存在不稳定斑块组(B组),测定血脂、胆红素、纤维蛋白原,并进行证候要素、证型辨别。结果两组痰湿证、血瘀证及阴虚证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火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内火证比例较高,B组内火证比例较低,提示内火证患者较易形成不稳定斑块。2组患者气虚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证患者不易形成不稳定斑块。两组内风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A组内风证患者例数较少,不能进行临床判断。两组风痰阻络、风火上扰、阴虛风动及痰蒙神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腑实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痰热腑实证患者较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两组气虚痰瘀互阻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痰瘀互阻证患者不易形成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到缺血性中风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与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证型均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血瘀证与血浆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70例首次发作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血瘀证组37例、非血瘀证组33例;将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测并比较三组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分型、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两组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且血瘀证组血浆Hcy水平较非血瘀证组高(P 0.01);观察组两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1),其中血瘀证组较非血瘀证组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高(P 0.05);观察组两组不同分型的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两组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分型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无斑块分型的血浆Hcy水平(P 0.05)。结论:血浆Hcy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中风血瘀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卒中高危人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与其颈动脉超声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将纳入的5 999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分为HHcy组与无HHcy组,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生化化验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HHcy组患者脑卒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无HHcy组,TIA、血脂异常、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无HHcy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BMI、HDL、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HHcy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多发斑块的比例高于无HHcy组,单发斑块或无斑块的比例低于无HHcy组。HHcy组的内火、痰湿证候要素所占的比例较高,无HHcy组的患者内风、气虚、阴虚所占的比例较高。结论:HHcy与脑卒中、高血压病有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年龄、BMI、吸烟、饮酒是HHcy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治菌阳肺结核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通过临床调查研究,收集362例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常见中医症状、体征及舌脉信息,采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证候数据库,SPSS 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证候出现频率最高的前4位是阴虚305例(84.25%),气虚212例(58.56%)、火热166例(45.86%)、瘀血133例(36.74%)。证候靶点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肺、脾、肾。证候要素组合以2组、3组、4组证候组合情况最常见,聚类分析显示,气虚与阳虚聚为一类,火热、瘀血与痰浊聚为一类。[结论]复治菌阳肺结核不仅具有传统的"阴虚火旺"证候特征,而且兼有脾、肾证候的比例明显上升,部分患者血瘀证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内脏脂肪指数(VAI)、脂质蓄积指数(LAP)是反映内脏肥胖的新型指标,其与脑血管事件风险及中医证候之间关系的证据很少.旨在对脑卒中高危伴颈动脉硬化人群进行中医证候研究,探讨该部分人群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内脏肥胖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研究依托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改重大专项-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  相似文献   

13.
参芪地黄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萍  安琳 《天津中医药》2017,34(4):239-241
[目的]观察参芪地黄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期间在镇江市中医院肾病科及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部接受治疗的早期DN患者7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加味参芪地黄汤,每次200 mL,每日3次,共6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糖、血脂、肾功能、24 h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24 h尿蛋白、肌酐(S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均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参芪地黄汤能有效改善DN患者症状体征,下调血糖血脂水平,减少尿白蛋白,从而起到早期防治DN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笑漪 《天津中医药》2020,37(12):1363-1367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T2DM)湿热困脾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0例肥胖型T2DM证属湿热困脾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利拉鲁肽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葛根芩连汤,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W)、体重指数(BM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肝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中医症状积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联合组改善血糖、HbA1c、血脂、HOMA-IR及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而对W、BMI及肝功能的改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有3例恶心伴腹泻,5例厌食,2周后好转,均可耐受并在治疗4周后缓解,联合组出现2例厌食,2周后好转,组间不良反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葛根芩连汤联合利拉鲁肽对肥胖T2DM湿热困脾证患者降低W、BMI、改善肝功能作用与利拉鲁肽相当,但对于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和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优于单用利拉鲁肽,而且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使患者依从性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临床常见证型间相关生化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采集51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检测全套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经多元统计学分析得出临床常见证型,比较不同证型间检测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肝肾阴虚型血清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均值最高,其次为肾虚气滞型。肾虚气滞型APOB均值最高,其次为肾虚痰浊型。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APOA)、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无组间差异性(P0.05)。[结论]各证型间VLDL-C、APO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关键中医病位证素,并探索各病位证素的临床流行病学规律,为中医临床辨治提供依据。[方法]将192例T2DM患者中医病位辨证归属为脾、肾、肝,探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在性别比例、年龄构成、BMI指数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睡眠时间上肝、肾两组的睡眠时间较脾组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5);高血压、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在各组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别(P0.05)。肝组主要虚性证素为:阴虚(P0.01);主要实性证素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阳亢、湿、痰、气滞、血瘀、热(P0.05);脾组主要虚性证素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气虚、阳虚(P0.01),主要实性证素为湿(P0.05);肾组主要虚性证素为阳虚(P0.05),主要实性证素为湿(P0.01)。[结论]T2DM患者病位在肝时,容易出现阴虚;病位在脾、肾时容易出现阳虚。临床辨治T2DM时应注重肝阴的滋养,与脾、肾阳气的温补,同时注重祛除各脏腑湿邪。  相似文献   

17.
周静  高晟  吴深涛 《天津中医药》2015,32(8):473-476
[目的]观察补肾抗衰片对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所有患者采用饮食控制及运动常规治疗,对照组继续给予二甲双胍每次500 mg,3次/日,拜糖平每次50 mg,3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抗衰片口服,6片/次,3次/d,观察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变化,高脂血症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疗效的改变。[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BG、TC、TG、LDL-C及中医证候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HDL-C均有升高的趋势,但与治疗前及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及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肾抗衰片治疗肾虚痰瘀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能明显降低FBG、TC、TG、LDL-C及改善中医证候,对高脂血症及中医证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模拟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机的发生发展,以期探讨大鼠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评价标准。[方法]健康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痰浊组、血瘀组、痰瘀互结组5组。空白组、假手术组、血瘀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痰浊组和痰瘀互结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在8周末,对血瘀组和痰瘀互结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术,假手术组行只穿线不结扎术。采集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血清中血脂指标、心肌酶指标、血流变指标、血小板聚集指标,并评价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结果]超声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收缩期室间隔厚度(IVSs)、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s)、左心室质量(LV M)显著降低,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s)、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LV Vols)显著升高(P0.05,P0.01);血脂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降低(P0.01);心肌酶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M-MB)和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P0.01);血流变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BV1/s、BV5/s、BV30/s、BV200/s和PV显著增高(P0.05,P0.01);血小板聚集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痰瘀互结证组血小板聚集率(PAR)、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PAR)显著升高(P0.01);心脏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2,3,5-氯化三苯基四氯唑(TTC)染色:痰瘀互结组大鼠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纤维排列不规则,结构紊乱,肌纤维空隙较宽,间质水肿,大量炎性浸润、坏死,可见明显白色梗死区域。[结论]高脂饲料喂养联合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病证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通路探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的发病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痰浊组、血瘀组、痰瘀互结组。第54天,血瘀组和痰瘀互结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其中空白组、血瘀组、假手术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8周,痰浊组和痰瘀互结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周。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测定(Tunel)染色的方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kt、磷酸化Akt(p-Akt)、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促凋亡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Tunel染色结果显示:痰浊组、血瘀组和痰瘀互结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血瘀组和痰瘀互结组Akt、p-Akt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痰浊组p-Akt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Akt、Bcl-2、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肌细胞Akt、p-Akt和Bcl-2蛋白的下调,Bax和Caspase-3蛋白的上调,可以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细胞凋亡,此过程可能是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综合干预效果。[方法]在中医体质辨识的基础上,依据9种体质各自特点,从情志、起居、运动、饮食和经络5个方面,对74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中医体质综合干预,观察干预前后研究对象中医体质得分及血压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6个月后,研究对象平和质得分显著提高(P0.05),阴虚质(P0.05)、痰湿质(P0.01)、血瘀质(P0.01)得分显著降低;收缩压平均降低14.26 mm Hg(1 mm Hg=0.133 k Pa),舒张压平均降低6.87 mm Hg,经检验,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体质综合干预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偏颇状况,降低患者血压,对健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