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味性化味"(Ro Nus Zhur Jes)理论是藏族药(简称藏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藏药核心配伍规律,是以药物的六味为表层药性,被三胃火消化后的三化味为内层药性,八性和十七效等为深层药性,本质性能为特殊药性,形成多层次药性理论,但其内在结构仍需统一整理,临床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该文采用文献挖掘,藏药理论,矢量结构模型,K-均值聚类分析,Gephi 0. 9. 2可视化软件等方法,整理藏药药性理论,发现藏药药性内在结构具有"7药性+3特性"的多维结构特点,且药性相同则会叠加,药性相反则会抵消,可用矢量表示,提出了构建藏药"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以二十五味余甘子散和92种常用藏药方剂为例,分析单一方剂十七效和多个方剂作用于三因的比值,并将其结果与临床功效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发现模型分析结果与临床功效之间不仅从方剂的六味、三化味、十七效等高度吻合,而且主治疾病等均相符,具有很高的拟合度和解释度,能够有效而直观地量化藏药方剂药性,揭开复杂的藏药理论隐性知识。后续将继续应用藏药"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分析藏医经典方剂,并不断进行拟合评价及修正优化,以期提高藏药药性理论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实用性,为藏药方剂的药性量化提供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味性化味”理论,是藏药配伍规律最核心、最根本的遵循准则。因此揭示藏医用药规律的科学内涵,仅研究单一化学成分以及药理机制远远不够,阐述藏药方剂学核心“味性化味”理论迫在眉睫。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查阅以《四部医典》《晶珠本草》为主的百部藏医古籍文献,从理论上阐述药性结构为7药性+3特性的藏药学核心“味性化味”理论的科学内涵;从实践方面,以七味竺黄丸为例,结合统计学方法,阐明“味性化味”理论在实际藏药配伍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从理论实践两种方向全面梳理“味性化味”理论的科学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藏药配伍规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藏药十一味金色丸系藏医临床治疗赤巴病的常用藏成药。综述其方剂来源,考察方剂配伍特点与临床功效关系。方法:文献法、综述法。结果:查阅藏医药古籍文献,发现十一味金色丸有6处方剂来源,共涉及20味药材,且味主甘、苦、辛,消化后味即“三化味”主甘、苦。藏医理论认为化味之甘味治疗隆病、赤巴病,化味之苦味治疗培根病、赤巴病,6处方剂来源的药味组成虽有不同,但均以治赤巴病为主。结论:方剂配伍理论独特而神秘,是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为阐释方剂的配伍规律、发展藏药配伍理论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临床上对肺热、咳嗽、气短、发烧等有显著疗效的藏药"索洛西汤"(四味高山辣根菜汤)的功效特点。方法:(1)将"索洛西汤"的总量设为500g,根据"五源""六味""三化味"的藏药原理推导法,可得出最终"十七效"层面的数据,来探讨其药方之功效特点;(2)根据古籍记载有关清肺止咳、解热祛痰的五种典型藏药药方以相同方法可得出"十七效"层面的数据,并将其均值作为对照组,与藏药药方"索洛西汤"相比探讨其药方之属性及特效。结果:(1)"索洛西汤"药方在"五源"中,水占50%、土占32%、风占18%;"六味"和"三化味"中,甘占63%、苦占37%;"十七效"中具有显著功效依次为顿、重、凉、稀、润、柔等;(2)属性:"十七效"层面"索洛西汤"与五种典型药方之均值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特效:在顿、重、凉、稀等功效层面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藏药"索洛西汤"之功效在不同层面依次为"五源"之水;"六味"及"三化味"之甘和苦;"十七效"之顿、重、凉、稀等,功效较为显著,因而对反复咳嗽、痰中带血、发烧喘气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藏药四味姜黄汤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藏药"味性化味"、网络靶点预测以及TCMSP、DAVID、String 11.0、Cytoscape 3.7.1等数据库和可视化方法分析藏药四味姜黄汤防治糖尿病肾病的药性和作用机制。结果根据320例临床医案信息,藏药四味姜黄汤主治疾病中,藏医"京尼萨库"病(糖尿病)的频次最高(84次)、其次为腰椎增生(29次)和藏医"查隆"症(24次)。方剂药性分析发现,四味姜黄汤的药性以甘和涩味为主,味以苦化味为主,效以凉、钝、重和润为主,主要针对"赤巴"的热、锐和"隆"的轻、硬、细等特性,主治藏医"赤巴"和"隆"病。网络靶点分析中共筛选得到22个活性分子,与糖尿病肾病匹配后得到68个共同靶点,富集到48个生物功能,注释通路共有45条,其中PI3K-Akt、MAPK、P53等为主要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谷甾醇、豆甾醇、余甘根苷A与VEGFA、CASP3核心蛋白之间以氢键和π-H共轭键等相连接。结论藏药四味姜黄汤通过苦和甘味以及苦化味特有的凉、钝、重、润等药效,以消除热症、调和"隆"因、调节微管和辅助肾功等方式作用于藏医"京尼萨库"病,从而起到治疗"赤巴型京尼萨库"病的目的,其机制可能与调控VEGFA、CASP3、HSP90AA1、ESR1等关键靶点,干预PI3K-Akt、MAPK、AGE-RAGE信号通路有关。味性化味-网络药理-分子对接结果相互吻合,即以清热消炎、改善循环和增强肾功能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主线。本研究为四味姜黄汤的临床用药和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十一味金色丸的配伍特点及其治疗赤巴病的核心组成成分,为组方配伍优化和临床应用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查阅《四部医典》《晶珠本草》《中华本草》《中华藏本草》《藏药晶镜本草》等藏医药典籍,整理出十一味金色丸中11味药的味、性、效和入方率,分析配伍特点;整理含有相同药材的42首常用藏药方剂,统计单味药的使用频数和药对的配伍频数。结果:11味药的药味配伍主苦、甘,药性主凉、糙,单味药味苦性凉者居多,功效以主治清热、“赤巴”型疾病居多;三化味中苦占51.1%、甘占33.3%、酸占15.6%,化味苦主治“培赤”性疾病,符合《四部医典》中苦、甘两味治疗赤巴病的论述。结论:藏药诸多复方中使用了十一味金色丸中的药对,且以诃子-波棱瓜子使用频数最高,为十一味金色丸的核心组成。  相似文献   

7.
藏医药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为高原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藏医药理学对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及用药原则具有独特的理论,本文以这独特的理论为依据,将其"味"功效以数值比值形式引用于"棏嗒杰巴"(八味獐芽菜)药效研究中,进一步探测其藏药之"味"层面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藏药药性是由藏药六味、八性、三消化味、十七效等为基础,是藏医学特有的身心-疾病-药物为一体的藏医药学思维模式,研究药物的组成基元(成分)、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药物配伍规律等为研究内容。笔者通过查阅有关藏药学理论的文献报道,综述了近代藏医界人士在藏药学研究取得的有些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为藏药学发展思路提出新的建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四部医典》中治疗心脏疾病的方剂配伍内在性效规律,作者将《四部医典》中治疗心脏疾病的方剂按功效分为治疗隆病类、赤巴病类、培根病等三类;按藏药理论,对三类方剂的"味"和"效能"进行比较。发现治疗隆病之方剂主要以甘、辛味和热效、腻效为主进行配伍,治疗赤巴病之方剂以甘、辛、苦味和寒效、钝效为主配伍,治疗培根病方剂的配伍主要以甘、辛味和热效、动效为主。《四部医典》中治疗心脏疾病方剂的配伍规律体现了藏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及以"和"为主要特征的藏文化哲学思想,展现了藏医独特的组方理论,对藏医临床用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藏药学是藏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内容,在整个传统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独树一帜。藏药药理学的基础理论是五源、六味、三化味、八性、十七功效等,要进一步发展藏药,更好地发挥藏药的独特作用,必须掌握藏药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二十五味鬼臼丸联合抗生素、微波治疗盆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2例炎性盆腔积液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94例采用二十五味鬼臼丸联合抗生素、微波治疗,对照组88例采用抗生素联合微波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盆腔积液的吸收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二十五味鬼臼丸联合抗生素、微波治疗盆腔积液从积液完全吸收情况、症状消失情况、治愈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二十五味鬼臼丸联合抗生素、微波治疗盆腔积液有效.  相似文献   

12.
从中药五味概念、五味与四气、归经、升降沉浮、功效的关系以及临证配伍等方面对传统中药五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辨识。以仿生模型为基础,结合化学分析手段、受体理论、生物效应评价模型、药动学方法等对五味、功效、四气、归经、升降浮沉等中药性味研究,提出现代化学生物学表征路径。最后,从系统论和还原论的角度探讨了五味药性研究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3.
鲁兆麟认为,目前按照功效分类中药的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掌握中药的临床运用知识.对于中药功效的认识,要从药物对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入手,紧密围绕与中药药性密切相关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引经归经等理论认知,同时,合理借鉴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才能准确把握中药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五味理论又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中药五味药性的客观表征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钥匙,是阐释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科学内涵的重要路径。基于五味药性的基本定义以及药物分子-味觉、嗅觉受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并结合本课题组实验研究,从味觉、嗅觉感知的生物学机制、分子对接技术原理、同源模建过程以及受体选择与五味药性表达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属性角度,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可参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包红霞  陈宝贵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502-1504
全国名老中医陈宝贵教授治疗口味异常以脾胃为辨证中心,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特撷3则医案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吉解”即藏药秦艽花,具有清热、消肿、干黄水、解毒的功效,藏医常用于治黄水病、四肢肿胀、腑热胆热等症,药用历史悠久。作为藏药大宗药材,“吉解”在二十五味儿茶丸、十三味榜嘎散等多个国药准字号的藏药复方制剂中作为主药或配伍使用。但由于藏医药文献对“吉解”的记载根据花色将其分为黑、白两种,导致其存在基原复杂、临床用药混乱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查阅古今藏医药经典著作和文献,对黑、白“吉解”的品种、功效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厘清了藏药“吉解”的形态、基原物种、功能主治及生境分布。采用文献考证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吉解”的主流药材。最终确定文献记载其来源共有12个种,市场主流品种的来源以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为主。对藏药“吉解”进行基原考证有利于“吉解”的临床合理应用,可为其进一步质量控制、药效学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藏药药性理论是藏药学的核心,为了正确认识藏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就藏医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源流、藏药性味、作用靶向、功效、藏药与疾病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正确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的前提;建议深入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明确和完善藏药药性理论;建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的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规律;建议采用系统生物学等技术进行藏药药性理论研究,阐明藏药药性的科学涵义;主张在开展藏药药性理论研究时要建立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以进一步确定藏药药性理论的临床价值,从而达到保持藏药药性理论特色优势和科学认识藏药药性理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应用现代仿生技术阐释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子舌、电子鼻等仿生技术是判定滋味、气味等的客观方法,基于中药"五味"的滋味、气味内涵,对电子鼻、电子舌等仿生技术的工作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在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辨识,中药基原品种、产地、生长时期、储藏年限以及炮制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本课题组对中药五味药性表征的实践,提出中药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界定和表征的基本研究模式,为中药五味药性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蒙  林龙飞  刘宇灵  邵金鑫  王春民  李慧  杨宇杰 《中草药》2019,50(13):3237-3245
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是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提高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经典名方中药材基原的确定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质量、药效及安全性的源头。"术"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为经典名方中常用中药。但南北朝以前"苍术""白术"均可作为"术"入药,未做明确区分,致使本草考证是含"苍术""白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难题。结合历代本草,从植株形态、产地、性味、功效等方面梳理"术"的历史变迁,以期为"术"的本草考证以及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是人类的一场新的重大灾难,目前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共同探索以提高疗效成为了共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在与疾病抗争的几午年里,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核心,通过"因发知受"的疾病认识视角,建立起了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系。文章通过对各地区前线病例报道及有关文献进行总结梳理,运用五辨思维,从辨证、辨症、辨病、辨人、辨机的不同角度凝练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过程,并围绕"湿毒"为患这一核心病因,兼顾疾病发展阶段性"湿、热、毒、虚、瘀"病理变化过程,进一步总结遵循给邪出路、三因制宜、病证结合、分期论治的方法原则,以期为在攻克本次疫病的关键时刻提供一些中医诊治的理论与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