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阳入于阴是睡眠活动的本质,阳虚神失所养、浮阳独留于外是阳虚失眠的根本病机。慢性肾衰竭患者常被失眠所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久病气虚涉阳、肾阳虚衰、精神失养、湿热瘀毒等实邪积聚、阳入于阴的道路被阻有关。天雄散出自《金匮要略》,由附子、白术、桂枝、龙骨组成,能温一身阳气之根本,补一身之气,兼潜上浮之阳,与慢性肾衰竭患者失眠病机相合,李建民教授应用其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气虚涉阳、阳气虚损、精神失养、阳不入于阴所致的失眠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人心理压力的增大,生活习惯的改变,失眠的人们越来越多,然而治疗失眠并不容易。《黄帝内经》将失眠的病机概括为阳不入阴,为了改善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提高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有效率,作者通过寻找历代医家对失眠之阳不入阴的认识,总结失眠的病机,发现历代医家对失眠病机的认识,总的来说分为四类,即阳虚之阳不入阴,阴虚之阳不入阴,阳亢之阳不入阴,阴盛之阳不入阴,为中医临床治疗失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失眠是以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或早醒为主诉的一类临床常见病。中医学认为,失眠的总病机是营卫失调,阳不入阴。对于失眠的辨证,历代医家多从"阴虚阳亢,邪火亢盛,神不内守"立论,治疗上常以滋阴敛阳、祛邪定惊、宁心安神为主,遣方用药也多用寒凉之品。但临床观察发现,阳虚失眠的病人亦不在少数,且阳虚失眠患者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以男性居多。笔者从阳虚角度来初步探讨对阳虚失眠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顽固性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机总属阳不入阴,阴阳失交,多论阴虚,少论阳虚,然临床阳虚致失眠亦不少见,本文主要探讨五脏阳虚致顽固性失眠。  相似文献   

5.
黄利兴临床善治失眠,其认为阳不入阴为失眠的总病机,主要病机包括心神失养、心神受扰、肝不藏魂等。任何影响心肝神魂安定的因素均可成为失眠的病因。黄利兴根据失眠的不同临床表现,将失眠分成入睡困难型失眠、多梦型失眠、浅睡型失眠、早醒型失眠及彻夜难眠型睡眠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栗锦迁教授抓住阳不入阴,阴不含阳为失眠之基本病机特点,随证化裁,灵活加减,疗效确切。本文分别从痰热扰心、气血虚弱、肝郁气滞三个证型论述其治疗失眠之施治思路及遣方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7.
以阴阳体用关系为理论指导,从调整阴阳使其回归本位的角度出发,分析围绝经期失眠阳不入阴的关键影响因素,论述基于阴阳体用关系指导下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思路。围绝经期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均可导致阳气浮越于外上,不能顺利潜藏于内下本位,阳不入阴而发为失眠,是围绝经期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机,就此提出协调阳气下潜,使其回归本位,恢复“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结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形成清上焦以泻浮阳、运中焦助阳下潜、补下焦以纳阳归阴的针灸治疗方案,通过使浮越于外、上的阳气顺利潜藏于内、下本位,恢复“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阳得以入阴而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8.
更年期失眠的总病机为阳不入阴,其中湿热之邪阻滞阳入于阴的通路是其病机之一。临床治疗当清热利湿,选用蒿芩清胆汤加减。  相似文献   

9.
王净净教授认为失眠的中医病机以阴虚阳浮、阳不入阴为核心,治疗当以育阴养血、潜阳安神为主。  相似文献   

10.
许成  陈甦 《中医药通报》2023,22(3):12-14
失眠的主要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失衡。陈甦主任认为,瘀血、气滞、痰阻等因素导致阳气入阴的通道受阻是失眠的主要病机。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阴阳两气的调整,使阴阳相交。应重视祛除阳不入阴的因素,调整阴阳的平衡,使阴阳两气相交。可选择肝郁不寐汤、黄连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血府逐瘀汤等方剂治疗。  相似文献   

11.
将心因性失眠的病因病机归纳为心神失养,邪扰心神,阳不入阴,阴阳失调。临床辨证治疗分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肝郁化火4型。并介绍了常用中成药和单方验方。非药物治疗有情绪调适、自我调节、饮食调护、穴位按摩、针刺疗法等,并对保健锻炼的常用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夏平 《中医临床研究》2012,4(7):67+69-67,69
脑震荡后失眠治疗上有一定难度,中医认为脑震荡后气血循失常,瘀血阻滞脑络,致使营卫二气运行失调,阳不入阴。阳主兴奋,阴主安静,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如果阳不入阴,就会使人处于兴奋状态,不易入睡。血府逐瘀汤调理气血、燮理阴阳,切合脑震荡后病机,能有效治疗脑震荡后失眠。  相似文献   

13.
付新玲 《光明中医》2016,(15):2202-2203
目的针药并用治疗顽固性失眠。肝气郁结,瘀血阻络,心神失养,阳不入阴,神不守舍为其主要病机。方法针药并用,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配合针灸第一组腧穴:百会、四神聪、安眠、合谷、太冲、足三里、神门、三阴交,第二组华佗夹脊穴,华佗夹脊穴采用蟠龙刺法,两组腧穴交替使用。结果总有效率为92%。结论针药并用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从失眠与虚证的关系、安神法在内伤杂病虚证中的治疗作用等方面,系统阐释"安神以扶正"理论。睡眠是恢复正气的重要方式,虚损性病证往往因气血亏耗、脏腑失养、阳不入阴而伴发失眠,而失眠也会加重虚证,甚至使虚证呈"虚、损、劳"发展,影响疾病预后。因此,提出"安神以扶正",认为治疗虚性病证时辅以安神法,通过调整睡眠,引阳入阴,以助正气恢复。  相似文献   

15.
失眠中医病名为不寐,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体虚等多种因素引起,致使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调,阴阳失和,阳不入阴,最终不能正常睡眠。从心血化生不足或心阴耗伤过度导致心神失养所致失眠的角度,以滋阴养心安神为治法,分析中医治疗心胆气虚型、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失眠最大的影响是精神方面的。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与心、肝、脾、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其病机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不入阴。在治疗上当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养心安神。埋线治疗主穴:星状神经节、安眠穴(风池和翳风连线的中点)。注意精神治疗和生活调摄,往往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失眠的根本病机为阳不入阴,阴阳失衡。从病机的角度出发,分析秦亮甫教授“以督论治”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阐述了“以督论治”的理论内涵,指出督脉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详细阐述了在不同病机中,督脉的生理功能及经络联系,为失眠症的针刺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失眠乃阳不入阴所引起的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症,临床多因肝阴不足,心神不安所引起,但辨证施治应综合考虑,凡能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者皆可导致失眠。故临床应辨证论治,把握本质病机,注重内脏的调治,以求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失眠的病机为阳盛阴衰,阳不入阴。王珂教授往往在首乌藤、远志和煅牡蛎平肝潜阳、交通心肾的基础上,注重情志调节,辨证分型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体现了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治病理念。本文重点介绍王珂教授以首乌藤、远志、煅牡蛎为药物组合治疗失眠的验案,以期给临床医师治疗失眠指出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失眠乃阳不入阴所引起的以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症,临床多因肝阴不足,心神不安所引起,但辨证施治应综合考虑,凡能引起阴阳失和,阳不入阴者皆可导致失眠。故临床应辨证论治,把握本质病机,注重内脏的调治,以求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