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Bryan-Morrey入路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6采用Bryan-Morrey入路切开复位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0例AO-C型肱骨髁间骨折,切口从肘关节上方8 cm处开始至尺骨鹰嘴尖外侧并延伸至尺骨干近端,适当游离尺神经远近端,松解内侧肌间隔,打开肱三头肌内外侧及间隙,显露肱骨干远端及髁上部分,对肱三头肌在尺骨鹰嘴的附丽点进行处理,形成厚3~5 mm、直径2 cm的翻转骨片,保留肱三头肌与翻转骨片的连续性,复位并临时固定髁间骨折块,垂直放置肱骨远端外侧钢板和内侧钢板,肱骨远端解剖重建后复位翻转骨片。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6(12~18)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满意,骨折愈合时间为2.5~3.5个月,平均3个月。1例术后出现肘关节僵硬,肘关节活动范围严重受限,于术后5个月行肘关节松解术,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满意。术后12个月上肢功能DASH评分为10~28分,平均18.5分。术后12个月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82~94分,平均88.9分。结论 采用Bryan-Mor...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人路(triceps-sparing approach,TSA)双钢板内固定治疗C1、C2型(AO/ASIF)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7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C1型3例,C2型4例)的患者,采用经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双钢板及髁间空心钉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8~18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Mayo评分系统(MEPS)评定:优5例,良2例.肘关节平均屈曲角度为(118.6±11.4)°,平均伸直角度丢失(22.9±12.1)°,肘关节携带角(20±5)°.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 经肱三头肌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C4、C2型肱骨髁间骨折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具有暴露充分、骨折达到良好复位固定及术后早期康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外侧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7例肱骨远端AO/ASIF C型骨折患者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外侧解剖锁定钢板螺钉治疗,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分析疗效。结果: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4个月,优13例,良10例,可4例。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外侧解剖锁定钢板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柱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对28例肱骨远端骨折采用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钢板固定肱骨远端内外侧柱。男19例,女9例;年龄20~69岁,平均30.7岁。左侧16例,右侧1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9.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4.2个月。根据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功能,优9例,良1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2.1%。结论肱骨远端骨折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双柱固定,方便、牢固,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后正中劈肱三头肌入路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肱骨中远1/3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从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共收治21例肱骨中远1/3段骨折患者,均采用后正中劈开肱三头肌入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式。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5~30个月,平均21.4个月;术后骨折愈合时间2.4~5.3个月,平均2.9个月。肘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平均伸直0°,屈曲115°。肘关节功能按改良Cassebaum评分:优15例,良4例,一般2例,无一例患者出现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优良率91%。结论后正中劈肱三头肌入路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肱骨中远1/3段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无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值得临床骨科医生推广。  相似文献   

6.
经后方劈肱三头肌入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经后方劈肱三头肌入路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后方劈肱三头肌入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均经后正中劈肱三头肌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对陈旧骨折骨不连患者取对侧髂骨植骨;伴有桡神经损伤者同时探察桡神经。[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6.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8个月。骨折不愈合2例,TypeB型1例,TypeC型1例,年龄均超过65岁;手术致桡神经损伤1例,术后3个月内恢复:l例一过性尺神经麻痹;1例肘关节异位骨化;原切口取出钢板23例,无桡神经损伤。以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18例,良7例,可4例,差3例;术后肱三头肌肌力为4~5级。[结论]经后方劈肱三头肌入路可安全清楚的显露肱骨中下段,并能对骨折进行妥善固定,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内固定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4—2017-06诊治的80例AO-C型肱骨远端骨折,40例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固定(A组),40例采用肱三头肌两侧入路钢板内固定(B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结果 8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A组与B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较B组短,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相比,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患者在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林龙  谈柳  吴锦坤 《实用骨科杂志》2013,(11):1041-1043
目的探讨劈开肱三头肌入路双柱固定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45例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后正中劈开肱三头肌人路双柱固定治疗并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15个月,全部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良好。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6周,参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定,优18例,良14例,可9例,差4例,优良率71.1%。结论劈开肱三头肌入路双柱固定能提供坚强内固定,创伤小,操作简单,能早期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内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治疗32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术后24 h开始功能锻炼。末次随访时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骨折均愈合,均解剖复位。合并神经损伤者均在6个月内恢复。末次随访时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9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0. 6%。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可以充分显露肱骨远端,有利于关节面复位;内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理,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为肘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改良经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微创复位与肘后切口关节囊切开复位垂直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8-10诊治的AO-C型肱骨远端骨折,22例采用改良经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髁间骨折双环复位、滑车轴心固定、垂直钢板内固定(改良组),22例采用肘后直切口关节囊切开复位垂直钢板内固定(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康复介入时间、术后3 d疼痛VAS评分及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Jupiter评分。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改良组平均13.9个月,常规组平均15.7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后患者要求取出内固定。首次手术与内固定取出手术时,改良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开放组少,康复介入时间较常规组早,术后3d疼痛VAS评分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改良组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Jupiter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经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微创复位髁间骨折、确定双环复位标准、滑车轴心固定、垂直钢板内固定治疗AO-C型肱骨远端骨折可以显著提高手术疗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3月至2020年5月,采用双微型锁定钢板治疗19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20~75(40.50±7.62)岁;左侧10例,右侧9例.19例患者均为新鲜闭合骨折且不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肘关节脱位等损伤.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顾德帅  朱刃  俞文俊  张黎文 《中国骨伤》2018,31(10):903-906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5~60(45.0±2.0)岁,所有骨折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术后6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评估手术预后,术后12个月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手术时间(50.2±10.1) min,出血量(20.3±5.2) ml。术后4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6.0±0.5)个月。术后6周VAS评分为1.8±0.4,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120.6±1.5)°。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时间(3.0±0.8)个月。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95.6±0.6。结论: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能够恢复髌骨解剖形态,可早期功能锻炼达到快速康复,愈后效果良好等优点,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前内侧入路结合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肘关节三联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杜俊锋  朱仰义 《中国骨伤》2014,27(11):896-899
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结合外侧入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采用前内侧入路结合外侧入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2~68岁,平均36.6岁;左侧10例,右侧7例。术中前内侧入路采用肘关节前内侧切口桡侧腕屈肌和掌长肌之间劈开指浅屈肌入路对冠状突骨折进行复位内固定,外侧入路采用肘关节外侧Kocher入路,沿肱骨外上髁在肱三头肌和肱桡肌间隙切开,向下在后侧的肘肌和尺侧腕伸肌间隙切开,显露外侧副韧带、关节囊和桡骨小头,采用微型钢板及螺钉固定桡骨小头,用带线锚钉修复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术后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2.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平均屈曲(134.0±8.8)°,平均伸直受限(6.4±2.3)°。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疼痛42.4±5.9,屈伸活动17.6±2.6,关节稳定性9.7±1.2,日常生活功能22.1±2.5,总分91.8±7.9;优13例,良4例。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尺神经麻痹症状,异位骨化1例,无感染、骨折不愈合、肘关节不稳、脱位及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前内侧入路结合外侧入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疗效可靠,术中能充分显露骨折部位,利于内固定植入,带线锚钉修复韧带可使关节获得充分稳定性,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可活动式外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肘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2例肘关节结核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可活动外固定架治疗组和融合固定组,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可活动外固定架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4~75(42.81±9.01)岁;病程2~9(3.96±1.45)个月。融合固定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23~77 (44.08±7.44)岁;病程2~7 (3.88±1.67)个月。两组患者均行病灶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术后2周及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术前、术后1、12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抗结核3周及术后1周、6个月的血沉(en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变化。结果:52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0(13.50±4.85)个月。所有患者未见混合感染、结核复发。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活动外固定架组术后2周VAS评分(5.15±0.95)与融合固定组(4.04±0.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间点ESR、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可活动外固定架组术后1、12个月Mayo评分分别为(78.15±7.83)分、(90.19±7.13)分;融合固定组Mayo评分分别为(70.40±7.61)分、(82.60±8.3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可活动式外固定与融合固定治疗肘关节结核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结核炎症指标控制方面疗效相当;可活动外固定治疗术后需要早期功能锻炼,不利于早期疼痛减轻,但其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可能优于融合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鹰嘴雪橇板固定技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3月采用鹰嘴雪橇板固定技术治疗4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40,46,47,72岁;左侧3例,右侧1例;均为摔伤引起。骨折均为横行、斜行或轻度关节面压缩骨折。伤后1~3 d内进行手术。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肘关节屈伸和前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至2018年9月,4例获得随访,时间18个月。手术时间40~60 min,术中出血量20~40 ml,术后无切口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4个月随访时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屈肘140°~150°,伸肘0°~过伸10°,屈伸活动范围140°~160°,MEPS评分为100分。患者活动时无明显疼痛感,VAS评分为0分。结论:鹰嘴雪橇板的低切迹设计和一体化设计避免了张力带和钢板常见的内固定物激惹现象,操作简单,对于简单和轻度粉碎的鹰嘴骨折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式,但不适用于严重粉碎的鹰嘴骨折。  相似文献   

16.
切开复位经骨窗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B4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亚博  杨顺 《中国骨伤》2018,31(7):651-655
目的:探讨切开掌侧经骨窗撬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B4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切开掌侧经骨窗撬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B4型骨折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8~36岁,平均26.3岁。骨折按AO/OTA分型为B4型。观察骨折愈合、术后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12个月时采用VAS评分评价其疼痛缓解程度,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3例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5.2个月。术后12个月Cooney腕关节评分,优10例,良2例,可1例。VAS评分为1.0±1.1,握力占健侧比率(88.2±2.7)%,掌倾角(12.2±3.8)°,尺偏角(19.3±5.4)°,腕关节屈伸活动度(118.1±2.3)°,前臂旋转活动度(158.0±13.0)°。术后无骨关节炎发生及相应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经掌侧骨窗撬拨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B4型中舟月关节面塌陷压缩型骨折,临床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苏正兵  李杰  代宇驰  罗刚  郝勇  张峡  周跃 《中国骨伤》2020,33(7):631-635
目的:比较动态锁定螺钉与普通螺钉在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诊治的4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动态锁定螺钉内固定组(治疗组)和普通螺钉内固定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20~61(36.8±10.9)岁;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9~60(35.9±12.8)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3、9个月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4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43(18.6±7.9)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2±3.2)周,对照组为(15.6±4.7)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Mayo评分分别为(84.9±5.9)分、(81.8±6.7)分,对照组分别为(74.6±9.2)分、(71.5±10.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9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Mayo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桡神经麻痹1例;对照组延迟愈合1例,骨不连2例,断钉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锁定螺钉和普通螺钉均能有效治疗肱骨干骨折,前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具有优势,早期肩肘功能恢复更好,但此项技术在国内开展时间不长,还需进一步观察大样本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清理修补术根治顽固性网球肘的临床疗效和肘部关节镜技术的提升效应。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连续收治顽固性网球肘患者36例(36肘),均采用关节镜结合小切口开放清理修补,两种方式交替进行,在核心操作上,前18例[A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3.89±9.71)岁,保守治疗时间(17.39±10.53)个月]直视下操作关节镜下验证,后18例[B组,男7例,女11例,年龄(44.28±8.04)岁,保守治疗时间(15.50±9.18)个月],关节镜下操作直视下验证。术中观察镜下及大体病理表现,术后观察患者神经血管并发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进行VAS评分和Mayo功能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17.22±8.47)个月,B组(17.83±8.83)个月。无感染,有1例神经损伤。VAS评分,A组术前4.33±1.24,术后0.61±0.70;B组术前4.50±1.47,术后0.67±0.69;Mayo功能评分,A组术前62.22±7.90,术后93.06±5.18;B组术前61.94±8.93,术后92.22±5.21;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组间VAS评分和Mayo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B组(54.06±8.43)min小于A组(73.39±12.78)min。32例对治疗结果非常满意,3例对治疗结果满意,1例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导致患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为神经损伤。结论:肘关节镜结合小切口清理修补术结合传统切开与关节镜手术的优势,为顽固性网球肘患者带来根治的治疗效果;此种术式适合致力于尝试探索及提升肘关节镜技术。  相似文献   

19.
吴长青  华英  刘勇占 《中国骨伤》2023,36(7):614-618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9年2月采用切开固定术治疗12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男59例,女61例,年龄25~77(53.5±3.2)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肘关节僵硬分为僵硬组37例和对照组8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发生肘关节僵硬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发生肘关节僵硬37例(僵硬组),未发生肘关节僵硬83例(对照组),关节僵硬发生率为30.83%,僵硬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损伤能量、合并其他部位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骨折AO分型、是否开放性损伤和术后过早或过度活动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高能量损伤、骨折AO分型、开放性骨折和术后过早或过度活动是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术后僵硬组术后活动度以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均低于术后非僵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骨髁间骨折术后肘关节屈曲僵硬与旋转僵硬患者的术后活动度以及Mayo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肘关节僵硬的危险因素,术前应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和康复策略,以最大程度降低肘关节僵硬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