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发病机制多样,因其发作突然、缠绵难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IBS-D患者因病情反复难愈,影响生活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其焦虑,抑郁的状态亦可影响内脏感受,增加肠道敏感性,躯体症状与精神症状相互影响,加重病情。IBS-D的主要发病机制如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紊乱、肠道感染、社会心理因素等均与脑肠互动紊乱相关。IBS-D患者长期精神慢性应激状态易诱发脑肠互动功能紊乱,脑肠互动是脑肠轴调控胃肠功能的主要调控方式,以脑肠轴及脑肠肽为物质基础进行脑与肠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医认为IBS-D患者的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肝郁则情志不畅,而脑内各类神经递质的分泌及含量与情绪密切相关。痛泻要方为临床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常用基础方,具有柔肝补脾,祛湿止泻的功能,临床疗效显著。目前已有多项动物实验、临床研究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D的机制及其对脑肠互动功能及脑肠肽含量的影响,但未将肝主疏泄与脑肠互动联系起来。笔者以肝主疏泄与脑肠互动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基于脑肠互动紊乱探讨痛泻要方治疗IBS-D的机制,阐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笔者综合近5年来痛泻要方治疗IBS-D及痛泻药方与脑肠互动关系的研究文献,探讨痛泻要方通过影响脑肠轴及脑肠肽来治疗IBS-D。  相似文献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现代医学常采取饮食干预、药物治疗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但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且易复发,而中医药治疗IBS-D安全有效。目前肠道菌群与IBS-D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受到广泛重视,本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肠道菌群作为脑肠交互机制的新中介,在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药复方可靶向肠道菌群,影响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普雷沃菌属以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群组成结构变化,并通过抗炎、降低内脏高敏性、恢复肠道黏膜屏障、调节胃肠动力等作用途径,有效缓解IBS-D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IBS )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慢性功能性肠病,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1-4],多认为与肠黏膜屏障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知异常、肠道菌群失衡及精神心理障碍等因素有关,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疏肝健脾法肠激安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探讨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因素"法(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制备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匹维溴铵组、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另设正常组,各6只,连续给药14 d,正常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观察IBS-D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和海马神经元形态,检测海马、结肠中BDNF的基因、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好值、旷场实验相关指标水平减少(P0.05),海马、结肠组织中BDNF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激安方高、低剂量组的糖水偏好值、旷场实验相关指标水平升高(P0.05),海马、结肠组织中BDNF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结论:疏肝健脾法可明显改善IBS-D焦虑抑郁样行为,下调结肠、海马中BDNF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其改善IBS-D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功能性肠病,内脏高敏感和胃肠动力异常是其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脑-肠相互作用在许多疼痛相关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尤其是IBS-D)中起重要作用,5-羟色胺(5-HT)作为调节胃肠功能的重要脑肠肽,通过脑-肠互动作用影响大脑活动、胃肠运动、疼痛感知、黏膜炎症及免疫反应等,与IBS-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凭借“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等特色理念,中医药在改善胃肠道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诸多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与调控5-HT信号通路关系密切。该文拟基于5-HT信号通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着重点,系统阐述中医药对IBS-D不同中医证候的疗效及机制研究特点,为中医药治疗IBS-D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脑肠轴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合成或调节神经递质分泌、降低炎症因子、调节HPA轴等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及学习功能。脑卒中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构成及代谢发生变化,该变化又通过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路对大脑的情感调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了PSD的发生,即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互相影响。脑肠轴亦与中医理论相符,临床多以疏肝、健脾、养心,兼以祛瘀化痰为大法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在治疗PSD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实了中药复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增加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多靶点地参与P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刘泽萱 《江苏中医药》2011,43(10):35-3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目前尚缺乏形态学、细菌学和生化学指标异常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基因、内脏高敏、脑一肠轴、胃肠动力异常、胃肠激素与神经肽、情绪、感染等因素相关回。  相似文献   

9.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微生物-肠-脑轴已被证实与神经、消化、内分泌、呼吸等多系统疾病相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关系密切,而中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稳改善睡眠.文章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相关中医理论基础及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对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  相似文献   

1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以反复腹痛、腹胀等不适,同时伴有排便频率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肠病[1].IBS-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目前认为其主要与肠道微生态紊乱、胃肠动力功能异常、肠道高敏感性、黏膜变化和免疫功能丧失、遗传与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如应激和焦虑)、菌-脑-肠轴紊乱等有关[3-5].临床上患者一般情况尚可,且使用常规检查方法难以发现确切的器质性损害.  相似文献   

11.
最新的罗马Ⅳ标准强调了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以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的研究因此也受到广泛关注。西医认为脑肠互动异常与脑肠肽分泌紊乱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精神紧张等症状,中医上多把脑肠轴紊乱与肝郁脾虚型泄泻相关联。基于该机制研究肠易激的中西医疗法的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脑肠肽的多样性与肠易激其他发病机制如肠道菌群、肠道高敏感性也存在相关性,因而基于脑肠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仍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12.
林瑞芳  俞赟丰  阳凌峰  喻斌  徐寅 《陕西中医》2022,(11):1647-1650
肠道菌群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生理状态下,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优势菌群(>98%),两者的比值是反映肠道微生物群紊乱的重要指标。在病理状态下,紊乱的肠道菌群通过影响胃肠动力、破坏胃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紊乱脑-肠轴功能及影响药物吸收代谢等机制参与FD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通过扶植益生菌生长和抑制有害菌增殖来逆转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减轻FD患者的临床症状。白术、炙甘草、枳实、神曲等中药,以及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逍遥散、半夏泻心汤、焦三仙、调中健脾汤、胃祺饮等复方均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起到治疗FD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王云  赵崧 《陕西中医》2022,(5):612-615,62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类易受饮食、生活环境及心理精神影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及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机制仍在探索中,但内脏敏感性增高被认为是导致IBS-D发生的核心机制,其主要体现为感觉异常或阈值下降,即低于一般刺激时患者易出现腹痛、腹部不适及腹泻的症状。目前中医上对IBS-D患者病因病机认识尚有争议,但该病本于脾虚,病久导致脾肾阳虚的病机是公认的。结合二者临床特点及相关研究,推测脾肾阳虚型IBS-D的临床表现与内脏高敏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A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rapy, moxibustion includes many techniques, such as Chinese herb-isolated moxibustion, 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mild moxibustion and warming needling. Through multiple functions of moxibustion, e.g. heat stimulation, meridian conductivity and drug effect, moxibustion bring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to play, thus, it displays a certain advantage in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n clinical practice, moxibustion therapy is widely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IBS and has achieved certain therapeutic effect. It is found in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that moxibustion may achie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by means of the intervention of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brain-gut axis, intestinal flora, etc. But, the specific mechanism remain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treatment and research progress are summarized and reflected 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性是IBS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且与脑-肠轴关系密切。近年来,中医针灸治疗IBS疗效较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脑肠轴是沟通人体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桥梁,脑肠肽则是构架这一桥梁的重要作用因子。胆囊收缩素作为一种典型的脑肠肽,广泛存在于人体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血液等组织器官中,参与胃肠运动、食欲调节、激素分泌、神经保护等诸多过程,与学习、记忆、情感等高级行为密切相关,并通过脑肠轴形成上下双向调节环路,将人体中枢及胃肠系统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在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现基于脑肠轴理论总结其在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血三脏"理论是周福生教授"三脏一体"辨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心肝脾3个脏腑,经过黄绍刚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临证探讨,认为该理论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可能涉及脑肠轴和肠道菌群,即新提出的脑-肠-菌轴学说,故本文通过肠易激综合征探讨"血三脏"理论和脑-肠-菌轴学说之间的相关性,从生理病理的角度发现"血三脏"理论心肝脾之间的关联性与脑肠轴和肠道菌群的双向调节关系存在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