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评估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我中心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甲状腺切除+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结果:4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术后病理证实对侧微小癌32例(6.63%)。证实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63例(33.75%)。单侧多发癌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单侧单发病灶(分别为49.24%、3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77,P<0.05)。单发病灶中,微小癌和直径大于1 cm的乳头状癌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966,P>0.05)。多发病灶中,微小癌和合并有微小癌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癌灶直径均大于1cm的病例,全为微小癌的病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合并有微小癌的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6,P<0.05)。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13.87%;永久性甲状旁腺损伤发生率0.62%;短暂性饮水呛咳发生率3.73%,无永久性饮水呛咳的病例。喉返神经短暂性麻痹发生率3.11%。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易早期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全甲状腺切除+预防性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预防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对54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回顾分析。结果48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全甲状腺切除6例,清扫双侧中央区淋巴结。13例单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4.1%),术后并发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3例,暂时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治疗后恢复正常,并发症发生率9.3%。结论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其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甲状腺外科2011-2013年期间临床诊断为cN0PTMC的患者199例,对其临床资料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的研究对象中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共88例,转移率为44.22%,其中多病灶患者中央淋巴转移率为47.27%。侵犯被膜患者的淋巴转移率为50.49%;以纳入标准为0.1,剔除标准为0.15对cN0期PTMC患者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OR=2.919,95%CI:1.36-6.27)、年龄(OR=0.423,95%CI:0.24-0.76)、癌灶直径(OR=1.94,95%CI:1.26-2.98)、有无侵犯被膜(OR=1.70,95%CI:0.97-2.99)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将性别、年龄分组、癌灶直径分组、被膜有无侵犯等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发现性别为女性、癌灶直径越大可能为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小于45岁是其保护因素。结论:cN0期PTMC患者的中央区转移率较高,尤其有被膜浸润的患者更为突出。对于癌灶直径大于0.8cm、年龄大于45岁或存在被膜浸润的患者应行患侧甲状腺切除术加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而对于不具备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保守治疗,其对患者预后的生存率没有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46例cN0单侧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癌灶数量、肿瘤直径、腺外浸润情况、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T分期等,总结cN0单侧PTC患者患侧及对侧CLNM的规律,并应用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侧及对侧CLNM发生率分别为32.6%(15/46)和21.7%(10/46),在对侧转移的患者中,仅对侧发生CLNM者占70.0%(7/10).其中T1、T2期患者共发生CLNM 20例(48.8%,20/41).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45岁、肿瘤直径>1 cm、不合并HT与患侧CLNM有关(P<0.05),所有临床病理因素均与对侧CLNM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1 cm(OR=4.890,P=0.044)是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HT(OR=0.086,P=0.034)是患侧CLNM的保护因素;多灶癌(OR=7.60,P=0.038)是对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仅发生患侧CLNM和仅发生对侧CLNM的患者中,合并HT时更易发生对侧CLNM(P<0.05).结论 在cN0单侧PTC患者中,患侧CLNM最为常见,也可仅发生对侧CLNM;T1、T2期患者CLNM率较高,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prophylactic 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PCND);肿瘤直径>1 cm时,建议行患侧PCND;肿瘤为多灶癌、合并HT时,行对侧PCND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6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率为22.6%(24/106)?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最大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与PTMC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 < 0.05)?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与中央区淋巴结阳性发现率显著相关(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mm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OR=0.092; 95%CI=0.028~0.306)?结论:对于临床触诊阴性的PTMC患者,原发肿瘤直径>5 mm?多发癌灶?双叶肿瘤者有必要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例cN0 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促甲状腺激素、BRAF基因突变与否、肿瘤直径、多灶性、单/双侧、是否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否侵犯包膜,是否腺体外侵犯及术后病理。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将病人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分析cN0 PTMC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腺体外侵犯、BRAF基因突变与PTMC病人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针对PTMC病人,如有年龄较小、肿瘤直径较大、多病灶、侵犯包膜、BRAF基因突变阳性的临床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高,即使术前评估中央区淋巴结为阴性,手术范围也应包含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减少癌症残留及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7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7%(34/6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肿瘤直径≤1.0cm或>1.0cm无关(χ2=0.42,P>0.05);与原发灶是否侵犯包膜(χ2=8.76,P<0.01)及年龄<45岁或≥45岁(χ2=4.30,P<0.05)有关。67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47例首次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PTMC,术前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中以冰冻病理辅助诊断,104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22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32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257例行颈VI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4例行颈II~VI区(颈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内分泌治疗,门诊+电话随访。结果144例见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1例cN1期见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年龄、癌结节包膜外侵犯及癌灶多发性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因素,cN1期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量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呈正相关。395例成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2(20—42)个月,15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PTMC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详细的体检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作为常规筛查手段,甲状腺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加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手术治疗手段,cN1期患者应常规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7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7%(34/6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无关(x2=0.42,P>0.05);与原发灶侵犯包膜(x2=8.76,P<0.01)及年龄≥45岁者(x2=4.30,P<0.05)有关,67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的318例病理确诊为单发PTMC并行“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发PTMC中同侧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0.57%(129/318)、9.75%(31/3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甲状腺被膜浸润、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及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单发PTMC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比较低,不应该常规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癌灶位于甲状腺下份或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有转移者,可考虑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3.0T MR对T1加权成像的影响,简单介绍了3.0T MR改善T1加权成像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陈艳  欧育金 《河北医学》1999,5(7):18-20
目的:为了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3,T4,TSH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前后和30例正常人的血清T3,T4,TSH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前血清T3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4,TSH值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半个月后,血清T3T4TSH各值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相似文献   

14.
CTL与Th1/Th2极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杀伤性T细胞又称为细胞毒性T细胞 (CTL) ,主要参与抗病毒、肿瘤免疫以及移植排斥反应。静止的CTL前体细胞通过其TCRαβ识别靶细胞或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抗原肽 MHCⅠ复合物” ,被活化为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效应细胞 ,并通过颗粒外吐和受体介导的机制 (如Fas/FasL途径、TNF/TNFR途径等 )杀伤靶细胞。多年的研究表明 ,辅助性CD4+T细胞存在着功能性极化反应 ,而该极化反应的平衡对诱导或抑制CTL的活化及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 现代Th1/Th2、Tc1/Tc2模式  小鼠与人类的辅助性CD4+T细胞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甲状腺素 (T4 )的含量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 0 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 15 6例正常健康人血清T3 、T4 含量 ,并进行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血清T3 、T4 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或P <0 .0 5 ) ,男、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精神分裂症可影响垂体 甲状腺轴系统 ,使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6.
17.
CD4+CD25+Treg细胞调节T细胞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通过检测Treg细胞表达介导抑制性共刺激分子CTLA4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并设置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共培养和分隔培养实验模型,分析Treg细胞对效应性T细胞形成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各机制的主次要关系.方法对比分析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膜分子CTLA4、CD28表达和细胞因子IL-10、TGF-β1分泌水平;以TransWell Millicell-PCF分隔培养槽分隔培养Treg细胞与不同淋巴细胞组成的反应体系,采用向共培养及分隔培养体系加入与不加入IL-10、TGF-β1抗体的阻断方法,检测Treg细胞对不同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结果 Treg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效应性T细胞,Treg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和TGF-β1水平分别达到(380±36.3) pg/ml和(790±56.8) pg/ml,Treg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浓度水平与效应性T细胞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共刺激分子CTLA4、CD28在Treg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膜表面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Treg细胞以表达CTLA4为主.Treg细胞对共培养体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明显高于分隔培养,通过分泌IL-10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亦明显强于通过TGF-β1.结论细胞接触机制是Treg细胞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而细胞因子机制中,以通过分泌IL-10的方式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s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of Artemether on peripheral T, B, T mu and T gamma lymphocytes in beagle dogs was investigated cytochemically. Doses used were 6, 19, and 32 MKD,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injection of Artemether for 15 successive days, the T, B, and T mu lymphocytes of the 19 and 32 MKD groups were markedly reduced and the T gamma lymphocytes of all 3 dosage groups were decreased to zero. 28 days after cessation of the drug, T, T mu and T gamma lymphocytes had recovered to control levels, while the B lymphocytes of the 19 and 32 MKD groups remained marked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effects on the peripheral T, B, T mu and T gamma lymphocytes produced by the 3 dosages of Artemeth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 B lymphocytes and immunological function of beagle dog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T细胞的免疫衰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短短几个世纪 ,人类平均寿命不断增加 ,一些发达国家大约 2 0 %人口在 60岁以上 ,85岁以上人口增长速度比整体人口的增长速度快 6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主要的社会问题。一提到老龄化 ,就很容易联想到一些疾病[1] 。虽然衰老与疾病并不是同义词 ,但衰老的确可以增加个体对感染、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疾病的易感性。原因一部分可能是由于这些疾病自身的因素 :许多慢性疾病例如动脉硬化是缓慢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表现症状 ;另一部分可能的原因是与衰老相关的免疫系统的退化[2 ] ,这种退化现象在许多种属的动物中都得到了确认。在…  相似文献   

20.
T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参与各种免疫应答,执行各种免疫功能,抵抗疾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所以研究T细胞衰老是研究人体衰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