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药上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现状与防除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发霉现象在中药材种植、加工、贮藏等系列环节中普遍存在,由此导致的真菌毒素污染会严重影响中药的质量及安全。作者总结了近10年来我国有关中药材及中成药上黄曲霉毒素(AFT)污染状况的报道,对毒素的污染途径、影响因子以及现代防控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的研究重点。目前我国中药上AFT的污染状况不容忽视。在防控技术上,通过改变环境因子抑制产毒真菌的生长,是减少黄曲霉毒素最为简便和有效的途径,而生物防治则在药材田间生产的环节中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疗效独特、不良反应少、来源丰富等特点受到世界的青睐,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经常发生中药饮片黄曲霉毒素超标的事件,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名誉和信誉。该文剖析了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现状,并归纳了中药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内外因素;鉴于黄曲霉毒素的极强毒性,建议加强从中药材种植初期到贮藏期间的霉变防控,并与合理的脱毒模式相结合。以期为保障中药临床用药安全,降低黄曲霉毒素中毒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及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调查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汤扬 《中国中药杂志》2000,25(7):437-438
中药大多为天然植物药,在采收贮藏过程中极易发霉,污染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质。因此对中药污染黄曲霉毒素含量进行调查研究,为制定其限度标准提供依据,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调查实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 [1] ,对中成药及中药材进行抽样检测,检测了不同剂型4 4个品种114批中成药,以及2 4个品种51批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1 仪器和材料DG30 2 2型酶联免疫检测仪(华东电子仪器厂)。AF....  相似文献   

4.
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由产毒真菌(如黄曲霉和寄生霉菌)产生的有毒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研究表明AFB1广泛存在于农作物、食品、饲料甚至中药中,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建立一系列适用于不同基质中AFB1的多种快速检测技术,为预防和控制食品与药品的安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小分子免疫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各种检测形式的AFB1免疫快速技术被开发利用到现场快速检测领域,该文系统综述了我国现行有效的AFB1检测相关标准及近年来一些地区和国家等对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情况,这些限量标准主要针对食品、饲料及一些易污染中药材中的黄曲霉毒素,而研究表明除了限量标准进行规定的中药材品种外也存在一些药用植物及其产品也有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情况。并对AFB1抗原抗体制备技术,以及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快速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亲和色谱法、荧光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法和新型免疫传感器法的开发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对比。以期为中药规范化种植、中药集散贸易市场、药店医院、中药质量监管等方面形成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技术标准提供参考,确保中药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产地远志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AFB1、AFB2、AFG1、AFG2)的污染情况及贮藏过程中黄曲霉菌的变化。方法 收集12批不同产地的远志药材,采用性状、显微及DNA分子鉴定方法对其表面的黄曲霉菌进行鉴定;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其黄曲霉毒素含量;通过稀释平板法观察远志在北京贮藏6个月以来其表面黄曲霉菌的变化情况。结果 12批远志药材表面均分离鉴定出了黄曲霉菌,且全部检出黄曲霉毒素,其中33.3%的样品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远志项下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总量的限定标准。结合北京的气候条件分析,在温度、湿度较高的夏季,远志表面的黄曲霉菌数量最多,在温、湿度较低的秋冬季节,远志表面的黄曲霉菌数量较低。结论 远志表面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贮藏条件的温度、湿度变化对远志表面的黄曲霉菌数量有很大影响,可作为优化远志贮藏条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七种药物中黄曲霉毒素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于 196 2年发现黄曲霉毒素有致癌作用。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 (Aspergillusflavus)、寄生曲菌 (A .parasitieus )和温特曲霉等霉菌产生 ,易污染食品 ,故在食品卫生方面对其监测工作引起国内外重视[1] ,但在食品、药品等生产部门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本实验用常规方法对神曲、麦芽、杭菊花、蘑菇、越鞠保和丸、肥儿片和大山楂丸等 7种中药进行了黄曲霉毒素的检验和测定 ,证明神曲及其主要制剂越鞠保和丸以及肥儿片中都含有不同程度的黄曲霉毒素 ,应引起重视。消除药物中黄曲霉素对保障用药安全有效有着十…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及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的调查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大多为天然植物药,在采收贮藏过程中极易发霉,污染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质。因此对中药污染黄曲霉毒素含量进行调查研究,为制定其限度标准提供依据,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调查实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1],对中成药及中药材进行抽样检测,检测了不同剂型44个品种114批中成药,以及24个品种51批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含量。1 仪器和材料DG3022型酶联免疫检测仪(华东电子仪器厂)。AFB1标准品、AFB1抗原结合物、AFB1抗体(Ⅰ抗)、酶标羊抗兔辣根过氧化物酶(Ⅱ抗)、聚苯乙烯酶标板,均…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典》2020年版通则2351《真菌毒素测定法》中黄曲霉毒素测定法第三法采用了酶联免疫吸附法。该方法利用高通量单克隆抗体筛选技术,筛选得到了中药材专属性可仅特异性识别黄曲霉毒素B_1和可以特异性识别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总量的2类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通过优化包被抗体、酶标抗原浓度,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反应体系,分别建立了可用于中药材、饮片及中药制剂中黄曲霉毒素B_1和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总量测定的专属性酶联免疫吸附法。该方法在实际样品测定中回收率为60%~120%,相对标准偏差15%。另外,针对现行《中国药典》中药材黄曲霉毒素测定前处理方法复杂、昂贵等问题,通过筛选和方法优化,建立了不依赖于免疫亲和柱的中药材黄曲霉毒素液液萃取前处理方法,该提取方法可以对中药材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高效提取。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作为中药黄曲霉毒素控制的有效方法,有效降低检测成本,便于操作,实现检测关口前移,有利于实现全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  相似文献   

9.
真菌毒素限量标准及其在中药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峻媛  万丽  杨美华 《中草药》2011,42(3):602-609
对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7种真菌毒素及其药理毒性进行介绍,并综述了近年来一些主要国际组织和我国等地区现行的真菌毒素限量标准情况。这些限量标准主要针对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和中药材中的黄曲霉毒素,而研究表明药用植物及其产品也有被其他真菌毒素污染的情况。为此,讨论了在我国建立中药材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期为我国建立中药材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药黄曲霉毒素含量测定及限度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婷  石延榜  张振凌 《光明中医》2008,23(11):1668-1669
中药材在加工、贮藏、运输的过程中,如条件不当,很容易发生霉变,污染黄曲霉毒素。建立黄曲霉毒素AFB1含量限度标准非常必要。可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参考食品黄曲霉毒素AFB1含量限度标准,分别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限度标准。  相似文献   

11.
张宁慧  王瑱  毛垣元  田俊 《中草药》2020,51(20):5348-5359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病原性真菌,极易污染中药材、食品和农作物等。黄曲霉次生代谢产生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具有致癌性和剧毒性,给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寻求黄曲霉及AFT产生的抑制剂受到各国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植物精油是一种从高等植物中提取并高度浓缩的天然抑菌剂,具有抑菌效果好、污染小、对人体相对安全等优点。目前,已有研究报道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植物精油主要包括百里香、牛至、紫苏、小茴香等多种精油,其中醇、醛、酚类等活性成分抑真菌效果相对较好。对黄曲霉及AFT的致病性及精油防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究植物精油的抑菌机制以及开发天然、绿色的抑菌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丽娜  李耀磊  金红宇  马双成 《中草药》2017,48(6):1220-1224
目的采用免疫亲和净化HPLC柱后光化学衍生荧光检测法测定动物药中黄曲霉毒素,考察该方法在动物药黄曲霉毒素测定中的可行性。并对动物药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进行筛查,为动物药的监管提供依据。方法样品经有机溶剂提取、免疫亲和柱净化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光化学衍生-荧光检测器进行分析测定。对部分动物药,尤其是可能污染黄曲霉毒素的动物药进行加样回收率考察,测定动物药中黄曲霉毒素残留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动物药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回收率均在70%~120%。16种64批动物药中有6种24批动物药检出了黄曲霉毒素,检出率为37.5%,其中4种13批动物药均出现了超过《中国药典》2015年版限度的现象,不合格率为20.3%。结论免疫亲和净化HPLC柱后光衍生荧光检测法适用于动物药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动物药的个别品种黄曲霉毒素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应尽快完善动物药的质量标准,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污染曲霉属真菌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梦月  庞晓慧 《中草药》2018,49(16):3933-3941
近年来,药材污染真菌毒素事件时有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真菌毒素能引发肝毒性、肾毒性等重大毒性反应,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生命健康。曲霉属真菌是污染中药材的主要优势菌群之一,对中药材污染曲霉属真菌进行快速准确鉴定可对中药材真菌毒素污染进行早期风险预警,这对保障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对曲霉属真菌的分类、鉴定以及中药材污染曲霉属真菌鉴定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同时对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中药材污染真菌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中药资源保护是中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的方式有2种:一种是就地保护,另一种是迁地保护。该文主要对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对当前中药资源迁地保护和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包括中药资源引种园、中药资源离体保存库和中药资源生物信息共享平台为一体的全国中药资源迁地保护体系,合理布局中药资源迁地保护机构,对接迁地保护与中药材品种选育,培育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等建议。对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范妙璇  傅欣彤  陈奕菲  陈思妮  陈晶  张婷  陈有根 《中草药》2021,52(17):5275-5286
目的利用三线胶体金侧流向免疫色谱技术,针对中药特点对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曲线进行研究,建立快速、准确的定量测定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总量的方法,迅速检测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程度。方法利用胶体金免疫亲和法建立《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限度的24种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并对60种中药饮片,共计195批次样品进行分类测定。同时利用液质联用(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对上述样品进行定量检测,并比对2种检测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法比较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加入其他真菌毒素对试纸条的特异性进行考察。结果通过胶体金侧流向免疫色谱技术测定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胶体金方法和液质联用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无显著性差异,加样回收率为80.3%~119.7%,与黄曲霉毒素M1和M2、赭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其他真菌毒素没有交叉反应。单独研究黄曲霉毒素B1与B1、B2、G1和G2总量之间无交叉干扰,且其含量测定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标准检验要求。结论胶体金检测方法可以准确、定量、快速检测中药饮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该方法具有简单、快捷和低毒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陈蒙  林龙飞  刘宇灵  邵金鑫  王春民  李慧  杨宇杰 《中草药》2019,50(13):3237-3245
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是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提高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经典名方中药材基原的确定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质量、药效及安全性的源头。"术"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为经典名方中常用中药。但南北朝以前"苍术""白术"均可作为"术"入药,未做明确区分,致使本草考证是含"苍术""白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难题。结合历代本草,从植株形态、产地、性味、功效等方面梳理"术"的历史变迁,以期为"术"的本草考证以及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各地区中医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方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徐旭  张莹  李新  李晓霞 《中草药》2020,51(4):866-872
分析湖北省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后各地区发布的中医药预防方案,探究其规律,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新闻和通报,自2019年12月8日官方通报的武汉首例不明原因肺炎发病病例至2020年2月1日北京、天津等地区的13项含中药处方的中医药预防COVID-19的方案。13项预防方案中多用黄芪、玉屏风散等中药和方剂补"正气";由于疫情发于冬季,预防方案体现因时制宜的原则;北方8个地区多使用麦冬、玄参等滋阴润燥中药,南方5个地区多用苍术、藿香等芳香除湿中药,预防方案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人群体质不同采用不同处方,体现因人制宜的原则。此外,还应重视隔离病原、起居有节、调节情志、饮食营养、适当运动等预防措施。COVID-19的中医药预防应注重补正气,根据不同气候、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辨证用药,重视综合预防,灵活运用各种措施,达到最佳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