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华  张景明 《中医杂志》2014,(17):1522-1524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以"大长安医派"为经线,以各时代的大长安代表医家为纬线,系统梳理"大长安医派"的学术思想,从中凝练"大长安医派"的学术特征,树立大长安医派旗帜,弘扬大长安医派"重视理论研究,理论服务实践;注重理论继承,丰富发展理论"的学术思想,确立大长安医派在中医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应用,进一步研究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家素来重视心理与躯体(神与形)之间在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种重视又集中在情志上,七情内伤理论概括了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病因病理的认识。其中七情致"郁"和七情致"虚"学说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病因病机的整体概括,体现了情志疾病虚实夹杂的基本特点,本文基于中医"形—气—神"体系提出七情致病的"虚气"病邪假说,从"留滞"创虚气新病因病机理论诠释七情致病的动态演变机理,以期丰富发展中医七情内伤理论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术流派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中医学术流派的几个基本概念,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文章还介绍了浙江历代的中医学术流派,即南宋时期以温州人氏陈无择为师祖,以陈氏子弟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等为学术骨干的"永嘉医派";金元时期以义乌朱震亨为鼻祖,以戴元礼、赵氏兄弟、王履、徐用试等为传承弟子的"养阴派";明末清初以钱塘人氏张卿子为开山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并由高世栻与仲学辂为传承代表的"钱塘医派";以及明万历年间以宁波人氏赵献可为代表的"温补派"和清末绍兴人氏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  相似文献   

4.
陈丽英  李青 《陕西中医》2011,32(10):1357-1358
目的:论述内伤七情的理论、致病特点及防治.方法:根据古代医籍、资料、归纳当代有关知识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内伤七情,致病复杂难愈,宜知之、避之,防治并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七情病中医论治方法:单一情志致病辨别病因病机采用相应的情志和药物治疗;多种情志致病辨证论治,整体调整.并列举相应的病案验证观点.通过对疾病的治疗可更加明确七情病的理论基础和中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暴盲是一组常见的视网膜疾病,情志因素是其病因病机中的重要因素.在总结暴盲者的心理特征、七情的致病特点、暴盲的辨证分犁与七情的关系等方面,探讨中医心理学七情理论在暴盲患者中的应用,以做到身心同治同护,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杨仁斋为南宋内科大家,其提出的"伤寒格法"学说是在南宋医学界普遍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指导的大背景下,主要吸收借鉴朱肱、王实的伤寒学说以及江南永嘉医派的治学理念而形成;在书写脉络上采用"歌诀体",同时将伤寒法度归纳为"四要";在辨治要领上以病类证,伤寒杂病合参,将伤寒学与中医内科学交叉融合,对后学临床辨治具有较大的意义。挖掘其伤寒学术价值,可丰富伤寒学科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陈无择是永嘉医派的创始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言,字无择,宋青田鹤溪(今浙江省景宁县鹤溪镇)人,大约绍兴、淳熙年间(1131~1189)在世。陈氏长期侨居温州,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也收徒授业,开展医学教育,是永嘉医派的创始人。他的名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1 削繁知要 辟方剂...  相似文献   

9.
孙光荣教授是新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创立的中和医派以"中和"思想为核心,尚中贵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精髓是中和。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和思想亦贯穿了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始终而指导临床用药和诊治。中和医派针对临床治疗理念就是致中和,调阴阳,和气血,调气机升降出入。中和医派强调"气血中和而百病消"。"调畅中和"是每个中和医派临床的最高追求。中和医派善用"对药""角药",亦是与"中和"之思想密不可分。本文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中和圆通思想,讲述尚中之道,贵和之理,三圆之法与通补之方并对中和圆通思想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病因理论中的“毒”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求病因,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规律性,以达到治病愈疾的目的,是古今医家孜孜追求探索的共同目标。中医病因理论中,有六淫、七情致病;有房室金刃虫兽所伤。除此之外,大量历代医籍中都有对“毒”的认识,这些认识对后世学者在防治疾病的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重要的启迪。兹从以下两方面分别论述之。  相似文献   

11.
综合古今医家的不同认识,基于中医病因理论对癌因性疲乏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进一步规范其临床辨证分型以及合理选择治法方药提供参考.癌因性疲乏在中医多以"虚劳""郁证""百合病""痿证"论治,其致病原因分别为:癌毒损正、七情内伤、医药之因、病后失调以及饮食劳逸失度;以上诸多致病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癌症患者机体呈现"虚...  相似文献   

12.
文章探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情志思想。陈言情志思想主要内容包括:重视情志致病,将情志致病作为三大病因之一的内因;最早提出七情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各类疾病中;提出了情志脉法,确定了七情与五志致病的脉象,丰富了对于情志病的诊断;对于情志病辨治与分阶段治疗也有所发展。陈言对于中医情志学说贡献巨大,通过对陈言的情志思想分析,丰富了中医心理学内容,为辨治情志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有一定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七情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喜、怒、忧、思、悲、恐、惊概括了七种常见的情感致病因素。其并没有包括"郁",很多医家把忧和郁归属一类,实则不然,"忧"重愁思而"郁"重郁结,临床多见因"郁"致病者,治疗方面不同医家亦各有侧重。掌握郁病的症因及证治规律,全面认识郁证本质,这对于完善中医情志致病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七情致病病因分析及心理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是从表入里,都从外感,故有“外感六淫”之称。而情志致病,病从内发,是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称“七情内伤”。其致病特点:一是直接伤及内脏,病由内生,故又称“内伤七情”:二是主要影响气机,使脏腑气血失调;三是情志波动,导致病情加剧和恶化。笔者尝试对七情致病心理学机制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南宋著名医家陈无择是中医“三因学说”的奠基人,也是永嘉医派创始人。有关他的籍贯,虽然没有引起论争,但也说法不一。现有关他身世的新发现,又进一步证明了他的祖籍在浙江省乐清,籍贯在青田,行医教学、学术研究在永嘉(即今温州),晚年又复归乐清孝亲养老。  相似文献   

16.
朱丹溪六郁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宋永嘉医派和李杲脾胃升降观的影响,十分重视气机的升降。六郁学说的特色为:凡郁皆在中焦,中焦致郁多见;无郁不关乎气,六郁相因为病。六郁学说充实和发展了中医郁证理论,开郁证专题研究之先河。学习和研究朱丹溪的六郁学说对临床治疗郁证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光明中医》2021,36(4)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断转变,中医七情学说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七情是中医学病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七情理论是以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反应的总称,书中七情理论已非常详尽,但仍缺少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现代中医七情理论体系仍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划分,文章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并博采众家之长,对中医七情外延提供了划分建议,并分享临床思考,对更好地理解中医七情学说并发挥其独特优势具有深远意义,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20-722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近10年来中医学术流派相关现代文献,分析其命名、分类、形成原因,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主要围绕创新的学术思想、代表性医家及著作等展开的流派总结和争鸣,对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比较和分析研究相对较少。除了目前较为公认的任应秋版《中医各家学说》中总结的七大学派外,扶阳学派、中西医汇通学派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地域性医派的研究方面,孟河医派、新安医派、岭南医派、上海医派(海派中医)、盱江医派、龙江医派、吴门医派近来成为研究的热点。专科流派研究不够集中,但涉及内、外、妇、儿、针灸、推拿、骨科、养生等多个学科,很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规律、分类原则及形成原因等,可分别用"一流统各派""核心三要素"及"三因共制宜"予以概括。  相似文献   

19.
中医意疗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中医借用药物治疗行为的心理效应以治疗心因性疾病的心理疗法 ,归纳为中医意疗法的一种形式。选录古籍所载病案二则为例 ,指出七情可致病以及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并与暗示疗法比较印证 ,进而运用药物的心理效应理论进行剖析 ,说明本法与暗示疗法相契而更具优越性 ,其注重发挥药物的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20.
"思"志为中医七情之一,"思"志过用称之为思虑过度。它是诸多疾病产生的重要病因。择取4种因思虑过度导致的常见病证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病机制和病证特点,以期为临床辨识与辨治"思"志致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