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ENSCs)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可以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等,对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诱导其分化为特定的神经细胞的方法是内源性治疗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ENSCs诱导方法被开发运用,促进了新生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的生成,并减少了胶质瘢痕对修复的阻碍作用。本文就近期ENSCs在SCI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综述有关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现状及前景.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治疗机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 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SCI研究已有很大进展,它可以在脊髓内迁移、分化为神经元以及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具有促进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论 干细胞治疗SCI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但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SCI)会导致患者自主神经功能、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1].SCI的病理变化包括损伤部位缺血、缺氧、神经元受损、瘢痕组织形成和炎性反应等[2].近年来, SCI的病理变化机制研究日趋深入,周细胞作为脊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位,在SCI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CI发生后神经元轴突遭到破坏,这一过程伴随着血-脊髓屏障的破坏,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活化,并分泌多种副产物(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游离氧自由基、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3].各种免疫细胞渗入损伤部位[4],受损区域周围还会产生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同样会被激活[5-6].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和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目前SCI的年发病率为一百万分之十五到四十.发达国家SCI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较高,因此有大量患者因SCI导致慢性残疾~([1]).SCI使大量脊髓神经元凋亡,导致脊髓修复能力和促进修复因素(如神经营养因素)缺乏,神经元坏死后形成的胶质瘢痕和空洞阻碍轴突生长,这些不可逆的病理过程是导致SCI治疗困难的主要原因~([2]).目前尚无治愈SCI的方法,对急性期患者的处理也仅限于应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减轻炎症,提高手术效果,减少远期伤害.对亚急性和慢性患者的处理主要是对症疗法(镇痛、减少机会性感染等)和物理疗法~([3]).现有的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疗效,但却很难阻止病变进展,更无法从根本上逆转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是世界性的临床难题,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SCI根据病理阶段可以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是指直接由物理伤害本身造成的损伤,以脊髓组织内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快速死亡为特征,并伴有血脊髓屏障破坏和严重出血,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继发性损伤伴随原发性损伤产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炎症反应、组织水肿、星形胶质增生和神经元变性而导致细胞死亡和鞘磷脂丢失,最终在损伤区形成神经胶质瘢痕。由于该过程呈渐进性发展且具有可逆性和可控性,因此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对改善SCI整个病程和预后十分关键。光生物调节(photobiomodulation,PBM)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手段具有缓解疼痛、减轻炎症以及促进受损细胞和组织修复的作用。此外,PBM在抑郁行为、认知障碍、记忆力下降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PBM已被用于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缺血性中风、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和SCI。但PBM在SCI方面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就PBM治疗SC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将来PBM治疗SCI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胞液型磷脂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 2,cPLA2)抑制剂改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功能的机制。方法:36只雌性SD大鼠,体质量(280±20) g,3月龄,分为3组(n=12):假模型组、SCI组、SCI+花生四烯酸三氟甲基酮(arachidonyl trifluoromethyl ketone,AACOCF3)组。3组均建立球囊压迫SCI模型。假模型组置入球囊后不做加压处理,余两组球囊加压持续48 h造脊髓压迫模型。造模成功后,对SCI+AACOCF3组大鼠腹腔注射cPLA2的特异性抑制剂AACOCF3。余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后7、14 d分批处死动物,于受损脊髓组织取材,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检测cPLA2和多种自噬通量相关分子的表达,测试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脊髓组织形态检测显示:假模型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量和形态正常。在SCI组可见脊髓组织断裂,有大而突出的脊髓空洞。在SCI+AACOCF3组,脊髓组织比SCI组更完整,可见脊髓空洞融合,有更多存活的神经元,胶...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困扰人们的难题。SCI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脊髓空洞、胶质瘢痕构成阻碍轴突生长的机械屏障;(2)原发和继发的神经元凋亡,使脊髓缺乏自我修复能力;(3)神经营养因子缺乏;(4)损伤局部存在抑制轴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490-1494
[目的]制备一种简便、实用的急性大鼠脊髓损伤建模装置。[方法]用木板、新泡沫板、吸管、手术缝线及金属插销杆等制作新型大鼠脊髓打击器。取36只成年雌性SD大鼠,体质量为220~250 g,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轻度打击组(SCI1组)和重度打击组(SCI2组),利用自制大鼠脊髓打击器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SCI1组采用10 g×25 mm打击规格进行垂直打击损伤,SCI2组采用10 g×50 mm打击规格进行垂直打击损伤。各组大鼠于术前1 d,术后1、3、7、14、21和28 d进行BBB运动学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情况,术后28 d对各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神经元核抗原(Neu N)免疫组化检测。[结果]Sham组各观察时间点的BBB评分均为21分,各SCI组术后1 d时BBB评分为0分,之后BBB评分结果随时间延长呈逐步恢复趋势,从3 d开始,SCI1组的BBB评分高于SCI2组(P<0.05)。各组大鼠后肢左右侧活动情况无明显差异,实验过程中无大鼠死亡。术后28 d HE染色、Neu N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CI2组脊髓受损程度明显重于SCI1组(P<0.05)。[结论]该新型大鼠脊髓打击器制作简便、可行性高,建立的SCI模型具有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强、损伤程度可调节等特点,适合相关科研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对脊髓损伤(SCI)脊髓组织中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Bcl-6表达的影响。方法 复制SCI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脊髓组织中PCNA和Bcl-6的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脊髓组织结构完整,神经细胞形态正常;神经元及神经纤维中PCNA和Bcl-6均阴性。损伤组组织出血、水肿、空泡变、神经纤维排列紊乱、断裂,神经元减少;PCNA和Bcl-6强阳性表达于神经元细胞中,坏死灶内弥漫性强阳性表达。0.1MPa HBO组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相似于损伤组;而0.25MPa HBO组则组织水肿消失,出血、空泡变性减轻,神经细胞形态恢复,结构排列相对完整;PCNA和Bcl-6阳性表达于神经元细胞中,但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单纯损伤组。结论 HBO治疗后脊髓组织的细胞由趋于凋亡向修复转变。  相似文献   

10.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高发生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其病理过程主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个损伤阶段。在骨折、压迫等导致的原发性损伤后,继发的炎症反应、组织缺氧、神经元坏死凋亡、局部抑制性微环境等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进一步加重了脊髓损伤,进而导致严重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1-2]。因此,探究SCI后病理生理改变的发生机制对于脊髓损伤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