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对比针灸和药物治疗顺铂类化疗患者的疗效及进一步探索针灸改善恶心呕吐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分为针刺组、隔姜灸组、温针灸组、对照组(格拉斯琼),然后根据组别进行对应治疗。在治疗期间记录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并根据严重程度及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完成1个疗程的治疗及观察评分后统计分析。结果胃肠不良反应方面,化疗后第1天,对照组患者积分明显少于其他3组(P<0.05);在第3天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对照组积分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针刺组胃肠不良反应积分高于温针灸组及隔姜灸组(P<0.05),温针灸组与隔姜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疼痛方面,化疗后第1、3天3组分别与对照组积分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针刺组及温针灸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患者疼痛的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及隔姜灸组。在患者体质状态及畏寒怕冷方面,从第1天的各组无差异(P>0.05),到第3、7天随着治疗量的增加,3组患者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艾灸及隔姜灸均能改善顺铂类化疗患者胃肠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体质状态及畏寒症状,但是其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和灸、隔姜灸、麦粒灸,不同灸法对局部效应与整体效应影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建立急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观察温和灸、隔姜灸、麦粒灸3种灸法刺激,对大鼠施灸局部神阙穴皮肤间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作用和血脂调节的影响。结果艾灸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温和灸组、麦粒灸组与隔姜灸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温和灸组与麦粒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x43的表达与不同的灸法影响密切相关,这一结果与不同灸法对血脂调节的影响体现出较为一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 163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温针灸加电针组、隔姜灸组和对照组4组,分别为42、37、44、40例。各组均行术后辅助联合化疗。3个针灸组分别于化疗前1 d采用电针、温针灸加电针、隔姜灸刺激双侧足三里、内关,每日1次;对照组予盐酸托烷司琼5 mg+生理盐水100 m L,于化疗前30 min静脉点滴,每日1次至化疗结束。观察呕吐次数和程度,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含量,并进行安全性监测。结果电针组、温针灸加电针组急性呕吐完全控制率及有效控制率均高于隔姜灸组和对照组(P0.05)。温针灸加电针组延迟性呕吐的完全控制率高于电针组、隔姜灸组、对照组(P0.05),有效控制率高于隔姜灸组、对照组(P0.05),电针组与隔姜灸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温针灸加电针组的急性呕吐积分低于隔姜灸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加电针组延迟性呕吐积分低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与隔姜灸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温针灸加电针组血清5-HT含量最低,电针组及隔姜灸组高于温针灸加电针组(P0.05),但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不同针灸方法对化疗后急性呕吐、延迟性呕吐的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对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模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的影响,探讨直接灸对肝癌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5只)、直接灸1组(15只)、直接灸2组(15只)以及隔姜灸组(15只),采用腹腔注射二乙基亚硝胺法逐步诱导肝癌模型,为期10周。直接灸1组、直接灸2组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予直接灸"肝俞"穴3壮/穴、6壮/穴干预,隔日1次;隔姜灸组造模开始的同时运用"肝俞"隔姜灸法进行干预,3壮/穴,隔日1次,连续10周。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 3~+、CD 4~+、CD 8~+的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 3~+、CD 4~+T细胞含量降低(P0.05,P0.01);直接灸干预后其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而隔姜灸组与模型组比,CD 3+T细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 4~+T细胞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D 8~+T细胞含量升高(P0.01);直接灸1、2组及隔姜灸组CD 8+T细胞含量与模型组比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后CD 4~+/CD 8~+比值显著升高(P0.01)。在病理改变方面,艾灸各干预组镜下癌细胞分化程度高,异型性低。结论:直接灸和隔姜灸对肝癌癌前病变病理形态学变化有改善作用,可能与调节外周血中CD 3~+、CD 4~+、CD 8~+T细胞的含量,提高充分免疫应答效应,增强免疫监视,避免肿瘤细胞逃逸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关节滑膜液中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RA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姜灸组及温和灸组,每组8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法复制实验性RA模型,于造模后第7天开始,分别用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施灸"肾俞""足三里"穴各5壮,两侧交替进行,每日1次,6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在造模前、造模后第7天及治疗第7、14、21天分别测量各组后肢的左、右膝关节周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滑膜液中IL-1、TNF-α的含量。结果: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均能明显降低RA白兔左、右膝关节周长(P<0.01),其中以隔姜灸作用最为明显(P<0.05);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均能明显降低RA模型动物关节滑膜液中IL-1、TNF-α含量(P<0.01,P<0.05),以隔姜灸作用最为明显(P<0.05)。结论: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RA均有明显的抗炎效应,且以隔姜灸作用最为显著;不同灸法抑制IL-1、TNF-α炎性反应因子表达可能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长蛇灸与阿是穴隔姜灸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长蛇灸组、阿是穴组和待治疗组,每组40例。长蛇灸组选取督脉大椎至腰俞段、阿是穴组选取患处阿是穴作为施灸部位行隔姜灸,每次40 min,隔日1次,共治疗8次;待治疗组在试验期间不做任何干预,待试验结束后予长蛇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3组患者休息及活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寒湿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后长蛇灸组、阿是穴组患者活动及休息VAS评分、ODI评分和寒湿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长蛇灸组、阿是穴组各项指标下降程度均大于待治疗组(P<0.05),长蛇灸组各项指标下降程度均大于阿是穴组(P<0.05)。结论:长蛇灸可有效改善寒湿型NLBP患者疼痛感觉、功能障碍及寒湿证候,其改善作用优于阿是穴隔姜灸。  相似文献   

7.
灸法:分直接灸与间接灸,直接灸有瘢痕灸与无瘢痕灸,间接灸有温针灸和艾卷灸,隔姜灸等。根据笔者初步了解,目前临床针灸医生所施用的灸法,苏南一带以温针灸为多(即针柄上放艾绒来灸),其他各地有的使用艾炷灸、隔姜灸、艾卷灸等,而尤以艾卷灸较为普遍,因操作便  相似文献   

8.
《光明中医》2012,(2):250-250
1.直接灸:①瘢痕灸也叫化脓灸。②无瘢痕灸2.间隔灸:①隔姜灸,②隔蒜灸;③隔盐灸,④隔附子饼灸3.艾条灸:①温和灸,②雀啄灸4.温针灸5.酒灸器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不同灸法(温和灸、直接灸和隔姜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关节滑膜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RA模型组、温和灸组、直接灸组、隔姜灸组,用福氏完全佐剂塑造实验型RA模型,造模后第7天开始分别温和灸、直接灸、隔姜灸"肾俞""足三里"穴进行治疗,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滑膜组织NF-κBp65、NF-κBp50、IKK的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RA模型组关节滑膜组织NF-κBp65、NF-κBp50、IKK积分灰度值显著增高(P<0.01);与RA模型组比较,各艾灸治疗组均能明显降低滑膜组织NF-κBp65、NF-κBp50、IKK积分灰度值(P<0.01),且隔姜灸组与温和灸组、直接灸组比较降低幅度最大(P<0.05)。结论不同灸法对实验性RA滑膜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以隔姜灸作用更为明显;艾灸可能通过降低IKK活性对NF-κB通路进行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对实验性RA模型关节滑膜液中炎症因子IL-6、IL-8、MCP-1表达的影响,探索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RA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大耳兔40只,体重(2.5±0.25)kg,雌雄各半,分为空白对照组、RA模型组、直接灸治疗组、隔姜灸治疗组、温和灸治疗组,每组8只日本大耳兔。采用福氏完全佐剂塑造实验性RA模型,于造模后第7天开始,分别用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3种不同方法施灸日本大耳兔"肾俞"、"足三里"穴各5壮,两侧交替进行,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果: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均能明显降低RA模型动物关节滑膜液中IL-6、IL-8、MCP-1含量(P0.05,0.01),其中尤以隔姜灸作用最为明显。结论: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RA均有明显的抗炎效应,且以隔姜灸作用最为显著;不同灸法抑制IL-6、IL-8、MCP-1炎症因子表达可能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和隔姜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和症状评分改善情况。方法:将65例慢性U C患者随机分为隔药饼灸组(n=32)和隔姜灸组(n=33)。两组取相同穴位,即双侧天枢和大肠俞,分别采用隔药饼灸和隔姜灸治疗,每天治疗1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共治疗6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以及M ayo评分改善状况。结果:治疗过程中,隔药饼灸组脱落2例,隔姜灸组脱落3例,最终每组30例纳入统计。治疗后,隔药饼灸组总有效率为93.3%,隔姜灸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饼灸组腹痛时间和腹泻频度改善情况均优于隔姜灸组(P=0.032,P=0.044)。治疗后,总体症状评分,主要症状评分,生活质量改善,腹痛频度、程度评分以及腹泻次数、性状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隔药饼灸组患者M ayo评分改善情况优于隔姜灸组(P=0.048)。结论:隔药饼灸和隔姜灸均是治疗慢性U C的有效方法,两者总体疗效相当;隔药饼灸在改善腹痛时间评分、腹泻频度评分和M ayo评分方面优于隔姜灸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隔药灸贴与艾箱灸两种灸法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贴组和艾箱灸组,各40例。两组均予常规针刺治疗,穴取百会、印堂、中脘及双侧天枢、阴陵泉、太溪等。隔药灸贴组采用温阳扶正膏(制附片、制吴茱萸、干姜、肉桂等组成)在神阙、关元、中脘及双侧天枢、肾俞、上巨虚进行隔药灸贴,艾箱灸组在相同腧穴进行艾箱灸。针灸治疗均隔日1次,共治疗4周(14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肠易激综合征(IBS)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及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各项评分及总分、IBS-S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隔药灸贴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中腹胀评分、大便次数评分、总分和IBS-SSS评分低于艾箱灸组(P<0.05);两组患者IBS-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隔药灸贴组高于艾箱灸组(P<0.05)。隔药灸贴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高于艾箱灸组的85.0%(34/40,P<...  相似文献   

13.
高乐女  陈大为  段海玲  王勇 《新中医》2022,54(14):164-169
目的:观察并比较三伏天穴位中药贴敷联合隔姜灸与单一疗法(三伏天灸或隔姜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处于慢性持续期或临床缓解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44例,随机分为3组。在2020年三伏天期间,综合组14例予三伏天灸联合隔姜灸治疗;天灸组16例予天灸治疗,隔姜灸组14例予隔姜灸治疗,治疗3次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6,32和48周时,通过哮喘控制评分(Asthma control test score,ACT)评估疾病的控制情况。并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3例退出试验。纳入统计者综合组13例,天灸组15例,隔姜灸组13例。治疗后随访1年,天灸组支气管哮喘年度发作次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支气管哮喘年度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天灸组ACT评分从第32周开始改善,并持续至第48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ACT评分改善于48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隔姜灸组ACT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相似文献   

14.
项小娜  张丽霞 《新中医》2020,52(16):133-136
目的:探讨艾炷灸联合护理干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在综合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艾炷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生活质量评分、焦虑和抑郁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 (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清CRP、IL-6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D3+、CD4+及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CD3+、CD4+及CD8+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升高,焦虑和抑郁评分较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寒凝湿滞型慢性肩周炎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寒凝湿滞型慢性肩周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针灸组、隔药饼灸组、常规康复组,各30例。常规康复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每次0.1 g,早餐后服用),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每日1次;在常规康复组治疗基础上,隔药饼灸组于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行隔药饼灸,每日1次;针灸组在隔药饼灸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圆利针伞形针刺,穴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臑会、肩前、巨骨等,隔日1次。各组均治疗10 d,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变化程度,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下降(P<0.05),肩关节ADL评分均升高(P<0.05);针灸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低于隔药饼灸组与常规康复组(P<0.05),隔药饼灸组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针灸组治疗后ADL评分高于隔药饼灸组与常规康复组(P<0.05),隔药饼灸组高于常规康复组(P<0.05)。针灸组肩关节活动变化程度大于隔药饼灸组与常规康复组(P<0.05),隔药饼灸组大...  相似文献   

16.
1.艾灸抗癌法 方法 艾灸大椎穴、神厥穴、足三里等。采用隔姜灸,温针灸,艾炷灸,隔盐壮灸,温和灸等。 主治 恶性肿瘤。 效果 《中医杂志》(1991,11)载,20余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展了灸法抗肿瘤及化疗副作用的研究,在防治肿瘤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经艾灸治疗,癌症机体存活明显高于未经此法治疗者,并有症状减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隔姜灸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免疫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予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哈乐)(Tamsulosin Hydrochloride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s,Harnal),每次0.2 mg,每日1次;隔姜灸气海、关元、中极及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膀胱俞、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仅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剂量及服用方法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均治疗28 d。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CD4+ CD25+、CD4+ CD25+ Foxp3+、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免疫球蛋白(immuneglobulin,Ig)A、Ig E、Ig G和I g M,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NIH-CPS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8+、CD4+ CD25+、CD4+ CD25+ Foxp3+、TGF-β1、IgA、IgG及IgM均明显提高,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3+、CD4+、CD8+、CD4+ CD25+、CD4+ CD25+ Foxp3+、TGF-β1、IgA、IgG、IgE、IgM、NIH-CPSI总分及疼痛与不适评分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隔姜灸可通过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隔姜灸对晚期恶性骨肿瘤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生活质量、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采用阿霉素联合顺铂(AP)的化疗方案,对照组于化疗前1h予盐酸托烷司琼(欧必亭)5 mg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化疗后2 h取内关、足三里、神阙、中脘行隔姜灸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化疗、隔姜灸和静脉滴注的疗程均为5 d。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1 d、化疗后2 d、化疗后7 d的消化道反应程度评级、生活质量评分和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化疗后2 d、7 d的消化道反应为0级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而Ⅲ、Ⅳ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2d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化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7 d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化疗前(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2 d两组白细胞计数均较化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UC大鼠结肠损伤与黏蛋白分泌情况,探讨不同灸法对UC大鼠结肠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隔姜灸组、隔蒜灸组和温和灸组6组。采用免疫学方法,并加局部刺激制备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隔药灸组、隔姜灸组、隔蒜灸组和温和灸组取天枢穴(双)、气海穴,分别施以相应的治疗,连续治疗14次。疗程结束后,分别观察各组动物的体重、大便、结肠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肠黏膜黏蛋白分泌情况。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出现腹泻症状;病理学观察可见溃疡形成;结肠黏膜中性黏蛋白和酸性黏蛋白分泌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隔药灸组、隔姜灸组、隔蒜灸组、温和灸组经相应治疗后,大鼠体重增加,腹泻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肠肠壁各层结构明显改善。除温和灸组溃疡面尚未愈合外,隔药灸组、隔姜灸组、隔蒜灸组溃疡面已经基本愈合。结肠黏膜中性黏蛋白和酸性黏蛋白分泌上调,与模型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隔药灸、隔姜灸、隔蒜灸、温和灸可以通过调节黏蛋白表达,起到修复UC大鼠结肠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温和灸配合隔盐灸改善乳腺癌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胃蛋白酶原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5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治疗3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温和灸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及隔盐灸神阙,每天1次,每次15 min,共治疗7 d。分别于治疗前及化疗第7天监测两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与PGⅡ比值(PGR)和胃泌素-17(G-17)水平。分别于治疗前与化疗第3、5、7天,比较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程度(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症状评分)。结果:化疗第7天,观察组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G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期间观察组恶心、呕吐、便秘总体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温和灸配合隔盐灸可以有效改善乳腺癌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便秘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