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联合间断声门下吸引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1月62例在重症医学科治疗的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试验组32例患者采用气流冲击法联合间断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患者每日声门下滞留物总吸引量、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并对气道分泌物进行目标性监测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试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为(10±5)d、入住ICU时间为(9.73±5.12)d、VAP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则分别为(15±7)d、(15.64±4.56)d、20.2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VAP患者痰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1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6.77%。结论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联合间断声门下吸引能够更为有效地将聚积在气管插管气囊上方的声门下分泌物清除干净,从而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后气囊上液体成分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关系. 方法 对气管插管后确诊为VAP的患者,进行气囊上液、下呼吸道、口腔分泌物、胃液培养,并进行菌群对比,找出相关性. 结果下呼吸道分泌物与气囊上液的细菌成分为正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气囊上液是引起气管插管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气囊上液的细菌大多数来源于胃腔和口腔细菌的定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82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MV)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套管组)38例,B组(冲洗式气管套管组)44例;气管切开后每天收集咽拭子、气囊上分泌物、气管套管内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学检查,并记录机械通气天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 4d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4~10天B组(22.7%)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52.6%),两组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行气囊上分泌物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分泌物的吸引能否减少(VAP)的发生,选取入住RICU行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患者,观察两组间VAP发病时间、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谢素红 《现代保健》2009,(34):137-13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导管气囊不同的护理方式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比较。方法将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72例在笔者所在医院ICU使用呼吸机时限大于48h的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气囊定时充气、放气的方法;试验组采用气管导管气囊持续充气的方法。结果试验组患者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不同的护理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吕春玲 《工企医刊》2015,(2):1311-1312
目的探讨气囊上方负压吸引和使用洗必泰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使用呼吸机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病人使用囊上气管插管联合洗必泰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病人使用普通气管插管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比较哪组病人VAP发生率低。结果使用囊上气管插管进行间断声门下吸引联合使用洗必泰进行口腔护理的患者VAP发生率较使用普通气管插管,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的患者低。结论在使用呼吸机患者中除了应用有效的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外,使用囊上气管插管,进行间断声门下吸引联合使用洗必泰进行口腔护理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谢艳芳  李云玲  唐荣登 《现代医院》2023,(5):710-712+716
目的 旨在探讨通过制订目标、实施目标、达成目标的目标管理方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2月,采用标杆对比法对医院重症监护室留置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应用目标管理方案,设定一个年度为一个质量周期,通过目标制定、目标计划、目标实施并对其过程及结果进行质量评价,观察并记录10项预防VAP集束化护理措施执行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发生率。通过对重点环节实施管理及控制,对比各周期质量评价,进而实现持续的质量改进。结果 呼吸机使用期10项护理措施在整个质量改善周期中的执行率都是呈正向变化。其中,气道分泌物、肠内营养、冷凝水管理3项质量改进措施保持了较高的完成率,与基准线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手卫生在第二周期中执行率与基线以及第一周期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床头抬高、声门下吸引、气囊压力监测、口腔护理、每日唤醒、早期康复训练等6项措施从第一周期至第二周期的执行过程持续提高。而在质量改善周期内,VAP发生率总体趋势明显降低。结论 应用目标管理方案可将目标具体化,客观测量护理质量,促进护理质量提高和提高VAP的护理相关措施的执行率,降低重症患者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气管插管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以期为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1月医院急诊科行机械通气并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归纳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可能影响因素,判断不同因素对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影响程度,并分析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 213例行急诊气管插管的患者共发生VAP 88例,发生率为41.31%;88例发生VAP的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1.96%,革兰阳性菌占23.91%,真菌占14.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导管留置、气管再插管、机械通气时间≥4d、插管前未使用抗菌药物、胃内容物吸入、气管切开患者急诊气管插管后更易发生VAP(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内容物吸入、机械通气时间、年龄、导管留置、气管切开、插管前使用抗菌药物及气管再插管是发生VAP的独立危险(P<0.05),OR值分别为3.992、3.911、3.585、3.141、3.078、1.836、1.573。结论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发生率较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结果,临床应采取尽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插管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减少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更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机械通气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方法将2002~2007年在我院ICU住院的146例予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气囊最小封闭压力;对照组予每4小时放气后充气。观察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等参数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在维持动脉血气指标方面与对照组效力相当;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气管粘膜糜烂发生率不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气囊最小封闭压力管理人工气道气囊有利于机械通气治疗顺利进行,在保证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同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更有利病患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医院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均行气管插管/切开,应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0d。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化痰排痰、抗感染等的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气的影响及脱机成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VAP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氯己定口腔护理液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某院综合ICU收治的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时间>48 h以上患者,共纳入120例符合条件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使用不同浓度氯己定口腔护理液应用于各组患者:试验组(2%)、对照组Ⅰ(0.2%)、对照组Ⅱ(0.12%)。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在口臭、口腔黏膜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时间及VAP发病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Ⅰ、对照组Ⅱ患者的VAP、早发VAP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对照组Ⅱ患者VAP发病率高于试验组(47.50% VS 20.00%,P=0.009)。结论应用2%氯己定与有效的冲洗加擦拭口腔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VAP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法提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控制措施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分别抽取2014年1-12月(对照组)和2015年1-12月(试验组)入住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并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各100例,试验组采取品管圈管理法,比较实施品管圈前后ICU医务人员VAP控制措施和手卫生依从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医务人员各项VAP控制措施依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照组所有措施全部执行的依从率为32.00%,试验组为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29.14%,合格率为42.50%,患者VAP发生率为10.00%;试验组分别为83.64%、82.50%、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品管圈管理法在提高医务人员VAP集束化预防策略和手卫生依从性方面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王玲娣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477-3478,3496
目的 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模式,回顾性分析128例ICU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差异有显著性因素进一步采用逐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确定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8例患者中,发生VAP41例,发生率32.0%,呼吸机通气时间1~57 d;VAP患者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3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连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联合用药、插管次数与持续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均为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差异有显著性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连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插管次数与持续时间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科学有效地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进式拔管法和传统拔管法在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11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1例行机械通气病情好转准备拔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67例采用改进式拔管法.对照组54例采用传统拔管法。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VA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9(P〈0.05)。结论对ICU机械通气病情稳定后拔出气管插管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改进式拔管法(实验组)可明显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病率,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集束化管理降低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某院重症医学科行机械通气(MV)大于48 h的患者964例,根据入院时间及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与干预组(2017年1月—2019年12月)。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措施,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循环集束化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病率、住院期间病死率,以及MV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结果 干预组665例患者,VAP发病率为12.95‰,住院期间病死率为4.06%;对照组299例患者,VAP发病率为25.79‰,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0.37%,干预组患者VAP发病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干预组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低于对照组(12.77%VS 43.94%,P<0.05);干预组同期重症医学科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同期患者(0.52%VS 4.78%,P<0.05)。结论 集束化管理措施可降低重症医学科VAP发病率、住院期间病死率,也可降低MV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急诊插管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对医院自2009年4月-2011年12月在急诊科室行紧急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而引发VAP的患者108例,选择同时期未感染VAP行插管的7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发生VAP的危险因素(患者年龄、机械通气时间、心肺脑复苏、胃部内容物的吸入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的年龄、再插管、机械通气时间、胃内容物的吸入等与VAP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机械通气2~5 d时的VAP发生率为21.03%,>5 d的发生率为56.98%;术前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P<0.05).结论 VAP在急诊插管中具有高发生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结合其特点,应该以预防为主,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配合合理的抗菌药物,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陈海丹  李庆宣  张华 《职业与健康》2014,(14):2040-2042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189例早产儿根据是否发生VAP而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VAP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VAP发生率为28.6%;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6.7%;多因素结果显示,出生体重越轻(OR=1.449)、气管插管次数越多(OR=1.690)、气管内吸引≥6次/d(OR=3.099)、机械通气时间≥5 d(OR=3.831)是早产儿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进行机械通气的早产儿具有较高的VAP发生率,VAP发生的因素较多,需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来防止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方法:8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双盲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洗必泰冲洗法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用0.9%氯化钠溶液法进行口腔护理。两组口腔护理操作方法相同。比较两组患者在口臭、口腔溃疡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口臭、口腔溃疡和VAP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患者的口腔护理洗必泰优于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VAP提供依据。 方法对 2006年1月-2011年12月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使用呼吸机患者开展VAP前瞻性监测,选取发生VAP医院感染患者作为VAP组,未发生VAP医院感染患者作为非VAP组(1∶1配比),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监测使用呼吸机患者2 550 例,发生VAP 475例,机械通气总日数32 623 d,VAP发病率为14.56‰。单因素分析表明: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1个月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多次住院、昏迷、低蛋白血症、脱机失败后再次插管、使用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5 d、误吸、口腔卫生情况差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昏迷(OR 95% CI:1.38~2.93)、低蛋白血症(OR 95% CI:1.12~2.10)、使用糖皮质激素(OR 95% CI:1.10~2.24)、脱机失败再次插管(OR 95% CI:2.14~4.74)、机械通气>5 d(OR 95% CI:2.55~4.83)、误吸(OR 95% CI:1.24~2.77)、口腔卫生情况差(OR 95% CI:1.72~3.74)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P发病率较高,其危险因素众多,应采取正确的口腔清洁、抬高头位、及时评估撤机、改善营养状况等综合干预措施,降低VAP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