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和内科治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60例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分成两组(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组和内科治疗组),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和Bartherl指数(BI)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入院时伴发病、既往史评分及两组不同部位(壳核、丘脑、脑叶)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发病后1个月,手术组ESS评分(65.87±7.24)分和BI平均值(67.40±7.32)均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分别为(59.80±8.74)分和61.87±8.12](P〈0.01);发病后3个月时手术组BI平均值(79.46±14.29)也明显高于内科治疗组(73.40±12.80),P〈0.01。但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出血量较少(〈60mL)且未出现脑疝的高血压并发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微创抽吸引流术疗效明显优于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同时配合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则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7.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结论微创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微创钻颅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钻颅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对 5 8例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 (治疗组 )行微创钻颅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 ,分别于入院 2、4周时按统一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并与 5 3例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6 7.2 4 % ,病死率 18.87% ,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微创钻颅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 ,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应用丹参治疗、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止血治疗3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病脑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丹参组、微创组(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止血组。3组均给予降颅压、营养脑细胞治疗。结果丹参组、微创组、止血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0%、67.24%、64.52%。治疗第28天血肿体积分别为(7.12±1.26)ml,(4.10±1.12)ml,(11.67±1.22)ml,病灶周围最大水肿面积分别为(0.92±0.11)em。,(0.80±0.02)cm^2,(1.66±0.04)cm^2。结论早期应用丹参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能促进血肿吸收,缩短脑水肿消失时间。效果优于微创治疗及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脑出血微创抽吸术的建立与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在实验性脑出血模型基础上实施微创血肿抽吸术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将Ⅳ型胶原酶注人SD大鼠尾状核诱导形成脑出血10h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实施微创血肿抽吸术排出脑内血肿。通过对血肿抽吸组与未抽吸组及似手术组之间脑血肿体积、脑组织含水量的测定及行为学评分,对微创血肿抽吸术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脑出血后抽吸组脑组织血肿体积小于对照组(P<0.01),腑组织含水量抽吸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脑出血后第3天和第7天抽吸组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胶原酶诱导的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基础上经尿激酶溶解血块后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能较好地清除脑内血肿,促进急性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文奎 《山西临床医药》2012,(10):725-728
目的:探讨采用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穿刺组)与开颅手术组,每组91例,分别采用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手术治疗,对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有效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平均住院日较开颅手术组短(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脑出血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临床作用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0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功能康复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首次血肿抽吸率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为治疗脑出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91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首次血肿抽吸率分为三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第3、7、14天血肿清除情况、水肿体积变化、术后再出血例数以及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NIHSS评分结果等指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第3、7、14天水肿体积变化、残余血肿清除率和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首次血肿抽吸率与术后水肿体积变化、NIHSS评分结果呈负相关,与残余血肿清除率呈正相关。患者术后第3、7、14天NIHSS评分与水肿体积呈正相关,与残余血肿清除率呈负相关;残余血肿清除率与水肿体积呈负相关。A、C组再出血患者各1例,B组再出血患者2例,三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98)。结论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首次血肿抽吸率高的患者其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减少,残余血肿清除率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ICH)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浆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例ICH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脉动指数(PI);ELISA法检测血浆MMP-9的变化,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及意义。【结果】对照组示脑出血后两侧MCA的Vm均降低,PI均增高,但血肿侧较对侧更为显著;病后1周上述改变最明显,2周左右开始回降,血浆MMP-9在发病后24 h明显增加,1周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血浆MMP-9水平与脑灌注的变化呈正相关;治疗组显示,尼莫地平可使脑出血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Vm、PI)的改变程度减轻,血浆MMP-9表达下降。【结论】尼莫地平在脑出血早期可抑制血浆MMP-9表达,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增加血肿侧脑血流量,从而保护脑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额后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和小骨窗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所有对象按照严格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A组)、额后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B组)和小骨窗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C组)各30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血肿吸收情况、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A组血肿大小显著低于B组和C组患者血肿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肿完全吸收时间显著短于B组舜口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优于B组和C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L评分显著优于B组和C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显著低于B组的30.0%(9/30)和C组的36.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手术对于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具有明显疗效,恢复迅速,不良反应少,值得于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内血肿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1例脑内血肿患者采用CT导向立体定向抽吸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仅5岁,平均年龄57.6岁,发病距手术时间最短的3小时,最长的15天。结果 按临床出院评价,存活为34例,存活率66.7%,死亡17例,死亡率33.3%。结论 CT导向立体定向抽吸术时抢救脑溢血病人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尤其对基底节、丘脑出血病例可获得较高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微创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血浆明胶酶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术对清除血肿后脑水肿患者血浆明胶酶B(MMP-9)的影响。方法127例脑出血患者随即分为内科治疗组60例、微创术血肿抽吸引流组67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脑出血后第3天、第7天和第21天血浆MMP-9含量。结果微创组和内科治疗组血浆中MMP-9含量均升高;两组治疗后第3、7天的含量与治疗前(发病24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MMP-9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组能减少患者血浆MMP-9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和血肿抽吸引流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再出血原因,评价该治疗方法。方法 比较41例血肿大于35ml基底节脑出血行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与79例保守治疗相同标准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组再出血率较保守组高,一周内死亡率两者无差异,一月内死亡率较保守组低(P<0.05),平均住院日缩短(P<0.01)。结论 再出血是血肿抽吸引流的主要死亡原因,但该手术可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脑栓塞病人急性期TCD异常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栓塞病人急性期TCD检测在病人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34例大脑中动脉(MCA)栓塞病人在病后次日行TCD检查,分析TCD参数变化与病人病后30d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侧MCA32%无血流(11例),15%血流不对称(5例),53%血流正常(18例)。梗死侧MCA无血流者9/11(82%)预后差,而MCA血流正常者仅4/18(22%)预后差,两者差异显著。与预后好者比较,预后差者双侧MCA舒张末期血流速度(DFV)显著下降,博动扩(PI)显著增高。结论 脑栓塞病人急性期行TCD检测有助于病人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γ-羟基丁酸对脑出血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γ-羟基丁酸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出血病例随机分为γ-羟基丁酸组及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脑出血常规治疗。γ-羟基丁酸组采用γ-羟基丁酸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2周,应用欧洲卒中评分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利用CT测卒中灶体积。结果 γ-羟基丁酸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出血灶周围脑水肿体积明显减小。结论 γ-羟基丁酸治疗脑出血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死亡原因。方法:对1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锥颅血肿引流术,其中10例血液破人脑室的合并腰穿脑脊液排放治疗。结果:术后1天死亡3例,2天死亡5例。5天死亡4例,7天死亡2例。结论:微创血肿引流术合并腰穿脑脊液排放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应掌握手术适应症。注意手术方法,以及手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系统在脑出血硬通道血肿抽吸术中的操作性能。方法:采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系统对7只实验性脑出血猪进行硬通道血肿抽吸术,评价其操作性能。结果:该定向系统有较高的安全性、实用性,各操作之间连接顺畅,操作难易程度适中,配准时间较短。结论:该立体定向系统操作性能优良,自动化程度尚需提高。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出血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脑出血的脑血流动力学。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40例急性脑出血病人测量了发病后48小时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Vm)及脉动指数(PI)。根据CT测定脑出血量并与Vm及PI进行比较。结果:TCD异常率75%,异常表现为PI增高(67.5%),Vm减慢(32.5%)和Vm增快(5%)。出血量>25ml时出血侧PI增高,Vm减低。与小量出血比较,大量出血组(>25ml,14例)的PI增高显著(P<0.005)。结论:研究发现大量脑出血可发生非对称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反映这种非对称性PI较Vm更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再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方法:纳入发病72 h内入院并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295例,根据有无术后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68例及非再出血组227例;以有无再出血为因变量,以入院头颅CT值、血肿形态不规则、高血压病史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入院时CT平扫血肿形态及高血压病史与术后再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再出血组血肿形态不规则47例(69.1%),而非再出血组血肿不规则者仅69例(30.39%)。再出血组出院时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拔管时残余血肿量也高于非再出血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CT血肿形态不规则、入院CT值和高血压病史是术后再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入院CT值、血肿边界不规则、高血压病史是微创技术治疗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3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动态变化。方法36例发病24h内急性脑出血患者按血肿量的大小分三个组,所有患者均于病程第1、3、5、7天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动态检测综合扰动系数。结果病程第1天三组均表现为出血侧综合扰动系数低于健侧。三组3d时患侧扰动系数升高,超过健侧,达到高峰,持续到7d;三组3d时患侧高于健侧,5d时两侧接近,7d时又下降;病程第3、5、7天时三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三组病程第3、5天时患侧与同组健侧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及第1、7天患侧与同组健侧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综合扰动系数呈现先低后高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水肿形成过程及脑水肿发生的时间(包括脑水肿高峰间),及时反映脑内病灶周围组织水肿的动态变化,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