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英 《青春期健康》2022,(11):70-73
<正>以径寸之木,承古建之韵。微缩木雕建筑技艺,就是以古代建筑为蓝本,以各种名贵原木为原料,保留古代建筑独特严谨的布局结构和优雅和谐的文化内涵,体现古代建筑结构的制作技术。“古建王国”山西就有这样一位以制作微缩木雕模型著称的工艺美术大师——刘晓辰(图1),他多年来扎根故乡忻州市定襄县宏道镇,匠心研艺,开拓创新,传承祖辈的传统技艺,把微缩木雕模型做成了发展前景广阔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
退一步想     
生活中充满了酸甜苦辣。人生的道路中,坦途固然有,但也不乏坎坎坷坷。如何战胜挫折,怎样才能从悲观消沉的氛围中走出来,各人有各人的办法,各人有各人的体验。我有一个老叔公,他是一位老郎中,排行第八,人称郑八先生。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精于养生之道。今年八十有五,鹤发童颜,耳聪目慧,走起路来一阵风,一路拳下来脸不红心不跳。  相似文献   

3.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深明养生之道,“养生如艺林,培植要得宜”,年老时眼不花耳不聋,寿达85岁高龄,成为我国历史上的长寿文人。他的养生之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胸豁达,生活乐观。陆游青年时就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写书”的远大志向,尽管一生流离颠沛、穷困潦到,即使“昨夕风掀屋,今朝雨坏墙”的境地,也仍然是“出寻邻叟语,归读古人书”。面对挫折和诽谤,他坚持“纷纷谤誉何劳问”,“莫厌相逢笑口开”,而不“废野歌长”,消极处世。 二、饮食之法,食求清淡,喜吃蔬菜,酷爱食粥。有诗云:“老无声  相似文献   

4.
谢钟琪 《现代养生》2005,(12):38-38
一、罗素的养生之道罗素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生于1872年,活了98岁。他对养生之道,有着独特的见解。罗素高寿有遗传因素,先辈中有高寿者。他的祖父、祖母和外祖父、外祖母均活了80多岁,他的曾祖母活了92岁。罗素的养生长寿经验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赵广兰 《家庭医学》2007,(21):48-48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杰出的哲学家,他对人的精神、情操、养性、养心颇有研究,他主张“少私、寡欲、清静、超然”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6.
今年78岁的庄炎林在65岁时荣获“中国第一老铁人”的称号,尔后又横渡了琼州海峡;畅游了天山天池和西藏奔腾不息的拉萨河……多年来,他总结出一套健身养生之道并坚持不懈地实践之。他一贯主张:  相似文献   

7.
<正>邵逸夫,年过百岁的香港影视大亨,是这个时代的传奇人物,他不光是事业取得成功,在养生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年逾百岁的邵逸夫在养生之道上和其他寿星有些不同,他曾向香港特首曾荫权传授长寿秘诀,那就是:每晚睡前躺在床上,将脚掌前后、左右摆动64次,还要转64圈。不知道他是否从"老从脚上起"这一养生格  相似文献   

8.
我的邻居张林是县医院聘用的退休老中医.张医生今年78岁,出门诊、查病房、会诊,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许多人不解,七十好几的人了,为什么还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他有什么样的养生之道?其实,在他看来,养生之道也是一个人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他把自己的养生之道总结为"三乐".  相似文献   

9.
指甲上的黑线周先生今年42岁,是一位卖鸡肉的摊贩。5年前他发现指甲上有一条细细的黑线,原以为是工作环境脏乱造成的,也不以为意。前不久,他发现指甲里的黑线越长越宽,且颜色有浓有淡,范围不只局限在指甲上,还蔓延到了指甲下边的皮肤。下图是周先生的指甲照片。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老中医关幼波先生已88岁,仍在诊脉、开方、参加义诊、做学术报告……正如他自己写的对联那样:“有生之年争贡献,无穷乐趣是拼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作为一位年长者能每日坚持如此大的工作量,自然是要有一个好身体的,加之关老又是位名医,所以他的养生之道就更引人关注,为了了解这其中的奥秘,不久前,我专程前往东直门外关老的住所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1.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61年,励精图治,使中国成为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又统一强盛的国家.康熙一生非常注意医疗保健,熟谙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2.
四人帮时期,有谁讲养生之道,便被视为信奉活命哲学,乱打棍子。近些年来,养生的禁区打破了,养生回到了生活中间。在一个政通人和的时期,人们安居乐业,在健康上有所追求,这是必然的。阳春三月,正是西子湖“浓装淡抹”的黄金季节,我们走访了三代中医世家、早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的我国著名金匮专家何任教授,请他谈谈中医对养生的看法。 何任教授在他家清雅的书斋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说明来意之后,他坦然地笑了,说: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求健康长寿的天性再不受到压抑了。谈论养生之道、健身之方、强体之术的人多了,可谓“老谈少议”。这样的事过去是不可能有的。  相似文献   

13.
李桂才 《保健医苑》2005,(12):38-40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接触到的老干部,不乏长寿之人,有两位年过百岁才自然老去,80岁以上者比比皆是。这些长寿老人都有“宽容,大度,随和,勤劳”的优秀品格。没有一个寿星是心胸狭隘、脾气暴躁、好吃懒做的。其中有位名叫刘哲民的老同志,今年虽已86岁高龄,但他身心依然很健康,借他的养生之道与大家交流、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14.
<正>著名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曾说:"如皋好,信步冒家桥,流水几湾萦客梦,楼台隔院似闻箫,往事溯前朝。"当我来到有着"长寿之乡"美誉的如皋,最心驰神往的就是浪漫如画的明代水绘园,这里是董小宛与才子冒辟疆的栖隐之处。而漫步在水绘园里,让人食指大动的莫过于董小宛的私房菜了。冒辟疆和董小宛,真是最懂得享受生活的  相似文献   

15.
修孟千同志是位老作家,《决战》是他的最有影响的长篇巨著。他在“文革”中疾病缠身,孩子们都叫他拐棍爷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冤昭雪,扔掉了拐棍,焕发了青春,在繁忙的创作生活中,养鸽、画画、打太极拳和八卦掌;虽然古稀之年,仍鹤发童颜,老骥伏枥、意志弥坚。这篇自我养生之道颇有趣意。  相似文献   

16.
年过五旬的周先生最爱的运动就是跑步,每天早上都会坚持晨跑,风雨无阻。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好习惯,可是周先生的家人却发现,即使在生病期间周先生也要坚持锻炼,如果哪天没锻炼,就会坐卧不宁,心情郁闷。有一次感冒了,医生让他在家休息,不要在外淋雨吹风。可周先生还是坚持每天晨跑,病情反反复复折腾了很久,轻微的感冒拖了近一个月才好。  相似文献   

17.
周先生在贸易公司工作,有一次他发现同事小张给客户的交货单出了错,正巧当时他的心情不佳,因此气冲冲找到了小张,正准备好好数落他一顿。结果小张一看到他,就满面笑容的说:"小周,你昨天应付顺成公司那个王董时,真是酷毙了,接成了一大笔订单,真了不起!"周先生听了很得意地笑了笑,原本的不悦一扫而光,准备好的三  相似文献   

18.
《长寿》1998,(4)
董存瑞的生前战友,著名战斗英雄郅顺义,1918年5月生人,今已80高龄。但他耳不聋眼不花,面色红润,精神饱满。看上去,绝不会想到他已如此年迈。我同郅老的交谈就是从他的养生之道开始的。 郅顺义一再否定自己有什么养生秘诀。他说身体好,主要是劳动人民出身。 郅顺义是河北丰宁县人,小时他家里很穷,  相似文献   

19.
郑延芬 《长寿》2009,(7):13-13
苏东坡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可谓家喻户晓,但是苏东坡先生的养生之道,却少为人知晓。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曾遭遇到众多的磨难,但却能够随遇而安,一生始终保持着豁达、开朗的性情。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都能进行自我调理,顺随事态的发展。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乞儿。”充分显露出其豁达大度,随物沉浮的品性。苏东坡先生正是有这样一种健康的心态,因而至老仍身强体健,面色红润,才思敏捷。  相似文献   

20.
已成危机     
前不久 ,笔者参加了一位原在上海一家日资公司担任高级雇员的遗体告别仪式 ,仪式的场面虽不很大但气氛很凝重悲痛 ,尤其是死者周先生的妻子 ,悲痛欲绝之下当仪式行将结束时 ,竟趴在存放死者遗体的玻璃罩上久久不愿离去。医生的结论 :死者属于猝死 ,死因是心脏病引发的心肌梗塞。然而熟悉周先生的人都知道 ,致他于死地的真正杀手并非任何实质性病症 ,而是长期的过度劳累所致 ,是“过劳”,这个看不见的隐形杀手。周先生的妻子对笔者说 ,其实 ,她丈夫猝死前的几个月里已经有了预兆 ,原来就有心脏病的他常常觉得胸口闷、不舒服 ,可他太不拿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