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持鼓室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相等是咽鼓管的主要功能,但排泄异物的功能也不能忽视。例如在渗出性中耳炎、中耳腔内有液体贮留时,靠咽鼓管的纤毛运动虽然也能排除一部分,但快速大量的排泄,必须用咽鼓管的泵样功能来解释。作者们用8只猫,5条狗和1个猴作了下面的四个实验:一是分别用电刺激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测定包括咽鼓管在内的中耳腔内压力的变化。当刺激腭帆张肌时,所有动物中耳腔内压力均下降,以狗下降最明显;而刺激腭帆提肌时,中耳腔内压力均无变化。二是同时记录咽下瞬间腭帆张肌的肌电图和中耳腔内压力变化,发现在咽下时中耳腔内压力略变为负压,且与腭帆张肌收缩放电为同步。三是用电视摄影观察放到咽鼓管鼓口部蓝色液体的动向,当刺激腭帆张肌时,蓝色液体被吸到咽鼓管内,多次反复刺激之后,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咽鼓管的排泄作用,作者用狗、猫、猴等动物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1)经腭暴露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给以电刺激和在吞咽时观察咽鼓管和鼓室腔压力的变化,以推测咽鼓管的排泄作用。(2)在手术显微镜明视下和拍成电影观察咽鼓管的鼓室口和咽口色素液体的变动情况;并通过X线相观察咽鼓管内造影剂的变动情况。(3)观察鼓膜张肌单独收缩和与腭帆张肌同时收缩对鼓室压的影响。获如下结论: 1.中耳与鼻咽间无压差时,腭帆张肌收缩  相似文献   

3.
从病因学来看,由于腭帆张肌的中央部控制咽鼓管的开放,腭帆提肌有辅助腭帆张肌的作用。腭裂患者因耳咽管功能异常而引起中耳疾病,在软腭裂儿童中中耳疾病发病率为96%。但在前部腭裂达门齿孔的儿童中仅占22%。腭裂小儿咽鼓管阻塞较异常开放更容易引起耳部疾病,一旦中耳腔不能维持正常压力,可出现鼓膜内陷、渗液及负压增加,Bluestene等对修  相似文献   

4.
和咽鼓管功能关系最密切的是可动的咽鼓管软骨部,此处有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一般认为与咽鼓管功能有关,称之为咽鼓管肌。但另一方面,此二肌亦称为腭肌,认为与鼻咽腔的关闭运动有密切关系。为弄清各肌的确切功能,以下试根据实验和临床观察,对此二肌与咽鼓管和鼻咽腔的关系加以说明。咽鼓管的功能第一是中耳换气,或说是保持中耳和大气压的压力平衡;另一功能是将贮留于中耳的液体向咽腔排除。教科书中记载的咽鼓管开大肌有两种,其中腭帆张肌主要是使咽鼓管开放,腭帆提肌起辅助作用。但是,对此历来就有  相似文献   

5.
早在1707年,Valsalva就提出腭帆张肌是咽鼓管的扩张肌,这一论点以后为Toynbee和Politzer等从解剖方面给予了证实。1920年Rich发表了对咽鼓管扩张的生理功能研究的资料,他观察了腭帆提肌、腭咽肌、翼内肌、咽上缩肌和腭帆张肌对咽鼓管的作用:当先切断腭咽肌和腭  相似文献   

6.
咽鼓管内窥镜检查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Valentin于1903年关于用内窥镜观察咽鼓管咽口的论文被认为是国际上最早的报告。此后Nitze利用具有透镜的早期膀胱镜观察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并就所见各种类型作了描述。其后虽然发表了许多有关咽鼓管咽口的观察报告,但尚未见到关于咽鼓管内景的观察记录。本文介绍的是用纤维内窥镜观察咽鼓管内腔的方法及其结果。此法作为咽鼓管机能的检查法之一,与其他咽鼓管机能检查法互相弥补,具有重要意义。【原理】欲行咽鼓管观察者,必须对咽鼓管的整体结构及其病态有充分理解。咽鼓管的开放运动,首先是腭帆提肌运动使咽鼓管呈开放状态其次是腭帆张肌运动使咽鼓管软骨部开大而完成,并非像有人认为的那样——咽鼓管的开放运动与腭帆提肌和腭帆张肌无关。  相似文献   

7.
咽鼓管软骨段的解剖包括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肌及共筋膜和管腔粘膜下组织,这些结构与其生理的关系极为密切。咽鼓管软骨段长约25mm,它并非完整之软骨壁,其上壁向外  相似文献   

8.
作者(1983)曾报告一类变异型“咽下缩肌吞咽”(见本刊本期225页,文摘号341)。本文描述另一类正常变异型吞咽,主要累及咽上缩肌,称“咽上缩肌吞咽(SCS)”,伴有耳内卡嗒声(clicking),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与耳疾的关系。咽上缩肌吞咽是一正常复杂的肌肉协同运动,主要累及腭帆张肌和部分腭帆提肌、咽上编肌。其功能为开放咽鼓管。鼓膜张肌也可紧跟着受到牵连。SCS的发生可随意或不随意,可伴随着吸鼻、打呵欠或正常吞咽时发生,也可以是由于该肌本身的运动,在无吞咽、舌运动和说话时出现,但SCS一定有咽鼓管开放。  相似文献   

9.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并不少见,病理基础还不肯定,而其病因一般认为是任何原因引起的消瘦致使咽鼓管周围软组织减少遂产生咽鼓管异常开放。主要症状是耳内有响声(Tympanophonia)及自声增强,对听力殆无影响。过去曾采用1:4水扬酸-硼酸粉咽鼓管口吹入;硝酸、石碳酸咽鼓管口烧灼;电灼或局部注射硬化剂等,但均不能令人满意或仅有暂时效果。作者对有关的解剖生理进行了温习,指出:腭帆张肌是与咽鼓管有功能联系的唯一肌肉,此肌收缩则咽鼓管口开张。咽鼓管口软骨的弹性和管口周围的软组织与腭帆张肌有抗衡作用。当腭帆张肌麻痹或咽鼓管软骨“软化”时,将使管  相似文献   

10.
Odoi等(1971)报导给猫切除翼状钩(pterygoidhamulus)后75%继发中耳渗液。作者基于Odoi等实验结果,初次采用腭帆张肌移位的方法治疗咽鼓管开放症,效果良好,文中报导3例,外加7例,随诊6个月,除1例外全部病例症状减轻或消失。手术方法:局麻,摸清软硬腭交界及翼状钩,纵形切开翼状钩表面之软腭。在此部位有三组肌肉,腭帆提肌最靠内侧,它与腭帆张肌之间有管咽筋膜(靠上)和咽上缩肌(靠下)分隔;  相似文献   

11.
咽鼓管薄层断面与磁共振成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咽鼓管和毗邻结构的断面形态及相互解剖关系,为临床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生物塑化技术,将9侧咽鼓管区及相邻结构制成三个平面(横断、冠状位及矢状位)的薄层断层标本,并与磁共振成像(MRI)对照,观察咽鼓管及毗邻结构在各方位的走行与解剖关系.结果在横断、冠状断面上可较好显示咽鼓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咽鼓管纤维软骨位于咽鼓管后内侧,其上缘向外弯曲形成软骨部的顶.咽鼓管咽筋膜封闭咽鼓管前外侧并向下延伸构成咽鼓管的下壁.腭帆张肌位于咽鼓管前外侧,腭帆提肌位于其外后下方.粘膜下筋膜位于腭帆提肌的内侧,咽颅底筋膜走行于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之间,Weber-Liel筋膜位于腭帆张肌外侧.结论MRI可较好显示咽鼓管软骨部及其肌肉、筋膜;应用塑化薄层断面可直接与MRI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对鼻咽区病变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类跨帆张肌在咽鼓管的扩张方面,被普遍认为是唯一的或至少是主要的肌肉,但跨帆张肌在协调软旺和咽鼓管功能方面确切作用尚未被确定,且有争议。该作者对豚鼠和恒河猴咽鼓管区的连续切片组织学检查,观察了咽鼓管肌肉潜在的功能腔隙、附着点、肌纤维方向等。发现恒河猴的腰帆张肌有二个解剖学的肌腹,其~是使咽鼓管的扩张,其二是使咽鼓省保持其纵轴方向,除此之外无其他的肌肉与咽鼓管有直接联系。而在豚鼠,除了影响腰的紧张和咽鼓管扩张、固定的肌腹之外,尚有器内肌的下腹,而不是腰帆提肌。认为豚鼠的咽鼓管肌肉,在烟鼓管功能方面…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们复习了与咽鼓管有关的解剖生理,软腭及咽鼓管肌肉,包括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上缩肌和鼓膜张肌。这些肌肉的协调动作使咽鼓管软骨部开放并增宽,空气被动进入鼓室,使鼓室内压与耳道的大气压保持平衡。另文献报告动物试验及电镜检查显示毛细淋巴管起自咽鼓管后内面,该区淋巴引流障碍,虽无咽鼓管阻塞,也可产生渗出性中耳炎。作者们将22例术前中耳功能正常的选择性扁桃体切除术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期该院因其他耳鼻喉科良性疾病,而无耳、鼻、鼻咽疾病的全麻手术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纯音听力图、鼓室压测量图及双耳交叉声反射试验均正常。术后第一天及一周后进行复测,如不正常,则于1月后再进行试验,追踪直至正常。试验结果表明,术后第一天,250、500、1000赫三频  相似文献   

14.
咽鼓管及其有关肌肉的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明确。作者们利用肌电描记法和电刺激肌肉的方法,测定开放咽鼓管的主要肌肉。实验系在12只狗身上进行。狗的咽鼓管及其肌肉和人的大致相同。麻醉系用静脉注射戊巴比妥纳。采用口腔内切口,沿软腭外侧作纵形切开,暴露钩突及翼内肌,找出腭帆张肌;再延长切口露出腭帆提肌,分别插入电极。再作鼓膜穿孔,并填塞外耳道,中间穿插一个细小的聚乙烯管,联一空针,借以向中耳内增压。如耳内压力骤然降低便可推知是吞咽或电刺激引起管口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用咽鼓管X线造影的方法,研究人的咽鼓管开放的详细过程,并通过X线摄片证明咽鼓管有唧筒或泵样的清除异物的功能。检查对象为有鼓膜穿孔的慢性中耳炎患者,仅对咽鼓管功能正常的9耳做了咽鼓管X线造影检查。方法是将开口的导管紧放入外耳道,从导管向鼓室内滴人造影剂。X线照像采取最易看出咽鼓管的颏顶方向,在电视监视下,确定咽鼓管内已有造影剂之后,拍摄咽下时咽鼓管像,采用35mm的摄影机连续拍照。结果证明:(1)安静时咽鼓管呈倾斜的裂隙状,咽下时由于腭帆张肌的收缩,咽鼓管外壁被牵拉向前下方,使管腔开大。(2)由于咽下动作使咽鼓管开放,异物可被吸引和贮留在管腔内;当咽下动作终了时,  相似文献   

16.
咽鼓管旁肌与咽鼓管功能的关系及其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与咽鼓管开张功能的关系及这两块肌肉的肌电图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咽鼓管旁肌与咽鼓管功能的关系及其肌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与咽鼓管开张功能的关系及这两块肌肉的肌电图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分泌性中耳炎是否由咽鼓管阻塞引起抑或直接来自中耳的急性感染。为此,作者观察伴有鼓膜内陷及中耳渗液的急性中耳炎92例。发现咽鼓管均通畅,提示中耳渗液与咽鼓管阻塞无关。咽鼓管导管通气时见鼓膜紧张部全面膨起,提示有鼓室峡闭塞。多数病例经鼓膜切开排液1次即治愈,表明该部位系因分泌物贮留而闭塞,故病变为可逆。作者们发现鼓室负压形成并非均因咽鼓管阻塞,咽鼓管通畅者咽下动作时鼻咽腔负压可影响鼓室导致鼓室负压形成。应用抗生素治疗后中耳渗液内即难检出细菌。渗液一开始即可呈浆液性或为胶耳(glue  相似文献   

19.
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与咽鼓管紧密相关,张腭肌对开放咽鼓管起重要作用,提腭肌则参与扩张咽鼓管口。本文论述二肌的组织结构及衰老对它们的影响,并试图阐明其组织结构特性与咽鼓管机能间的关联。作者研究了以往无中耳、咽鼓管和上呼吸道疾病的26例尸体中48个咽鼓管标本,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横切面示胎儿的张肌和提肌纤维均未成熟;青年于20~29岁肌纤维达增长高峰,此后即随年龄的增长而萎缩;老年人肌纤维萎缩、细胞核皱缩致密,张肌萎缩较提肌为快。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咽鼓管的研究方面,认为腭帆张肌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有人认为鼓膜张肌对该管亦有作用,理由是两肌属同一神经(第V脑神经)支配,且有解剖上的肌性连系。作者用13只猫进行了4种试验,用测量耳压的方法来观察鼓膜张肌究竟对咽鼓管有无作用。试验1:轻麻醉后刺激动物咽部引起吞咽动作,此时外耳道压力无改变,说明鼓膜无活动,但从腭帆张肌的肌电图上能观察到中耳压力下降。试验2:切断腭帆张肌后单独测试鼓膜张肌之功能,吞咽时中耳及外耳道压力均无变化,亦说明鼓膜无移动。试验3:为观察中耳正压时是否影响鼓膜张肌的功能,逐步将中耳压力增加到50mmH_2O、100mmH_2O及150mmH_2O时作对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