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在切除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7例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判断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经黏膜活检发现食管上皮局灶癌变或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患者,采用黏膜下隧道法的内镜下早期癌切除.结果 17例中,术后病理确诊鳞状上皮增生伴黏膜慢性炎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高至中分化鳞癌8例,其中T1a期7例,T1b期1例.有2例切除黏膜边缘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黏膜下层切缘见癌细胞,其余病例均病灶完整切除.术后1例患者因迟发性出血转开胸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黏膜下隧道法切除黏膜内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更符合直视、充分暴露的外科原则,明显减少出血、穿孔的并发症风险,但其对病灶切除范围判断有一定困难,需在手术中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内镜下碘染色并活检对早期食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013-01—2015-10收治的322例经内镜检查有食管黏膜可能病变的患者行碘染色及活检,详细记录食管病灶的形态、位置及大小。对活检结果与食管着色区域组织的病理检查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本组322例患者进行碘染色前怀疑病变点398处,行碘染色后289例出现无染区以及淡染区共319处,约1/3病例出现2处及以上无染区及淡染区。敏感性89.8%。发现早期食管癌68例,均经病理证实,染色前后食管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中、重度异型增生137例,其中染色前后发现食管黏膜存在中、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分别为16例(5.0%)和121例(37.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内镜下碘染色并活检检查对早期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检诊率,值得在基层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光谱成像技术联合碘染色检查对进展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162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内镜检查中依次使用白光内镜、窄带光谱成像技术(窄带光谱内镜)和Lugol碘液染色(染色内镜)观察模式进行观察,分别记录病灶长度.将窄带光谱内镜或染色内镜观察模式下的癌旁异常黏膜作为可疑边界取标本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计算与白光内镜观察模式下测量病灶边界的差值.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记录手术入路和吻合方式,对未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随访其最终的治疗方式.比较内镜检查前后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 162例患者中,3种观察模式下测量病灶边界一致者121例,不一致者41例.41例患者中测量差值为1 ~3 cm者22例,>3 cm且≤5 cm者8例,>5 cm且≤10 cm者7例,> 10 cm者4例;测量差值>5 cm的患者均为多发斑片状不着色.以上4类患者中,分别有1、2、2、4例最终接受了新辅助放化疗,其余3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41例病灶边界不一致者取可疑的癌旁黏膜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其中鳞状细胞癌31例、原位癌3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15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12例修改了手术方案,其中2例由胸内吻合改为颈部吻合,3例由主动脉弓下吻合改为弓上吻合,7例由单纯经腹手术改为经胸腹两切口手术.结论 内镜检查中启用窄带光谱内镜或染色内镜观察模式测量进展期食管癌病灶的准确性更高,对于在3种观察模式下测量病灶边界不一致者应取癌旁异常黏膜进行病理检查,有助于制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验证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组织p5 3检测 ,诊断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的可行性。方法 将 97例食管癌手术标本先用卢戈液染色 ,然后对粘膜不着色区行p5 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共有 6 3处直径大于 2mm的粘膜不着色区 ,其中正常粘膜 2处 ,单纯增生 7处 ,不典型增生 42处 ,原位癌 1处 ,鳞状细胞癌 11处 ;p5 3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发生在重度不典型 (42 3% )和鳞状细胞癌 (45 5 % )的细胞核内 ,而在正常粘膜、单纯增生和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几乎无表达 (P <0 0 5 )。结论 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组织p5 3检测诊断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的设想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 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2月,对胃镜及超声胃镜发现的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病变21例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以抬高黏膜层;环行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对病变黏膜下层进行剥离,以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l例黏膜病变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证实早期食管癌13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5例,黏膜下平滑肌瘤3例。病变直径1.0~4.0cm,平均2.8cm。手术时间20~115rain,平均55min。住院时间8~15d,平均10.6d。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紧急行内镜下止血夹夹闭、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结论ESD在治疗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的病变中具有病变切除完整性好、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患者生存质量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多环套扎切除术(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MBL治疗的21例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MBL术。手术时间(21.0±8.3)min。术后无皮下气肿、纵隔气肿、气胸及迟发性出血病例。2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食管创面狭窄,经气囊扩张术后症状缓解。术后病理示: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0例,原位癌2例,早期鳞癌6例。除1例早期鳞癌患者因癌灶距离切缘仅1mm,遂追加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外,其余患者切缘均阴性。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EMBL术可有效治愈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单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收治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47例,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58.80岁。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5.4 min,病灶平均直径2.4 cm。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彻底切除,术中及术后无出血病例。术后1例患者出现气胸,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47例,随访时间12~26(18.0±2.4)月,全组均无复发。2例患者出现食管狭窄,其中1例行内镜下食管水囊扩张术后吞咽困难明显缓解。结论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快速、操作简单,短期疗效较好,但对于直径3 cm的病变存在术后食管狭窄的风险,仍需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窄带成像(NBI)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ESD治疗的87例早期食管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经NBI法确定病变边界者37例(NBI组),采用碘染色法确定病变边界者50例(碘染色组)。比较两组患者ESD术中食管痉挛程度、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大小和周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BI组中重度食管痉挛者的比例为10.8%(4/37),明显低于碘染色组的比例[32.0%(16/50),P〈0.05];手术时间亦明显短于碘染色组[(42.2±19.5)min比(53.3±30.9)rain,P〈0.05]。NBI组术中穿孔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碘染色组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治愈。术后随访4~20月,NBI组与碘染色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8.1%(3/37)比8.0%(4/50)]和局部复发[5.4%(2/37)比4.0%(2/50)]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碘染色相比,早期食管癌ESD术前采用NBI确定病变边界,可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减轻食管痉挛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加,发病原因多而复杂。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是指局限于食管黏膜层的鳞状细胞癌,而侵犯到黏膜下层的鳞状细胞癌属于浅表性食管癌。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和技术的进步,早期和浅表性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目前内镜下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内镜下切除和非切除治疗,其中内镜下切除治疗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相对于手术治疗,内镜下切除治疗具有安全、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对于淋巴结转移风险较大的患者,若行内镜下治疗后,建议术后密切随访。随着针对较大病变的内镜下隧道式黏膜下剥离术等技术的开展,内镜下治疗将会为早期食管肿瘤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早期食管癌内镜及病理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西南医院收治的6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内镜和病理特点.结果 食管上段癌8例,中段癌42例,下段癌12例.内镜分型依次为表面扩散生长型30例,双向生长型11例,腔内生长型9例,壁内生长型7例,混合生长型5例.多数肿瘤直径为1.0~2.9 cm.行外科手术治疗38例、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23例、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1例.术后病理检查:原位癌13例,黏膜内癌22例,黏膜下癌27例,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22)和15%(4/27).病理分型:鳞癌57例,腺癌2例,小细胞癌、肉瘤化癌、梭形细胞癌各1例.结论 早期食管癌好发于食管中段,以表面扩散生长型多见,以鳞癌为主,普通内镜联合卢戈液和美蓝检查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MME)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例PMME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种检查诊断,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辅助性化疗及免疫治疗.结果 3例患者术前食管钡餐造影检查显示食管下段不规则充盈缺损.食管内镜检查示食管腔内黑紫色包块,直径为3 ~8 cm.EUS检查示病变起源于黏膜层,呈偏低回声.胸部CT检查显示食管下段呈向心性不均匀增厚,管腔明显狭窄,增强后不均匀强化.患者均行左侧开胸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手术顺利.术后行病理检查确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瘤细胞抗黑色素瘤特异性单抗(HMB-45)、黑色素-A和S-100蛋白阳性.2例患者生存时间超过3年,1例患者术后6个月因肿瘤广泛转移而死亡.结论 PMME是一种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预后较差,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辅助性化疗和免疫治疗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食管多原发癌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食管多原发癌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应用X线钡餐检查及内镜下碘染色确诊,并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71例食管多原发癌和食管贲门双原发癌进行分析。结果 X线钡餐术前确诊14例(19.72%),内镜及内镜下碘染色术前确诊69例(97.2%)。发现早期病灶54个,早期病例6例。全部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3年生存率40.5%。结论 对食管癌贲门癌病人应常规进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并应用内镜下碘染色活检方法提高诊断率,发现早期病例,同时进行积极的外科治疗,可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对早期食管癌整体切除率可达95%~([1])。目前,公认的绝对适应证:病变局限在上皮层或黏膜固有层(M_1、M_2);食管黏膜重度异型增生;相对适应证:病变浸润黏膜肌层或黏膜下浅层(M_3、SM_1),但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并  相似文献   

14.
我们采用电视纵隔镜技术为47例早期食管癌患者进行了经纵隔径路食管切除手术.现将本组病例治疗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2004年2月至2007年2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83例,入选标准:(1)通过胃镜确诊为食管鳞癌.(2)术前检查胸部增强CT及上腹部B超检查无明显转移.(3)术前经食管超声内镜(EUS)检查纵隔无明显肿大淋巴结,且食管癌浸润不超过T2.排除标准:(1)既往有颈椎疾病史,头颈不能后仰者.(2)有明确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梗塞病史.(3)胸部CT或超声内镜示纵隔淋巴结肿大超过1 cm.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早期癌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早期癌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对245例肠镜发现的腺瘤性息肉,局限于黏膜层、抬举征(+)的早期癌患者分别进行息肉圈套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 253枚病变,大小0.5~8.5 cm(平均2.3 cm),其中<2 cm 157枚,>2 cm 96枚.内镜下成功切除249枚,内镜切除成功率98.4%(249/253).内镜治疗中未出现无法控制的创面大出血,2例术后出现迟发出血.1例长蒂息肉治疗后出现少量膈下游离气体,2例直肠病变剥离治疗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气肿减退;4例病变剥离过程中创面见裂口,3例金属夹成功缝合;1例治疗后出现腹胀和腹腔大量游离气体,急诊开腹手术修补创面.总的并发症发生率3.6%(9/253).内镜治疗后8例接受外科手术(病变局部抬举不良4例,分化不良腺癌1例,高级别瘤变2例,穿孔1例).术后随访231例,随访期3~22个月(平均14.3个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巨大人工溃疡创面3个月基本愈合;3例分片黏膜切除术后复发.结论 内镜治疗可以有效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早期癌,提供准确的病理诊断资料,内镜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有待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53蛋白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3例鳞状细胞癌及22例增生性病变(单纯性增生8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分别为6例、4例、4例)和6例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的食管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单纯性增生,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中,未发现p53蛋白的表达;在75%(3/4)重度不典型增生、56%(24/43)食管鳞状细胞癌中p53蛋白表达阳性。p53蛋白表达在I~II期为18%(2/11),III~IV期为77%(10/13)。p53蛋白表达,与淋巴转移、浸润深度、肿物大小无关。结论 p53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作为食管癌可疑病例定期随访的指标之一,以便发现早期食管癌,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2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90例行食管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资料,评价EMR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90例中食管上段(距门齿15~23 cm)病变16例,食管中段病变(距门齿23 ~ 32 cm)52例,食管下段病变(距门齿32~ 40 cm)22例;病灶平均直径为(2.05±3.12) cm.所有病变均顺利完成EMR.切除标本大小为(3.55±2.71)cm.手术时间为(18 ~ 125) min,出血量为(10 ~70) ml,病灶整块切除率为24.4%(22/90).术中出血4例(4.4%),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2.2%),无1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食管狭窄3例(3.3%),均予保守治疗好转.90例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4 ~60)个月,术后5年内病变复发5例,总复发率为5.6% (5/90),无癌复发死亡病例.结论 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对于所有的癌肿,早期发现才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大多数食管癌发现时已属进展期,小的食管病变,尤其是上皮内癌很难发现。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改进以及内镜直视下活检的广泛应用,早期食管癌诊断的病例愈来愈多。自1985年以来,作者做内镜检查发现食管粘膜异常时,采用 Lugol 液染色并取怀疑部位活检。平坦的病变常无颜色改变或可能表现为一个红点,内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这些病变 Lugol 染色不着染。通过该技术共发现6例上皮癌、3例粘膜癌、75例粘膜下癌,表明内镜下 Lugol 染色并活检是现今发现小的食管癌的、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病变常常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24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患者均行MBM,分析患者手术时间、病变切除及并发症情况.术后1、3、6、12个月分别复查胃镜.随访时间截至2013年4月.结果 24例患者共26个病灶均顺利完成MBM治疗(其中2例行2次MBM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42 min.病灶长径为0.8 ~6.0 cm,平均3.1 cm,最宽占食管周径3/4.分别使用套扎环1~6发,平均4发.术中4例患者出现明显出血,经热火检钳电灼后出血停止,未并发食管穿孔.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22例,原位癌2例.术后随访6 ~ 24个月,22例患者愈合良好;1例患者(病变范围占食管周径3/4)术后1个月出现食管瘢痕狭窄,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症状缓解;1例患者(2处病变,分2次完成手术)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示病变复发,再次活组织检查考虑鳞状细胞癌,遂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2个月复查胃镜未见狭窄及新生物.结论 MBM是内镜下切除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切除病变范围不宜过大,对于病变范围超过食管周径3/4,多源病变不能一次性行MBM切除治疗的患者,术后容易出现食管狭窄及病变复发,应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再行食管切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行外科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华西医院和海吉亚医院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中因各种原因再行食管切除手术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5例,年龄65.4(52~77)岁。病变部位:胸上段15例,胸中段34例,胸下段8例。结果行食管切除手术的原因包括:3例ESD后肿瘤残留,8例经胃镜检查并活检确诊为局部复发,37例食管狭窄伴吞咽困难,9例食管直径≥1.0 cm,但有明显的吞咽困难。外科手术后病理显示16例切除食管内查见癌(包括手术前的3例残留,8例复发及新发现肿瘤复发5例),其中2例患者均有1枚淋巴结查见癌细胞。结论 ESD后食管狭窄、食管动力异常、局部残留或复发是再行外科手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