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重度感染的猫或沙鼠取血,血液通过5微米微孔薄膜,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将薄膜置于含5毫升生理盐水密封玻瓶内,机械振摇使微丝蚴游离进入水中,取出薄膜,以2,500 rpm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彭亨丝虫成虫系由感染的猫获得,生理盐水洗涤,贮于-70℃备用;从感染的埃及伊蚊收集第3期幼丝虫;按Desowitz法制备抗原。  相似文献   

2.
从埃及伊蚊获得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按需要量选择活泼未损伤的幼虫,吸入含0.5ml199培养液的1ml注射器内,当用未照射的幼虫攻击时,立即将幼虫注入猫体内,需行照射的幼虫,注射器液体下端留一气泡,防止幼虫为针头遮挡,以每分钟2千拉德钻60照射注射器连续5分钟,总量10千拉德。用正常或照射的幼虫,注入14周龄雌、雄猫的足背皮下,计算注入的幼虫数。从免疫和对照动物发现的寄生虫区分雌、雄,计数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照射彭亨布鲁丝虫幼虫引起保护性免疫力的机制,作者观察了照射对第三期  相似文献   

4.
氟苯达唑(FBZ)是一种苯并咪唑衍生物。Denham等(1979)指出,FBZ皮下注入感染彭亨丝虫的宿主体内,对发育中的幼虫有杀灭效果,而对微丝蚴无效。Denham & Brandt(1980)证明,皮下注射FBZ,对经腹  相似文献   

5.
作者用彭亨丝虫对长爪砂鼠进行重复感染,观察重复感染对成虫的存活和大小有否影响。感染方法和Ash等(1970)采用的一样,每周或每月将一定数量的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皮下接种于雄性长爪砂鼠的鼠蹊部,接种后55天开始,每周查血1次。观察结果,一次接种75条感染期幼虫组,接种后30天成虫发现率为25%,4个半月后降为15.5%;接种25条幼虫。每周1次,连续4周组,接种后4~7个月,成虫发现率为15~16%;每次接种75条幼虫,每周1次,连续4周,或每月1次,连续5次组,成虫发  相似文献   

6.
作者等在印度咯拉拉邦的卡利卡特观察了左旋咪唑和甲苯咪唑治疗班氏丝虫感染的效果。治疗方法为:第1组25例,左旋咪唑3毫克/公斤/日×8天(总量24毫克/公斤);第2组27例,先给服左旋咪唑上述剂量一个疗程,再续服甲苯咪唑6毫克/公斤/日×10天(总量60毫克/公斤);第3组98例,海群生6毫克/公斤/日×12天(总量72毫克/公斤);对照组50例,仅给以安慰剂。各组治前  相似文献   

7.
鉴于海群生常常引起严重副反应,限制了它在现场大规模应用;左旋咪唑也偶然引起象海群生所致的副反应,作者选用了毒性低的甲苯咪唑和甲苯咪唑合并小剂量左旋咪唑治疗马来丝虫微丝蚴阳性病人。选择20例微丝蚴阳性而无其他严重疾病的成年男性病人,分成两组,一组12例口服甲苯咪唑每日3次,每次500mg,连续21天。另一组8例给上述剂量甲苯咪唑的同时,并用左旋咪唑每周2.5 mg/kg体重,连续3  相似文献   

8.
伊维菌素治疗人体皮肤和眼球结膜上盘尾丝虫病的效果明显优于海群生,且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少。为了解伊维菌素对班氏丝虫病的治疗效果,作者以体外试验来评估该药对班氏丝虫Ⅲ期幼虫(Ls)蜕皮的抑制作用。方法:参照Franke等(1987)的方法从叮咬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病人2wk后的东乡伊蚊体内收集班氏丝虫L_3,放入含有10%人血清,5%CO_2的Frank’s NI培养基中培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在解剖蚊媒时,不仅可以从其头部和胸部收集到班氏丝虫、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的Ⅲ期幼虫(L3),而且可以从其腹部收集到上述L3。从流行病学考虑,测定从蚊媒腹部收集到的L3对终宿主是否有感染性是有意义的。作者用彭亨丝虫微丝蚴阳性的猫喂饲几百只2~6日龄雌性埃及伊蚊,在27℃~30℃,75%~90%湿度下饲养。感染后第7d乙醚麻醉解剖,分离埃及伊蚊腹部,置于含生理盐水的平皿中,收集L3。以每鼠130条L3经腹股沟皮下感染5只雄性长爪沙鼠。于感染后58,67,77d从眶窦采血、涂片、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不同时间以四环素水喂饲长爪沙鼠观察其对彭亨丝虫发育的影响,以评价其预防效果。 第一次实验以1.4%(W/V)四环素水于沙鼠感染前30d至感染后30d连续用药。从埃及伊蚊收集彭亨丝虫第三期幼虫(L_3)100条皮下感染沙鼠,感染后60d计数成虫。第二  相似文献   

11.
作者于1972年在盘尾丝虫病重度感染的扎伊尔卢桑博地区考察了甲苯哒唑对盘尾丝虫的效果。观察了14例,给予甲苯哒唑100毫克,一日2次,连服6天。治疗前和治毕的全部病例以及治后8个月的10个病例均在上午10时至中午切取肩部和大腿外侧上部2小块皮作微丝蚴计数。治疗前的微丝蚴平均数为510条,治毕为136条,8个月后为453条。治毕与治疗前相比是有差异的,但8个月后微丝蚴又回升到相当于治疗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自然界中雌性宿主对各种寄生虫感染的抗力往往比雄性强,同样在感染彭亨丝虫实验中雌性沙鼠抗力比雄性强。然而这种抗寄生虫效应的机理至今仍不清楚。对此,作者采取用碳粒及角叉菜胶阻滞巨噬细胞的技术,对雌性BALB/c小鼠初次感染彭亨丝虫后的高抗力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3.
21只猫接种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各100~200条,经过一段时间后,每隔10天左右给予50条感染期幼虫进行重复激发感染。在感染后每周取血一次作微丝蚴计数,并在各个不同时期将猫解剖检查成虫。结果:重复感染后大多数猫体内微丝蚴数显著增加,仅有少数猫的微丝蚴密度与只进行一次感染者相似。尸检获得的成虫数比感染一次者大得多。但经约20次激发感染后,微丝蚴数量并不再增加。经过长时期一系列激发感染后,有些猫体内的微丝蚴数突然下降,甚至血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用二种方法(木瓜蛋白酶和超声粉碎)制备的马来丝虫微丝蚴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不同丝虫感染的猫血清抗体水平,并比较两种抗原的敏感性。从感染马来丝虫的阳性猫体,采静脉血用生理盐水稀释,经5μm核孔薄膜过滤,再用pH7.6 PBS离心洗涤3次,收集微丝蚴,置-20℃保存。木瓜蛋白酶处理的整条微丝蚴抗原片(简称木瓜抗原片),按Santes等(1976)的方法进行,将经木瓜蛋白酶处理的微丝蚴悬液吸滴于聚氟乙烯玻片凹孔中,室温干燥、丙酮固定。超声粉碎处理的微丝蚴碎片抗原玻片(简称粉碎抗原片)制备方法:微丝蚴经超声粉碎后,将其悬液吸滴于上述玻片的凹孔中,用同法干燥固定。血清采自47只猫的静脉血,其中30只感染马来丝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居住在喀麦隆盘尾丝虫病高度流行区15年以上的3种不同临床类型的30例病例(盘尾丝虫抗原皮肤划痕试验均呈阳性反应),以ELISA法测定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用免疫扩散法测定总免疫球蛋白量,并作白细胞粘附测定,该法是在平底微滴定孔内进行,每孔加入4~5条幼虫,再加100μl未经稀释的病人血清和100μl养液(内含5×10~3白细胞),另以高免病人血清和正常人血清作对照,置37℃孵育,于1、3.5、24小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计出粘附于幼虫的细胞  相似文献   

16.
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野鼠的肺动脉和心脏,是引起人体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的病因,并有从流行区蔓延至世界其它地区的可能性。哥斯达黎加管圆线虫自哥斯达黎加首次报告以来,从墨西哥至巴西的整个西半球相继有许多人体感染的报告。曾用海群生、噻苯达唑作过人体治疗试验,但疗效未能肯定。本研究考核了左旋米唑杀灭鼠体内上述两种管圆线虫幼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丝虫三期蚴虫(L3)是其生活史中感染人体的重要形式。L3在蚊体内发育成熟,但直至蚊叮咬传播给哺乳动物宿主后才能进一步发育,提示虫体在该发育过程中受到宿主源性信号的调节。目前,有关与此相关的分子机制知之甚少。作者通过对Bp-cdd(编码胞嘧啶核苷脱氨酶)和Bp-S3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分析,以期发现可能触发感染后L3基因表达的哺乳动物特异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用的彭亨丝虫亚周期株的微丝蚴系用盛有肝素的注射器抽取微丝蚴阳性猫的静脉血取得的,以未感染的犬或猫血稀释至每40ml血含有300~350条微丝蚴,然后将其置于装置饲血膜的容器中,待血温平衡后给埃及伊蚊饲血。将吸血的蚊虫饲养于温度为26±1℃,相对温度为75~85%的蚊笼中。感染后9~12天将蚊虫压碎收集感染期幼虫经腹腔注射感染蒙古沙鼠。犬恶丝虫感染埃及伊蚊的方法同上。结果:5-氟尿嘧啶30mg/kg/天×4天腹腔注射沙鼠体内彭亨丝虫成虫无作用,在第  相似文献   

20.
为寻找比海群生副反应少、疗程短的新药,作者在前人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呋喃唑酮对人体班氏丝虫感染的效果。以16例微丝蚴携带者为观察对象,男性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