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病又称卒中,<内经>有"仆击"、"偏风"、"身偏不用"等之称.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专立"中风病篇",对中风病的病机、脉证论述颇详,且根据临床证候及病情的轻重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诸病源候论>更是将"中风候"等中风有关内容列为全书篇首,详论其病因、证候、治法(针灸)及预后.其后,经过孙思邈、戴思恭、沈金鳌、刘完素、李东垣、李中梓、叶天士、王清任等许多医家对中风病进行了不断研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证候、预后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治法方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证候复杂多样.<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将中风病证候分为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基本证候要素,这些证候要素在临床上有较广泛运用.但由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在中医证候及现代医学病理生理机制上存在差异,而此类调查却未将两者区分开来,因此缺血性卒中证候学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从病机看中风病证候要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是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重点。其中证候要素的提取是证候诊断标准建立的关键。病机是证候及证候要素产生的根源。文章通过对中风病传统与现代病机研究的分析,总结出中风病临床常见的证候要素,为建立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推进中风病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所致,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疗效与优势,笔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概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张氏认为痰瘀交阻作为核心影响因素,贯穿于整个中风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1].张氏认为中风后必使元气更伤,可因气不生血,脉道涩滞而瘀,或气不行血而瘀,形成"气虚血瘀"之证[2].赵氏等[3]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以各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逆乱为根本.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不同病程中医证候特征与脑病理改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中风病不同病程中医证候特点与脑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首次中风病人,将CT检查结果与中风不同时期中医证候分、频率、年龄等进行分析。其结果提示,中风病病人,痰症和瘀证是中风病人整个病程的主要病理改变。火证、瘀证和痰证是中风急性期主要改变,而出血性与缺血性之间的中医证型又不尽相同。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则是中风恢复期的主要改变。但中风病证候的改变与年龄改变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中风作为我国常见脑血管病之一,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但因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选方用药困难,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基于"系统辨证脉学",总结中风病脉象要素,通过不同脉象要素之间的组合,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为治疗中风病处方用药及中医特色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性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其基本病机是脑脉闭阻导致脑髓受损.作为一个独立病种,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其自身特有的病情演化规律,临证应根据病机和证候的变化特点,制定相应的综合治疗方案. 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特点 脑脉闭阻后会相继发生3个病理过程,即脑髓失养、毒邪内生和毒伤脑髓,三者因果互济,共同构成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髓损伤的病理基础[1].  相似文献   

8.
正为进一步研究脑中风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探索治疗方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白云山奇星·华佗再造丸"杯脑中风临床诊疗有奖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1.征文内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风病辨证论治规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候  相似文献   

9.
正为进一步研究脑中风的发病机制,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探索治疗方法,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医杂志》、《中国中药杂志》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举办"白云山奇星·华佗再造丸"杯脑中风临床诊疗有奖征文"活动。具体事宜如下。1.征文内容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中风病辨证论治规律、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证候标准规  相似文献   

10.
《中医杂志》2009,50(9)
中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其急性期以标实为主,风邪所致气血逆乱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动因,但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已经发生之后,风邪之象渐减,而痰瘀火热之象渐显,痰热阻滞,腑气不通成为此时病机的主要矛盾.约有40%~50%的中风患者表现出痰热腑实证[1].急性中风通腑有利于半身不遂和神志障碍等症的好转,可减轻或防止中风之变证的发生[2].  相似文献   

11.
出血性中风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纠正中医对出血性中风的错误认识和治疗方法。从理论上对中风病中医无出血性中风之诊断和病名进行了分析论述。结果 :通过对 10 2例中风脑出血患者的资料分析 ,应用开窍法治疗的 4 8例病人中死亡率达 64% ;而不用开窍法治疗的 5 4例病人 ,死亡率为 4 1%。结论 :对于脑出血性中风 ,传统中医理论的病机和治法用药是错误的。并提出中风脑出血的病机应为 :肝阳暴涨 ,阳化风动 ,气血并逆 ,上犯于脑 ,充破脑络 ,血溢清窍 ,瘀血与痰浊互结 ,壅阻脑髓 ,神明失用。治法首先应 (平肝或育阴 )潜阳熄风 ,引血下行 ,挟火者泻火 ,兼痰者涤痰 ,待肝平风熄 ,血随气降而血宁 ,则出血自止。而不宜早期应用开窍法。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探讨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对356例脑出血、334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急性期6个基本证候的7次追踪调查,研究其证候的发生概率、得分均值,组合形态,组合形式及转移概率。结果 证候的发生概率和得分均值是动态变化的,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证候的组合形式,组合形态是动态变化的,各时间序列3个证候以上同时存在的复杂组合形式,脑出血显著高于脑梗塞;求得两种中风病不同时间序列6个基本证候的转移概率。结论 探讨急性期证候的动态演变规律,为深入认识脑出血、脑梗塞的病因病机,预测疾病和证候的演变趋势,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中风病因病机理论及其层级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风病因病机相关文献为基础,将现有理论按照病因(外因、内因、基础病因)、病机(基本病机、分期病机、分病病机、证候病机)进行层级划分,探讨其理论内涵,明确其各自在中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为下一步治法层级的整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形成系统性、逻辑性的中医中风"因机证治"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生理、病理、病机等方面探讨活血化瘀法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出,瘀阻脑络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血溢脉外是出血性中风发病之关键;血蓄于脑是出血性中风的病理中心.脑位于头颅之中,相对封闭,蓄于脑中之血无法迅速排出体外,因瘀血阻络及颅内压力的增加,脑出血可自行停止.脑出血之病理重点表现为瘀血滞留于脑内,故出血性中风重点在于尽可能快速清除脑中瘀血.  相似文献   

15.
<正>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窍闭阻的病机中风病病机认识过程经历了由唐宋以前的"外风"学说,金元以后的"内风"立论,再到现阶段的"气"、"瘀"、"毒"等病理因素致中风三个时期。但中风病基本病机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中风的病机复杂,而气血逆乱,脑窍痹阻是病机关键。张根明[1]认为,正气内虚,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上犯脑窍,脑脉闭阻,神机失用,发为神  相似文献   

16.
245例脑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关系研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法 :通过对 2 45例脑卒中急性期住院病人中医证候与病变性质、病变范围、病灶位置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脑出血中脏腑发病率较高 ,不论是脑出血或是脑梗死肝阳暴亢型出现率最高 ,中脏腑病变范围大的病例出现率显著高于病变范围小的病例 ,腔隙性梗死以本虚证为多见。提示 :中风病目前的中医证候诊断分型标准不但基本综合了中风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多方面要素 ,亦体现了病变实质及一定的病理基础 ,反映了中风病“证”的实质 ,为提高防治中风病的水平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痰证病机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情及预后影响的相关性。方法将926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为痰证组与非痰证组,分别于第0、3、5、7、11、21日进行临床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发病情况、中风病类诊断评分、格拉斯哥评分(GCS)、修正的RANKIN评分。结果痰证病机在发病时占重要地位,为出血性中风发病重要组成证候。病程第0、11、21日,痰证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CS评分、修正RANKIN标准评分分值均明显高于非痰证组(均P0.01)。两组发病时与病程第21日中风病类诊断评分、GCS评分、修正RANKIN标准评分差值比较则差别不大(P0.05)。结论痰证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候,痰证患者比非痰证患者病情为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型进行更加系统的分析整理,为临床治疗中风病提供帮助。方法对中风病气滞血瘀证的相关文献研究、临床调查及临床客观化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从文献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从病因而论,气血内虚是最终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进而发为中风;而从病机而论,瘀血阻于脑脉,脑脉不通,清窍失灵,亦发生中风。此外,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发现,气滞血瘀证型在中风病所有证型中分布广、频率高的特点,以及气虚血瘀型中风病在发病部位和血液检验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掌握气虚血瘀的证候特点在临床上对判断中风病病因病机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通过现代的影像学与血液检验学特点可以更好的针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不仅存在影像学上的差异,在中医证候分布和病机演变上也不尽相同,尤其是急性期的差异更为明显.风、痰、瘀、虚是其共有的病理因素,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火热.综合1999-2001年度19篇较大样本的临床报道,出血中风阳闭证占80%~95%.笔者在"九五"国家攻关专题中观察201例中、大量脑出血患者,其中阳闭证184例(占91.54%)[1].有报道,缺血中风证型分布呈极度偏态,大多集中在风痰阻络,约占75.34%[2].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0-1999年间739例急性缺血中风的证候分布,结果显示,以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及气虚血瘀证为多见,分别占49.6%和17.3%.这表明出血中风急性期火热之象明显,以阳类证为多;缺血中风以阴类证为多,火热之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基于机器学习的中风病中医证候分类模型,推进中医证候分类的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方法:利用支持向量机(SVM)、BP神经网络与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以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与临床中风病常见的症状,包括中风主要症状、舌象、脉象数据作为输入,以中风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的判断作为输出,建立中风病中医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