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属中医"肝风"范畴。脾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脾功能亢进的治疗方法之一,术后并发症较多,胸闷、气喘等气逆证候常常伴随出现,证型多上实下虚,先天不足是其根本病因,铜毒、湿热、瘀血、痰浊内蕴,毒邪为害,而变生诸症为主要病机,补益肝肾、降气平喘为基本治疗原则,临床多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病案数据挖掘定量结合定性总结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癌方案。[方法]通过整理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癌的病案,并结合数据挖掘和名医定性访谈的方法,对周仲瑛教授辨治肝癌病机特点、治则治法、临证方案加以总结。[结果]周仲瑛教授治疗肝癌主要着眼于病机分析,认为肝癌的基本病机是湿热瘀毒互结,肝脾两伤。病理因素是以癌毒为核心,与湿、热、痰、瘀、郁等胶结复合为患。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位主要在肝脾,涉及胆、胃、肾、肺。病机演变,早期以湿热瘀毒内伏为主,中晚期癌毒暗耗气血,病机往往复杂多变。而治疗重在把握扶正祛邪的主次。临证常见7种复合证型为:湿热瘀毒郁结,癌毒内蕴,肝脾两伤证;湿热瘀毒郁结,肝胃失和,胃气上逆证;肝郁脾虚,湿热瘀毒互结证;肝肾阴虚,湿热瘀毒郁滞证;湿热瘀毒互结,络热血溢证;气阴两虚,湿热瘀毒互结证;肝脾两伤,土败木贼,气滞水停,湿热瘀毒未尽证。[结论]周仲瑛教授临证采用病机辨证方法,结合基本病机,围绕病机之间的兼夹、复合、转化及演变,因机立法,随证加减。所列出的7种常见复合证型及辨治方案涉及了肝癌病程的各个阶段。临床特色突出,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肯定。其临证方案对中医药治疗肝癌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络微癥积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致终末期必经的一个病理阶段,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纤维化等疾病。中医认为肝络微癥积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正气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其中痰瘀互结是其关键的病理因素,并贯穿本病始终。消补兼施、痰瘀同治乃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研究表明,肝豆状核变性导致的肝纤维化属于肝络微癥积的范畴,本文基于肝络微癥积学说,探讨了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转归及其中医药干预策略。认为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是发生在肝络的微癥积,痰瘀互结是本病基本病理特征,正气亏虚是其发病的关键,治疗总则不外乎消补兼施、痰瘀同治。旨为今后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临床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为慢性、难治性、不可逆性、高死亡率、顽固性疾病.笔者认为肝硬化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但始动病因为湿热疫毒,病机为肝肾阴虚、痰瘀互结、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结合现代医学临床表现及病证分型,在治疗上立足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以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活血化痰、软坚散结、益气养阴为基本大法,创制四逆软肝方治疗肝硬化,临床疗效颇著,实现了肝硬化难以逆转的"四逆".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连建伟教授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随连师临诊、学习连师的著作,搜集痰瘀互结证相关医案,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论治原则,总结连建伟教授从肝论治痰瘀互结证的辨证思维方法及临床治疗的经验,并举3则验案予以佐证。[结果]连建伟教授认为痰瘀互结证与肝密切相关,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消瘀法,疏肝健脾、活血化痰法,平肝熄风、活血化痰法,清肝胆湿热、活血化痰法,通(肝)络逐瘀、活血化痰法。所附医案,以其特有的经验辨证论治,随症加减,临床效佳。[结论]连建伟教授重视调肝论治痰瘀互结证的思想具有独创性,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较纯西药相比疗效显著,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专病专方等研究备受关注。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专病专方及中医药治疗机理等方面,简述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概况,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的新方法、新思路,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祛瘀化痰法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60例资料,将60例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神经功能积分和临床疗效以及24 h尿铜情况。  结果  治疗2个疗程末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25.63±9.06)分、(57.13±12.03)分]均低于治疗前[(64.03±11.41)分、(66.40±13.27)分,均P<0.05],治疗组治疗2个疗程末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93.3% vs. 70.0%, χ2=5.455,P=0.020);治疗2个疗程末治疗组和对照组24 h尿铜[(1 690.40±369.90)μg/24 h、(1 376.75±311.91)μg/24 h]均高于治疗前[(202.33±38.11)μg/24 h、(206.66±38.38)μg/24 h,均P<0.01],治疗组治疗后尿铜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  结论  祛瘀化痰法能明显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痛风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痛风非风,病在肝脾肾,责之湿痰瘀”;应采取分期分型相结合的方法辨证论治,活动期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活动期的湿热痹阻型和慢性活动期的痰瘀互结型,缓解期以脏腑阴阳为纲,分为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两型进行论治;尚应辨证辨病用药相结合,久病配合使用虫类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9.
痰瘀互结证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证的重要证候之一,痰浊与瘀血是冠心病发病最主要的两大病理因素,两者相互胶结贯穿该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疗多从痰瘀同治,并根据其发病标本虚实,以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等不同情况,按气虚、气滞、气阴两虚、阳虚、寒邪、热邪、毒邪的轻重加以辨证施治。该文通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本证及其兼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中医证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大样本临床前瞻性研究,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的肝纤维化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分布,以及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关系,以期为以后合理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中医辨证表》,收集WD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对WD患者运用中医八纲及脏腑气血辨证理论进行辨证分型;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及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总结WD的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分布,以及与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的关系。结果:在247例WD肝纤维化患者中,性别及病程在中医证型分布构成(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病年龄在中医证型分布构成(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在湿热内蕴证与脾肾阳虚证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D肝纤维化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其中医证型的分布在不同性别之间及病程表现无明显差异,在发病年龄上表现有明显差异。在不同发病年龄上,儿童多以肝肾不足、湿热内蕴为主,青少年以痰瘀互结、湿热内蕴为主,中年多以脾肾阳虚、湿热内蕴、肝肾不足为主。在病程上,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始终贯穿在病程的不同时期,早中期尤以实证突出,晚期更是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将13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根据睾酮(T)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分为高雄组、非高雄组及肥型、瘦型、正常型;根据中医四诊分类,将PCOS患者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肝郁血瘀证、脾虚痰湿证、肝经湿热证、痰瘀互结证七大证.观察不同的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规律.结果 132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45.5%,肾虚血瘀证11.3%,肾虚痰阻证1.5%,肝郁血瘀证16.7%,脾虚痰湿证0.8%,肝经湿热证9.1%,痰瘀互结证15.1%;肥型18.9%,瘦型18.9%,正常型62.2%.BMI从低到高的证型依次为肾虚肝郁证、肝郁血瘀证、肝经湿热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T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肥型、正常型、瘦型.不同中医证型、体型、雄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虚肝郁证临床较为多见,PCOS病理因素主要与虚、郁、瘀、痰相关.肝郁者的BMI偏低,形态多瘦,而痰湿者的BMI较高,形体多肥.瘦型PCOS患者T水平较肥型高.不同中医证型分类与T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2.
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是一种位置较特殊、孕期子宫破裂风险较高的输卵管妊娠.邓高丕教授认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主要病机为少腹瘀血;治疗注重辨病证及辨病期,以活血化瘀、消癥杀胚为主,方药可选宫外孕1号方(主要由丹参、桃仁、赤芍等组成)或宫外孕2号方(主要由丹参、桃仁、赤芍、莪术、三棱等组成),同时可配合蜈蚣、土鳖虫、水蛭等虫类药以...  相似文献   

13.
收集《国医大师验案良方·脾胃卷》中关于国医大师治疗胃脘胀痛的医案,建立医案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共纳入胃脘胀痛医案70个,涉及184味中药.四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胃脘胀痛的基本病机可分为肝胃失和及脾虚挟湿两类,治法以养胃阴、补益脾气、活血化瘀、理气、疏肝为主.治疗胃脘胀痛的高...  相似文献   

14.
秦善文  郭淑云 《中医学报》2021,36(4):783-786
目的:研究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的经验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的门诊病案281例,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基于该软件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的经验及用药规律进行总结。结果:郭淑云教授从瘀论治慢性胃痛,分为六型进行辨证施治,以气滞血瘀型最常见。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延胡索、丹参、莪术、三棱、五灵脂、蒲黄、郁金。常用的药物组合有5对,分别为延胡索-川楝子、丹参-砂仁、三棱-莪术、五灵脂-蒲黄、炒白芍-炙甘草。结论:郭淑云教授擅于从瘀论治慢性胃痛,总结出胃痛瘀血证的6条指征,提出"无形之瘀"理论,临证以治瘀六法从本论治,组方喜用药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对徐蓉娟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蓉娟教授辨证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门诊资料和处方,借助Netdraw 2.0软件进行复杂网络构建及可视化,用于"基础方"的数据挖掘分析,采用MATLAB编程方法进行网络信息统计及分析,采用复...  相似文献   

16.
总结李云英教授从痰瘀挟风治疗声带白斑(可归属于中医慢喉喑范畴)的经验。李云英教授提出痰瘀致喑理论,认为声带白斑的基本病机为痰瘀挟风,治疗以化痰祛瘀、祛风开音为法则,且用药需注意顾护脾胃。宣肺常用六味汤,即荆芥、防风、薄荷、僵蚕、桔梗、甘草;化痰散结祛瘀常用猫爪草、陈皮、化橘红、咸竹蜂、法半夏、浙贝母、僵蚕、蝉蜕等;顾护脾胃以二陈汤或陈夏六君子汤为基础方,酌加木香、砂仁、紫苏梗、藿香等芳香行气、化湿醒脾,并配合选用鸡内金、玄参、鳖甲等软坚散结之品。  相似文献   

17.
用复杂网络挖掘分析冠心病证候-治法-中药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冠心病证候、治法和药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调查3018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信息;基于冠心病个体化诊疗信息平台,用复杂网络挖掘分析冠心病患者证候-治法-用药关系。结果:冠心病常见证候要素依次为血瘀、气虚、痰浊、阴虚、阳虚、气滞、血虚。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复杂关联的治法主要有活血、清热、补气、化浊(痰)、养阴、温阳、宣痹,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复杂关联的药物主要有黄芪、陈皮、地黄、川芎、白术、桃仁、茯苓、甘草、半夏、泽泻、赤芍、当归、丹参、枳壳、桂枝、麦冬,与常见证候要素构成关联的药物功效有止痛、化浊(痰)、清热、活血、补气、凉血、利水、化瘀、解毒、补血、理气、安神、补脾、调经、通便、润燥、散结。结论:冠心病中医临床诊疗符合理法方药相一致的原则,治疗冠心病的清热治法、解毒治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内服方剂治疗骨转移癌痛的证治规律,为中医临床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1989年至2019年采用中医内服方剂治疗骨转移癌痛的文献,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文献中证型、治法及处方用药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筛选文献124篇,治疗骨转移癌痛内服方剂132首,总结中医证候22个,治法21种;涉及187味中药,高频药物有熟地黄、甘草、补骨脂、骨碎补、当归;四气以温、平、寒性多见;五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多入肝、肾、脾、心经;关联规则分析出高频药对组合47个;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对8组,以及新处方4个。结论骨转移癌痛中医病因病机以正虚为本,以血瘀、气滞、痰浊、癌毒、寒湿为标,病位以肾为主,涉及肝、脾及心,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临床上常以虚实夹杂常见;治则为补其不足以治本,损其有余以治标;遣方用药侧重于补益肝肾类,组方以配伍活血化瘀类、温阳散寒类为主,配伍虫类药物通络止痛是治疗骨转移癌痛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论心脑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脑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治疗。方法: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分析心、脑生理功能的相关性,病因病机间的联系。结果:心脑动脉粥样硬化心、脑功能相济,息息相关;病机可概括为以阳虚、气血亏虚为本,痰凝、血瘀为标,日久虚实夹杂,最终发展为因虚致实,因实而虚的恶性循环。在临床中,运用补气养阴,化痰清瘀法,以补为主,气血同治,痰瘀共除,心脑兼顾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结论:心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可异病同治,中医药治疗具有多靶点干预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震荡(concussion)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分布及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分析法,分析54例脑震荡患者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基于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算法分析中医治疗脑震荡的用药规律。结果 54例脑震荡患者男女比例1.5:1,平均年龄(39.69±16.34)岁,20~50岁的青壮年人群占70%;车祸伤居外伤原因首位;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烦躁易怒、情绪低落、纳差、恶心等;痰瘀阻窍是脑震荡的核心病机,主要的中医证型包括气虚痰瘀(38%),心肾不交、瘀血内阻(13%),肝郁痰瘀(11%)和肾虚痰瘀(9%),气虚痰瘀为主要证候类型;桃仁、石菖蒲、茯苓、川芎、清半夏是治疗脑震荡的基本用药。结论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脑震荡的关键,痰瘀阻窍是脑震荡的核心病机,中医辨证以气虚痰瘀为主,基础用药是桃仁、石菖蒲、茯苓、川芎、清半夏,不同证候类型随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