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2.
仲景脾胃学说临证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3.
3 益脾中医方剂组合的另一特点是“益脾”。古代医家注重益脾者,发端于张仲景。仲景而后发展这一理论的,以李东垣为代表。东垣在其原著《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据此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持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4.
浅谈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皆为世人所熟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学术思想.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从伤寒的发病、传变、治疗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对中医脾胃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精华部分之一,它的形成是历代医家不断努力,经过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升华的结果。从《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的基本脾胃理论,至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直至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补充发挥,  相似文献   

6.
仲景虽然没有专论脾胃,但其脾胃学说内容贯穿于六经辨证论治体系过程中,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现就脾胃功能在六经传变的作用及意义进行初步的探索。1伤寒学六经及与六经相关术语的含义1.1六经的含义作为伤寒学的基本概念,六经并未见于《伤寒论》中,其被引用于伤寒学始于宋金时期。朱肱《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论》之三阳三阴为人体经络,谓“治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以六经作为《伤寒论》三阳三阴之代称[1]1…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他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这就是说人身脾胃健旺,元气充足,抗病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脾胃分治、顾护胃气、脾胃之气资助营卫的思想。在继承仲景白虎汤清热救阴、承气汤急下存阴的同时,以麦门冬汤为基础方发展演变出清养胃阴与甘凉濡润通腑的治疗方法,以大半夏汤为基础方发展演变出通补阳明法,通过补胃气、温胃阳、建中气等手段以治疗胃失和降,达到通降胃气的目的。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充分展现了其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之脾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重视脾胃的观点,不仅对外感病的辨治,而且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辨治,均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对后世医家如张子和、李东垣、叶天士等的脾胃学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鉴此,探讨《伤寒论》的脾胃观,尤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太阳病篇脾胃学说浅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太阳病篇脾胃学说浅识王兴华导师陈亦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脾胃学说,《伤寒论》,仲景学说《伤寒论》以“六经”作为疾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但在其具体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常以脾胃盛衰作为察病因、辨病机、别征候、定...  相似文献   

11.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脾胃学说仍当首推仲景。仲景著《伤寒论》一书首创六经辨证,凡病必以阴阳为纲,故治脾胃亦当首辨阴阳虚实。其方剂体现调护脾胃的学术思想;反对克伐,主张顾护脾胃六气。笔者通过旁证博引,分析探讨,认为仲景对脾胃学说的贡献颇为完备,值得深入学习探讨。  相似文献   

13.
胃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祖国医学认为,胃癌乃属于“胃脘痛”、“噎膈”、“伏梁”、“积聚”等范畴。《素问·腹中论》认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由此可见,古人早在几千年以前已对胃癌有所认识。对其发病机理亦提出正虚邪实,而以正虚……脾胃正气不足为多见。《灵枢·百病治生篇》认为:“……”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论》:“元气之充足,皆内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虚在胃癌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因虚而致痰湿内留,郁结化热,热毒内灼,伤阴耗气,为瘀成结。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在胃  相似文献   

14.
仲景学说源于《内》、《难》,博采众长,其创立在祖国医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划时代意义。仲景学说之研究,代不乏人;然笔者认为,对仲景重脾胃之学术思想研究似嫌不够;每论脾胃,则必东垣、天士,其实,仲景实乃倡脾胃,重脾胃之功臣。姑且不言《金匮要略》中血痹虚劳、腹满寒疝宿食、痰饮咳嗽、呕吐哕下利、妇人妊娠诸篇中重脾胃之思想十分突出,就是被人称为“外感热病专书”的《伤寒论》,亦在“太阳篇”中设小建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茯苓甘草汤,在“少阳篇”设柴胡桂枝干姜汤,在“少阴篇”设“少阴三急下”,“厥阴篇”也有“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之戒,其旨均在脾胃。“阳明”、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治未病”重在脾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通篇《伤寒论》体现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从“未病重防、保护脾胃,欲病防作、补养脾胃,既病防变、顾护脾胃,病痉防变、调养脾胃”四个方面探讨了仲景“治未病”重在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当清末温病学派形成后,就出现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到底温病学是发展了《伤寒论》,还是诋毁了《伤寒论》呢?毫无疑义是发展《伤寒论》。为了说明此问题,本文拟以温病学说较为完整的代表著作《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与《伤寒论》的关系剖析之。仿《伤寒论》作法撰《温病条辨》吴氏不仅在温病的辨证、治法和用方上取法仲景,而且写作方法上也是仿照《伤寒论》的。如在《条辨》几例中说:“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脾胃学说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说[1]。张仲景并未专论脾胃,但其脾胃学说理论贯穿于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过程中。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不仅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而且开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先河,对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近十几年来,不少学者对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理论研究近十几年来,一些学者专门对…  相似文献   

18.
金元时代,著名医家李东垣氏,在治疗内伤杂病的过程中,认识到中焦脾胃在其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实践,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为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其所著的《脾胃论》中,说“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不能充,而诸病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明确认识到“脾胃不足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脾胃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治疗方法十分丰富而实用,古人称《伤寒论》397条,条条是法,而且法中寓法,法外有法,足见《伤寒论》治法之周密详尽。由于它对后世临床的巨大影响,仲景书被喻嘉言称为“众法之宗,医方之祖”。近年来,随着对仲景学说的重视,对《伤寒论》治法的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现分扶正和祛邪、八法、调治脏腑和常见病证治法,以及外治法和护理等四个方面综述如下: 一、扶正和祛邪两大法的研究疾病的产生,无非因正气不足、或感受病邪,或两者共同作用所致,故扶正和祛邪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扶正包括顾护正气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和比较《脾胃论》与《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指出《脾胃论》的学术根基源于经典,《脾胃论》除大量引用《内经》、《难经》原文外,还引述了仲景学说;在对脾胃病、五脏相关理论及升降理论的阐述上,《脾胃论》是对《伤寒论》以上方面的深化和发展;同时,《脾胃论》在组方原则、处方用药、用药宜禁、调护脾胃等方面,亦是对《伤寒论》以上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故认为《脾胃论》是对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李东垣为仲景之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