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价外周血液学参数在早产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72例临床怀疑败血症的早产儿,均在抗生素使用之前行外周静脉血涂片检查全血细胞形态以及分类,同时进行外周血常规检查计数各类血细胞和血小板,检查C反应蛋白(CRP)和行血培养,并根据情况进行感染的其他相关检查如胸部或腹部摄片、脑脊液培养以及中段尿培养等。外周涂片每3天复查1次,连续2次;如明显异常则次日复查。将患儿分为败血症和排除败血症组。统计分析各血液学参数对败血症预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并计算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外周血液学参数中,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与总中性粒细胞比值(I/T)、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与成熟中性粒细胞比值(I/M)以及血液学参数评分系统(HSS)≥3分对早产儿败血症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82.2%,81.0%和85.1%;特异性分别为82.3%,83.3%和84.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3%,92.6%和93.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2%,63.0%和68.6%。上述3种指标联合(串联)诊断的敏感度为72.2%。结论外周血液学参数对早产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预测具有快速、经济、相对可靠的优点,以多项指标联合分析对临床预测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外周血细胞炎症标志物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性激素水平、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2021年8月—2022年8月就诊于桂林市妇幼保健院的200例PCOS患者纳入PCOS组,另选同期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女性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衍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采用Pearson法分析外周血细胞炎症标志物与性激素水平、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外周血细胞炎症标志物对PCOS发生的预测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O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PCOS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PCOS组NLR、dNLR、PLR、LMR与SII均高于对照组(P<0.05);PCOS组LH、T、HOMA-I...  相似文献   

3.
谢勇  杨丽霞  莫尚尧  李亚萍 《西部医学》2022,34(8):1222-122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值(N/LPR)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28天死亡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69例AECOPD患者病例资料进行研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入组时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并分别计算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及N/LPR。根据28天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并以ROC分析法评估NLR及N/LPR对AECOPD患者28天生存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的169例AECOPD患者中28天内死亡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慢阻肺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及并发脓毒症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中性粒细胞计数、NLR、N/LPR及APACHEⅡ评分、PaCO2均高于生存组,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aO2均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NLR、N/LPR、PaCO2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aO2与APACHEⅡ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NLR对AECOPD患者28天死亡最佳预测截断值为14.28,敏感度为71.42%,特异度为78.36%,曲线下面积(AUC)低于N/LPR(0.766,95%CI:0.691~0.842 vs 0.916,95%CI:0.869~0.963);当最佳预测截断值为17.13时,敏感度为85.71%,特异度为86.57%。结论 N/LPR可用于AECOPD患者的28天死亡预测,且其预测价值较NLR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外周血细胞及其动态变化对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2月2日至2020年3月15日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第五、六病区住院,并已出院/死亡的新冠肺炎患者48例,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及临床结局分为普通型组(A组,17例),重症存活组(B组,21例),重症死亡组(C组,10例)。描述分析各亚组的外周血细胞指标值,分析入院前后及三组间统计学差异;比较各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变化动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于临床结局的预测效能。结果外周血细胞计数:B组出院时淋巴细胞计数较入院时显著增高(P=0.002),中性粒细胞、NLR和PLR较入院时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12、0.001、0.007);A、B、C三组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由高到低排列,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A-B=0.020,A-C0.001,B-C=0.006),NLR由低到高排列,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A-B=0.001,A-C0.001,B-C=0.026);出院/死亡前淋巴细胞计数和NLR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C组与A、B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变化动态:A组和B组出现"中性淋巴靠拢"的比例分别为64.7%和76.2%,显著高于C组(10.0%);C组出现"中性淋巴分离"的比例为70.0%,显著高于A组(0)和B组(4.76%)。ROC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患者重症化(不含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3.55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0和0.882;淋巴细胞计数预测重症患者出现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45,≤0.5×10~9/L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00和0.905。结论外周血细胞组分动态变化是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之一,"中性淋巴靠拢"和"中性淋巴分离"分别预示较好和较差的临床结局。NLR和淋巴细胞计数是预测新冠肺炎重症化和死亡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INF-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变化,阐明影响外周血细胞数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慢性肝炎的症状且抗-HCV和HCV-RNA阳性),均给予药物INF-α 2b 500 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利巴韦林 15 mg·kg-1·d-1 口服,疗程48周;在基线、2周、12周、24周、36周和48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HCV RNA定量等检测,治疗后60、72和96周进行随访。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数减少、贫血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患者依据《2010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相应治疗或随访观察。结果:治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率为40.5%(139例),贫血发病率为48.4%(166例),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为39.9%(137例)。治疗结束后仍有个别患者出现外周血细胞数量改变。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外周血细胞数量减少多出现在治疗开始至12周内。治疗2周内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即有明显下降,至第12周时同时降到最低值,12周后出现缓慢上升,治疗结束时(48周)虽较12周恢复明显,但仍未达到治疗前水平,60~72周时趋于平稳且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纤维化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关联(P<0.05)。性别与贫血的发生有关联,基线血红蛋白水平与贫血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均有关联(P<0.05)。性别、基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AST、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肝纤维化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有关联(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2周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细胞数量即有明显下降,12周时降至最低,临床医生应及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干预,避免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根据基线性别、外周血细胞水平、肝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可评估抗病毒过程中患者外周细胞数量是否减少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外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platelet,PLT)]及其相关比率,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率(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血小板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platelet count to mean platelet volume ratio,PLT/MPV)在预测百日咳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 129例百日咳患者资料,分组对比外周血WBC、PLT、NLR、PLR、LMR、PLT/MPV差异。结果:共1 129例患者纳入研究。重症肺炎组分别与3个非重症肺炎组(上呼吸道感染组、支气管炎组、肺炎组)WBC计数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41、0.000),重症肺炎组WBC计数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的3组患者,WBC计数越高,越容易发生重症肺炎,提示外周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分类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肝动脉灌注移植脐血干细胞治疗,回顾性分析移植前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8例已行脾切除术的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水平均在正常范围;42例肝硬化患者在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前白细胞总数、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水平,经脐血干细胞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及血小板数量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下降趋势,淋巴细胞百分比则呈上升趋势;术后第16周白细胞总数为(4.01±1.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8.7±7.2)%,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5.8±6.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肝硬化患者在脐血干细胞移植后凝血功能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提升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 PLR)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期间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62例为病例组及1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根据其急性发作期病情严重程度,将哮喘患者分为危重组87例、非危重组175例。记录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和血常规结果,并计算NLR和PLR。比较3组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NLR、PLR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各组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各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哮喘危重组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哮喘非危重组、健康对照组(P<0.0001),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PLR显著高于哮喘危重组、健康对照组(P<0.0001)。哮喘非危重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PLR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重患者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2、0.784、0.873、0.795(均P<0.01)。NLR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危重患者的最佳临界值为2.58,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81.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NLR、PLR均升高,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常规、凝血指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效能。方法以15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为对象,根据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检测患者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并分析其与患者DVT的关系。结果DVT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PT)水平低于非DVT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高于非DVT组(P<0.05);两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未见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OR=3.401,95%CI:1.372~13.420,P<0.001)、D-D(OR=2.530,95%CI:1.103~7.943,P=0.026)为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59、76.67%、88.33%、6.53109/L。D-D预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925、90.00%、85.00%、5.02 mg/L。结论神经外科患者术后DVT的发生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及D-D密切相关,二者预测患者发生DVT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血小板在COPD 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该院122 例初次入院被确诊为COPD 且排除血液、肿瘤、肺血栓栓塞症等相关疾病的COPD 住院 患者作为COPD 组,以性别、年龄、民族相匹配的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22 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 料及首次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 COPD 组血小板计数为(193.85±66.68)×109/L、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比 值为(48.97±25.15),对照组分别为( 210.45±37.38)×109/L、(60.96±16.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OPD 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 (P <0.05),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 <0.05);血小板比容、嗜酸 性粒细胞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小板计数与气流受限严重程度不存在相关性(r s=-0.104, P =0.252);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比同气流受限严重程度无相关(r s=-0.070,P =0.444);血小板与淋巴细胞 比同气流受限严重程度不存在相关(r s=0.132,P =0.147);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r s=-0.267,P =0.003)。结论 COPD 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比值均降低,血小板计数、血小 板与中性粒细胞比值同CODP 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