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左心引流对婴儿体外循环肺保护的作用。方法 81例≤10个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成三组,N1组体外循环开始即刻开启左心引流,术毕,心排量恢复后停止;N2组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后开启左心引流,结束与N1组相同;N3组左心引流开始时间与N1组相同,心内操作结束后停止。比较三组体外循环前及结束时、术后1h、6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浓度、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压台(Pplate)、肺水含量(TAF)、氧合指数(OI)及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结果 N1组体外循环后TNF-α、IL-6的浓度及Ppeak、Pplate及TAF较其他组明显下降(P0.05),OI则明显增高(P0.05),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其他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早开始、晚结束左心引流能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肺损伤,具有良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日茂  罗万俊  李峰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4):380-382
目的 研究氨茶碱在体外循环中对肺功能的保护的作用.方法 36例体外循环患儿,随机分两组,在麻醉诱导后分别静脉注射氨茶碱和生理盐水.记录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尿量.分别测量麻醉诱导后,体外循环结束后1、6、8、24h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体外循环前,鱼精蛋白后1、2、5min,体外循环后60min气道峰压.结果 氨茶碱组术后24h尿量,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气道峰压高于氨茶碱组.结论 氨茶碱有良好的肺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体肺体外循环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肺体外循环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实验组为自体肺体外循环组,利用犬自体肺作为氧合器,对照组利用鼓泡式氧合器.实验组同时行左心和右心转流,对照组行常规转流.两组采用相同的心肌保护(冷晶体停跳液),两组体外循环均持续1h,于体外循环前、停机第5、30、60、90min后分别测定:右、左心房白细胞记数,并记算其比值;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两组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分别取肺标本(3cm×3cm×2cm)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体外循环后右、左心房白细胞比值自体肺组低于常规体外循环组;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动脉压低于常规体外循环组,其中第30、60、90min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自体肺组体外循环后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常规体外循环组,差异有显著性.肺标本组织学检查示:体外循环后自体肺组肺标本毛细血管轻度淤血,轻度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聚集;无肺水肿、肺不张;肺泡腔隙基本正常,无明显肺组织损伤性改变.人工肺组体外循环后毛细血管、小静脉严重淤血,中性粒细胞显著聚集.结论:自体肺体外循环组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减轻了缺血再灌注对肺的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用自体肺氧合的双心室体外循环是否比采用膜肺氧合的常规体外循环对肺组织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12只小猪随机分为双心室体外循环组(实验组)和常规体外循环组(对照组).双心室体外循环方法是在升主动脉、左右心耳和肺动脉插管后,通过左心耳和升主动脉插管组成左心灌注系统,通过右心耳和肺动脉插管组成右心灌注系统.两组均测定转流前、阻断主动脉60min和转流结束时的肺静态顺应性.测定试验前后两组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检测实验前后灌注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变化.实验结束时取左下肺小块组织测湿干比并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肺静态顺应性、湿干比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灌注液中的TNF-α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光镜和电镜下的肺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 双心室体外循环较之常规体外循环对肺组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期间低温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对单纯二尖瓣置换病人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将 2 0例单纯二尖瓣置换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主动脉阻断后、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的同时 ,经肺动脉灌注 4℃含抑肽酶、沐舒坦的低温保护液 ,对照组则不灌注肺保护液 ,分别于术前、开放升主动脉后 2 0 min、体外循环结束时采集外周动脉血 ,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 ,分别于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 0、3、6和 1 2 h检测动脉血氧分压 ( Pa O2 )、吸入氧浓度 ( Fi O2 ) ,计算氧指数 ( Pa O2 /Fi O2 )及肺泡 -动脉氧压力差 ( P〔 A-a〕O2 )。结果 :对照组在升主动脉开放 2 0 min中性粒细胞计数较术前明显降低 ,实验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在体外循环结束时明显高于术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 Pa O2 /Fi O2 在体外循环结束后 6h达到最低点 ,实验组的氧指数在体外循环结束后 1 2 h回升接近术前正常水平 ,而对照组则未回升至术前正常水平。在体外循环结束后 0、3、6和 1 2 h,实验组的 Pa O2 /Fi O2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灌注 60 min后实验组 P〔 A-a〕O2 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气道阻力在体外循环后各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体外循环后存在肺损伤 ,使用含抑肽酶低温肺动脉灌注液可明显减轻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  相似文献   

6.
左-卡尼汀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心肌酶CK、CK-M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体外循环(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CHD)心内矫治术患者CK、CK-MB的影响。方法:选择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CHD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在术中于ST.Thomas号冷晶体停跳液中加入左-卡尼汀(6g/L)行冠状动脉顺行灌注;对照组则使用ST.Thomas号冷晶体停跳液。两组其他处理相同。分别于术前、主动脉阻断10min、主动脉开放后0h、1h、2h、6h及24h采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水平。结果:两组CK、CK-MB水平于主动脉开放后显著升高,但实验组CK水平在主动脉开放后2h及6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K-MB水平于主动脉开放后1h、2h及6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左-卡尼汀作为心脏停跳液的成分,对心肌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无血预充体外循环伴心脏停跳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摸索建立大鼠无血预充体外循环伴心脏停跳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经右颈静脉引流、右股动脉灌注建立体外循环模型。采用6%羟乙基淀粉进行无血预充,经右颈动脉穿刺置入冷灌管至主动脉根部,正中劈胸骨,阻断主动脉,灌注心脏停搏液使心脏停跳,15 min后开放主动脉,心脏自主复跳,体外循环1 h后停转流。停转流2 h后大鼠血压心率稳定视为模型成功。结果模型死亡率5%(2/40只)。心脏自主复跳成功率为94.7%(36/38只)。34只顺利停转流,模型成功率85%。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无血预充大鼠体外循环伴心脏停跳模型,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成功率较高,是研究体外循环期间全身炎症反应、脏器保护机制及评估相关保护措施的良好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不停跳对血清IL-6、IL-8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中心脏停跳或不停跳对血清IL-6、IL-8的影响。方法:20例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病人,随机分成两组(n=10):A组在常规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情况下施行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手术,B组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每位病人在术前、体外循环开始、体外循环结束、术后第6,24和48h,桡动脉采血测定IL-6和IL-8。结果:(1)A组IL-6平均水平在体外循环开始后逐渐上升,在体外循环结束、术后第6,24及48h,均比体外循环开始前明显升高,术后6h达到高峰。与B组相比,A组患者在术后第6,24,48h的IL-6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P<0.01,P<0.05)。A组患者IL-8在体外循环结束后迅速达到高峰(P<0.01),术后24h恢复正常。与B组相比,体外循环结束及术后6hIL-8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在心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引起病人血清IL-6和IL-8水平升高 ,心脏停跳方法将加重这种改变。建议尽可能地采用心脏不停跳和尽力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后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在体外循环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银杏叶提取物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44例心脏病需体外循环下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观察组在体外循环予充液中加入银杏叶提取物2mg/kg(体重),对照组应用常规予充液.分别在术前、主动脉阻断后1 h、CPB结束即刻、术后6 h、12 h、24 h和48 h抽取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P-选择素、ICAM-1和NSE浓度水平.结果 对照组P-选择素于主动脉阻断1 h开始升高,一直保持高水平至术后48 h实验结束;观察组P-选择素于主动脉阻断1 h后有所降低,持续至术后24 h,术后48 h恢复正常;自主动脉阻断1 h开始至术后48h实验结束,血清P-选择素水平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血清ICAM-1自主动脉阻断1 h后,血清ICAM-1开始升高,并维持高水平至术后24h;观察组ICAM-1于CPB结束后开始升高,维持高水平至术后48 h实验结束:主动脉阻断1 h至体外循环结束,血清ICAM-1水平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自术后12 h开始至结束,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血清NSE自CPB结束后开始升高,高水平维持至术后48 h至实验结束;观察组血清NSE于CPB结束后开始升高,维持至术后12 h,至术后24 h恢复至正常;自主动脉阻断1 h开始至结束,观察组血清NSE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体外循环可引起粘附分子P-选择素和ICAM-1的升高,应用GBE可显著抑制P-选择素过度表达;GBE可能通过抑制ICAM-1的表达或封闭ICAM-1的受体途径而发挥抗炎作用,从而使脑损伤减轻.将GBE加入体外循环予充液中,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大脑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是否作左心引流,采用何种途径进行引流,目前尚无一致意见。我院心内直视手术中均作左心引流,引流途径多经右上肺静脉或左房直接插管引流,一般不作左心尖插管引流;自1984年3月至1989年3月施行心内直视手术234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79例,后天性心脏病155例,引流效果满意,无1例发生左心膨胀及空气栓塞者,亦未发生因左心插管引起的任何并发症,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心肌。我们认为左心引流的好处是:(1)可防止主动脉阻断期间侧支循环回心血流引起的心脏膨胀,这在紫绀型心脏病尤为重要;(2)能使在缺血后冠状动脉再灌注期间,即开放主动脉钳后左心压力及室壁张力明显减低,从而减少氧耗量并维护心内灌注,在心脏复苏过程中保护了心肌,这在室颤时和左室肥厚者特别重要;(3)在心脏停跳期间,  相似文献   

11.
体外循环中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期间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3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肺灌注组(n=15),对照组(n=15)。肺灌注组患者CPB术中采用含氧血肺动脉持续灌注,对照组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未行肺动脉灌注。记录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分别于术前、CPB结束及术后0,6h测算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变化。CPB停机后30min,取患者右上肺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肺灌注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监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肺灌注组患者CPB结束和术后0,6h的氧合指数及肺静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肺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肺间质水肿明显,肺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灌注组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CPB术后存在肺损伤,CPB中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可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体外循环术中使用两种不同的膜材料进行超滤对术后呼吸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 将3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均分成吸附组和对照组,吸附组使用AN69膜,对照组使用PS膜进行术中超滤。各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5、60、120、180、240min,测定气道平台压(Pplatenl)、气道峰压(Ppeak)、静态胸肺顺应性(Cst)、动态胸肺顺应性(Cdyn)和呼吸指数(RI)的变化。结果 在体外循环结束后5~240min期间,吸附组Pplatenl、Ppeak和RI升高、Cst和Cdyn降低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死亡,无血红蛋白尿。结论 AN69膜较PS膜超滤可更明显地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肺损伤。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3.
谷春红 《中外医疗》2008,27(24):165-166
目的 通过对不同分流类型先心病小儿体外循环前后呼吸功能变化的观察,了解其呼吸功能变化的原因,为围术期呼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60例婴幼儿心脏病病人.肺血流(PBF)增加的病例30例;肺血流(PBF)减少的30例.芬太尼--咪哇安定--维库溴铵静脉注射诱导麻醉.芬太尼、(七)异氟醚、维库溴铵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测定前后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ause),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肺胸顺应性(CLT).结果 两组在年龄、体重及转流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转流前后呼吸力学变化肺血流(PBF)增加组转流前的肺胸顺应性明显低于肺血流(PBF)减少组;气道峰(Ppeak),气道平台压(Ppause),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均高于肺血流(PBF)减少组;转流后两组肺胸顺应性(CLT)均下降;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ause);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均增加.结论 通过对CPB前后不同类型先心病小儿的呼吸力学指标的监测,动态观察病儿的肺功能的变化,提示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正畸形后呼吸功能不能立即改善;不同分流类型先心病小儿在转流后呼吸管理上也要有所区别.通过对不同分流类型先心病小儿体外循环前后呼吸功能变化的观察,了解其呼吸功能变化的原因,为固术期呼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我院重症瓣膜置换术中应用顺灌加逆灌心肌保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10例重症瓣膜置换患者,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阻断后首先从主动脉根部或左、右冠脉开口顺行灌注心脏停跳液,心脏停跳效果不满意,加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脏停跳液。结果心脏跳动停止后开放升主动脉后自动复跳率90%,术后均无低心排发生。结论经主动脉根部或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顺行灌注心脏停跳液,心肌保护效果不好时,可加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脏停跳液行心肌保护,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4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冷晶体停跳液组(A组),温血停跳液组(B组) 每组20例,分别于围术期多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CK及CK-MB的水平.结果:术前两组的cTnl、CK及CK-MB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开放主动脉后l h至术后24 h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术后24 h、48 h温血停跳液组cTnI水平明显低于冷晶体停眺组(P<0.05),CK-MB在开放主动脉后1 h温血停跳液组低于冷晶体停跳液组.cTnl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时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cTnl判定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优于CK、CK-MB,对围术期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预后及心肌保护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灌注肺的诱因和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灌注肺的诱因及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36 2 8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 1 2例严重灌注肺的发生情况。结果 该组病人严重灌注肺的发生率为同期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的 0 .331 %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 (1 2 3.7± 6 4 .3)min。发生灌注肺时 ,血气分析是 :pH7.2 98± 0 .1 30、PaCO2 (6 .4± 1 .4 )kPa、PaO2 (6 .1± 1 .5 )kPa(1kPa =7.5mmHg) ,气道压增加的平均值为 (1 5 .6± 4 .2 )cmH2 O (最高达 5 2cmH2 O) ,中心静脉压为 (0 .93± 0 .5 2 )kPa ,平均心率为 (1 4 9± 1 7)次 /min ,平均动脉压为 (8.5± 1 .3)kPa。平均呼吸机支持时间为 (39.2± 2 7.9)h。 1例患者呼吸机支持 1 1 6h后死亡 ,死亡率为 8.33%。结论 合并心内畸形 (如动脉导管未闭 )引起的肺部异常灌注以及体外循环时间过长可能是灌注肺发生的重要诱因 ,而灌注肺早期诊断以及维护心肺功能的综合治疗可降低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大黄对兔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呼吸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大黄对兔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时肺动态顺应性及气道峰压的影响。方法 以氧合指数(PaO2/FiO2)作为标准,观察治疗前基础值(base),达急性肺损伤时以及给药后1h、2h、3h、4h、5h和6h各时间点兔肺动态顺应性及气道峰压的变化。结果 用药组在急性肺损伤时,用药后1h、2h、3h、4h、5h及6h肺动态顺应性均较基础值降低(P<0.05,或P<0.01);在用药后5h及6h肺动态顺应性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用药组在用药后4h、5h及6h气道峰压均较基础值升高(P<0.05或P<0.01),在用药后5h及6h气道峰压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 与对照组比,大黄可提高急性肺损伤后5h及6h的兔肺动态顺应性,并可降低急性肺损伤后5h及6h的气道峰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中肺动脉灌注含腺苷的冷氧合血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选取30例风湿性瓣膜病变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含腺苷的冷氧合血灌注组(腺苷组)和单纯冷氧合血肺动脉灌注组(对照组)各15例。在主动脉阻断后,经肺动脉根部一次性灌注肺保护液,测定两组患者转流前、主动脉阻断后15min、主动脉开放后15min、术后12、24h白细胞(WBC)外周静脉血/动脉血(V/A)比值,并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含量水平。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腺苷组为(18.6±4.75)h,明显低于对照组(26.4±6.32)h,P<0.05;腺苷组WBC V/A比值、IL-6和TNF-α含量于主动脉阻断后15min及开放后15min、术后12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苷组MDA含量在主动脉开放后15min、术后12、24h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含腺苷的冷氧合血对术后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改良超滤技术对IL-1β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改良超滤技术对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脏器水肿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 将 6 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两组 ,各 30例 ,对照组于常规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 ,实验组在体外循环手术结束后行改良超滤 ,测定两组病人术前、体外循环转流中主动脉开放 5min后、超滤后 (对照组体外循环结束 10min)、术后 3h、术后 2 4h及超滤液中IL 1β含量 ;同时记录两组病人HCT变化、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超滤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血清中IL 1β含量显著降低 ,超滤液中测出大量IL 1β,病人术后引流量小、输血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显著缩短。 结论 体外循环改良超滤技术显著降低病人血清中IL 1β含量 ,是一种有效预防及治疗体外循环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及脏器水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在体外循环术中使用两种不同的膜材料进行超滤对术后呼吸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 将3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均分成吸附组和对照组,吸附组使用AN69膜,对照组使用PS膜进行术中超滤。各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结束后5、60、120、180、240min,测定气道平台压(P_(Plateau))、气道峰压(P_(Peak))、静态胸肺顺应性(Cst)、动态胸肺顺应性(Cdyn)和呼吸指数(RI)的变化。结果 在体外循环结束后5~240min期间,吸附组P_(Plateau)、P_(Peak)和RI升高、Cst和Cdyn降低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死亡,无血红蛋白尿。结论AN69膜较PS膜超滤可更明显地减轻体外循环引起的肺损伤,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