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ysmexCA-7000检测了西宁地区临产孕妇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Sysmex XT-2100检测血小板(PLT).结果:临产孕妇PT、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LT明显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6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APIT、PT、TT、FI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能够反映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对肝病病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丽娟  王超  陈蓉 《西南军医》2003,5(6):11-12
目的 评价肾脏透析对机体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维持性血透患者,于透析前1小时,透析开始后1小时,透后1小时、透后3天,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结果透析开始后PLT下降(P<0.05),PT延长(P<0.05),APTT显著延长(P<0.01),术后恢复,透析后t-PA和D-D增高(P<0.05)。结论 肾脏透析可启动患者内源性凝血途径和继发性纤溶。  相似文献   

4.
方健  方以群 《人民军医》2008,51(9):582-583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菌株类型对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289例按照血清Hp抗体检测结果分为3组:HpI型组115例;HpII型组90例;Hp阴性组(对照组)84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4项凝血指标,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计数血小板PLT、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HpI型组与其他两组比较,FIB明显升高(P〈O.05);HpI,II型组与对照组比较,MPV、PDW明显降低(尸〈0.05);各组间比较,PT、APTT、TT、PLT、PCT、P-LCR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类型Hp感染可引起血小板质量及凝血功能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5.
三个民族正常妊娠产前产后凝血功能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3个民族妇女正常妊娠产前产后凝血功能的差别。方法 采用OPTON4PLUS型血凝分析仪对 300例 3个民族妇女正常妊娠产前产后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及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计数 (BPC)进行检测。结果 汉族与维吾尔族、回族与维吾尔族妇女产前APTT,PT,TT,FIB,BPC有显著性差异,产后凝血检测指标各项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汉族与回族妇女产前产后之间的常规凝血检测指标各项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3个民族妇女间正常妊娠产前凝血功能多项指标存在差异,医师在诊断 3个民族妊娠晚期妇女相关疾病时应充分考虑其民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ARS后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患者凝血功能。方法 SARS后股骨头坏死患者26例,空腹取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CD62P,CD63,PAC-1和凝血4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并与17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结果 SARS后ANFH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31,CD61,CD62P,CD63,PAC-1的表达均较正常人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4项PT,APTT,TT,Fb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RS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时血液可能是非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行大量输血治疗的创伤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输血早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或)冷沉淀预防性输注。将仅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设为血小板组;将仅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设为冷沉淀组;将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者设为联合组。观察不同输注方法对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的影响。结果联合组患者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明显缩短(P0.05),FIB、PLT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与血小板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冷沉淀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PLT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生存率高于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和χ2=0.64,P0.05);3组入院后24h红细胞输注量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血小板组(t=6.30,P0.05),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冷沉淀组(t=7.17,P0.05)。结论创伤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早期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可明显提高患者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比单独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更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重症肝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分析其结果与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美国ACL200型自动血凝仪对未经药物治疗的16例重型肝炎患者,35例肝硬化患者,42例未放、化疗肝癌患者及40例健康人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 重症肝病三组PT、APTT、TT都明显延长,FIB明显减少,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重症肝病患者血液处于明显低凝状态,具有出血倾向。对重症肝病患者进行有关治疗前进行凝血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病患者的凝血机制障碍,对其及早预防继发性出血和抢救及预后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浆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Ⅰ(PAI-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肺癌患者化疗前与正常对照相比,血浆FIB、D-D、PAI-Ⅰ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血浆PC、FPS含量明显降低(P<0.05),PLT、PCT、MPV明显升高(P<0.05);肺癌患者化疗后与化疗前相比,血浆PT、TT、APTT明显缩短(P<0.01),血浆FIB、D-D含量降低(P<0.05或P<0.01)、PAI-Ⅰ含量升高(P<0.01),PC、FPS含量降低(P<0.05),PLT、PCT、MPV下降(P<0.01);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凝血、纤溶功能相关指标和血小板参数与患者性别、病理类型、TNM分期、有无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肺癌患者化疗前凝血、纤溶功能和血小板各项指标明显不同于正常人,总体处于高凝、抗凝功能降低、继发纤溶亢进的状态下,化疗可进一步加剧肺癌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 烧伤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26.3±6.5(19~40)岁,烧伤面积50.0%±33.4%(20%~97%)TBSA,为深Ⅱ~Ⅳ度烧伤,均伴有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列入肝素治疗组,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5 000U皮下注射,每12h或6h 1次,连用3~4天.同时期入院的12例患者为治疗对照组,年龄、烧伤面积与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治疗措施亦基本相同,但不给予低分子肝素.另设整形患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肝素治疗组、治疗对照组的INR、APTT、PLT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肝素治疗组Fib显著降低(5.89±1.13g/L vs 2.89±0.90g/L),PLT显著升高[(91±11)×109/L vs (264±30)×109/L],未见明显出血性副作用;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烧伤后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2.
刘静  韩忠学  高万峰  王俭  樊霞 《武警医学》2015,26(2):167-169
 目的 分析严重烧伤患者检测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严重烧伤84例, 根据年龄分成老年组、中年组和青少儿组;选择健康体检人群25名为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内各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老年组入院第1天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明显升高, 最高达(4.74±1.69)g/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 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和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在入院第7天升高明显, 达(20.22±6.59)s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年组凝血4项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仅APTT有轻度上升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青少儿组APTT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与对照组比较偏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凝血功能对严重烧伤患者的诊治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肝脏移植围麻醉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围麻醉期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检验治疗效果。方法 对 10名患者围麻醉期不同阶段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 (PLT)、血红蛋白(Hb)、凝血和血小板功能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围麻醉期在充分补充新鲜冰冻血浆的基础上 ,根据检测结果有选择性地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止血剂 ,至手术结束时患者的凝血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但仍在正常低限 ,全部患者无一例因出血和血栓再次手术。结论 手术中应对凝血功能进行适时监测与调控 ,围麻醉期要处理好新肝吻合口局部的高凝与全身低凝的关系 ,预防术后出血、肝动脉和 (或)门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例DIC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K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Dimer试验(D—D)和血小板(PLT)计数和临床表现,并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指标(APACHEII)评分,脏器衰竭数目评定,提出治疗对策。治疗原发病,支持脏器功能,补充凝血因子,早期使用小分子肝素是治疗的关键。结果:20例DIC中,成活14例,死亡6例。20例患者在第一天均出现D1C指标的异常,每个病人脏器衰竭的数目都在2个以上,两组差别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组APACHEII评分为(26.1±8.48)分,死亡组为(26.5±8.56)分,两组差别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病人经过治疗7天后,死亡组患者DIC指标明显恶化,6例患者均出现PLT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升高,同时FBG明显降低,PT、APTT继续延长,而成活组仅有5例上述指标异常,两组比较差别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成活组APACHEII评分下降为(17.6±5.7)分,而死亡组为(28.6±6.1)分,两组比较差别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器官衰竭数目均达到4个以上,而成活组存在3个器官衰竭的仅5例,两组比较差别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易并发DIC,尤其在高海拔地区,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受损器官的监测与支持,并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会明显提高抢救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流量持续血液净化联合血必净治疗重症脓毒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重症脓毒症患者72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高流量持续血液净化+血必净治疗,36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高流量持续血液净化治疗,36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T)值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持续血液净化联合血必净可改善重症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紊乱情况,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利于重症脓毒症患者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6.
创伤后脓毒症患者凝血紊乱及其与MOD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创伤后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多器官损伤(MOD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脓毒症诊断标准,将创伤后患者分为脓毒症和非脓毒症组,每组40例,一经确诊即抽血检查凝血四项、D-二聚体浓度、血小板计数及白细胞计数,并对脓毒症组患者进行MODS评分.结果 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的APTT、PT显著延长,D-二聚体浓度、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P<0.05).脓毒症组的MODS评分与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浓度显著相关性(P<0.01),与APTT、PT、纤维蛋白原浓度、白细胞、年龄等指标无相关性.结论 创伤后脓毒症患者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其中D-二聚体浓度、血小板计数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