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输注冷沉淀对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的作用。方法 对 8例严重损伤大量输血后有凝血异常的病人 ,行输冷沉淀前、输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和输后 3~ 5天凝血象及血浆Fn水平测定。结果8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及输后 3~ 5天与输注前相比 ,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明显缩短 ,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增加 ,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Fn)水平显著提高 (P <0 .0 0 1) ,5例患者D 二聚体转为阴性。结论 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 ,缩短凝血时间 ,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冷沉淀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凝血功能的效果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在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基础上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800 ml/天,连续2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冷沉淀10 U/天,连续2天。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心肌酶、肝及肾功能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冷沉淀输注后凝血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凝血活酶时间比值(INR)和凝血酶原时间(APTT)显著低于输注前(P〈0.05),活动度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输注前后PT、PTRI、NR、APTT及活动度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输注前后肝、肾功能各指标及心肌酶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静脉输注冷沉淀可显著改善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行大量输血治疗的创伤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输血早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或)冷沉淀预防性输注。将仅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设为血小板组;将仅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设为冷沉淀组;将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者设为联合组。观察不同输注方法对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的影响。结果联合组患者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明显缩短(P0.05),FIB、PLT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与血小板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冷沉淀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PLT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生存率高于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和χ2=0.64,P0.05);3组入院后24h红细胞输注量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血小板组(t=6.30,P0.05),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冷沉淀组(t=7.17,P0.05)。结论创伤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早期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可明显提高患者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比单独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更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紧急大量输血程序(MTP)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本院制定的紧急大量输血程序,对有完整大量输血记录的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动态监测大量输血程序前、MTP后1h、24h和7d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计数(PLT);统计MTP前后血液制品的使用情况。结果死亡9例,死亡率11.8%,死亡原因主要为无法控制的出血;21例(27.6%)患者MTP前PT和APTT均大于正常的1.5倍,凝血功能指标PT和APTT以及血常规指标Hb和PLT的变化与MTP前和MTP后1h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MTP后1h和24h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MTP后7d和MTP后24h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MTP终止后,46例(86.7%)患者继续输注血制品,平均输注浓缩红细胞(PRBC)3.6U,新鲜冰冻血浆(FFP)5.5U。结论紧急大量输血程序能够早期改善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患者的输血量,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外科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252例的临床资料,男性151例,女性101例;年龄29~66岁,平均44. 2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分为凝血障碍组(发生凝血功能异常,n=62)和凝血正常组(未发生凝血功能异常,n=190)。患者入院时受伤严重程度按照GCS分类,GCS 3~8分为重型颅脑损伤组(n=36),GCS 9~12分为中型颅脑损伤组(n=76),12~15分为轻型颅脑损伤组(n=140)。经统计学分析筛选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各项凝血指标的差异及凝血障碍组和凝血正常组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 发生凝血功能异常62例,发生率为24. 60%。患者年龄(95%CI:1. 012~4. 183)、入院时GCS低评分(95%CI:1. 185~3. 384)、头部AIS高评分(95%CI:1. 213~5. 101)及头颅CT复查出现血肿增大(95%CI:1. 102~3. 496)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 0. 05),是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性因素(OR 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小板计数(PLT)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D-二聚体(DD)升高;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三组患者的凝血指标PLT、PT、APTT、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凝血障碍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指标异常发生率分别为62. 90%、53. 23%、54. 84%、45. 16%,均高于凝血正常组的39. 47%、32. 63%、34. 21%、27. 37%(P 0. 05)。结论 单纯颅脑损伤患者年龄、头部AIS评分、入院时GCS评分及头颅CT复查出现血肿增大是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肝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邹莉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31-1432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凝血功能异常的早期监测及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8例危重患儿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和血小板(Plt)计数进行监测,并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对所有118例危重患儿给予肝素钠12.5~30U/(kg.次)静注,Q6h,同时进行干预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和临床结局的比较。结果:危重患儿PT,APTT,Fib,D-dimer,Plt值存在明显异常,其中D-dimer异常率最为显著,且疾病的严重程度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经干预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改善。干预组118例中发展到晚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4例,死亡4例。结论:危重患儿凝血功能障碍、早期DIC的诊断尤为必要,早期积极干预将使患儿预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动态观察原位肝移植(OLT)术前、后 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41例终末期肝病患者OLT术前和术后1~7 d的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T T)、抗凝血酶(AT-Ⅲ).结果 肝移植患者普遍术前凝血机制差,术后1~3 d ,PT、APTT延长,Fbg、ATⅢ减低,3 d后凝血功能逐渐恢复.各种术后并发症可影响凝血功能恢复,尤其是出血或血栓发生.结论 肝移植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恢复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术前仔细评估肝脏凝血功能并进行纠正,术中肝动脉重建的外科技术 ,术后根据病情调整凝血紊乱,积极防止血栓和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肝病患者凝血指标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4项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血凝仪(ACLAdvance)对40例正常对照组、25例肝炎组、15例肝癌组、20例肝硬化组的凝血酶原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检测。结果:各肝病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和TT均明显延长(P<0.01),FIB均明显减低(P<0.01)。结论: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凝血4项指标检测对判断肝病患者的出血倾向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凝酶(巴曲亭)预防和治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出血的效果,并探讨其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注射用血凝酶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Ⅰ~Ⅱ级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Ⅰ组(对照组)于术前10min静脉注射等渗盐水4ml,肌肉注射等渗盐水2ml;Ⅱ组(注射血凝酶组)于术前10min静脉注射注射用血凝酶2kU,肌肉注射注射用血凝酶1kU,分别测定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并于术中、术毕、术后第1,5天检测相关凝血功能指标。结果(1)Ⅱ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均明显少于Ⅰ组患者(术中P<0.01,术后P<0.05);(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术毕及术后1dⅡ组患者较Ⅰ组患者明显缩短(P<0.01);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活动度[APTT(A)]值术毕Ⅱ组患者较Ⅰ组患者明显增高(P<0.01);纤维蛋白原(Fbg)值术后1dⅡ组患者较Ⅰ组明显降低(P<0.01);其余指标各时间点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术前预防性使用注射用血凝酶能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使用注射用血凝酶后可在术中一过性地改善部分凝血功能,术后恢复正常,提示术前预防性使用注射用血凝酶不会增加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与应用替格瑞洛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分别进行用药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使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00%)远远低于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27.50%),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给予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使用替格瑞洛进行治疗,未对患者凝血功能造成影响,同时,降低了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 烧伤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26.3±6.5(19~40)岁,烧伤面积50.0%±33.4%(20%~97%)TBSA,为深Ⅱ~Ⅳ度烧伤,均伴有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列入肝素治疗组,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5 000U皮下注射,每12h或6h 1次,连用3~4天.同时期入院的12例患者为治疗对照组,年龄、烧伤面积与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治疗措施亦基本相同,但不给予低分子肝素.另设整形患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肝素治疗组、治疗对照组的INR、APTT、PLT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肝素治疗组Fib显著降低(5.89±1.13g/L vs 2.89±0.90g/L),PLT显著升高[(91±11)×109/L vs (264±30)×109/L],未见明显出血性副作用;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烧伤后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海拔地区严重创伤后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对病情严重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急救中心2006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来自海拔2260m~4 000m的青海省内168例严重创伤患者(NISS≥20),按有无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分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例DIC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K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Dimer试验(D—D)和血小板(PLT)计数和临床表现,并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指标(APACHEII)评分,脏器衰竭数目评定,提出治疗对策。治疗原发病,支持脏器功能,补充凝血因子,早期使用小分子肝素是治疗的关键。结果:20例DIC中,成活14例,死亡6例。20例患者在第一天均出现D1C指标的异常,每个病人脏器衰竭的数目都在2个以上,两组差别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组APACHEII评分为(26.1±8.48)分,死亡组为(26.5±8.56)分,两组差别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病人经过治疗7天后,死亡组患者DIC指标明显恶化,6例患者均出现PLT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升高,同时FBG明显降低,PT、APTT继续延长,而成活组仅有5例上述指标异常,两组比较差别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成活组APACHEII评分下降为(17.6±5.7)分,而死亡组为(28.6±6.1)分,两组比较差别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器官衰竭数目均达到4个以上,而成活组存在3个器官衰竭的仅5例,两组比较差别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易并发DIC,尤其在高海拔地区,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受损器官的监测与支持,并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会明显提高抢救成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Fg)、抗血凝酶-Ⅲ(AT-Ⅲ)、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对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型脑梗死和完全型脑梗死两组,并给予抗凝和常规药物等治疗,对比治疗后患者Fg、AT-Ⅲ、APTT、PT的数值变化。结果:进展型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较正常值增高,抗血凝酶-Ⅲ较正常值减少,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完全型脑梗死组Fg、AT-Ⅲ、APTT、PT统计学上无差异。对进展型脑梗死组给予肝素和降纤等治疗后,可有效降低Fg含量、升高AT-Ⅲ含量。结论:进展型脑梗死急性期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采取相应的治疗对于进展型脑梗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对急性期完全型脑梗死则没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联合应用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情况。方法选择69例入我院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联合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治疗组(35例)和单独使用rt-PA溶栓治疗组(34例),比较治疗15 d、30 d和90 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联合溶栓组治疗后15 d时NIHSS评分0-1分28.6%(10/35)与单纯溶栓组17.6%(6/3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时分别为34.3%(12/35)和23.5%(8/34),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90 d时分别为42.9%(15/35)和23.5%(8/34),比较有也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15 d、30 d和90 d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联合应用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的能够更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指标的变化范围及意义。方法 采用BC 1型血凝分析仪对各期肝炎及正常人进行PT ,APTT指标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急性肝炎PT ,APTT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重症肝炎组的PT指标与对照组相比 ,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其APTT指标也有显著差异 ,P值依次为 :P <0 .0 5 ,P <0 .0 1及P <0 .0 0 1。结论 病毒性肝炎PT ,APTT指标延长说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 ,其指标检测对于判断预后及出血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兆子痫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和护理体会。方法对179例先兆子痫孕妇、96例正常健康孕妇与54例非孕妇女的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先兆子痫孕妇组的PT、APTT、TT、FIB与正常健康孕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健康孕妇PT、APTT、TT低于非孕妇女,FIB则高于非孕妇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产前严密观察产妇身体情况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及病程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07年2月-12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84例,其中CCABG34例,OPCAB50例。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并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术前凝血功能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F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OPCAB组比较,CCABG组术后PT、TT、APTT延长,INR增高,PTA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术后FB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同种异体输血量CCABG组明显高于OPCAB组(P<0.01)。结论CABG对凝血功能均有一定的损害;与CCABG相比,OPCAB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凝血功能,减少同种异体输血量及其相应风险。  相似文献   

19.
李丽娟  王超  陈蓉 《西南军医》2003,5(6):11-12
目的 评价肾脏透析对机体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维持性血透患者,于透析前1小时,透析开始后1小时,透后1小时、透后3天,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结果透析开始后PLT下降(P<0.05),PT延长(P<0.05),APTT显著延长(P<0.01),术后恢复,透析后t-PA和D-D增高(P<0.05)。结论 肾脏透析可启动患者内源性凝血途径和继发性纤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