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青年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预防脑梗死的意识,减少该病的发生。方法:对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年龄(18-45)岁的45例脑梗死患者,记录吸烟史、高血压史、体重指数、糖尿病史、风心病史、口服避孕药史,测定血清TCH、LDL、HDL、TG、hcy、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高原地区青年脑梗死的病因较复杂,其中高血压、高血脂为主要原因,其次为糖尿病、高血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风湿性心脏病,而吸烟、肥胖、口服避孕药是常见的诱发因素。结论:高原缺氧致高凝状态是高原地区青年脑梗死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将患者分为糖尿病脑梗死组和糖尿病非脑梗死组,比较可能诱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81例患者合并脑梗死占总数的18.1%。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比较,年龄[(70.53±7.79)岁与(60.72±13.03)岁]、糖尿病病程[(130.25±85.77)月与(94.54±92.41)月]、踝肱指数[(0.90±0.23)与(0.98±0.19)]、尿素氮[(6.84±2.49)mmol/L与(6.17±2.21)mmol/L]、糖化血红蛋白[(9.09%±2.41)%与(8.24±1.77)%]及高血压(84.0%与59.1%)、冠心病(63.0%与43.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5.8%与22.6%)、糖尿病肾病(50.6%与31.9%)、下肢动脉斑块(87.7%与70.3%)的合并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P=0.000)、糖化血红蛋白(P=0.027)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为影响2型糖尿病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糖可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尿酸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地观察3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300例非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HUA)的发病率。根据血尿酸水平将梗死组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差异。比较高尿酸血症组和血尿酸正常组急性脑梗死发病时及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结果 (1)梗死组患者的平均血尿酸水平、HUA发病率高于非梗死组。(2)高尿酸组患者的体质量、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均高于血尿酸正常组。(3)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重,经治疗后恢复程度差于血尿酸正常组。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此建立风险评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血管成像(CTA)确诊且行外科手术的174例ATAAD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后有无新发脑梗死将所有患者分成2组,即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记录所有患者与术后新发脑梗死相关的临床影像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剑  张洁  邢岩  王拥军 《武警医学》2017,28(5):447-44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207例,按是否合并LA分为合并LA组93例,未合并LA组114例,收集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脑梗死史、HCY、hsCRP、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以上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单因素分析:LA组与无LA组比较,年龄、高血压、脑梗死史、HCY、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高血压、脑梗死病史、HCY、hsCRP为LA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高血压、脑梗死病史、HCY、hsCRP与LA发生有关;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与LA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将68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89例未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率为43.3%,病死率为23.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陈旧性脑梗死、GCS昏迷评分<8分、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休克、急性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损伤程度、入院时间与术后脑梗死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伴高血压、伴糖尿病、伴冠心病、伴陈旧性脑梗死、GCS昏迷评分<8分、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入院时间<4 h为相关因素,其中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入院时间<4 h为保护性因素,其余7项为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伴发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受伤程度、GCS评分等与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相关,正确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对其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发生脑微出血(CMB)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对比脑微出血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的各项记录指标,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脑微出血阳性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稀疏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死、脑自质稀疏、高血压、高血脂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微出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稀疏、高血压、高血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3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和同期收治的122例初发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15)、脑血管病家族史(OR=1.139)、高血压(OR=1.333)、高纤维蛋白原(OR=1.366)、脑白质疏松(OR=1.488)是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脑梗死组的危险因素种类明显多于初发脑梗死组(P〈0.05)。复发脑梗死组与初发脑梗死组梗死灶大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复发的时间多在初发后1年内和5年后。结论脑梗死的复发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危险因素越多,复发的机率越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高危人群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与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史、近期感染、吸烟史)、辅助检查、预后与转归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比较复发组在原发性高血压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史、吸烟、饮酒、近期感染等均较初发组高。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复发组也高于初发组。复发组治愈、好转率低,无效及死亡率均高于初发组。结论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饮酒、近期感染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性脑梗死治愈、好转率低,无效及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0.
朱姝  刘庆杰  张莹 《西南军医》2016,(4):335-336
目的:探讨引起急性脑卒中合并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危险因素,减少SAP的发生。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合并SAP的8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85例无SAP的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探讨SA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SPA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吸烟史、肺部基础疾病、糖尿病病史、低蛋白血症、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多发卒中病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观察组的危险因素及死亡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适时胃管植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可以降低SPA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时变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和辅助临床医生预测患者临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评估并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在单时相CTA和非时变CTA的评分;计算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后2周较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NIHSS评分下降≥50%定义为较大的神经功能改善,代表临床预后良好,否则为临床预后差;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非时变CTA在预测患者临床预后方面的效能.结果 在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方面,非时变CTA较单时相CTA能够显示更多的侧支血管,非时变CTA和单时相CTA脑侧支循环评分分别为(1.50±0.69)分和(1.15±0.49)分(P=0.006<0.05);非时变CT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具有中等度的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0.810,(P=0.032<0.05).结论 非时变CTA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侧支循环和辅助临床医生预测患者临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多项大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发布,血管内治疗(或联合静脉溶栓)被推荐为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治疗措施.然而,血管内再通治疗预后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该文就影响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可能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3例青年脑梗死和同时期32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组男性性别构成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5);青年组吸烟、饮酒、高血压发病率高于中老年组(均为P〈0.05);青年组较中老年组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性、高血压、吸烟、饮酒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青年人开展健康宣传教育,进行早期干预,能有效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的动、静脉溶栓疗法应用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78例ACI患者随机分两组:(1)动脉溶栓组28例,应用尿激酶25~75万单位经股动脉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2)静脉溶栓组50例,应用尿激酶150万单位行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不同时间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分别于溶栓前和溶栓后6 h、3、7 d测定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结果(1)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6、24 h、3 d ESS评分高于静脉溶栓组(均P<0.05)。(2)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6.43%,残疾率为3.57%。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2.0%,残疾率为8.0%;两组1个月时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8.0%)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3.57%)(P<0.05)。(3)凝血指标:溶栓后6 h、3、7 d TT与PT静脉溶栓组较动脉溶栓组明显延长(均P<0.05);6 h、3 d FIB明显下降(P<0.05)。(4)动脉溶栓组中梗死灶内出血4例,静脉溶栓组中脑实质内出血5例。结论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时间窗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分别采用单纯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的患者112例,入院治疗后连续3 d行神经功能检查,根据有无END分为END组及非END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将P<0.2的观察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Forward法)以确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END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12例中,34例(30.4%)有END,为END 组,其余78例为非END组。P<0.2的指标包括性别、来院到开始治疗的时间、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NIHSS评分)、血糖、总胆固醇、合并糖尿病、不同治疗方式(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方式(OR=6.67,95%CI 1.24~34.93,P=0.025)、血脂水平(总胆固醇、HDL及LDL)(OR=1.03,95%CI 1.01~1.06,P=0.034)及糖尿病控制情况(既往糖尿病及空腹血糖水平)(OR=1.16,95%CI 1.03~1.31,P=0.017)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不同治疗方式、血糖水平及血脂代谢异常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01至2019-01发病4.5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ACI患者,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恶化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ACI患者108例,其中END组19例。END组年龄、体重、心房纤颤比例、基线NIHSS评分、责任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恶化组。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285;95%CI:2.023~5.682;P=0.028)、体重(OR=2.679;95%CI:1.690~6.287;P=0.039)、心房纤颤(OR=2.551;95%CI:1.980~4.235;P=0.027)、基线NIHHSS评分(OR=3.627;95%CI:6.267~13.331;P=0.018)、纤维蛋白原水平(OR=2.016;95%CI:4.650~7.823;P=0.031)均与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显著相关。结论 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率较高,年龄、体重、心房纤颤、基线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为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