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对5例胃肠道原发ALCL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随访,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1.5∶1,平均年龄40.6岁。发生部位包括胃2例,胰、十二指肠1例,回盲部1例,结肠1例。所有病例均经外科手术切除,2例术后进行化疗。5例中有4例随访3至12个月,其中1例死亡,3例健在。ALCL形态表现多样,细胞呈多形性,大小不等,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呈扭曲、肾形、马蹄形及花环状,甚至见多核及巨核瘤细胞。免疫表型:5例ALCL均阳性表达CD30,部分表达EMA、CD3和CD45RO,而不表达CKpan、CD20、HMB45、CD68、CD15和CD117。结论 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生在胃肠道罕见,有必要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低分化腺癌、胃肠道上皮样间质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原发于骨骼肌的间变性大细胞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采用常规制片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例(14岁)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果:肿瘤细胞CD30、ALK-1、CD45RO和CD45阳性;而CD20、EMA、S-100蛋白、desmin和CD68阴性。结论:本例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骨骼肌原发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非常少见,诊断旱应先排除其它肿瘤和其它部位淋巴瘤累及骨骼肌。  相似文献   

3.
皮肤原发性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皮肤原发性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的白细胞共同抗原、CD20、CD30、CD45RO、CD68、上皮膜抗原、细胞角蛋白和HMB45染色对9例皮肤原发性CD30阳性ALCL进行观察。结果 患者年龄31-84岁(平均58.2岁),男女之比2:1,均以皮肤丘疹或皮下包块就诊。组织形态;瘤细胞体积大,呈多形性、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核大,核仁明显,核分型象多,常见R-S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CD30阳性,其中6例同时表达CD45RO,非T非B型3例表达,随访:2例因肿瘤转移而死亡,2例肿瘤复发,5例无复发,健在。结论 皮肤原发性CD30阳性ALCL是具有独特形态特点及预后较好的肿瘤,根组织病理特征及CD30阳性,可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 ,12岁。因反复咳嗽 1个月 ,加重伴左胸及肩胛区疼痛 ,呼吸困难 4d于 2 0 0 0年 5月 7日入院。胸部平片示左肺不张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左主支气管距隆突 1cm处有新生物阻塞。术中见 :左肺不张 ,左侧胸腔内有少量淡黄色积液。切开左主支气管见一黄白色新生物完全阻塞管腔 ,冷冻组织检查诊断为肉瘤。肺门处见一直径 1.2cm的淋巴结 ,行左侧全肺及肺门淋巴结切除。病理检查 :全切肺两叶 ,大小为 13cm× 9cm× 7cm ,距主支气管断端 2 .5cm ,下叶支气管开口处见一有宽而短的蒂与管壁相连的新生物 ,直径为 3cm ,似有部分包膜…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80岁.因右耳道流水1个月余,保守治疗无效,后来本院就诊.当地医院CT检查示:右侧外耳道软组织影.本院门诊拟"右侧外耳道肿物"收入院.体检:右侧外耳道肿胀、充血,黏脓性分泌物,鼓膜窥不见.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无肿大.病程中患者无发热,血、尿、粪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遂行右侧乳突根治术+外耳道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外耳道全部被新生物占据,新生物穿破外耳道后壁骨膜侵犯骨质.  相似文献   

6.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在光镜下对ALCL分型,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ALCL的免疫表型特点,使用的抗体有CD45、CD3、CD45RO、CD20、CD79、CD30、CD15、EMA、ALK1、CD68、S-100蛋白、CK、HMB45。结果:28例ALCL均强烈表达CD30,除5例为B细胞性外,18例为T细胞性,5例为裸细胞性。其中多形性7例,单形必7例(包括原发皮肤ALCL2例),淋巴组织细胞性4例,富于粒细胞性5例。结论:ALCL具有较广的细胞学范围,免疫组化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59岁.2020年6月体检发现乳腺肿物,超声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见一大小 1. 2 cm ×0. 9 cm ×0. 8 cm的极低回声结节,边界尚清,内见血流信号(BI-RADS 4A类),腋下未见肿大淋巴结.患者未重视,2021 年4 月自觉乳腺肿物增大,鸡蛋大小,且腋下见一鹌鹑蛋大小结节,并出现腋下疼痛、憋胀,放射至右上肢,遂行乳腺及腋下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右侧乳腺及腋下淋巴结穿刺组织)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期间并未出现发热、盗汗及体重减轻等B症状,乳腺并未出现红肿疼痛及皮肤红肿压痛.患者平素健康,无隆胸病史.后全身 PET-CT示:右侧乳腺见一高代谢肿物,大小5 cm ×4. 5 cm ×3 cm,右侧腋下多个淋巴结代谢活性增高,大者最大径2. 5 cm.  相似文献   

8.
软组织及骨的小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阐述罕见的小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 :对 1例发生于双侧肩胛区、累及骨和周围软组织的小细胞型ALCL进行了光镜、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和PCR基因分析。结果 :病变以小到中体积的恶性淋巴细胞为主 ,局部可见大的间变性细胞 ,部分肿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呈花环状排列 ,肿瘤间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肿瘤细胞表达CD30和EMA ,并具有T细胞表型和TCR β基因重排。 结论 :此型ALCL具有特殊的组织学表现和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 ,应注意与炎症和嗜酸性肉芽肿等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右前臂、颈背部病灶,逐渐增大伴局部溃疡、渗液半年余。2020年7月20日患者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治疗,自诉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前臂、颈背部有“米粒”大小的结节性淡红色病灶,曾多次于我院皮肤科行“封闭注射”治疗,但病灶日渐隆起增大,范围明显增宽,并伴局部溃烂、渗液,自感疼痛、瘙痒,影响日常睡眠及生活。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变,缺乏特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p80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Li J  Li G  Liu W  Li F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2):99-102
目的 研究染色体易位t(2;5)所形成的嵌合基因NPM-ALK的蛋白产物--P80蛋白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的表达及与其亚型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已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学分析胼有随访资料的19例ALCL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标记P80蛋白。结果 P80蛋白在19例中有9例呈强阳性,组织学亚型为普通型和小细胞型,无1例为霍金样型(P〈0.05)。P80蛋白阳性病例的免疫学表型为T细胞性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系统性ALCL的免疫组织化学和10例系统性ALCL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ER(EBV-encoded small RNA)的结果.结果:48例系统性ALCL的肿瘤细胞均表达CD30,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在41.7%(20/48)的病例阳性,其他指标阳性率为CD2为65.0%(26/40),CD3为36.2%(17/47),CD4为72.7%(16/22),CD5为42.9%(15/35),CD7为16.7%(5/30),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为65.6%(21/32),T细胞胞质内抗原(T-cell intracellular antigen-1,TIA-1)为79.2%(19/24),颗粒酶B(granzyme B-producing Breg,GrB)为70.0%(14/20).所有病例的B细胞标志(CD20,PAX5,CD79a)均阴性.10例系统性ALCL有2例出现部分肿瘤性大细胞EBER阳性.结论:CD30和ALK是诊断ALCL关键及较为特异的免疫指标;有时出现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并不能排除ALCL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方法 :对 17例外检和尸检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占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的 12 8% ;临床表现主要是外周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损害 ,长期反复发热常见 ;病理特征为淋巴结部分受累 ,成片异形大细胞侵犯淋巴窦及副皮质区 ,免疫组化CD30强阳性 ;预后相对较好。结论 :小儿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并不少见 ,需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T区或多形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蕈样霉菌病和转移性癌等鉴别。CD30、CD15、LCA和EMA免疫酶标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十分有用。  相似文献   

13.
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浆细胞样小细胞变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患者男 ,2 7岁。临床表现为左腹股沟包块伴皮肤破溃 ,查体发现 1 2cm× 0 8cm× 0 5cm的包块 ,在当地医院体检未发现明显异常 ,切除包块并送病检。标本经常规 10 %福尔马林液固定 ,石蜡包埋 ,切片 ,分别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诊断 :“高度疑为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 ,后来我院病理科会诊。2 病理检查2 .1 镜检 低倍镜下表现为淋巴结结构不清、完全破坏 ,瘤细胞侵犯淋巴结周围组织 ,瘤细胞呈弥漫性、浸润性、破坏性生长 ,局部区域出现大片坏死。高倍镜下见大部分瘤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缺乏粘附 ,局部区…  相似文献   

14.
1985年,Stein等首先描述了一种表达CD30(Ki-1)的,以多形性大细胞增殖为特征的淋巴瘤,并命名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ALCL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临床上,ALCL可为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于进展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原发ALCL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原发系统型ALCL和原发皮肤型ALCL.从免疫表型看,ALCL可以来源于T细胞,或为非T非B细胞表型.从细胞遗传学来看,部分ALCL有t(2:5)染色体异常并构成一个独特的类型.本文主要介绍近5年来对原发系统型ALCL的细胞免疫学、分子遗传学、临床病理分类、治疗策略和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子分型及免疫表型特点,为ALCL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原发系统性ALCL进行分子分型,以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免疫标记分为ALK+组和ALK-组,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CD30、ALK、T细胞标记、细胞毒相关抗原、EMA、Galectin-3的表达特点。结果 ALCL患者以男性多见,ALK+病例明显多于ALK-,青少年患者多为ALK+,ALK-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形态学上ALK+和ALK-较难鉴别,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两组CD45RO、Galectin-3、CD43、细胞毒相关抗原表达无差异,多为(+)。ALK+者多表达EMA,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2、CD4、CD45RO,CD5、CD7(-),CD8、CD3常(-);ALK-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3、CD2、CD4、CD5,少数表达CD8、EMA;EBV+的ALK+组和ALK-组各1例,两者Ki-67增殖指数均>7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形态学相同的ALCL,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LK蛋白可将其分为ALK+和ALK-两个独立的分子亚型,二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激酶(anaplastic large-cell kinase,ALK)阴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与乳腺植入物的关联.方法 采用HE及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观察1例乳腺原发性ALK阴性的ALCL,并结合文献探讨.结果 肿瘤组织瘤细胞呈弥散分布,形态多样,胞质丰富,略呈嗜碱性,核形态多样,可见切迹,核仁较清晰.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CD30、CD3、CD43、EMA,Ki-67增殖指数约80%,不表达ALK、CD20、CD10、CD56、PAX-5、TIA及MPO.结论 ALK阴性的ALCL是一种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合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肉瘤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肉瘤样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对1例sALCL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克隆性重排情况进行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送检淋巴结1枚,1.5cm×1.0cm×1.0cm,切面呈鱼肉状。镜检:淋巴结基本结构几乎完全被破坏,异型的梭形和上皮样细胞弥漫增生。免疫表型:瘤细胞呈CD30、ALK1、EMA、CD45RO、CD45、TIA1、granzymeB、perforin、CD68(部分)、SMA(梭形成分)阳性。基因重排:TCRβ1克隆性重排。结论sALCL属罕见恶性肿瘤,其形态不典型,易误诊为其他恶性肿瘤,免疫表型和遗传学异常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66岁。颈部及腹股沟区无痛性肿块10余天,无发热,无猫狗接触史,无结核病史及接触史,自服“消炎药”无好转于2004年3月30日入院。体检:双侧颌下、胸锁乳头肌内侧缘及腹股沟区均可触及大小不一淋巴结,最大位于左侧腹股沟区,大小4.0cm×3.0cm×3.0cm,质韧,活动度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腹腔B超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白细胞5.08×109/L,血小板134g/L。初步诊断“恶性淋巴瘤”,取左腹股沟区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淋巴结1枚,大小5.0cm×3.0cm×2.5cm,表面光滑,切面灰黄色,湿润有光泽,鱼肉状,质脆软。镜下:淋巴结结构破坏,瘤细胞弥漫分布,体积…  相似文献   

19.
小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独立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该瘤以高度异型并呈未分化形态的大细胞为特征,几乎所有病例都显示Ki—l(CD30)抗原阳性,有t(2;5)(p23;q35)细胞遗传学改变。在新的WHO分类中,ALCL被归类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组织学上可分为普通型、淋巴组织细胞变型、小细胞变型及其他组织学类型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