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探讨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在南京地区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中的突变情况,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及基因测序方法检测190例MPD患者的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结果表明:10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有1例存在MPLW515L点突变,突变率为1.0%;43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42.2%。13例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未检测到MPLW515L点突变;5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38.5%。3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未检测到MPLW515L点突变;20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62.5%。43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未检测到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结论:AS—PCR检测MPLW515L和JAK2V617F点突变简便可靠。ET患者中可存在MPLW515L点突变,JAK2V617F点突变存在于PV、ET、IMF中,而CML患者不存在JAK2V617F点突变。  相似文献   

2.
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是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以骨髓中一系或多系细胞增殖、外周血出现过多的成熟或幼稚细胞为特征。MPD主要包括下列一组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以及少见亚型如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等。已明确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所产生的融合基因bcr—abl是CML发病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ES中也存在特征性分子遗传学改变——FIPlL1-PDGFRA融合基因。但PV、ET、IMF等其他bcr—abl阴性的MPD基础研究进展相对缓慢。2005年的几项研究表明,在大多数PV以及部分ET和IMF中存在高致病性的获得性突变——酪氨酸激酶JAK2V舶17Phe。该突变的发现令人瞩目,为揭示MP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 V617F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MPD)中已明确bcr-ab1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的关键环节,但bcr—ab1阴性MPD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多宗实验研究报道该类MPD疾病有高频获得性JAK2 V617F点突变,并通过小鼠骨髓移植实验证实了该突变确实可引起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发生,提示JAK2 V617F点突变在MPD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JAK2及JAK2 V617F点突变及其检测方法,JAK2 V617点突变与MPD的发病关系,临床相关性及与其他恶性血液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JAK2基因V617F点突变情况以及与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形态结合对诊断的意义。方法对102例外周血血细胞计数有不同程度增高的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JAK2基因V617F点突变,并同步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54例MPD患者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JAK2基因V617F突变率分别为91.7%、50.0%、66.7%,48例非MPD患者(包括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均未检测到JAK2V617F突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D组与非MPD组之间有部分血细胞计数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D组骨髓细胞形态具有一定特征。结论 MPD患者JAK2基因V617F点突变率明显高于继发性血液学异常,与血细胞计数及骨髓细胞形态结合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检测JAK2V617F基因突变在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MPD)患者中的发生率,探讨其与MPD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建立敏感特异的JAK2V617F基因点突变的临床检测方法,提高骨髓增殖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选择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47例BCR-ABL阴性的MPD患者及12例健康正常人,抽提外周血细胞全血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技术检测各组JAK2V617F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基因序列,并结合临床资料作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BCR-ABL阴性的MPD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阳性率为74.5%(35/47),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阳性突变率为83.9%(26/3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阳性突变率为60%(9/15),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阳性患者只有1例。突变阳性的PV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突变阴性者高,突变阳性的ET患者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较突变阴性者高,且突变阳性的ET患者更易发生肝脾肿大、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JAK2V617F突变在BCR-ABL阴性的MPD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AS-PCR技术对该突变有较好的敏感特异性,可以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6.
林凤茹  付颖  姚尔固 《临床荟萃》2007,22(14):1054-1056
众所周知经典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按有无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来分,Ph /BCR-ABL 的CMPD为CML,而PV、ET、IMF则为Ph-/BCR-ABL-的CMPD。近年来,JAK2V617F突变可作为Ph-  相似文献   

7.
JAK2基因V617F突变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等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病理变化明显相关,在新修订的2008年WHO分类系统中,有无JAK2突变已经成为慢性MPD主要的诊断指标[1].  相似文献   

8.
JAK2基因V617F突变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等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病理变化明显相关,在新修订的2008年WHO分类系统中,有无JAK2突变已经成为慢性MPD主要的诊断指标[1].  相似文献   

9.
JAK2基因V617F突变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等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病理变化明显相关,在新修订的2008年WHO分类系统中,有无JAK2突变已经成为慢性MPD主要的诊断指标[1].  相似文献   

10.
JAK2基因V617F突变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等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病理变化明显相关,在新修订的2008年WHO分类系统中,有无JAK2突变已经成为慢性MPD主要的诊断指标[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 PCR 的方法检测 JAK2V617F 基因突变并分析其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8例确诊 CMPD 患者骨髓标本中 JAK2V617F 基因突变的阳性率和相对定量,分析其在 CMPD 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和临床资料之间的联系。结果68例确诊患者的骨髓标本均成功扩增 JAK2V617F 野生型和突变型。JAK2V617F 基因突变的总阳性率为66.2%(45/68),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阳性率75.0%(21/2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阳性率60.6%(20/33),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阳性率57.1%(4/7)。PV 患者 JAK2V617F 突变阳性率明显高于 ET 和 IMF 患者。PV 患者 JAK2V617F 的相对定量和血红蛋白数和白细胞数呈正相关。ET 患者中 JAK2V617F 的相对定量和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结论荧光定量 PCR 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 JAK2V617F 基因突变及其突变比例,为临床诊断 CMPD 提供有效的实验室指标,JAK2V617F 的相对定量和患者的临床血液学指标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外周血细胞中JAK2V617F突变和p-STAT5蛋白表达的情况及二者与疾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实践及靶向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科确诊的45名BCR-ABL阴性的MPN患者及15例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及蛋白质,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蛋白印迹法定量检测研究对象的朋K2V617F突变比例及p-STAT5蛋白表达量,并结合收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PN患者JAK2V617F突变总体阳性率为73.3%(33/45),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以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83.3%(20/2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阳性率为68.8%(11/16),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的阳性率为40.0%(2/5);PV、ET、IMF患者的J14K2V617F突变比例分别为0.472±0.245,0.216±0.162,0.435±0.239;p-STAT5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396±0.758,0.760±0.623,0.792±0.612;JAK2V617F突变负荷与p-STAT5蛋白表达灰度值呈线性相关(P〈0.05);在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越高,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越高,血小板水平越低;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越高者,年龄越大,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越高,与血小板水平无明显相关性;IMF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越高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均较低。JAK2V617F突变阳性者更易发生脾肿大、出血及血栓事件。结论:JAK2V617F突变在BCR-ABL阴性的MPN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突变负荷越高者其下游p-STAT5蛋白的表达量越大,发生脾肿大、血栓事件的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患者JAK2V617F突变负荷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90例初诊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disorder,MPD)患者(包括47例PV和43例ET)外周血标本中JAK2V617F突变基因负荷,统计分析JAK2V617F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突变阳性的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0.209±0.192)较PV患者中(0.441±0.270)低(P=0.028)。在PV和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PV:R=0.518,P〈0.001;ET:R:0.528,P=0.005)、红细胞压积(PV:R:0.510,P〈0.001;ET:R=0.524,P=0.005)和白细胞计数(PV:R=0.584,P=〈0.001;ET:R:0.471,P=0.013)都呈正相关。在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354,P=0.020);但在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R=0.233,P=0.242)。结论:在PV患者和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白细胞计数都呈正相关。在PV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而在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较好的检测骨髓增生性疾病(MPD)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的方法。方法分别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AS-PCR)检测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22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6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2例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基因组DNAJAK2~(V617F)点突变,结果经测序鉴定。结果测序证实经AS-PCR检测PV的阳性率为72.7%,比PCR-RFLP的阳性率(50%)检测提高22.7%;ET的阳性率为42.3%,比PCR-RFLP的阳性率(34.6%)检测提高7.7%。其中经PCR-RFLP检测的阳性样本全部包含在AS-PCR检测的阳性样本之中,二者结果均与测序结果相符。结论 AS-PCR与PCR-RFLP相比检测敏感性高,且操作简便、快捷,更具有临床大规模检测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45例骨髓增殖件疾病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率;并分析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检测145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并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JAK2蛋白、磷酸化JAK2蛋白及磷酸化STAT5蛋白表达;对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与突变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评价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的临床意义.结果 ①本组病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特发性骨髓纤维化(ET)、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IMF)患者JAK2基因V617F突变率分别为92%(64例中59例)、58%(43例中25例)和50%(38例中19例),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较PCR产物直接测序有更高的JAK2基因V617F检出率[PV84%(64例中53例)、MIF 44%(43例中19例)、ET 39%(38例中15例)].②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酸化JAK2及磷酸化STAT5蛋白表达较突变阴性者明显增高(P<0.05).③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发病平均年龄偏大;平均白细胞计数高于突变阴性患者;血小板计数小于突变阴性患者;脾脏较突变阴性患者小;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PV、ET和IMF患者血栓性事什发生率分别为17%、32%和16%;而突变阴性PV、ET和IMF患者血栓性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16%和5%.结论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有较高的JAK2基因V617F突变发生率,且JAK2基因V617F突变阳性患者易发生血栓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JAK2V617F点突变的突变率及其外周血细胞水平,为其分子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对158例初诊患者JAK2基因的V617F位点进行扩增,并对其发病年龄和临床血液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JAK2V617F总突变率为72.15%,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78.46%,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69.05%和特发性骨髓纤维化(PMF)55.56%.血液学指标显示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型组的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00.26±19.72)g/L,(17.57±10.96)×109/L,显著高于野生型组(t=1.636-2.406,P值均<0.05).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型组的年龄、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0.41±18.52)岁,(4.72±1.51)×1012/L,(14.78±12.21)×109/L,显著高于野生型组(t=1.634-3.284,P值均<0.05).PMF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型组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4.51±1.42)×1012/L和(135.58±34.76) g/L,显著高于野生型组(t=2.274-2.810,P值均<0.05).结论 JAK2V617F有助于BCR/ABL阴性的不同类型MP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JAK2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发生率和突变类型.并对突变转录本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突变序列扩增系统PCR(ARMS-PCR)法检测JAK2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突变类型;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定量分析JAK2突变转录本水平.结果 135例MPN患者共检出95例JAK2V617F阳性,总阳性率为70.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JAK2V617F突变发生率为97.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为59.6%,3例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中2例阳性;95例突变患者中纯合突变36例,杂合突变59例,其中PV患者纯合突变发生率为47.3%,高于ET患者的18.1%(P<0.05).纯合突变者其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高于杂合突变者(P<0.05),杂合型PV患者的JAK2V617F突变转录本水平高于杂合型ET患者(P<0.05);JAK2V617F突变高表达组(转录本水平为70%~100%)的平均年龄高于低表达组(转录本水平为47.3%~70.0%),且两者年龄均较JAK2V617F阴性组为高(P<0.05);年龄<60岁者其JAK2V617F转录本水平低于≥60岁者(P<0.001);PV患者中,JAK2V617F高表达组其白细胞计数高于低表达组(P<0.001),ET患者中,JAK2V617F高表达组其白细胞计数高于低表达组(P<0.05),且二者均较阴性组为高(P<0.05),血红蛋白水平在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较阴性组为高(P<0.05).101例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检查,未发现核型异常与JAK2V617F突变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ARMS-PCR可作为检测JAK2V617F突变较灵敏的方法 ,结合毛细管电泳可用于此突变的定量分析以及临床MPN的诊断和微量残留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BPC及Hb水平轻微升高,但未达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诊断标准的患者JAK2V617F及MPLW515L的表达情况与某些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在早期骨髓增殖性疾病(M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检测30例BPC或Hb值偏高的早期MPD疑似患者JAK2V617F和MPLW515L/K基因表达,并定期随访其病情进展.结果 30例患者中有14例(46.7%)存在JAK2V617F突变,且此14例患者中有5例(35.7%)曾有血栓史;30例患者中无一例存在MPLW515L表达;有效随访22例,JAK2V617F阳性12例,阴性10例,12例阳性患者经过6至24个月后均发展为典型的MPD,而10例阴性患者只有2例发展成MPD.结论 JAK2V617F阳性表达有可能作为诊断早期MPD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JAK2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及直接测序,检测90例ET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JAK2V617F的发生情况。结果90例ET患者中检出49例(54.4%)存在JAK2V617F突变;突变型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5±16)岁。高于野生型组的(38±15)岁(P〈0.05),突变型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8.9±8.2)×10^9/L]明显高于野生型组[(9.7±6.7)×10^/L机上患者(P〈0.01),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及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突变型组患者血栓事件发生率(52.9%)明显高于野生型组(15.4%)患者(P〈0.05)。结论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的发生率较高,JAK2V617F突变与ET患者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栓事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