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氨基胍滴眼液防治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氨基胍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65mg·kg-1)的方法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血糖值大于14mmol·L-1为成模标准。治疗组左眼滴氨基胍溶液,2次·d-1。每周监测大鼠血糖、尿糖、体重的变化,并在裂隙灯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的进展。第13周测定晶状体中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以及糖化蛋白的含量。结果71%(32/45)达成模标准,并出现糖尿病表现。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呈2阶段发展,前8周缓慢进展及后5周快速进展。氨基胍眼液治疗可延缓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第4周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氨基胍治疗组晶状体中糖基化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氨基胍治疗组晶状体中谷胱甘肽含量较未治疗组有提高。结论氨基胍滴眼液可抑制早期糖尿病性白内障的进展,其抗糖基化蛋白作用可能参与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乙酯滴眼液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复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前药物治疗组每日给予2次谷胱甘肽乙酯滴眼液治疗,而对照组给予磷酸钠缓冲液。采用英国牛津大学晶状体分级方法记录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并于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了解还原型谷胱甘肽乙酯对糖尿病大鼠一般状况的影响。结果:糖尿病诱导的晶状体混浊进展呈双向趋势:前6wk缓慢增长,后7wk快速进展。治疗组大鼠的混浊进展相对于未治疗组较慢,并且在第4wk时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vs未治疗组,P<0.05)。同时药物治疗组大鼠与未治疗组相比较,精神、毛色等一般状况较好。结论:谷胱甘肽乙酯滴眼液抑制了早期晶状体混浊的进展,它作为合成谷胱甘肽的前体,进而发挥其抗白内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DL-α-硫辛酸对大鼠实验性糖性白内障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晶状体的损害,以及抗氧化剂DL-α-硫辛酸(LA)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7周龄Wistar大鼠,CO2处死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连同囊膜完整摘出晶状体,放入24孔组织培养板中培养.预培养48h过程中,剔除受损伤的晶状体.然后晶状体或者被放入正常浓度(5.56mmol·L-1)葡萄糖培养液中培养,作为对照组,或者被放入高浓度(55.6mmol·L-1)葡萄糖培养液中培养,作为实验组.每组再分成0、0.5、1.0和2.0mmol·L-1 LA亚组,每个亚组含有6个晶状体.用照相方法记录培养过程中大鼠晶状体的形态改变,培养5d后测量晶状体中谷胱甘肽的水平.结果 (1)对照组培养5d晶状体未见明显混浊,其中0.5和1.0mmol·L-1LA都能保持晶状体透明,但在2.0mmol·L-1LA中,从赤道部开始,晶状体表面出现不规则黄色混浊.实验组培养24~48h,晶状体开始膨胀,且在赤道部发生轻微的混浊(白内障);培养5d,晶状体膨胀,皮质内可见片状白色混浊,赤道部出现致密,黄白色环状混浊.在0.5mmol·L-1 LA中,晶状体虽膨胀,但保持透明,在1.0和2.0mmol·L-1 LA中,晶状体膨胀同时,赤道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环状混浊,其中2.0mmol·L-1LA混浊程度最重;(2)在正常浓度葡萄糖培养液中,晶状体中谷胱甘肽浓度是(1 573±332)μmol·L-1(n=6),0.5,1.0和2.0mmol·L-1 LA添加组中,分别是:(2 531±563)、(2 829±917)、(1 889±805)μmol·L-1(n均=6).在高浓度葡萄糖培养液中,晶状体中谷胱甘肽浓度下降到(813±201)μmol·L-1(n=6),0.5,1.0和2.0μmol·L-1 LA添加组中,分别是(2 096±478)、(2 135±346)、(1 509±748)μmol·L-1 (n均=6).结论高浓度葡萄糖使体外培养的大鼠晶状体膨胀混浊,晶状体中谷胱甘肽水平下降;LA能防止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晶状体的损害,其中0.5mmol·L-1 LA效果最佳;并且LA能维持晶状体中谷胱甘肽的水平,1.0mmol·L-1 LA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糖尿病白内障中的发病机制,为相关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PD98059处理组,后两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模型,PD98059处理组于造模前1 d前房内注射2.5 μg(5 μL)的PD98059,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前房内仅注射PBS。注射STZ后每日观察大鼠晶状体透明度,并于注射STZ后8周时取大鼠尾血检测血糖、总胆固醇,Western blot检测晶状体内MEK/ER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Ras、Raf、MEK和ERK1/2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注射STZ后4周晶状体开始出现周边空泡增多、絮状混浊,8周后整个晶状体明显混浊,而PD98059处理组大鼠晶状体的混浊程度较模型组有所减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糖[(28.70±3.33)mmol·L-1]、总胆固醇[(2.53±0.74)mmol·L-1]及Ras(0.67±0.12)、Raf(0.50±0.13)、MEK(0.48±0.10)和ERK1/2(0.59±0.1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D98059处理组大鼠的血糖[(20.60±4.18)mmol·L-1]、总胆固醇[(2.30±0.64)mmol·L-1]及Ras(0.49±0.11)、Raf(0.44±0.09)、MEK(0.35±0.08)和ERK1/2(0.48±0.1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MEK/ER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参与了糖尿病大鼠白内障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张曙  严宏  柴飞燕  郭勇 《眼科新进展》2007,27(3):176-178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滴眼液是否能延缓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方法选择85只sD大鼠,随机抽取lO只为正常组,其余75只大鼠采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STZ(65mg·kg^-1)的方法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血糖值大于14mmol·L^-1被判定为糖尿病大鼠,并完全随机化分成3个组(B组18只,C组19只,D组19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未给予任何处理;B组和c组为糖尿病治疗组,分别给予O.1g·L^-1与0.5g·L^-1的N-乙酰半胱氨酸溶液滴眼,均为每日2—3次;D组为糖尿病对照组,给予磷酸钠缓冲液滴眼。每周监测大鼠尿糖、体重的变化,并在裂隙灯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的进展;每月监测大鼠的血糖变化。结果78%(59/75)大鼠达到成模标准,随机血糖大于14mmol·L^-1,并出现糖尿病表现。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呈2阶段发展,前6周缓慢进展及后7周快速进展。N-乙酰半胱氨酸滴眼液在治疗的前5周可延缓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的发生发展,其中第4周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治疗的后期,各糖尿病组的晶状体混浊程度明显加重,并且各组之间进展程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滴眼液能安全有效的延缓早期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眼科新进展2007;27(3):176—178]  相似文献   

6.
消旋-α-硫辛酸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Sun L  Zhang JS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193-196
目的 探讨消旋 α 硫辛酸 (LA)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 7周龄雌性Brown Norway(BN)无特定病原体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 (8只 )、异常组 (14只 )及治疗组 (14只 )。使用链脲霉素 (STZ)制作异常组和治疗组糖尿病模型 ,治疗组大鼠饲料中添加 0 .3%LA。观察 3组大鼠晶状体散乱光强度、血糖浓度及晶状体中谷胱甘肽的水平。结果 注射STZ后 2周末 ,异常组出现晶状体前囊膜下网状混浊 ,并随时间加重 ,逐渐扩大至晶状体前皮质 ;4周末 ,治疗组晶状体前囊膜下轻微混浊 ;5周末 ,治疗组晶状体散乱光强度与异常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注射STZ后 3d ,治疗组血糖浓度与异常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注射STZ后 80d ,治疗组血糖浓度明显低于异常组 (P <0 .0 1)。注射STZ后 10个月治疗组晶状体中谷胱甘肽的浓度与异常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口服LA可有效降低STZ所致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 ,抑制白内障发生。LA在晶状体中的生化特性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邢进  胡水清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7):1110-1113

目的:研究芪三酚对糖尿病白内障模型大鼠体质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方法:将3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0只。空白组大鼠不做处理,模型组、治疗组大鼠进行建模,使用芪三酚对治疗组大鼠进行干预,并对各组大鼠晶状体混浊情况、体质量、身长及生化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对三组大鼠右眼眼球进行HE染色。

结果:空白组大鼠晶状体透明,无混浊现象; 治疗组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和白内障整体评分均优于模型组(P<0.05); 第3、5wk时,治疗组大鼠体质量、身长高于模型组,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 5wk后,相比模型组大鼠,治疗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

结论:芪三酚能够改善糖尿病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减轻疾病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调控大鼠血糖、生化指标水平,缓解白内障进展。  相似文献   


8.
背景 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认为多种代谢通路参与其发病,其中包括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表明虾青素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及脂质过氧化,但目前鲜见虾青素对糖尿病性白内障防治作用研究的相关报道. 目的 观察虾青素对1型糖尿病大鼠代谢性白内障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8只SPF级6周龄雄性SD大鼠纳入研究,其中30只大鼠用一次性腹腔内注射质量分数1%链脲佐菌素(STZ)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连续3d血糖值>16.7 mol/L者为造模成功,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正常对照组8只大鼠同法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分别给予50mg/(kg·d)和100 mg/(kg·d)虾青素以及橄榄油和饲料混合物连续喂养3个月,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以等容量橄榄油混合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以正常饲料喂养.造模后用裂隙灯显微镜行眼前节照相并对晶状体混浊的严重程度分为1~5级;收集大鼠双侧眼球制备晶状体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晶状体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晶状体中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阳性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各组大鼠晶状体内AGEs质量浓度、丙二醛(MDA)浓度、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谷胱甘肽(GSH)质量浓度.结果 造模后2、4、6、8、10和12周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糖尿病模型组、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间大鼠血糖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透明,为1级,糖尿病模型组晶状体混浊均为5级,不同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混浊度多为3~4级.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匀浆内的AGEs质量浓度分别为(7.23±0.50) μg/ml和(7.01±0.37) μg/ml,MDA浓度分别为(1.43±0.22) mmol/L和(1.35±0.16)mmol/L,均低于糖尿病模型组的(7.61±0.45) μg/ml和(1.62±0.42)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虾青素组和高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中GSH质量浓度分别为(272.70±12.53) ng/L和(283.52±16.17) ng/L,SOD含量分别为(55.45±6.47)μmol/(min·L)和(56.73 ±5.12) μmol/(min·L),CAT含量分别为(2.91±0.41) μmol/(min· L)和(3.02±0.13) μmol/(min·L),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模型组的(241.52±15.13) ng/L、(51.67±5.45) μmol/(min·L)和(2.72±0.27)μmol/(min·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虾青素组大鼠晶状体中GSH质量浓度和SOD含量明显低于高剂量虾青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虾青素能够延缓1型糖尿病大鼠代谢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其作用机制与其抗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许静  蔡小军 《眼科新进展》2008,28(3):190-194
目的 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对晶状体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正常兔培养的透明晶状体分为4组:对照组、Feton 模型组、2.40 mmol·L-1HSYA组和6.24 mmol·L-1HSYA组进行体外培养,培养24 h后观察各组晶状体的混浊情况;利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组织学变化;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各组SOD、GSH-Px及MDA组织化学变化.结果 (1)Feton模型组晶状体全部混浊,对照组、2.40 mmol·L-1HSYA 和6.24 mmol·L-1HSYA组分别有17%、75% 和33% 发生雾状混浊;(2)光镜和电镜下见对照组组织结构基本正常,Feton 模型组严重损害,2.40 mmol·L-1HSYA组和6.24 mmol·L-1HSYA组轻微损害;(3)4组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重比较:和对照组相比,Feton 模型组2种抗氧化酶水平显著降低(P<0.01),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和Feton模型组相比,2.40 mmol·L-1和6.24 mmol·L-1 HSYA组上述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HSYA可在体外保护晶状体免受氧化损伤,阻止脂质过氧化过程和白内障的形成,且高浓度组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白藜芦醇对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白藜芦醇治疗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及白藜芦醇治疗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发糖尿病,白藜芦醇治疗组按400mg.kg-1体质量给予白藜芦醇灌胃,灌注后4周、8周、12周观察3组大鼠晶状体混浊度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晶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变化;采用RT-PCR检测晶状体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CuZnSOD)mRNA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始终透明。灌注后12周白藜芦醇治疗组晶状体混浊度高于正常对照组(χ2=8.26,P<0.05),但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明显减轻(χ2=14.72,P<0.05)。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晶状体中SOD、GSH-PX以及CAT活性分别为:(10.39±1.25)U·mg-1、(24.36±1.05)U·mg-1、(1.62±0.24)U·mg-1,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0.16±1.87)U·mg-1、(67.86±1.24)U·mg-1、(5.57±1.54)U·mg-1。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白藜芦醇能增强SOD、GSH-PX和CAT活性,分别为(29.06±1.33)U·mg-1、(47.58±2.35)U·mg-1、(3.26±0.47)U·mg-1。此外,白藜芦醇还能上调糖尿病大鼠晶状体内CuZnSODmRNA的表达(P<0.05)。结论白藜芦醇能增加晶状体抗氧化酶活力,能从多个环节发挥对糖尿病白内障的抗氧化作用,从而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诺帝滴眼液对大鼠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前期研究证实诺帝滴眼液能有效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诺帝滴眼液对大鼠角膜碱烧伤的综合疗效,并探索其有效浓度的最佳值,为将来诺帝滴眼液应用于临床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建立大鼠碱烧伤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1 g·L-1地塞米松组、0.25 g·L-1和1 g·L-1诺帝滴眼液治疗组.定量分析CNV生长、角膜混浊程度以及角膜上皮愈合情况的变化,HE染色及电镜观察炎症,性角膜的组织学形态.结果 0.25 g·L-1和1 g·L-1诺帝滴眼液治疗组CNV生长、角膜混浊程度及角膜上皮缺损均小于空白对照组(P<0.01);治疗组间比较,1 g·L-1诺帝滴眼液抑制CNV效果最佳(P<0.05);1 g·L-1诺帝治疗组与地塞米松组抑制CNV程度无明显差异(32.97%±5.76%、29.53%±7.63%,P>0.05),但1 g·L-1诺帝治疗组角膜上皮愈合优于地塞米松组(0.37±0.37)mm(P<0.05).结论 诺帝滴眼液能够有效抑制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减轻角膜混浊,并能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其中以1 g·L-1浓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在糖尿病大鼠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葛根素的对抗作用.方法将72只健康无热原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均分为对照组、链脲佐菌素(STZ)组及治疗组,使用STZ制作STZ组和治疗组大鼠糖尿病模型,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葛根素.分别于实验20、40及60 d检查大鼠的全身情况和晶状体形态;光镜下观察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的形态;同时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EC中凋亡细胞的数量和百分率,以及ONOO-标志物--硝基酪氨酸(NT)阳性细胞的荧光强度和数量;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NT蛋白质在晶状体中的表达.结果实验20、40及60 d,对照组大鼠晶状体均透明,治疗组大鼠晶状体仅轻度混浊,STZ组晶状体混浊明显且逐渐加重;光镜下LEC形态对照组无改变,治疗组仅轻度改变,STZ组明显改变.实验20、40及60 d,凋亡细胞数量和百分率治疗组和STZ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与STZ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NT阳性细胞的荧光强度和数量治疗组和STZ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与STZ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和STZ组LEC凋亡情况的变化趋势与NT阳性细胞的荧光强度和数量的改变情况基本相同.各组均可见NT蛋白质表达;实验20、40及60d,NT蛋白质表达水平治疗组和STZ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与STZ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结论ONOO-参与介导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形成,是白内障氧化应激损伤机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葛根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对于治疗大鼠早期糖尿病性白内障有一定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11-316)  相似文献   

13.
牛磺酸对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性白内障干预机制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Song XD  Chen CZ  Dong B  Shi YY  Zhang W  Yan LS  Luo GA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0):605-609
探讨不同浓度牛磺酸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干预机制。方法: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腹腔注射STZ溶液(55mg/kg体重)诱发糖尿病性白内障,牛磺酸治疗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1次牛磺酸(5mL/kg体重)。定期测定各组大鼠血糖浓度,实验结束时测定各组血清中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及胰岛素水平,用毛细管电泳仪检测房水及晶状体中牛磺酸含量。结果STZ组大鼠在诱发的第3周晶状体开始出现囊泡或轻度混浊,而牛磺酸明显抑制了牛磺酸治疗组早期白内障的发生。诱发的第4~12周,STZ组晶状体混浊度迅速加重,而4%或8%牛磺酸组则明显延缓了白内障的发生。4%和8%牛磺酸治疗组在STZ诱发的第4天、第4周、第8周(4%牛磺酸组)的血糖均显著低于STZ组,第12周牛磺酸治疗组与STZ组的血糖值无显著意义。4%牛磺酸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STZ组(P=0.004),8%牛磺酸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也明显低于STZ组(P=0.010)。8%牛磺酸治疗组大鼠的房水中牛磺酸浓度高于STZ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36),其晶状体中牛磺酸浓度也高于STZ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0)。结论牛磺酸对STZ.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干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其干预机制不仅与其降低血糖、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改善脂质代谢有关,特别与其提高房水和晶状体中牛磺酸含量,使晶状体免受氧化损伤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燕  李春艳  杨莉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142-2145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氧化应激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是否涉及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

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低浓度NaHS组、高浓度NaHS组、单用NaHS组。NaHS作为H2S的供体。糖尿病模型组、低浓度NaHS组、高浓度NaHS组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65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BQ900裂隙灯观察各组大鼠晶状体的变化。自实验开始12wk后,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MDA的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SOD 的含量,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法检测GSH-Px的含量;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晶状体SIRT1的表达。

结果:糖尿病组大鼠晶状体出现不同级别的混浊,表明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分别予低浓度NaHS、高浓度NaHS治疗后糖尿病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得到明显改善。与糖尿病模型组相比,分别给予低浓度NaHS、高浓度NaHS治疗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MDA的含量明显下降,SOD和GSH-Px的水平显著增加。此外,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晶状体SIRT1的表达明显下调,分别予低浓度NaHS、高浓度NaHS治疗能有效逆转该趋势。

结论:H2S能够抑制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氧化应激水平,其机制可能涉及上调SIRT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谷胱甘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郭勇  严宏  丁正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275-1277
目的:分析谷胱甘肽和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相关性。方法:复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采用裂隙显微镜观察并记录晶状体混浊的程度,使用二硫硝基苯法测定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谷胱甘肽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谷胱甘肽的含量降低70%(P<0.05),它们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谷胱甘肽的含量与它的晶状体混浊程度呈负相关(rs=-0.783)。结论:随着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和进展,晶状体中的谷胱甘肽含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叶琳  邢怡桥  汪晖 《眼科新进展》2008,28(10):725-729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的特点及在其发生过程中晶状体纤维细胞mdr1a mRNA与P-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A、B2组:A组为对照组,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B组为实验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观察2组注射后7d、15d、21d、29d时大鼠的血糖浓度、体质量、晶状体混浊情况,并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晶状体纤维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及主要受损部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印迹法检测P-糖蛋白及mdr1a mRNA表达量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7d后,血糖浓度大于16·7mmol·L-1,随时间的延长,血糖浓度不断升高;晶状体混浊加重,混浊部位主要在赤道部距周边囊膜100μm处;晶状体纤维细胞首先表现为肿胀、细胞内有空泡形成,最终表现为纤维细胞的崩解、破裂;mdr1a mRNA与P-糖蛋白的表达增加,15d时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大鼠晶状体特定部位发生混浊,晶状体纤维细胞也发生特征性改变;P-糖蛋白与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邵珺  孙尉  姚勇  王如心  曹葭 《眼科新进展》2014,(11):1013-10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D大鼠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中钙离子浓度的变化。方法 取40只正常雄性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100 mg·kg-1腹腔内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持续6个月后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各大鼠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同时选择正常SD大鼠40只及单纯形成糖尿病的大鼠40只分别用作正常对照组及单纯糖尿病组。酶消化法分离出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荧光测定仪测定三组大鼠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造模8周后,测得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水平分别为(6.77±0.18)mmol·L-1和(31.14±0.75)mmol·L-1,符合成模条件,6个月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大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定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D大鼠模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255±10)nmol·L-1较正常对照组(123±11)nmol·L-1和单纯糖尿病组(152±23)nmol·L-1明显增高,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可能成为糖尿病视网膜动脉异常收缩及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MMP-9和TGF-β1在STZ-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梅  邵彦 《眼科新进展》2007,27(11):827-83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了解MMP-9与TGF-β1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8周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实验组大鼠20 g·L-1 STZ溶液55 mg·kg-1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性白内障.每周裂隙灯观察大鼠晶状体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周末、4周末、8周末时MMP-9及TGF-β1在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晶状体始终保持透明,实验组大鼠晶状体逐渐混浊.实验组MMP-9和TGF-β1的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MP-9 和TGF-β1阳性表达逐渐增高,各时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和TGF-β1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937,P<0.01).结论 MMP-9 和TGF-β1的表达增高可能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源性H2S对糖尿病大鼠晶状体透明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15只作为实验对象。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大鼠)、模型组(糖尿病模型大鼠)、治疗组(糖尿病模型大鼠+NaHS处理),每组5只。造模后,治疗组大鼠每天上午腹腔注射NaHS(5 mg·kg-1)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2周。12周后,在田字格十字交叉处观察各组大鼠晶状体的透明度,ELISA检测各组大鼠晶状体TNF-α、AGEs的含量。结果 给药12周后,对照组大鼠晶状体透明度良好,能够清晰看到十字交叉。模型组晶状体明显混浊,看不到十字交叉。治疗组晶状体与对照组相比,出现轻微的混浊,但与模型组相比,晶状体相对透明。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大鼠晶状体组织中TNF-α浓度分别为(174.91±28.44)ng·L-1、(283.75±44.46)ng·L-1、(200.14±22.15)ng·L-1,AGEs浓度分别为(302.21±49.15)ng·L-1、(470.71±56.40)ng·L-1、(369.90±67.86)ng·L-1。模型组TNF-α和AGEs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TNF-α和AGEs浓度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外源性H2S能抑制TNF-α、AGEs的表达,从而提高糖尿病大鼠晶状体透明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L-肌肽防治大鼠硒性白内障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用亚硒酸钠制作大鼠白内障模型,分为3组,每组9只,分别用50 g/L、20 g/L的L-肌肽滴眼液及生理盐水滴眼3周,观察大鼠晶状体变化情况.将大鼠白内障晶状体体外培养,分别加入1.00、0.10及0.01 g/L的L-肌肽无血清营养液,培养1周,观察大鼠晶状体变化.再将培养的大鼠白内障晶状体进行双向电泳实验.采用方差分析对各组间的均数进行比较.结果 大鼠用药1周,50g/L、20g/L的L-肌肽组和对照组的晶状体病变度数分别为2.22±0.65、2.39±0.98及2.83±0.38;50 g/L的L-肌肽组病变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用药2周和3周,3组间晶状体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自内障晶状体培养1周,1.00、0.10及0.01 g/L的L-肌肽组晶状体病变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向电泳结果显示:药物组蛋白总数为182,对照组为161,药物组高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数量减少,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数量增多.结论 50 g/L的L-肌肽可抑制大鼠白内障早期病变的发展;肌肽在体外可使大鼠白内障品状体蛋白发生变化,对白内障晶状体病变程度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