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新英  王涛 《眼科》2012,21(1):43-4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为主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治疗模式的可行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滤过术后药物治疗无效合并有白内障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患者12例12眼。方法对所有患眼优先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必要时联合术中抽玻璃体水囊及房角分离术;无效者再行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及玻璃体前界膜切开或前部玻璃体切割术。除常规检查外,手术前及手术后2周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术后平均随访(15.8±5.2)个月。主要指标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视力变化。结果12眼中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0.38±0.17)mm,平均眼压(31.50±3.50)mmHg。5/12眼经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折叠式IOL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5/12眼又联合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及玻璃体前界膜切开术;2/12眼又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2周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31±0.37)mm;末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4.60±4.80)mmHg;视力提高或不变。结论本文小样本的资料显示,药物治疗无效的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病例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无效者依次行Nd:YAG激光晶状体囊膜、玻璃体前界膜切开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模式是可行的。(眼科,2012,21:43-46)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联合治疗方法并评介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08年10月经治的11例(11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临床资料,4例药物治疗;其余7例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对于青光眼手术后发生的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4例行前段玻璃体切除、前房形成、房角分离联合品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白内障摘出联合抗青光眼术后发生的3例,其中1例行部分晶状体后囊切开、玻璃体前界膜及前部玻璃体切除:另2例行人工晶状体摘出,后囊连续环行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其中1例摘出人工晶状体稳定半年后行人工晶状体二期植人。结果11例前房均恢复并保持良好,视力提高,平均眼压(15.3±2.7)mmHg,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是一种有多种因素造成的难治性青光眼,早期药物治疗有效,如药物治疗无效,需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恶性青光眼18例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综合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14眼小梁切除术后的恶性青光眼,6例6眼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恶性青光眼进行药物及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治疗。结果: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4例4眼恶性青光眼患者在术中发现并及时行玻璃体腔水囊抽吸联合前房形成术;其余14例16眼先用药物治疗2d无效后,行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1~2次,其中1例1眼(小梁切除术后)在行2次玻璃体腔水囊抽吸术后未能控制眼压、恢复前房,经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玻璃体水囊抽吸术,全部成功。眼压控制理想,前房正常,随访平均21mo期间未复发。结论:恶性青光眼治疗中,抽吸玻璃体腔水囊、解除睫状环阻滞、建立前房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儿童后发性白内障使用不同方式治疗并分析治疗效果,优化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41例(59眼)后发性白内障患儿,根据后发性白内障的严重程度及患儿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YAG激光治疗组(19眼)、后囊增殖膜吸除联合后囊膜抛光治疗组(14眼)和后囊膜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治疗组(26眼)。3组治疗术后1d、1周、1个月、6个月进行常规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术后6个月矫正视力较前提高0.1以上占87.50%,提高0.3以上占52.50%。术后1d术眼均有轻度的结膜充血及前房反应,后囊膜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治疗组较YAG激光治疗组和后囊增殖膜吸除联合后囊膜抛光治疗组炎症较重,未见明显玻璃体脱出于前房,YAG激光治疗组发现人工晶状体损伤3眼。术后6个月复查,后发性白内障复发率YAG激光治疗组为10.53%、后囊增殖膜吸除联合后囊膜抛光治疗组为28.57%、后囊膜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治疗组为3.85%。结论 对于轻度后发性白内障能够配合的患儿早期可给予YAG激光治疗。对于严重后发性白内障,应根据后发性白内障机化膜的程度及患儿年龄采用后囊增殖膜吸除联合后囊膜抛光治疗或是后囊膜切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治疗。  相似文献   

5.
陈志敏 《眼科新进展》2014,(10):959-962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恶性青光眼患者15例16眼,均于5d~3个月(平均10d)前行患眼的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11例12眼经Nd:YAG激光治疗,6例6眼经透明角膜周边虹膜切开联合周边囊膜悬韧带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其中包括Nd:YAG激光治疗后复发的2眼)。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等,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11例12眼经Nd:YAG激光治疗,其中治疗有效10眼(83.3%)。治疗后7d患眼视力为034±0.08,较治疗前的0.08±0.03显著提高(P=0.00)。激光治疗后7d患眼前房深度和眼压分别为(2.30±0.21)mm和(15.50±1.96)mmHg(1kPa=7.5mmHg),与治疗前的(0.83±0.18)mm和(35.10±5.78)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手术治疗后7d患眼前房深度和眼压分别为(2.15±0.22)mm和(14.50±2.17)mmHg,与治疗前的(0.47±0.08)mm和(39.83±4.40)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末次随访时,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患眼前房深度与眼压与治疗后7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眼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Nd:YAG激光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恶性青光眼,创伤小,操作简便,有效率高。经透明角膜周边虹膜切开联合周边囊膜悬韧带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可有效解除房水逆流,手术效果肯定,可作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复杂恶性青光眼包括无Nd: YAG激光治疗条件或治疗失败患者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PDR患者56例(75眼),术后随访6~60(28.24±5.47)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提高者70眼(93.33%),视力不变者3眼(4.00%),视力下降者2眼(2.67%)。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眼压分别为(20.3±9.2)mmHg(1kPa=7.5mmHg)、(17.1±7.3)mmHg、(19.2±8.5)mmHg,与术前的(12.7±6.1)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后囊膜混浊8眼,角膜轻度水肿5眼,前房渗出5眼,玻璃体再出血2眼,视网膜脱离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提高较明显,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取17例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有7只眼发生脉络膜脱离,5只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前房成形术,1只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前房成形术,1只眼行脉络膜上腔放液+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前房成形术.有9只眼发生恶性青光眼,1例行抽玻璃体水囊联合前房成形术,3例行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囊切开联合小梁切除及丝裂霉素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1例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中发生脉络膜脱离及脉络膜上腔出血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放液,2只眼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1例行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前房成形术,术后前房仍浅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后囊膜切开及房角分离术,1例为视网膜脱离术后硅油存留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及前房成形术.结果 术后前房恢复时间脉络膜脱离组行脉络膜上腔放液及前房成形术平均为5.6d,恶性青光眼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囊切开组前房恢复时间最短,平均为1.1d.结论 恶性青光眼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后囊切开治疗有效快速.  相似文献   

8.
多联手术治疗晶状体悬韧带松弛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联手术治疗晶状体悬韧带松弛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就诊的晶状体悬韧带松弛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3例(23眼),采用微切口囊袋内预劈核超声乳化联合张力环植入、前部玻璃体切割和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以及前囊收缩情况、后囊膜混浊程度、人工晶状体的居中性。结果 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6~1.0者8眼,>0.3~0.6者12眼,0.1~0.3者3眼。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25,P<0.01)。所有患者术后1d眼压均下降至正常,为10.3~16.5(14.2±1.9)mmHg(1kPa=7.5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02,P<0.01)。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眼压明显波动。术中未出现灌注液迷流综合征,术后未发生恶性青光眼。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人工晶状体居中性良好,未出现囊袋收缩、后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多联手术治疗晶状体悬韧带松弛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分析自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124例(124眼)因病情需要进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随访3个月至4年,总结疗效经验。结果眼外伤二期重建眼前段28例(22.58%),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穿孔伤)继发青光眼22例(17.74%),晶状体源性青光眼(包括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及晶状体膨胀性青光眼)27例(21.77%),顽固性炎症引起瞳孔闭锁、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10例(8.07%),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12例(9.68%),小儿白内障(5-12岁)行后囊环形撕囊结合前段玻璃体切除14例(11.29%),白内障摘出术中处理后囊破裂玻璃体溢出11例(8.87%)。经随访发现,术后除2例难治性青光眼再次行睫状体光凝后眼压控制,及1例瞳孔膜闭术后2d前房积血,治疗后积血吸收,其余均达到术前预期效果。结论前段玻璃体切除能有效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眼压升高、角膜水肿等不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和技巧。方法 对28例(28眼)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Ⅰ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术中玻璃体脱出前房4眼。术后矫正视力〈0.1者3眼,0.1-0.4者9眼≥0.5者16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17眼,植入睫状沟内11眼。术后4眼出现瞳孔区纤维蛋白渗出,1眼人工晶状体脱位。结论 后囊破裂的外伤国性白内障可行超声乳化Ⅰ期后房人工  相似文献   

11.
迟缓型恶性青光眼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迟缓型恶性青光眼的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观察12例(14眼)迟缓型恶性青光眼出现的时间、眼压、前房深度及处置方法的选择。结果:术后出现恶性青光眼的时间1~8(平均3.1)mo;前浅房程度:Ⅱ°:7眼,Ⅲ°:7眼;眼压:28~46(平均34.6)mmHg。3眼经药物治疗后恢复前房;其余分别选择手术治疗;2眼行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术;2眼行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房成形+Phaco+后囊截开术;3眼行前部玻璃体部分切除+Phaco+后囊截开术;4眼行前部玻璃体部分切除+Phaco+后囊截开+IOL术;术后均恢复前房。术后眼压14~23(平均18.3)mmHg。结论: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瞳孔后粘连是迟缓型恶性青光眼发生的主要原因。前部玻璃体部分切除+Phaco+后囊截开+IOL术是迟缓型恶性青光眼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睫状环及前玻璃体切除治疗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睫状环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5例 (6眼 )因抗青光眼手术及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而诱发的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 ,在以角膜缘为基底 4mm× 5mm的巩膜瓣下 ,切除 2 5mm× 3mm的巩膜壁 ,电凝巩膜床及暴露的睫状体 ,切除电凝后的睫状体。显微镜直视下 ,由表及里地切除前部玻璃体。使玻璃体腔经晶状体赤道部与后房及前房贯通。随访 3月~2年。结果  4眼眼压得到控制 (1 2~ 2 1mmHg) (1mmHg =0 1 33kPa) ;1眼眼压 8~ 1 0mmHg ;另 1眼波动在 2 4~2 8mmHg之间 ,使用噻吗心胺滴眼液能控制在 2 2mmHg以下。 5眼视力增加 ,最高达0 8,1眼出现并发白内障。结论 本手术既能有效控制眼压 ,又能保留透明晶状体 ,恢复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恶性青光眼的个性化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6-01/2018-10在我院眼科中心接受治疗的恶性青光眼患者19例19眼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结果:选取的患者中7眼经药物治疗后眼压下降、前房恢复,3眼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后囊膜切开+玻璃体前界膜切开,5眼行白内障超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前部玻璃体切除+后囊膜切开术,2眼行前部玻璃体切除+后囊膜切开,1眼行玻璃切除术,1眼在术中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予以玻璃腔水囊穿刺抽液后完成小梁切除+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术后患眼均眼压下降,前房恢复,部分患者视力提高。眼压由治疗前31.25±5.19mmHg降至治疗后14.43±3.46mmHg (P<0.05),前房轴深由治疗前0.69±0.57mm恢复至治疗后2.64±0.47mm(P<0.05),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71±0.25,术后为0.34±0.19(P<0.05)。除1眼出现低眼压、脉络膜脱离外,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结论:恶性青光眼发生后需充分评估患者具体情况,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阶梯治疗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8-05我院收治的常规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患者16例18眼的临床资料。采用阶梯式的治疗方案,首先采用睫状肌麻痹剂和降眼压药联合治疗,再采用YAG激光晶状体后囊切开联合玻璃体前界膜切开,然后前房成形术,最后采用晶状体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对治疗前后屈光度、前房深度、房角及眼压进行分析。

结果:恶性青光眼倾向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4.1±2.3wk发生,1眼单纯接受药物治疗,7眼接受YAG激光晶状体后囊切开,6眼接受前房成形术,4眼接受晶状体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阶梯治疗后屈光度+0.48±0.89D,前房深度3.14±0.33mm,眼压15.3±4.7mmHg,14眼房角开放。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恶性青光眼控制表现为近视减轻、中央前房加深、房角开放、眼压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经平坦部前段玻璃切除治疗恶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11例13眼继发于小梁切除术后的恶性青光眼接受了手术治疗。首先经平坦部行前段玻璃体中央切割减压(至15.0mmHg左右),然后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和直径3.0mm的连续后囊撕开,再切割前段的玻璃体,最后向睫状沟位植入人工晶体。结果:术后第一天,所有病例前房均形成良好,无一例前房再消失。视力改善显著,眼压控制满意。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o report four cases of capsular bag distension syndrome (CBDS) after combined cataract and glaucoma surgery. METHODS: We describ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each case after individual treatment. CASE REPORTS: We report four cases of CBD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trabeculectomy in two cases and with an Ahmed aqueous drainage device implantation in the other two cases. The space between the intraocular lens (IOL) and the posterior capsule was occupied by an optically clear liquid in two cases and by a turbid liquid in the other two cases, with posterior bowing of the capsule into the anterior vitreous. A myopic shift and anterior chamber shallowing occurred in three cases. After posterior Nd:YAG laser capsulotomy, the CBDS resolved in three cases. In case 1, a surgical posterior capsulotomy and anterior vitrectomy were necessary. DISCUSSION: Capsular bag distension syndrome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 shallow anterior chamber after combined cataract and glaucoma surger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青白联合术后恶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6/2015-06间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患者14例16眼,经保守治疗无效,采用前路前段玻璃体切除治疗:经透明角膜切口,虹膜拉钩暴露6:00位人工晶状体复合体边缘,行前后囊膜部分切除联合相应部位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过12 mo的随访观察,治疗后前房均重建成功,平均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LogMAR)由术前的0.2±0.17,提高到末次随访的0.5±0.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眼压由术前的42.6±4.23mmHg至末次随访的15.89±4.72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眼需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2眼需用两种抗青光眼药物,其完全成功率为75%,部分成功率25%,成功率100%,平均前房深度由术前的0.62±0.23mm至末次随访的3.49±0.57mm,2眼治疗后出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经保守治疗恢复。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人工晶状体偏位、脉络膜上腔出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前路前段玻璃体切除可以有效治疗青白联合术后恶性青光眼,较后路法更简单安全、易掌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8.
恶性青光眼手术治疗远期疗效探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 探讨恶性青光眼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恶性青光眼患者17例(17眼)手术方式、术后视力、眼压情况。结果 17例患者(17眼)中,12眼单纯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其中6眼于术后0.5月~10个月病情复发,经分别或联合行激光后囊切开、玻璃体前界膜切开、前部玻璃体切除。甚至房水引流管植入、睫状体光凝术后才得以缓解。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未见病情复发。患者的视力较术前提高,眼压得到控制。结论 单纯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对早期或药物治疗能部分缓解的恶性青光眼有效;对弥漫性房角关闭、周边虹膜前粘连的顽固病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为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李锐  袁慧敏 《眼科》2012,21(2):90-92
目的 观察无灌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处理超声乳化手术中出现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效果及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例(20眼)超声乳化手术中出现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方法 手术中应用黏弹剂注入晶状体下的玻璃体腔内及晶状体核裂缝内,用无灌注20 G玻璃体切割头从透明角膜主切口进入,在囊袋内切割、抽吸晶状体核、皮质及脱入前房的玻璃体;其间在晶状体下及囊袋内补充黏弹剂,直至完全清除晶状体核、皮质及脱出的玻璃体。17眼脱位范围超过2个象限,行折叠三片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双襻睫状沟固定术;3眼脱位范围在2个象限以内,行囊袋张力环植入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CTR+PC-IOL)植入。主要指标 眼压,视力,并发症。结果 20例患者术中未出现核下坠、眼内明显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均植入PC-IOL。术后第1天7例患者眼压升高,应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1个月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2~8行,10例(50%)患者视力≥0.5。结论 无灌注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可较好地处理超声乳化手术中出现的晶状体不全脱位,为术中处理此类并发症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眼科, 2012, 21: 90-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