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最近发现的 e 抗原(eAg)有联系,但它与 HBS Ag 在免疫学和理化性质上有差别。本文作者进一步证实了在 eAg 阳性的HBS Ag 携带者肝细胞浆内可检出 eAg。从3例黑猩猩和15例人类慢性 HBS Ag 携带者的肝脏标本进行检测,并以3例 HBS Ag 阴性的黑猩猩正常肝组织和4例 HBS Ag 阴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活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对照活检标本无一例查见 HBSAg,HBC Ag 或 eAg;人和黑猩猩 HBS Ag 携带者全部13例肝活检标本在肝细胞内或肝细胞膜上检出HBS Ag;血清中 HBS Ag 和 eAg 阳性的7例患者和3例黑猩猩在它们肝细胞浆内发现 eAg;在血清中未检出 eAg 和 e 抗体(anti-e)的 HBS Ag 阳性的4  相似文献   

2.
1972年“e”抗原发现,现已确认为乙型肝炎的第三抗原抗体系统,对判定肝炎病人的予后和传染性有一定实用价值。我们于1977年对天津市部分人群“e”抗原抗体系统作了初步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 “e”抗原抗体检测方法:标准“e”抗原抗体系由河南医学院肝炎研究组和河南新乡地区防疫站赠给。采用琼脂双扩散及对流电泳两种方法。 1.琼脂双扩散法:据Magnius法略加改进。用缓冲液(参阅对流电泳法)配成0.9%琼脂糖。采用琼脂扩散七孔法,中心孔放参考的e抗体,上下两孔放参考的“e”抗原。于37℃扩散3—4天观察结果。 2.对流电泳法:据河南医学院肝炎组介绍的方法:琼脂缓冲液为0.01MTris和0.1MNaCl加2%聚乙二醇,琼脂糖为0.9%,槽液用Tris缓冲液,  相似文献   

3.
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目前尚缺乏简便实用的检测乙型肝炎e抗原(以下简称eAg)的方法。为满足临床科研的需要,我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ELISA)对100份诊为各型肝病(其中79份  相似文献   

4.
310例HBsAg携带者e系统变化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10例HBsAg携带者的e系统经2.5~6年(平均4.2年)的追踪观察结果表明,85例e 抗原阳性者中66人阴转(占77.6%),平均每年自然阴转率为18.5%,其中从e 抗原向e 抗体的血清转换占20%。44例e 抗体阳性者中有52.3%的人阴转,有1例(占2.3%)向e 抗原逆转,同时肝炎急性发作。181例e 系统阴性者有86.2%仍阴性,11.6%出现抗体。e 抗原阴阳交迭现象,在e 抗原阳性者中占18.8%(16/85),在e 系统阴性者中占7.7%(14/181),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别。影响e 抗原阴转的因素有时间,性别与HBsAg 滴度。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e”系统的检测多采用琼脂扩散法,特异性虽强,但敏感度差、沉淀线细弱,识别较困难。对流免疫电泳法,结果不够稳定。我科摸索出一种新的检测法—双抗体法,对“e”系统的检出率,灵敏度均有明显提高。兹将实验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1.e抗原参考血清:HBsAg阳性的慢性肝炎病人血清,含有e抗原。 2.e抗体参考血清:HBsAg携带者血清,含有  相似文献   

6.
王彧 《现代医药卫生》2014,(13):2002-2003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前S1(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在乙肝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2013年3~11月以乙肝"两对半"的检查结果中几种常见模式为样本,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结果在大三阳,即HBV表面抗原(HBsAg)、HBV e抗原(HBeAg)、HBV核心抗体(HBcAb)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88.9%(8/9);在小三阳,即HBsAg、HBV e抗体(HBeAb)、HBcAb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6.9%(2/29),在HBsAg、HBcAb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14.3%(2/14),在单纯HBsAg阳性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比例为5.0%(1/20)。PreS1抗原阳性与HBsAg、HBeAg、HBcAb阳性相关(P〈0.05)。结论 PreS1抗原及抗体检测可有效地对乙肝诊断进行补充,可初步了解及尽早发现乙肝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作用与安全性。方法:33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恩替卡韦组(16例)、拉米夫定组(17例)。恩替卡韦组与拉米夫定组的剂量分别为0.5mg/d和100mg/d。疗程为48~96周。观察两药对HBV DNA、ALT、e抗原/e抗体血清转换的影响及其所致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恩替卡韦组和拉米夫定组未检测到HBV DNA的病例分别为56.25%,29.41%;87.50%,29.41%。e抗原阴转率与e抗原/e抗体血清学转换率以及不良反应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比较能更有效的抑制HBV复制,不良反应与拉米夫定相似。因此,可以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周明  王慧茹  陈洋  王敏  潘健 《安徽医药》2020,24(2):252-256
目的探讨产妇 Rh血型系统抗体的检出特点,分析其与新生儿溶血病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临床输血应对策略。方法选取 2016年 10月至 2018年 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孕产妇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阳性的血标本,根据抗体的 Ig类型应用抗球蛋白法或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法,鉴定受检血清(血浆)与谱细胞及自身红细胞的反应结果;检测 Rh血型抗体的效价、免疫球蛋白类型及 37 ℃反应性以明确其临床意义;孕产妇受检红细胞 D、C、E、c、e抗原采用单克隆抗 ?D、抗?C、抗?E、抗?c、抗?e试剂鉴定其 Rh血清学分型;新生儿标本进行溶血病三项试验,鉴定新生儿放散液的抗体与其母亲血清(血浆)中是否有相同,分析妊娠史、输血史与抗体产生的相关性。结果从 4 680例住院孕产妇备血标本中共检出 Rh血型抗体 56例,检出率为 1.20%,其中有妊娠史者 48例,输血史者 6例; Rh血型抗体的特异性为:抗?E 33例( 58.92%)、抗?D 10例(17.86%)、抗?c 7例( 12.50%)、抗?cE 5例( 8.93%)、抗?C 1例( 1.79%);血型抗体的免疫球蛋白类型主要为 IgG或 IgG+IgM类,间接抗球蛋白试验 37℃下均可与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凝集反应,抗体效价介于 1~512;10例新生儿溶血病血清中抗体与其母亲相同。结论女性因妊娠或输血等免疫刺激是 Rh血型抗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来自母体的 Rh血型抗体可导致 Rh?HDN,应增加孕产夫妇 RhCE抗原常规检测并同型输血,可有效降低意外抗体的产生概率。  相似文献   

9.
YMDD变异后继续应用拉米夫定发生血清转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拉米夫定的慢性HBV感染者出现YMDD变异后继续治疗的血清学变化。方法: 随访63例患者服用拉米夫定3a,观察发生YMDD变异及变异后继续长期服用拉米夫定的e抗原/e抗体的血清转换及HIV DNA水平。结果:63例患者中共有46例出现HBV多聚酶序列中YMDD基序变异,变异率为73.0%。变异后42例患者继续服用拉米夫定治疗,其中7例患者出现了e抗原/e抗体的血清转换。结论:拉米夫定相关性病毒变异发生后,继续治疗仍有少部分患者发生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10.
Rh血型是人类红细胞最重要的血型系统之一,目前能够检测的Rh血型抗原有五种,即D、E、C、c和e.我国绝大多数人为Rh(e)阳性,并且Rh系统的抗原中又以e的抗原性最弱,所以能够产生抗-e抗体的人非常少见[1].  相似文献   

11.
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疗效。方法选择37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片0.5 mg/d口服,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片100 mg/d口服。疗程为48~96周。观察两药对HBV DNA、ALT、e抗原/e抗体血清转换的影响及其所致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未检测到HBV DNA的病例分别为55.56%、31.58%,83.33%、36.84%。e抗原阴转率与e抗原/e抗体血清学转换率以及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恩替卡韦能更有效地抑制HBV复制,不良反应与拉米夫定相似。  相似文献   

12.
李虹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134-13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50例的临床五项检验结果,有助于临床有效防治乙肝。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150例患者乙肝表面抗体、表面抗原、e抗体、e抗原及核心抗体含量。结果表面抗体阳性率75%、表面抗原阳性率84%、e抗体阳性率57%、e抗原阳性率48%、核心抗体阳性率11%。结论减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乙肝五项,有助于临床防治乙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二对半”阳性就是乙型肝炎吗? 乙型肝炎三大抗原、抗体是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但是,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的表面,不能游离在外周  相似文献   

14.
《抗感染药学》2019,(1):90-92
目的:比较不同免疫检验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6月间校附属医院就诊的HBV感染患者60例资料,比较和分析资料中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及其诊断的准确率差异。结果: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方面,二者的检测结果经各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诊断准确率方面,CMIA法检测结果优于ELISA法(P<0.05)。结论:在HBV感染患者的诊断中,CMIA法检测效果的准确性高于ELISA法。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HBcAb、HBcAg同时阳性的血清标本,为了探讨其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我们对500份血清标本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所有的血清标本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固相放射免疫和酶免疫吸附试验两种方法检测表面抗原、核心抗体,对两者都阳性的500份标本检测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原(放免法)。1.2试剂和仪器固相放射免疫试剂购于三V公司,酶免试剂购干上海荣盛生物技术公司,仪器分别使用GC-1200全自γ计数器和ZS板式酶标仪.1.3HBcAg检测原理将人血清加入内壁涂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e抗原含量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3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Abbott微粒子酶免疫荧光法(MElA)进行检测,统计血清中HBV-DNA含量与e抗原含量,并分析其关系。结果 376例患者血清分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HBeAg(+)/抗-HBe(+)、HBeAg(-)/抗-HBe(+)三组,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轻、重度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HBeAg阳性组含有的HBV-DNA比e系统双阳性、e抗原阴性含量都要高(P<0.05),HBV-DNA和HBeAg的含量间存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随病情越重,HBV-DNA平均含量就会越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及意义。方法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25例、慢性乙型肝炎组20例、健康人20例(年龄、性别匹配),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抗体1型抗体(anti-LKM1)、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肝细胞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anti-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anti-SLA/LP)、抗肝肾微粒抗体1型(anti-LKM1)、AMA-M2亚型等多种自身抗体.结果PBC中ANA、AMA、M-2检出阳性率分别为48%、96%及96%,组间比较,Pearsonχ2检验在α′=0.02水准,PBC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HBV组、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BC组AMA滴度范围1:320~1:10000,几何平均滴度为1:2252.3,非PBC组AMA滴度范围为1:100~1:320,几何平均滴度为1:147.4。PBC组ANA滴度范围在1:320~1:10000,几何平均滴度为1:827,也较非PBC组1:262.2明显高。SMA、anti-LKM1、anti-LC1、anti-SLA/LP、pANCA、cANCA阳性率在各组均较低,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C组中分别有1例患者ANA、SMA以及ANA、LKM-1同时阳性,此2例患者结合性别、生化、自身抗体等资料符合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诊断条件。结论PBC中ANA、AMA及M-2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及慢性乙型肝炎组,而且存在高滴度的AMA、ANA。而其他自身抗体的阳性率较低。存在PBC/AIH自身免疫性肝病重叠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e抗原患者输E阳性血或e抗原阳性妇女怀孕E阳性胎儿后(E抗原理论上刺激机体可产生抗-E抗体),若再次输血或妊娠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s,HDN)。为探讨具有e抗原孕妇生产E抗原胎儿后血清抗体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e系统阳性与前S1抗原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血清乙型肝炎e系统阳性献血员的前S1抗原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有67例HbeAg阳性,其中前S1抗原阳性有41例,阳性率为61.2%。在100例e系统阳性献血员中共有59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为59.0%。结论前S抗原可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传染性,是传统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1979年8月~1980年2月在本省病毒性肝炎调查中对1093例HBsAg 阳性者进行了e 系统检测。e 抗原检出率为31.93%,e抗体为16.4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章对我省人群中乙型肝炎e 系统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首先应对滴度≥1∶256的HBsAg 携带者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