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PFNA内固定与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股骨间转子骨折老年患者86例。治疗组患者接受PFNA内固定法,对照组患者接受 DHS内固定法。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记录其Harris评分与术后疗效。结果:治疗组 Harris评分为82.7±6.5分,对照组为65.4±5.4分。治疗组患者出血量为150.7±31.9ml,对照组为279.6±45.6ml。 PFNA内固定法治愈率为93.1%,DHS为88.4%。结论:PFNA内固定法和DHS内固定法均可有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PFNA创口更小、出血量更少,更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三枚克氏针与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及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58例,B组53例,分别应用AO加压空心钉和克氏针内固定,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6个月~8年1个月,平均4年随访观察,A组优43例,良14例,差5例 B组优19例,良23例,差11例,两组疗效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总体疗效及优良率,A组均优于B组,且AO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法比克氏针内固定法更安全易行,固定牢固,故可考虑为首选。  相似文献   

3.
曹众  米光明  周艳霞  熊俭   《中国医学工程》2013,(3):22-22,25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的内固定治疗方法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7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三组:Ⅰ组行近端内钉(PFNA);Ⅱ组行动力髋螺钉(DHS);Ⅲ组行Gamma钉,比较三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术后对患者随访3-1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三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具有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住院天数少等优点,较其他两种方法好,在临床治疗中应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髋臼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的髋臼骨折且行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129例,以2016年2月为节点,之前收治的为对照组(64例,常规护理),反之为观察组(65例,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6.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3.08%,(17.08±1.29)d]明显低于后者[15.63%,(23.67±1.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常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固定和内固定对股骨骨折患者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股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外固定组(n=40)和内固定组(n=40)。外固定组接受外固定术,内固定组接受内固定术。统计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中指标、股骨生物力学指标、术后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长、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愈合延迟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内固定组(P<0.05);外固定组接骨板、股骨、螺杆的步态最大应力及爬楼梯最大应力明显大于内固定组(P<0.05),两组骨折区域步态最大应力、爬楼梯最大应力、股骨各部位的最大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组感染率及再骨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外固定和内固定对股骨骨折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外固定股骨各部位应力大于内固定,临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适宜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6.
Background The Bennett fracture is either a common or a challenging problem to hand surgeons.It is still debated whether closed or open reduction gives optimal results.This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and assess a closed reduction and mini-external fixator fixation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Bennett's fracture dislocation and to compare this technique versus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Methods From October 2002 to December 2012,56 patients with Bennett's fracture 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mini-external fixator fixation and 32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Jishuitan Hospital.Patients with an articular step-off of more than 1 mm were excluded.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at a mean followup of 7 years (range 2-10 years) and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pain levels,active range of trapeziometacarpal motion,grip strength and pinch strength,arthritic changes,and adduction deformity.Results Based on primary closed reduction maintained,the rate of anatomic reduction is 63.6%.Radiographic fracture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at a mean time of 5 weeks.At the final follow-up,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mean union time and pain levels (P=-0.2).There was also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garding the active range of trapeziometacarpal motion (P=0.3),grip stength (P=0.6),pinch strength (P=0.2),arthritic change and loss of reduction (P=0.2).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dduction deform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rthritis (P=0.02).Conclusion Closed reduction mini-external fixator fixation should be first tried to apply in the treatment of Bennett's fracture dislocation,and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should only be performed for irreducible fractures.  相似文献   

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8):1396-1400
目的:对比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和锁定钢板系统在促进老年患者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愈合、改善肩关节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纳入2016年2月~2018年2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Robinson 2B型移位锁骨中段骨折老年患者44例,根据内固定方法将患者分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桥接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组(钢板组),每组22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时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DASH评分评估患者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情况。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患者血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1N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I)、骨膜蛋白(OSF)的水平。结果:桥接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较钢板组短(P<0.05)。桥接组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和DASH评分均明显优于钢板组短(P<0.05)。桥接组术后3个月血清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明显下降,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和骨膜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桥接组较钢板组变化更为明显(P<0.05)。桥接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于钢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较锁定钢板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率,更利于骨折愈合,更好的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内固定失败率,从而为手术内固定治疗老年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内固定物选择。  相似文献   

8.
9.
10.
任宇宏 《吉林医学》2012,(26):5696-5697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术后复查X线示所有病例均复位良好,无切口感染,骨折愈合情况为:优42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为90%。结论:胫腓骨骨折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间骨折及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从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四川现代医院老年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7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根据治疗(髋关节置换手术)和对照组(内固定),进行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2组临床疗效比较,骨密度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治疗之后,2组骨密度明显下降,但实验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固定方法更优的老年骨质疏松症,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应用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乔燕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1):974-975
目的总结5年来采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运用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治疗76例颌骨骨折病例,分析临床资料,总结临床应用经验。结果本组病例中未发现骨不愈合现象。76例中72例复位良好,伤口Ⅰ期愈合,恢复了正常张口度和咬关系,颌面部外形及咀嚼功能良好,治愈率达94.7%。结论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技术效果确切,操作简单易行,是治疗颌骨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8例(82处)掌指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型钢板内固定组(34例40处)与克氏针内固定组(34例42处),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68例随访3~18个月,平均(9.8±3.5)个月,82处骨折均骨性愈合.微型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0.00%,感染率为5.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将76例经X线或CT证实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8,接受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和对照组(n=38,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5.9±0.6)个月]较对照组[(5.2±0.4)个月]稍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均得到恢复,但研究组疗效优良率(84.21%)显著高于对照组(68.42%)(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79%(6/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95%(11/38)(P〈0.05),其中软组织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骨髓炎及骨折畸形愈合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关节融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可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和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5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给予动力髋螺钉行滑移式内固定治疗,B组给予加压螺纹钉行加压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及并发症,随访1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B组缺血坏死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优秀率分别为73.1%及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法中,加压螺纹钉内固定的总体疗效好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深圳市坪山新区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6例Pilon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术后愈合时间分别为(43.14±11.25)min、(3.62±1.08)cm、(106.48±32.46)mL、2.33%及(15.67±3.55)周,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3.16±15.28)min、(6.53±2.75)cm、(158.32±41.64)mL、13.95%及(17.46±3.68)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踝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0.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Pilon骨折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愈合快,踝关节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治疗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盘锦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影像学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患者非病理性或其他类型骨折;患者意识清醒且无精神疾病。对患者临床均给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患者一期愈合。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髋内翻,将患者分为髋内翻组和无髋内翻组。制作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折分型、内固定术、小转子复位、负重时间等因素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59例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24例发生髋内翻,髋内翻发生率为15.1%。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折分型、小转子复位、负重时间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易发生髋内翻,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折分型、小转子复位、负重时间是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髋内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05-2013-08该中心接收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实验组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施行骨折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的住院时间及开始康复训练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实验组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个月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骨折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科学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力髋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本组患者随访6~12个月,除3例患者死于内科疾病及其并发症外,余所有患者预后良好。根据黄公怡临床评价标准,本组患者中,优2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6%。结论:应用动力髋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复位好,实用,可靠,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并发症发生原因并预测手术危险的高危因素. 方法:1995-03/2001-06收治60岁以上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68例. 行手术内固定治疗136例,83例获得12~75(平均37.8) mo的随访,通过病历分析获得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以及输血量、伤前生活自理能力、伤前身体状况、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按手术方式、骨折类型以及年龄分组比较其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计算发生并发症(尤其是术后早期并发症)患者的平均年龄和手术危险性预测综合指数W值,预测手术危险的高危因素. 结果:本组83例,术后功能恢复优良67例,可9例,差7例;优良率80.7%. 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平均年龄为82岁,发生率12.0%,术后早期诱发原有合并症3例,平均年龄为92岁. 动力髋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比其他两组明显延长(P<0.05);术中出血以及输血量比其他两组明显增多;髓内钉内固定组住院天数比其他两组明显缩短;年龄大于70岁组功能恢复较差;以上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各组并发症发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早期诱发原有合并症的3例患者,手术危险性预测综合指数W值分别为6, 7和8. 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合理选择内固定方式,DHS、髓内钉、多枚钉可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和年龄的骨折,尤其是髓内钉适用范围较广;年龄可能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危险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