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60例,进行病理检查,总结分析结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60例结肠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67例、增生性息肉20例、幼年性息肉13例、腺瘤性息肉60例、其中管状腺瘤30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0例、绒毛状腺瘤10例。结论结肠息肉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及时送病理活检以明确性质,不论大小均应摘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1月-2012年5月行肠镜检查确诊的结肠息肉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息肉标本用行HE染色和病理形态学观察,按WHO诊断标准复查切片,观察息肉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病理类型与不典型增生、息肉体积大小与癌变率的关系.结果:息肉病理类型腺瘤型息肉61例、炎性息肉29例,增生性息肉10例.其中恶变8例,全为腺瘤型,管状腺瘤1枚,绒毛状腺瘤5枚,混合型腺瘤2例;位于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8例恶变患者年龄平均(56.45±19.56)岁、息肉直径(1.86±0.45)cm均大/高于92例未恶变患者的(44.67±22.67)岁、(1.20±0.36)cm(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肠镜室2007年1月~2013年12月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大肠息肉306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息肉的类型:炎性息肉135例、增生性息肉62例、腺瘤性息肉109例;息肉的恶变率:炎性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0例、腺瘤性息肉9例,其中恶变的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腺瘤为主;恶变部位以乙状结肠息肉最多。大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尤其是乙状结肠,其次是直肠。结论:当大肠中出现息肉增生,尤其是比较大的腺瘤性息肉时,应尽量切除,阻止病情恶化,密切随访,对预防大肠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内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6月肠镜检查发现的结直肠息肉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肠镜下活检标本经10%甲醛固定,以常规方式石蜡包埋切片,采取HE染色处理,根据需要部分病例作了特染,然后在光镜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90例患者病理检查诊断炎性息肉40例、增生性息内10例、腺瘤性息内32例及恶变8例,癌变发生率(8.89%);恶变患者年龄(55.78±15.34)岁、息肉直径(1.76±0.32)cm均大/高于未恶变者的(43.27±16.28)岁、(1.01±0.42)cm(P〈0.05)。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未发生恶变,32例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8例,绒毛状腺瘤癌变44.44%高与绒毛状管状腺瘤的20.00%及管状腺瘤的15.38%(P〈0.05)。广基、右半结肠、多发息肉癌变发生率高见表1—3(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恶变与其组织类型密切相关,腺瘤样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因此,内镜检查对镜下所见息肉应多处多块活检,并全瘤进行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结肠息肉患者160例作为老年组;选取同期60岁以下的结肠息肉患者160例作为中青年组。将两组患者结肠息肉的特点、临床表现、部位等进行分析。结果:在320例患者中,左半结肠患病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P0.05);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高于其他类型息肉;老年人发病率为45%,明显高于青年的20%(P0.05);老年结肠息肉患者中,有55%的老年患者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结论:老年人结肠息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发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易发部位为左半结肠,所以老年人在检查结肠息肉时,尽量检查全肠,降低漏诊率,减少结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结肠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应切除,尤其对腺瘤性息肉更是如此。1999年12月—2001年8月我院在电子结肠镜下对138例患者施行大肠息肉摘除术,疗效确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临床特点,评价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我院近年共收治66例结肠息肉患者,均接受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中23例(34.8%)为腺瘤性息肉,27例(40.9%)为病理增生性息肉,所有患者在内镜下肠息肉切除率达到100%,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2年内复查肠镜恢复良好,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方便快捷、可重复、安全有效,可作为结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发病年龄、息肉的好发部位、息肉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及息肉恶变的相关因素规律。方法:对710例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根据临床表现、息肉部位、形态大小加以病理分析及总结。结果:710例肠镜中共检出大肠息肉206例,息肉检出率29%,而腺瘤性息肉104例,大肠息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和恶变密切相关。结论:29~67岁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45岁以上人群为发病高峰年龄,男性较女性易患病,息肉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多见,且体积越大越易恶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及早切除并常规活检,可有效预防息肉恶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 3 2例大肠息肉癌变的诊治 ,进行临床总结 ,并结合文献 ,对大肠息肉癌变的早期诊断、腺瘤癌变的危险因素及息肉癌变的治疗进行讨论。方法 :对 3 2例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包括发病年龄、病变部位、息肉组织类型与癌变关系、腺瘤外观、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术后的随访等。结果 :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 ,找出诊治大肠息肉癌变的规律及腺瘤癌变的因素。结论 :息肉恶变的诊治在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对于便血、粘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必须进行直肠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的检查 ,还强调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在临床实践中必须了解腺瘤癌变的有关因素如 :息肉组织学结构、息肉外形、大小、有蒂无蒂、数目多少等。癌变息肉的治疗是根据病理检查的结果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粘膜内癌 (原位癌 )可经内镜摘除 ,不需补行根治术 ;对分化差的浸润癌、蒂部有癌细胞残留、淋巴管和血管有癌栓者应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0.
103例宫颈息肉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宫颈息肉病理分型进行分析,以提供更多的评价宫颈息肉的诊断价值及治疗意义。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来我院做宫颈息肉病理检查的103例患者按诊断病理学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分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宫颈息肉腺增生型及炎症型比率最高,其它类型较少,腺增生型及炎症型共有8例鳞化生及CIN1—2级。结论:宫颈息肉必须病理检验分型,有鳞化生、CIN,腺囊增生者有潜在癌变可能,手术摘除息肉后应隔期复查,发现宫颈息肉要到妇科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65例大肠息肉,取得较好疗效,特别是炎症息肉,采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及配合内服中药,疗效满意,通过临床资料分析,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较高,本文结合文献,对大肠息肉的早期诊断,癌变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65例大肠息肉,取得较好疗效,特别是炎症息肉,采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及配合内服中药,疗效满意。通过临床资料分析,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较高。本文结合文献,对大肠息肉的早期诊断,癌变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的分布规律.方法 纳入经结肠镜与病理检查确诊为大肠息肉的患者160例,采集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饮食习惯及不良嗜好等)、临床症状和中医四诊信息,并进行中医体质测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患者息肉发病情况、中医症状、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结肠镜检出的127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结肠息肉检出率为19.75%,50岁及以上人群结肠息肉检出率明显增高;腺瘤检出率8.2%,腺瘤恶变率3.8%。结论:早期发现并治疗结肠息肉,是打断腺瘤-癌发展序列,降低结肠癌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韦艳碧 《四川中医》2014,(8):105-107
目的:观察阳和汤防治内镜治疗后结肠腺瘤性息肉复(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经内镜治疗后,病理检查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按病理序号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采用阳和汤加减(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等)治疗,对照组80例经内镜治疗后不另作治疗,观察2组息肉复(再)发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半年、1年、2年后肠息肉复发率分别为5.71%、20.94%、33.96%,对照组半年、1年、2年后肠息肉复发率分别为22.24%,42.46%、72.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阳和汤防治结肠腺瘤性息肉有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对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患者的术前超声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结果:8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中,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78例,胆囊腺瘤5例,胆囊腺肌增生症3例,其超声诊断符合率,胆固醇性息肉为93.6%,胆囊腺瘤为80%,胆囊腺肌增生症均为66.6%。结论:彩色超声的声像图可更清晰显示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大小、位置、数量、形态、基底宽窄和血流情况,以及胆囊壁的变化,可初步进行诊断与鉴别,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染色结肠镜在诊断大肠息肉性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4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结肠镜染色检查,比较单用电子结肠镜与染色结肠镜对鉴别大肠息肉性质的准确率.结果:染色结肠镜检查鉴别结肠腺瘤性息肉与非腺瘤性息肉的准确率(85%),显著高于单用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准确率(7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镜的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56.3%,染色结肠镜的敏感度为85.3%,特异度为84.5%,以上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染色结肠镜检查可显著提高结肠隆起性黏膜病变性质的准确率,对下一步的治疗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止血夹预防内镜下结肠粗蒂息肉切除时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肠息肉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内镜直视下行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术是目前治疗结肠息肉简便有效的首选方法,但有一定的出血发生率,特别是粗蒂息肉切除时更易发生出血和肠壁穿孔。2003年1月-2004年9月,本院对经结肠镜检出10例粗蒂息肉患者,先用止血夹钳夹息肉近基底的蒂部,再行圈套电凝电切术,取得了满意的止血效果,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高发病率结肠息肉在病理类型明确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调查,以期在辨证分型基础上指导其治疗和预防复发。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电子肠镜检查和有明确病理活检结果的患者606例进行发病率统计,选择其中97例炎性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析,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结肠息肉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依次为管状腺瘤(62. 38%)炎性息肉(16%)绒毛状腺瘤(13. 87%)增生性息肉(4. 95%)锯齿状腺瘤(2. 81%)。炎性息肉发病率男性(61. 86%)女性(38. 14%);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20%、33. 33%、46. 67%;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3. 51%、27. 03%、59. 46%。炎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湿热瘀阻证(38. 96%)脾肾阳虚证(31. 17%)脾虚夹瘀证(19. 48%)肝郁气滞证(10. 39%)。湿热瘀阻证结肠炎性息肉患者的发病率男性(54. 77%)女性(45. 23%),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39. 13%、43. 48%、17. 39%,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36. 84%、34. 78%、21. 05%。脾肾阳虚证结肠炎性息肉患者的发病率男性(61. 11%)女性(38. 89%),其中男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3. 67%、30. 43%、56. 52%,女性青年、中年、老年的发病率依次为14. 29%、35. 71%、50%。结论:结肠炎性息肉的发病以老年人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同一年龄段发病率男性大于女性,中医证型以湿热瘀阻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湿热瘀阻型结肠炎性息肉的发病率呈现出男性大于女性,中青年大于老年的趋势。脾肾阳虚型炎性息肉的发病率呈现出男性大于女性,老年大于中青年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发大肠息内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通过临床资料、肠镜及病理检查对2例大肠息肉病进行观察,总结其特点,并结合文献加以分析。结论:大肠息肉病恶变率极高,诊断依赖临床、肠镜、病理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