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型,并对其同源性进行分析,研究其流行情况。方法收集铜陵市人民医院 2012年 9月至 2016年 10月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采用 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改良 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 EDTA双纸片协同试验进行金属酶初筛,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 blaKPC、blaIMP、blaVIM、blaNDM和 blaOXA?48)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同源性分析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ERIC?PCR)。结果共收,集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 25株, 8株改良 Hodge试验阳性, 13株金属酶初筛试验阳性,其中 4株携带 blaNDM?1基因, 1株携带 blaIMP?4基因, 1株携带 blaKPC?2基因; ERIC?PCR检测分为 10种型别。结论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是产金属酶,携带 NDM?1型碳青霉烯酶大肠埃希菌需重点监测;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未在医院引起克隆流行。  相似文献   

2.
时东彦  杨靖  赵建宏 《医药导报》2013,32(9):1139-1141
摘要目的对1株临床分离的的高水平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产气肠杆菌进行金属酶检测,了解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检测耐药性,改良Hodge实验和金属酶实验检测产酶的类型,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并进行测序,采用转移接合实验对基因阳性的菌株进行转移接合。结果产气肠杆菌的改良Hodge实验阳性,金属酶(IMP)实验阳性,IMP和CTX-M、IntⅠ基因扩增阳性,经测序证为IMP-4和CTX-M15,膜孔蛋白基因阴性。结论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产气肠杆菌的耐药机制是产IMP 4和CTX M 15,同时存在外膜蛋白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2株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同时应用K-B法检测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厄他培南的耐药性,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blaKPC、b1aIMP-1组、bla1MP-2组、blavim)编码基因和广谱及超广谱p-内酰胺酶(blaTEM、blasxv、blaCTX-M-1组、blaCTX-M-2组、blaCTX-M-9组)编码基因;SDS-PAGE进行细菌外膜蛋白(Omp)分析,并对外膜蛋白基因ompFA行PCR扩增.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2株阴沟肠杆菌具有对广谱青霉素、第三、四代头抱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和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多重耐药性.PCR扩增4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和5种广谱及超广谱p-内酰胺酶基因,其中一株阴沟肠杆菌TEM及CTX-M-9组ESBLs基因扩增阳性,其余基因扩增阴性.细菌外膜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的阴沟肠杆菌比较,2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均缺少分子量在38KDa左右的条带,即OmpF;且PCR扩增其外膜蛋白基因ompF均为阴性.结论 2株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与外膜蛋白OmpF的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下降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及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方法 对临床分离到非重复的36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应用改良Hodge试验进行产碳青霉烯酶的表型确证,PCR扩增技术分析产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3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具有对第3,4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和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多重耐药。36株菌株中有16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PCR结果10株细菌携带blaKPC,未检出blaIMP、blaVIM、blaGIM、blaSIM、blaNDM-1基因条带。结论 产KPC酶是台州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下降肠杆菌科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其中KPC是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本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中碳青霉烯酶基因流行状况,为治疗和控制其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2016年间临床分离的CRAB非重复株,Vitek-2 Compact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初筛,EDTA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结果 69株CRAB对替加环素耐药率为1.4%,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81.2%,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均在90%以上,全部表现为多重耐药。改良Hodge试验阳性55株(80.0%),EDTA协同试验未检出阳性菌株。基因扩增KPC酶基因38株(55%),OXA-23酶基因68株(98.6%),OXA-51酶基因69株(100%),未检测出IMP-1、VIM-1、NDM-1、SIM-1、OXA-24和OXA-58等酶基因。结论 本院69株CRAB耐药性非常严重,OXA-23和OXA-51型酶基因是其携带的主要碳青霉烯酶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株临床分离的黏菌素和碳青霉烯类均耐药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方法用Vitek 2 Compact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常见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亚胺培南和乙二胺四乙酸(IPM-EDTA)协同实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联合测序技术检测多种耐药基因;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分析菌株的分子分型;用质粒结合试验研究bla_(NDM-6)和mcr-1基因是否通过质粒传播;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和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携带bla_(NDM-6)和mcr-1质粒的分子特征。结果该株大肠埃希菌除替加环素敏感外,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且同时对黏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改良Hodge试验和IPM-EDTA协同试验结果阳性;PCR基因扩增及测序分析显示该菌株同时携带mcr-1,bla_(NDM-6),bla_(CTX-M-55),bla_(TEM-1),rmtB和aac(6')-Ib-cr;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为ST156型;S1-PFGE和Southern blot结果显示bla_(NDM-6)基因位于大小约80 bp的质粒上,mcr-1基因位于大小约为33 bp的质粒上。结论同时携带mcr-1和bla_(NDM-6)的泛耐药大肠埃希菌已在临床出现,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碳青霉烯类耐药大肠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方法 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CARST)于2019年至2020年收集的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通过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 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CIM)检测菌株的碳青霉烯酶表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和Sanger测序检测碳青霉烯酶相关耐药基因;通过接合实验验证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所在质粒的水平传递性;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36株对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或厄他培南不敏感的菌株中22株只对厄他培南耐药。只对厄他培南耐药的22株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检测均为阴性,对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耐药的14株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检测均为阳性,分别有8株携带blaNDM-5,3株携带blaNDM-1,1株携带blaNDM-7,1株携带blaNDM-16,1株碳青霉烯酶基因未测得。7株blaNDM-5阳性菌株、3株blaNDM-1阳性菌株、1株bla  相似文献   

8.
肠杆菌科细菌3年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2008年—2010年间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情况及研究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0年间临床分离的常见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使用纸片扩散法,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筛选出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进行碳青霉烯酶基因的PCR检测及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年分离病原株共4916株,肠杆菌科共1980株,其中列前三位的是大肠埃希菌(873/1980),克雷伯菌属(605/1980)及肠杆菌属(268/1980),其次为变形菌属和沙雷菌属。主要来源于痰液、尿液及分泌物、血液、脓液等。重要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均小于1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者<30%,对广谱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者为40.9%~98.7%。变形菌属除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75%外,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均低于40%,。3年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为33.97%及肺炎克雷伯菌57.50%,对大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ELSBs菌株,且呈多重耐药。3年耐碳青霉烯类的大肠埃希菌共23株,其中产碳青霉烯酶者2株,PCR检测基因型阴性。结论本院肠杆菌科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最高,产ESBLs肠杆菌的耐药严重,实验室应加强对产ESBLs细菌的监测与报告。未检测出我院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可选择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耐药机制和临床传播特征,分析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及经验。方法:收集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16例儿童肺炎患者中分离的46株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并进行菌株鉴定、药敏试验、基因检测、同源性、传播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根据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将肺炎克雷伯菌携带blaNDM-1基因的儿童肺炎患者分为A型组和非A型组,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肺炎患者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25株(54.35%)、大肠埃希菌7株(15.22%)、阴沟肠杆菌4株(8.70%)、产酸克雷伯菌4株(8.70%)、弗劳地枸橼酸杆菌3株(6.52%)及粘质沙雷菌3株(6.52%)。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对阿米卡星敏感率为86.10%,对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厄他培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00.00%、100.00%、100.00%、100.00%、97.70%、95.30%及95.30%。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经改良Hodge试验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协同试验阳性率分别为58.70%及36.97%,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携带blaKPC-2基因者27株(58.70%),携带blaNDM-1基因者16株(34.78%),携带blaIMP-4基因者1株(2.17%)。13株携带碳青霉烯耐药blaNDM-1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PFGE分型为A型7株,B型2株,C、D、E、F型各1株。A型组和非A型组患儿重症监护室(ICU)住院史和住院时间≥30 d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儿童肺炎患者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呈多重耐药,耐药机制主要缘于碳青霉烯酶基因克隆传播,且与患儿ICU住院史和住院时间延长有关,临床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以预防耐药菌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及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方法 KB法筛选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24株,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这些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改良Hodge实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IMP、blaNDM、blaVIM、blaIMI、blaSPM、blaNDMOXA-23、blaNDMOXA-24、blaNDMOXA-48和blaNDMOXA-58)。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多重耐药性。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blaIMP阳性率为58.3%,经测序为IMP-4,其余均为阴性。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与产IMP-4金属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