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吸虫感染存在着伴随免疫的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宿主产生的免疫力仅针对再次入侵的幼小童虫,体内已存在的成虫通过获得宿主抗原,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杀伤。童虫必需摄入宿主的红细胞方能在宿主体内继续生长、发育。早在70年代初即有学者报道在血吸虫的表膜上存在着特异性的宿主血型所决定的抗原决定簇。以后有学者进一步证实体外培养中的童虫表膜具有A,B血型抗原。作者用穿皮法制备曼氏血吸虫童虫。收集童虫后分置4个雷氏管中,加入等量  相似文献   

2.
血吸虫保护性抗原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业已证实,人类和啮齿动物感染血吸虫后均能建立部份抗感染的抵抗力。这说明血吸虫能在宿主体内诱发保护性免疫反应,据此,人们设想建立血吸虫的疫苗。用照射减毒的尾蚴免疫易感动物,证实能诱导抗感染的保护力。于是,寻找血吸虫保护性抗原就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迄今,利用多克隆抗血清和单克隆抗体(McAb)已鉴定了多种候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22.6kDa有效抗原表位对小鼠免疫保护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 kDa有效抗原表位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预测其在抗血吸虫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纯化的抗Sj 22.6 kDa的多克隆抗体IgG对噬菌体12肽库进行5轮免疫学筛选,挑取克隆,经Western-blot免疫识别、动物初筛及序列分析后,将获得的阳性克隆免疫BABL/c小鼠.结果共获得4个有效抗原表位,各免疫组和对照组相比,4种表位混合免疫组小鼠,获得了39.5%(P<0.05)的减虫率及57.1%(P<0.01)肝总减卵率;4种表位分别免疫4组小鼠,各组分别获得了27.5%(P<0.05)、5.4%(P<0.05)、22.8%(P<0.05)、11.6%(P<0.05)的减虫率及41.4%(P<0.01)、29.7%(P<0.05)、32.2%(P<0.05)、30.9%(P<0.05)肝总减卵率.结论所获得4种有效抗原表位均可诱导宿主抗血吸虫感染的部分保护力,可望为血吸虫疫苗研究增加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童虫保护性单克隆抗体的建株和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获8株抗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童虫的单克隆抗体,从中确定一株具有体内保护性功能的单克隆抗体(编号为N15D9),其保护率范围为14-39%。经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试验检测,N15D9能与尾蚴、3h龄机械转化童虫和5d龄肺童虫的表膜抗原反应。经3h龄机械童虫可溶性抗原的免疫印迹法分析,N15D9能识别132、96和10kDa抗原分子。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抗原能诱发宿主的保护性免疫反应。近几年来,在虫体表膜保护性抗原的生化研究及疫苗的研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综述:(1)表膜结构与标志;(2)表膜受体与粘附;(3)表膜抗原性质;(4)抗原基因克隆与疫苗。  相似文献   

6.
采用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一株血吸虫成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SM 38-3。其靶抗原为成虫表膜,免疫球蛋白型为1gG 2a,能识别血吸虫分子量为25k D的表膜蛋白抗原表位。该单克隆抗体纯化后标记过氧化物酶,用于Dot-ELISA测定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115份,阳性反应103份,阳性率为89.6%;测定急性病人血清89份,阳性反应85份,阳性率为95.5%;测定141份正常人血清,阳性反应2份,假阳性率为1.4%。与血吸虫肠相关抗原的检测比较,结果阳性率与抗原滴度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曼氏血吸虫表膜两型转糖蛋白( S G T P1 和 S G T P4) 分子在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上的分布,确定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 S G T P 是否有同源性。方法: 采用超薄切片技术制备日本血吸虫超薄冷冻切片。在电镜下观察曼氏血吸虫的 S G T P1 和 S G T P4 抗体对日本血吸虫的相应抗原的免疫标记定位。结果: 免疫定位显示 S G T P1 定位于日本血吸虫成虫表膜基底部质膜及其反褶的质膜上, S G T P4 定位于成虫表膜顶部质膜及其内陷质膜上。结论: 两型转糖蛋白分子在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表膜上的定位相同。表明此两种血吸虫两型表膜的转糖蛋白分子有很大同源性。  相似文献   

8.
脂肪酸结合蛋白是血吸虫脂代谢过程中的必需载体 ,对血吸虫在脊椎动物宿主体内的发育起决定作用。关于该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疫苗方面的研究表明 ,脂肪酸结合蛋白能够在宿主体内诱导一定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9.
脂肪酸结合蛋白是血吸虫脂代谢过程中的必需载体,对血吸虫在脊椎动物宿主体内的发育起决定作用。关于该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疫苗方面的研究表明,脂肪酸结合蛋白能够在宿主体内诱导一定的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在血吸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寻找血吸虫保护性抗原分子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体液免疫机制。研究结果证明,体液免疫机制在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某些血吸虫抗原分子虽能诱导较强的体液免疫,但并不能诱导产生很好的保护性。例如,抗可溶性虫卵抗原抗体滴度在血吸虫感染宿主血清抗体成分中虽然很高,但对宿主再感染并不都具有保护性作用,其中的封闭抗体已被证明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反而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脊椎动物体内寄生的曼氏血吸虫,其表膜的完整是血吸虫逃避宿主免疫攻击得以存活的重要因素。现已证明,蛋白激酶C(PKC)对维持血吸虫表膜完整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作者以250条曼氏血吸虫尾蚴感染CD-1雌性小鼠,8周后经灌注获得的成虫,每4—6对为一组,分别与不同浓度的具有激活PKC作用的甘油二酯的类似物,12-肉豆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研究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2.6kDa抗原的免疫保护性。方法:将其编码cDNA经PCR扩增后亚克隆入载体质粒PGEX—1λt进行表达,并用重组抗原免疫了一批昆明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重组抗原免疫小鼠获得了38.93%的减虫率。结论:证明重组的日本血吸虫22.6kDa抗原可诱导宿主抗血吸虫感染的部分保护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们在血吸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应答机制,以及寻找血吸虫保护性抗原分子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体液免疫机制[1~4]。研究结果证明,体液免疫机制在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某些血吸虫抗原分子虽能诱导较强的体液免疫,但并不能诱导产生很好的保护性。例如,抗可溶性虫卵抗原抗体滴度在血吸虫感染宿主血清抗体成分中虽然很高,但对宿主再感染并不都具有保护性作用,其中的封闭抗体已被证明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反而起保护作用[5]。因此,细胞免疫机制在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中可能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血吸虫感染兔血清中循环抗原及/或免疫复合物的实验结果.以血吸虫成虫盐水浸液抗原ACSE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脏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抗成虫表膜的单克隆抗体8SE_4。此抗体经DE_(52)柱层析提纯后制成HRP-8SE_4结合物.血清样本与HRP-8SE_4作用后加入PEG(mw·6000)沉淀免疫复合物,然后加入底物OPD显色,于492nm读数,OD值即反映血循环中抗原及/或免疫复合物的量。实验结果表明5只重感染兔(接种尾蚴15O0~2000条)于感染后6wk可见OD值明显升高,达到感染前的1.9~4.5倍。5只轻感染兔接种尾蚴10~500条亦于感染6wk后OD值明显上升,至感染后8wk达高峰,此后至11wk剖杀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5轻感染兔检虫数为4~326条,未见虫荷与检测结果有明显相关。本实验结果提示感染兔血清中有循环表膜抗原及/或其复合物存在。至于检测该抗原能否用于考核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日本血吸虫雌虫抗原的模拟表位 ,并探讨其抗日本血吸虫的免疫保护效果。 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雌虫免疫兔血清IgG作配体对噬菌体随机 12肽库进行 3轮亲和筛选 ,随机挑取 18个噬菌体克隆用Dot ELISA检测其特异性 ,并对其中的 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别在 0、2、4周用混合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 3次 ,第 6周每鼠经腹部感染 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 ,42d后剖杀冲虫 ,计数虫数和每克肝卵数。 结果 经 3轮筛选 ,特异性噬菌体富集了 2 0 0多倍 ,随机挑取的 18个克隆经Dot ELISA鉴定有 17个能与雌虫抗原免疫兔血清呈阳性反应。DNA自动测序的 4个序列与GenBank的已知序列均无同源性。与对照组相比 ,混合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的减虫率为 2 6.5 7% ,减卵率为 65 .3 4%。 结论 采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可获得模拟日本血吸虫雌虫特异性抗原表位的短肽分子 ,这些短肽分子能诱导一定程度的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雌虫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及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筛选日本血吸虫雌虫抗原的模拟表位,并探讨其抗日本血吸虫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用日本血吸虫雌虫免疫兔血清IgG作配体对噬菌体随机12肽库进行3轮亲和筛选,随机挑取18个噬菌体克隆用Dot-ELISA检测其特异性,并对其中的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别在0、2、4周用混合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3次,第6周每鼠经腹部感染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42d后剖杀冲虫,计数虫数和每克肝卵数。结果经3轮筛选,特异性噬菌体富集了200多倍,随机挑取的18个克隆经Dot-ELISA鉴定有17个能与雌虫抗原免疫兔血清呈阳性反应。DNA自动测序的4个序列与GenBank的已知序列均无同源性。与对照组相比,混合噬菌体克隆免疫小鼠的减虫率为26.57%,减卵率为65.34%。结论采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可获得模拟日本血吸虫雌虫特异性抗原表位的短肽分子,这些短肽分子能诱导一定程度的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23kD抗原表位及多价疫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 2 3kD抗原表位及日本血吸虫 2 3kD抗原大亲水区多肽 (LHD -Sj2 3)与脂肪酸结合蛋白(SjFABP)两个基因重组抗原联合免疫小鼠的保护效果。 方法 人工合成血吸虫 2 3kD抗原中一段可诱导T细胞和B细胞免疫应答的抗原表位多肽p14 ,与鸡白蛋白偶联后免疫小鼠。用LHD -Sj2 3和SjFABP两个基因重组抗原联合免疫大鼠 ,观察诱导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与结论 人工合成肽 p14诱导了 2 2 2 2 %~ 30 18% (P <0 0 5~ 0 0 0 1)的减虫率。用LHD -Sj2 3和SjFABP两个基因重组抗原免疫大鼠时 ,分别获得 32 14 %和 31 85 %的减虫率 (P >0 0 5 ) ,当用这两种基因重组抗原联合免疫大鼠时 ,获得了 4 7 2 8%的减虫率。加强抗原表位及“鸡尾酒”疫苗研究 ,可为寻找更高保护作用的抗血吸虫病疫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用波多黎各和埃及两个地区的曼氏血吸虫进行动物实验,以比较波多黎各(PR)和埃及的曼氏血吸虫(E)童虫表膜抗原是否有差别,并就动物体内两个地区血吸虫诱发的交叉保护性的能力作了评价。表膜抗原:实验使用的抗血清为(1)接  相似文献   

19.
业已证明血吸虫病是属于免疫疾病,血吸虫病免疫学的研究已使我们对血吸虫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有了较多的了解,因而能作出治疗病人和预防感染的决策,以消灭血吸虫病。本文着重综述血吸虫病各期抗原与宿主相互作用所致免疫发病机理研究的进展。一、血吸虫抗原血吸虫的抗原比较复杂,在宿主体内包含三个不同的时期,即童虫、成虫和虫卵。每个时期均有特异性的分泌、排泄和裂解产物成为抗原物质,引起宿主一系列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1.童虫:童虫表膜存在的C_3激活剂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日本血吸虫22.6kDa抗原的免疫保护性。方法:将其编码cDNA经PCR扩增后亚克隆入载体重粒pGEX-1λt进行表达,并重组抗原免疫了一批昆明鼠。结论:证明重组的日本血吸虫22.6kDa抗原可诱导宿主抗血吸虫感染的部分保护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