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8 毫秒
1.
CD40在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的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腹膜间皮细胞CD40的表达。调节因素及其活化后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分泌的相关性。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用IFN-γ,TNF-α,IL-1刺激24h,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分析间皮细胞CD40表达。通过CD40单克隆抗体(CD40mAb)活化间皮细胞CD40,用FACS检测分析间皮细胞ICAM-1的表达。结果 间皮细胞结构性表达低水平的CD40。IFN-γ,IL-1可显著增加间皮细胞表面CD40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而以IFN-γ增幅最大,TNF-α对间皮细胞CD40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无显著增加作用。用IFN-γ增加间皮细胞CD40表达的同时,加入CD40mAb活化CD40受体可显著增强间皮细胞ICAM-1的表达。结论 腹膜间皮细胞功能性表达CD40,其与腹腔中阳性CD40配体(CD40L^ )细胞相互作用。可能在腹腔局部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结果对于限制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配体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15d-PGJ2)对人胃癌MGC803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及Survivin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PART、Survivin蛋白的表达。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增殖、凋亡。Hoechst33342染色观察凋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PPARγ mRNA和蛋白在MGC803细胞均表达,15d-PGJ2(5、10、20、30和40μmol/L)抑制MGC803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凋亡,增殖抑制率和凋亡率随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MGC803细胞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随15d-PGJ2作用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结论 15d-PGJ2可能通过诱导凋亡抑制人胃癌MGC803细胞的生长,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提示15d-PGJ2可能对治疗胃癌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脂多糖(lipopolysaccbaride,LPS)对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表达的影响。方法: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FIPMC的原代培养及传代;免疫组化法(ABC)用于GLUT-1的鉴定和半定量分析: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GLUT-1的mRNA表达;己糖激酶法用于葡萄糖浓度的测定,计算出培养液内葡萄糖的减少量作为细胞对糖的净利用。结果:(1)体外培养的HPMC细胞角蛋白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为绿色荧光.此为HPMC的特征;(2)LPS可以使正常糖浓度下(0、1%)FIPMC GLUT-1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增加(P〈0.05),呈时间和浓度依赖,并伴有细胞对葡萄糖净利用增加,其中作用24h后,浓度为100μg/ml的LPS使GLUT-1的蛋白和mRNA表达最大(P〈0.01),而100μg/ml组LPS作用24h后,GLUT-1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最大(P〈0.01),作用36h有所下降;(3)高糖条件下(4.25%),LPS可以使GLUT-1的蛋白和mRNA表达增加,与高糖组和正常对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LPS可以使HPMC GLUT-1表达和葡萄糖摄取增加,这种作用在高糖条件下更为显著。这为研究和防治腹膜炎时腹透失超滤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和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腹膜透析相关性急性腹膜炎模型腹膜组织PPARγ、Toll样受体4(TLR4)表达、STAT1活化及腹腔局部炎性反应的影响。 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对照组:腹腔注入4.25%葡萄糖乳酸盐腹膜透析液(简称腹透液,90 ml/kg);LPS组:LPS 1 mg/kg腹腔注入4 h后,再注入腹透液;罗格列酮+ LPS组(罗格列酮组):罗格列酮20 mg&#8226;kg-1&#8226;d-1灌胃预处理3 d,注入LPS及腹透液;15d-PGJ2 + LPS组(15d-PGJ2组):15d-PGJ2 0.3 mg&#8226;kg-1&#8226;d-1腹腔注入预处理3 d,注入LPS及腹透液。注入腹透液4 h后处死大鼠,留取腹水、壁层及脏层腹膜组织。ELISA法检测腹水中IL-6浓度。常规行腹膜组织Masson染色和腹水白细胞计数。RT-PCR检测腹膜组织PPARγ、TLR4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腹膜组织PPARγ、TLR4、磷酸化(p)-STAT1、STAT1蛋白的表达。 结果 LPS组大鼠腹水IL-6浓度[268.53(201.87~335.19) ng/L]高于对照组[147.62(130.60~164.64) ng/L)](P < 0.01);罗格列酮组大鼠腹水IL-6浓度[110.20(77.60~142.80) ng/L]低于LPS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LPS组大鼠腹膜组织明显水肿,腹膜组织PPARγ、TLR4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P < 0.05)。与LPS组相比,罗格列酮组大鼠腹膜组织水肿明显减轻,PPARγ、TLR4 mRNA表达显著增高(P < 0.05),但其蛋白表达显著减弱(P < 0.05)。15d-PGJ2组大鼠腹膜组织水肿明显减轻,PPARγ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显著减弱(均P < 0.05),TLR4 mRNA表达显著增强(P < 0.01),但其蛋白表达减弱(P < 0.05)。各组间腹水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罗格列酮、15d-PGJ2均明显上调LPS诱导的p-STAT1表达(P < 0.01)。 结论 罗格列酮和15d-PGJ2可负性调节LPS诱导的大鼠急性腹膜炎性反应,并对LPS信号通路中相关功能蛋白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对体外培养大鼠kupffer细胞TNF-α、IL-1β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kupffer细胞体外分三组培养,经体外培养48h后,给予外源性内毒素(LPS10μg/m1)刺激,同时给予不同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0.1μmol/L~10μmol/L)分别作用12h,运用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各处理组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TNF-α IL-1β蛋白的表达。结果同时给予LPS(10μg/ml)刺激和去甲肾上腺素(1μmol/L及10μmol/L)作用后,kupffer细胞培养上清TNF-α和IL-1β蛋白较LPS组显著增高(P〈0.05);TNF-α mRNA表达分别较LPS组增加50.9%(P〈0.05)和59.1%(P〈0.05);IL-1β mRNA较LPS组表达增加53.7%(P〈0.05)和57.8%(P〈0.05)。结论应激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增加内毒素诱导大鼠kupffer细胞TNF-α、IL-1β表达,具有促炎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的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的表达水平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方法63例COPD患者中30例肺动脉收缩压≥40mmHg(1mmHg=0.133kPa)患者为PAH组,33例肺动脉收缩压〈40mmHg患者为COPD组。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PAR-γ mRNA表达水平。结果COPD组及PAH组PPAR-γ mRNA表达水平分别相当于对照组的0.213、0.003,P〈0.05;PAH组与对照组比较肺动脉压力明显增高,PPAR-γ mRNA表达水平下降更加明显。PPAR-γ表达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负相关(r=-0.683,P〈0.05)。结论COPD患者PPAR-γ表达下调,PAH时PPAR-γ表达下调更为显著,PPAR-γ表达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负相关,PPAR-γ表达下调可能与PAH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体外培养大鼠腹膜间皮细胞CD40和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以及调节机制。 方法 分离及培养大鼠原代腹膜间皮细胞。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PS(5 mg/L)组、BAY11-7085(NF-κB抑制剂)组(5 μmol/L预刺激3 h后加入LPS作用3 h)、不同浓度罗格列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蛋白激活性受体γ配体)组(10、20 μmol/L分别预处理3 h再加入LPS 5 mg/L)、GW966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蛋白激活性受体γ拮抗剂)预处理组(预处理3 h后加入罗格列酮10 μmol/L,3 h后再加入LPS 5 mg/L)和溶媒对照组。加入LPS后 1 h收集细胞检测核因子κB(NF-κB) p65水平;3 h收集细胞分别检测CD40和ICAM-1基因表达;24 h收集细胞分别检测CD40和ICAM-1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基因表达;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蛋白表达及核因子磷酸化。 结果 (1)常规培养的腹膜间皮细胞表达基础量CD40和ICAM-1,LPS显著上调其表达(P < 0.05);LPS作用1 h时腹膜间皮细胞磷酸化NF-κB p65活化水平显著增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10±0.17比0.55±0.06,P < 0.05)。(2)NF-κB抑制剂BAY11-7085预处理后LPS诱导的磷酸化NF-κB p65水平、CD40 和ICAM-1表达显著低于LPS组(0.22±0.11比1.10±0.17,P < 0.01;0.34±0.02 比 0.50±0.06,P < 0.05;0.35±0.16 比0.74±0.03,P < 0.05)。(3)罗格列酮预处理后,LPS诱导的磷酸化NF-κB p65水平、CD40以及ICAM-1蛋白表达亦显著低于LPS组(0.77±0.08比0.90±0.10,P < 0.01;0.79±0.16 比0.99±0.06,P < 0.05;0.83±0.20比1.22±0.13,P < 0.05)。GW9662和罗格列酮联合预处理后,LPS诱导的磷酸化NF-κB p65水平与罗格列酮预处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D40和ICAM-1表达显著高于罗格列酮预处理组(0.95±0.19比0.79±0.16;1.04±0.24比0.83±0.20,均P < 0.05)。 结论 NF-κB信号通路参与调节LPS诱导的腹膜间皮细胞表达CD40和ICAM-1。罗格列酮通过 NF-κB途径下调CD40和ICAM-1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PPARγ活化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相关趋化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肾脏纤维化中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HK-2,LDH法检测15d-PGJ2和TGL对HK-2的细胞毒性,应用不同浓度的15d-PGJ2和TGL作用于TGF-β1诱导下的HK-2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和ELISA方法检测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的变化。结果:5μmol/L15d-PGJ2和2.5μmol/LTGL不影响HK-2细胞MCP-1和IL-8mRNA基础表达和蛋白分泌。TGF-β1作用24h时,2.5μmol/L和5μmol/L15d-PGJ2及2.5μmol/LTGL均能有效干预TGF-β1诱导的MCP-1mRNA表达和蛋白的分泌(P〈0.05)。IL-8的表达与MCP-1相似,2.5μmol/L和5μmol/L15d-PGJ2能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IL-8表达,TGF-β1诱导24h时2.5μmol/LTGL能显著抑制IL-8mRNA表达(P〈0.05)。结论:PPARγ激动剂15d-PGJ2和TGL作用均能有效干预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趋化因子MCP-1和IL-8的表达,可能具有有效干预肾间质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对健康成人静脉血中性粒细胞(PMNs)CD11b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成人静脉血,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立实验因素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实验水平数为5水平,即瑞芬太尼空白对照、溶媒(甘氨酸)对照、5ng/ml、50ng/ml、500ng/ml和异丙酚空白对照、溶媒(脂肪乳)对照、5μg/ml、50μg/ml、500/μg/ml,用正交表L25(5^6),观察药物对静息状态和脂多糖(LPS)激活状态PMNs下CD11b表达的影响,对激活状态的PMNs根据用药时机的不同又分为预防性用药和治疗性用药。预防性用药加入药物后1h用终浓度为1μg/ml的LPS进行刺激;治疗性用药在LPS刺激后1h加药。各标本均放入37℃、95%的空气-5%的CO2培养箱中孵育3h,其间每隔1h混匀1次。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MNs CD11b表达。结果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对静息状态PMNs CD11b的表达无影响。预防性用药对PMNs CD11b表达的比较:与空白对照比较,5、50、500ng/ml瑞芬太尼可上调激活状态PMNs CD11b表达(P〈0.05或0.01);与甘氨酸对照比较,50、500ng/ml瑞芬太尼可上调激活状态PMNs CD11b表达(P〈0.05和0.01);异丙酚对激活状态PMNs CD11b表达无影响。治疗性用药对PMNs CD11b表达的比较:与空白对照和甘氨酸对照比较,500ng/ml瑞芬太尼可上调激活状态PMNs CD11b表达(P〈0.01);与空白对照比较,50ng/ml异丙酚可上调激活状态PMNs CD11b表达(P〈0.05)。结论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对PMNs的CD11b表达的影响可能与PMNs所处的状态、用药剂量以及用药时机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Fenofibrate)对高糖条件下大鼠肾脏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s,MCs)HBZY-1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大鼠肾脏系膜细胞分成正常糖组(NG组)、高糖组(HG组)和非诺贝特组(FN组)。NG组细胞体系常规培养,HG组细胞体系加入40mmol/L葡萄糖,FN组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40mmol/L葡萄糖和非诺贝特100μmol/L。各组细胞培养48h后,利用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realtime-PCR(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PPAR-α、JAK2和STAT3基因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Q激动剂(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edreceptor-α,PPAR-α)、p-PPAR-a、JAK2、STAT3、p-JAK2和p-STAT3蛋白的变化。结果与NG组比较,HG组系膜细胞增殖率明显增高(P〈0.05),JAK2与STAT3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PPAR-α、JAK2和STAT3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但p-PPAR-α、p-JAK2、p-STAT3蛋白明显增加(P〈0.05);与HG组比较,FN组系膜细胞增值率和JAK2、p-sTAT3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PPAR-α、JAK2与STAT3mRNA和JAK2与STAT3mRNA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但p-PPAR-α蛋白表达进一步增加(P〈0.05)。结论PPAR-α激动剂非诺贝特能抑制高糖导致的系膜细胞增殖,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激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异丙酚抑制LPS诱导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产生的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2只,处死后分离腹腔巨噬细胞,随机分为4组(n=8):A组(阴性对照组);B组LPS(终浓度为1μg/ml)/加入巨噬细胞中;C组LPS(终浓度为1μg/ml)+异丙酚(终浓度为1μg/ml)加入巨噬细胞中;D组LPS(终浓度为1μg/ml)+异丙酚(终浓度为5μg/ml)加入巨噬细胞中。细胞培养12h后。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6、TNF-α的浓度,用RT-PCR方法检测TLR-4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A组相比,B组IL-6、TNF-α和TLR-4m RNA水平均增加,C组IL-6、TLR-4m RNA水平升高(P〈0.01);与B组相比,C组、D组IL-6、TNF-α和TLR-4m RNA水平降低(P〈0.05或〈0.01)。结论 异丙酚通过下调TLR-4m RNA的表达水平,从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LPS诱导大鼠腹腔巨噬细胞,TNF-α和IL-6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天然配体15d-PGJ2及人工合成配体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高糖诱导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表达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PAI-1)的影响。 方法 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培养RPMC,经鉴定分组:(1)0.1%、1.5%、2.5%、4.25%葡萄糖作用24 h组;(2)2.5%葡萄糖作用0、6、12、24、36、48、72 h组 ;(3)0.1%、1.5%、2.5%、4.25%甘露醇作用24 h组;(4)15d-PGJ2(5、15 μmol/L)及吡格列酮(5、15 μmol/L)分别预孵育2 h,加2.5%葡萄糖再作用24 h。RT-PCR检测CTGF和PAI-1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PARγ、CTGF及PAI-1 蛋白表达。 结果 正常RPMC有PPARγ表达。1.5%葡萄糖使RPMC的PPARγ蛋白表达减少(P < 0.05),而4.25%葡萄糖作用最大(P < 0.01);2.5%葡萄糖作用6 h,RPMC的PPARγ蛋白表达减少(P < 0.05),而72 h达高峰(P < 0.01)。各种浓度的甘露醇作用24 h,RPMC的PPARγ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 > 0.05)。2.5%葡萄糖作用后RPMC的CTGF和PAI-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 < 0.01)。5 μmol/L的吡格列酮显著降低CTGF和PAI-1 mRNA和蛋白表达(均P < 0.05),而15 μmol/L作用更强(P < 0.01)。5 μmol/L的15d-PGJ2显著降低RPMC的CTGF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PAI-1 mRNA的表达(均P < 0.05),但不影响PAI-1蛋白表达(P > 0.05),15 μmol/L的15d-PGJ2对CTGF和PAI-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P < 0.05或P < 0.01)。 结论 葡萄糖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调节RPMC PPARγ的表达,其作用与高渗透浓度无关。PPARγ配体可显著抑制高糖诱导的CTGF和PAI-1 的表达,提示激活PPARγ可能成为防治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纤维化的新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预先给药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细胞)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放血处死后提取AT-Ⅱ细胞,经分离、纯化、培养和鉴定后,随机分为8组(n=4):空白对照组(C组)、LPS组、利多卡因2μg/ml+LPS组(L1+LPS组)、利多卡因20μg/ml+LPS组(L2+LPS组)、利多卡因200μg/ml +LPS组(L3+LPS组)、利多卡因2μg/ml组(L1组)、利多卡因20μg/ml组(L2组)和利多卡因200μg/ml组(L3组)。给予上述不同浓度的利多卡因10min后加入LPS,培养4h,测定AT-Ⅱ细胞SP-A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LPS组和L1+LPS组SP-A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0.01),L2+LPS组、L3+LPS组、L1组、L2组和L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组比较,L1+LPS组、L2+LPS组和L3+LPS组SP-A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0.01),呈浓度依赖性。结论利多卡因2、20、200μg/ml预先给药可抑制LPS诱导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SP-A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锌指蛋白A20(zinc finger protein A20)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s)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分离及培养RPMCs,将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LPS组、转染A20组、空载体组.脂质体转染A20质粒(pGEM-T easy-A20)至RPMCs 24 h后分别在LPS刺激不同时间点收获细胞提取蛋白及细胞上清液.用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A20和IκBα(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κB-α)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CD4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TNF-α蛋白水平.结果:与LPS组及空载体组相比,转染A20组RPMCs IκBα蛋白无明显降解(P&lt;0.05);CD40、TNF-α mRNA表达及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P&lt;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A20可抑制LPS诱导的RPMCs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影响,探讨其抗瘢痕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成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利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观察、分析PPARγ配体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及其激动剂曲格列酮对TGF-β1诱导的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PPARγ激动剂对TGF-β1诱导的α-SMA蛋白及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TGF-β1能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与TGF-β1诱导组相比,10μM曲格列酮、15d-PGJ2预处理组的α-SMA表达量显著减少(P〈0.01),抑制效应分别为31%、57%;预处理组的α-SMA 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PPARγ激动剂能抑制TGF-β1诱导的成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的效应,具有抗皮肤瘢痕化、挛缩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250ml/m^3一氧化碳(CO)吸入和腹腔给予对脂多糖(LPS)诱导大鼠肠道损伤的影响,以及影响过程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10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CO吸入、CO腹腔、LPS注入、LPS+CO吸入及LPS+CO腹腔6组,后3组静脉注入5mg/kg体质量LPS,前3组静脉注入等量生理盐水;1h后,对照及LPS注入组吸入室内空气,CO吸入及LPS+CO吸入组吸入250ml/m^3 CO,CO腹腔及LPS+CO腹腔组以2L/min腹腔通入250ml/m^3CO.观察1、3、6h后,批次(每批6只)放血处死大鼠,取回盲部小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化学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羟胺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印迹法测定磷酸化p38 MAPK表达;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LPS组ICAM-1、PAF、MDA、MPO、细胞凋亡率及磷酸化p38 MAPK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CO吸入及CO腹腔组(P〈0.05或0.01),而IL-10和SOD明显低于该3组(均P〈0.05),肠损伤严重;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相应时间点的LPS组比较,LPS+CO吸入组及LPS+CO腹腔组ICAM-1、PAF、MDA、MPO及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均P〈0.05),而IL-10和SOD显著升高(均P〈0.05),肠损伤减轻,但磷酸化p38MAPK表达进一步增强(P〈0.05);LPS+CO吸入组及LPS+CO腹腔组间及2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50ml/m^3 CO吸入和腹腔给予以非时间依赖方式抑制LPS诱导的大鼠肠道过氧化物和促炎细胞因子产生、减少细胞凋亡,增强抗氧化酶、抗炎细胞因子表达而起相似的保护作用;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异丙酚或氯胺酮对内毒素(LPS)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小动脉骨形态构建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20—260g,6—7周龄。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对照组(C组):1.5h内经股静脉输注生理盐水5ml;LPS组(L组):1h内输注生理盐水3ml,然后30min内输注内毒素1mg/kg(溶于2ml生理盐水中);异丙酚20mg/kg+LPS组(P1组)、异丙酚50mg/kg+LPS组(P2组)、氯胺酮20mg/kg+LPS组(K1组)、氯胺酮50mg/kg+LPS组(K组)1h内经股静脉分别输注不同剂量的药物,然后30min内输注LPS1mg/kg(溶于2ml生理盐水中)。输注完毕后72b断头处死大鼠。RT-PCR法测定肺小动脉BMP-2mRNA、Bax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测定肺小动脉BMP-2、Bax、Bcl-2表达。显微成像分析系统测量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结果各组肺小动脉BMP-2、Bax、Bcl-2均有表达。与C组比较,其余组BMP-2、Bax蛋白水平和mRNA表达降低,Bcl-2水平升高(P〈0.05或0.01)。与L组比较,异丙酚或氯胺酮使BMP-2、Bax蛋白水平及mRNA表达升高,Bcl-2水平降低(P〈0.05)。各组肺小动脉中膜厚度较C组增加(P〈0.05);异丙酚或氯胺酮减轻了肺小动脉中膜的增厚(P〈0.05)。结论异丙酚或氯胺酮可以抑制大鼠LPS致急性肺损伤肺血管的重建,其机制可能与BMP-2、Bax基因表达上调,Bcl-2基因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氯化镧(LaCl3)对内毒素/脂多糖(LPS)刺激的巨噬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分为空白对照组、LaCl、组、LPS组和LaCl3+LPS组。前3组细胞分别用常规培养液、含2.50μmol/L LaCl3的培养液、含1mg/L LPS的培养液培养24h,LaCl3+LPS组用含2.5μmol/LLaCl,的培养液培养24h后,换为含1mg/L LPS的培养液培养24h。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iNOS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强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NOS的蛋白表达水平;反转录一PCR测定iNOS的mRNA表达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iNOS主要分布于各组细胞的胞质中,空白对照组和LaCl3组荧光强度极弱;LPS组荧光强度最强,阳性细胞百分率为44.4%,明显高于LaCl3+LPS组(11.8%,P〈0.05)。LPS组i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均高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LaCl3可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抑制LPS诱导的iNOS过度表达,减少NO生成,提示LaCl3能拮抗LPS诱导的iNOS过度活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稀土元素镧对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核因子KB(NF-κB)活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腹腔Mφ,分为:空白对照组,无刺激因素:LPS组,用1μg/mlLPS刺激30min;镧离子(La^3+)组,用2,5μmol/L La^3+刺激30min;La^3++LPS组,先后用2,5-μmol/L La^3+、1μg/ml LPS各刺激30min;La^3+/L PS组,2.5μmol/L La^3+刺激30min后,洗涤细胞,再加入1μg/ml LPS刺激30min。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NF-κB在各组细胞中的分布与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胞核中NF-κB/p65蛋白活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核内NF-κB/p65蛋白及胞质中核因子抑制蛋白α(IκBα)的表达量。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 (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La^3+组、La^3++LPS组和La^3+/LPS组M小绿色荧光多分布于胞质,胞核荧光强度分别为42±7、73±30、48±11和67±19;LPS组绿色荧光集中于胞核,荧光强度为116±14,明显高于其余4组(P〈0.01)。(2)胞核NF-κB/p65蛋白活性:LPS组吸光度值为0.435±0.066,与空白对照组(0.048±0.027)、La^3+组(0.062±0.049)、La^3++LPS组(0.066±0.031)、La^3+/LPS组(0.108±0.017)比较.明显偏高(P〈0.01)。(3)LPS组M由胞核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余4组,胞质IκB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余4组。(4)TNF-α含量:La^3+组培养上清液中TNF-α含量低于试剂盒检测下限(25pg/m1)及空白对照组(P〈0.05),La^3++LPS组和La^3+/LPS组低于LPS组(P〈0.01),但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LPS可激活小鼠腹腔M由NF-κB/p65核移位,并使胞核中NF-κB/p65的表达量和活性升高、胞质IκBα蛋白表达下调,导致TNF-α分泌增多。镧可抑制上述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建立70%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缺血-再灌注组)、15d-PGJ2预处理组(15d-PGJ2组)及15d-PGJ2+GW9662预处理组(15d—PCJ2+GW9662组)。再灌注后,取静脉血检测肝血清酶(ALT、AST)水平,取肝脏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NF—κB活性、TNF—α含量和ICAM-1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3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肝脏组织MPO和NF—JeB活性、TNF—α含量和ICAM-1表达均增加(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15d—PGJ2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肝脏组织MPO和NF-κB活性、TNF-α含量和ICAM-1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而15d-PGJ2+GW9662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5d—PGJ2组相比,15小PGJ2+GW9662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肝脏组织MPO和NF—κB活性、TNF—α含量和ICAM-1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PPARγ激动剂15d—PGJ2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PPARγ途径抑制NF—κB活性,减少TNF—α和ICAM-1炎症介质的释放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