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健 《临床荟萃》2002,17(2):88-89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易于实施 ,已在基层医院普遍开展 ,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应限制在 6 5岁以下 ,一般状况良好者可适当放宽。本院近年来 ,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了静脉溶栓治疗 ,收到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均为本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年龄6 5~ 92岁 ,平均年龄 73 .5岁。共 6 0例 ,入院后经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根据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溶栓组 (治疗组 )及对照组 ,每组 30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34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梗死动脉再通率、治疗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2h胸痛症状缓解率、2hST段回落幅度≥50%、冠状动脉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42%(11/67)、2. 99%(2/67),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心肌梗死史、血管梗死部位(下壁)、静脉溶栓时间(>2h)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P<0. 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梗死血管再通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年龄(≥60岁)、心肌梗死史、血管梗死部位(下壁)、静脉溶栓时间(>2h)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二次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当AMI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2小时后未出现再通指标,而此时仍在AMI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内(发病6~8小时),是否可以进行再次溶栓治疗?近4年来,我院对此种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适应症范围内进行静脉溶栓是近些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治疗的重要进展之一[1],但静脉溶栓也有一定的风险,并使AMI临床过程复杂化、非典型化。所以,在护理上掌握其规律,提高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及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25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护理特点,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按照1997年WHO标准确诊,符合溶栓条件者[2]给予国产尿激酶行静脉溶栓,其中男73例,女52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自1998年1月至2005年7月采用国产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点,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患者,均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其诊断标准,溶栓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确定的标准[1]。根据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距AMI发病时间的早晚分为A、B、C三组。A组21例,AMI后≤6h内溶栓治疗,男17例,女4例,年龄(58.2±9.8)(40~75)岁,广泛前壁心梗8例,前间壁心梗7例,下壁心梗5例,右室心梗1例。B组17例,AMI后6~12…  相似文献   

6.
从2003年6月~2005年3月,我们对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首次行静脉溶栓失败的患者在24小时内再次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8~67岁,平均58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例,糖尿病8例,高血压伴糖尿病6例。18例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无禁忌证。首次静脉溶栓时间均在发病6小时内,平均2·5小时;再次静脉溶栓时间均在24小时内,其中在发病6小时内13例,12小时内4例,24小时内1例。距首次静脉溶栓时间2·5~18小时,平均5小时。1·2临床表现13例表现为突发胸骨后持续剧烈疼痛伴大汗,有濒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本科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急诊静脉溶栓的疗效分析。结果:36例从接诊到溶栓开始的时间间隔平均28min,发病到溶栓治疗开始时间:1~6h之间30例,6~12h之间6例,血管再通率75%,病死率5%,全部病人溶栓过程未发生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可避免转送及进行各种检查耽误时间而使溶栓延迟,获得了溶栓最佳时机,提高了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和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6小时内溶栓与延迟溶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重点措施。临床研究表明,AMI溶栓治疗可有效地缩小梗死范围,降低AMI病死率,防止不可逆的心肌损害和心功能不全。我们将1998年4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6小时内溶栓与6~12小时溶栓(延迟溶栓)的两组进行疗效对比,旨在探讨发病距溶栓时间的不同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和发生不良反应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护理指标,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制定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22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护理指标。结果焦虑、血压低于90/60mmHg(1kPa=7.5mmHg)、发病到溶栓治疗间隔少于6h、心肌下壁梗死为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相关护理指标的观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张智兰 《护理研究》2006,20(6):491-492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再灌注治疗目前已成为AMI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中静脉溶栓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可使已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室功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病人近期和远期病死率,改善预后。现将我院于2002年7月—2004年7月对33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尿激酶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均在发病6h内)的病人的护理及观察重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急性心肌梗死33例,其中男29例,女4例;年龄38岁~70岁;下壁心肌梗死7例,前壁心肌梗死10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6例,后壁心肌梗死10例;发病至溶栓时间为1h~6h。均采用尿激酶1.5×106U加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结论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2.
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主要病理基础。再通治疗在近代AMI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欧美国家的多项研究证明 ,应用链激酶治疗AMI可明显降低病死率[1] 。我院自 1999年 5月— 2 0 0 1年 7月 ,采用静脉输注尿激酶 (UK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41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溶栓时的护理及观察重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 41例 ,男 3 1例 ,女 10例 ,年龄 3 9岁~79岁 ,平均 5 8.2 9岁。其中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 2 0例 ,急性下壁、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 2 1例。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h~ …  相似文献   

13.
静脉溶栓治疗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措施,尽早再灌注可以保存坏死心肌周围尚未至不可逆损伤的心肌,而缩短患者就诊后至获得有效溶栓的时间是保证患者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的关键〔1〕现就我院急诊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开通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16例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徐永昌  何明先 《临床荟萃》1996,11(3):117-118
常提及的静脉溶栓是指对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在4~6小时以内,年龄在65岁以下的患者进行的治疗,而对发病时间大于6小时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溶栓效果观察则少见报道。我们对16例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在6~16小时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并监测其心电、心肌酶谱及临床胸痛情况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改变,是内科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死亡率高。在基层医院,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它是通过静脉给药途径使溶栓药物浓度达到峰值,从而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我院内科2000年1月~2005年3月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护理方面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ST改变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使用过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K)溶栓治疗的对照分析。结果:对溶栓后ST段回降率分析发现P〉0.05,表明两组溶栓药物对ST回降率影响差异不大。t-PA溶栓治疗46例ST段2小时回降率54.35%,略高于UK治疗组47.37%,6小时ST回降率以UK疗效优于t-PA,12~24小时后ST回降率以t-PT疗效稳定持久。结论:t-PA与UK对早期(24小时内)ASTEMI溶栓治疗均有效,t-PA的溶栓作用显效快,疗效确定,并发症少。UK6小时内静脉溶栓效果肯定,是目前基础医院无法开展介入治疗、选择溶栓方案时简便有效的方法,UA溶栓时间窗局限,远期效果较t-PA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组40例、PTCA治疗成功组45例及静脉溶栓治疗失败组25例,并在静脉溶栓及PTCA前、治疗后2、4、12、24、48小时分别检测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结果各组P选择素均在治疗2小时后升高,而静脉溶栓成功组及PTCA组P选择素在12小时内回落至基线水平;PTCA成功组明显比静脉溶栓组P选择素提前达到高峰,亦提前回落至基线水平;静脉溶栓失败组P选择素24小时后仍持续高水平。结论可溶性P选择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是明显升高的,且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可能可以作为血管再通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将3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15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常规治疗组15例,除不应用尿激酶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溶栓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6.6%,常规治疗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为6.6%,常规治疗组为26.6%,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不同时期、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73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比较发病不同时期、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使用50万u、75~100万u、120~150万u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再通率在起病3小时内组分别为64.3%、78.9%、77.8%(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起病3~6小时组分别为16.7%、25.0%、70%(后者与前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起病>6~12小时组分别为0、11.1%、15.8%(三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50万u、75~100万u、120~150万u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病人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1%、10.4%、12.5%(前者较后两者低,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起病3小时内,予尿激酶50万u可达到有效的溶栓目的,且可减少出血并发症.而起病3~6小时者,则宜予尿激酶120~150万u方可达到有效的溶栓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ICU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溶栓时间、血管再通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时期急诊ICU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行心内科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行急诊ICU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