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分水岭脑梗死(WI)是两支主要脑动脉分布区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也称边缘带梗死,是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占脑梗死的10%左右.其主要发病机制是低灌注或合并栓子清除障碍,WI以幕上型最多见,主要分三型.一是前WI,梗死病灶发生于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分支的边缘带;二是后WI,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的边缘带;三是皮质下WI,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皮质与深穿支的边缘带[1].本文收集经影像诊断的幕上型WI病例,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分型、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4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急性脑梗死患者154例,根据诊断分为PMD组44例和稳定组110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内分水岭(IBZ)梗死和穿支动脉梗死,穿支动脉梗死再以直径分为大穿支动脉梗死(≥20mm)和小穿支动脉梗死(<20mm)。比较2组患者临床、实验室资料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梗死模式与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相关性。结果 PMD组IBZ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稳定组,小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低于稳定组(25.0%vs 10.0%,38.6%vs 20.9%,36.4%vs 69.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BZ梗死(OR=4.622,95%CI:1.697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12.593,P=0.003)和大穿支动脉梗死(OR=3.283,95%CI:1.4247.566,P=0.005)是发生PM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PMD存在显著相关性,IBZ梗死与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卒中的复发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卒中事件的复发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将182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首发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根据TCD收缩峰血流速度,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3组:中度狭窄组(86例)、重度狭窄组(80例)、闭塞组(16例);根据头部CT、MRI检查所显示梗死灶的部位将脑梗死分为3类:皮质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和深穿支动脉梗死。在发病6个月内随访,评估卒中危险因素与卒中复发事件的相关性。 结果 18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发病6个月内病变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内卒中复发率为13.2%。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7),重度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率最高。不同梗死类型患者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以交界区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率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复发事件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密切相关(P=0.001 5,0.009 8)。 结论 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卒中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脑梗死类型与患者卒中的复发有关。卒中复发机制可能与脑组织低灌注以及动脉栓塞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钙化与相应供血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经CT确诊的大脑中动脉M1段钙化患者121例(151支),分析钙化的形态学特点、部位以及与血管的关系;用Cascoring自动分析软件计算钙化积分.对大脑中动脉钙化组与无钙化组脑梗死发病率及大脑中动脉钙化组中有或无梗死灶与钙化积分诸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小结节状钙化121支,大结节状钙化18支,条状钙化12支.76支钙化位于大脑中动脉M1近段,55支位于大脑中动脉M1中段;20支钙化位于M1远段.钙化斑块与血管的关系,向心性43支,偏心性108支.大脑中动脉钙化组脑梗死发病率(51.7%)高于无钙化组(27.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有梗死灶组钙化体积、钙化质量及积分大于无梗死灶组,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CT容积扫描能显示大脑中动脉细小钙化,并能对钙化分型,确定钙化的部位.大脑中动脉钙化与否及钙化积分诸指标的大小与脑梗死的发生与否密切相关,钙化组比无钙化组更易发生脑梗死;有梗死灶组的钙化程度比无梗死灶组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小梗死与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160例,均不伴大脑中动脉狭窄。根据梗死灶是否累及基底节最底层面,分为近端梗死组98例和远端梗死组62例。记录患者人口统计学、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入院第1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近端梗死组冠心病(21.4%vs 3.2%,P=0.001)、NIHSS评分[3(2,5)分vs2(1,4)分,P=0.030]、伴发对侧颅内动脉狭窄(19.4%vs 1.6%,P=0.002)和皮质小梗死(20.4%vs 6.5%,P=0.022)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增高,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10.2%vs 29.0%,P=0.002)、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16.3%vs 33.9%,P=0.010)比例较远端梗死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梗死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OR=0.270,95%CI:0.100~0.726,P=0.009)、对侧颅内动脉狭窄(OR=4.500,95%CI:1.541~15.012,P=0.018)以及脑白质疏松脑室周围型(OR=0.325,95%CI:0.127~0.834,P=0.019)独立相关。结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单发皮质下远端小梗死小血管病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而近端小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恶性脑梗死早期预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面积脑梗死患中,大约10%因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组织移位,神经功能不断恶化,最终发生脑疝,病死率极高,保守治疗达80%,称之为“恶性脑梗死”(malignancy cerebral infarction,MCI),MCI大多数发生于大脑中动脉(MCA)梗死,故又称为“恶性大脑中动脉区梗死”。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恶性脑梗死,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命名和定义。早在1996年,Hacke首次提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一词。大面积脑梗死的概念,一般是指由于颈内动脉远端和大脑中动脉(MCA)近端闭塞导致的大部分MCA供血区的脑梗死,也可同时累及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恶性脑梗死能引起临床恶化和脑水肿形成,还与出血性转化、脑疝形成有关,病死率高达80%,又被称为恶性水肿。因此,恶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结果与临床多种因素、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7例脑梗死病人的CTA结果进行分析,包括颅内主要血管的病变分布情况、病变血管数量分布情况,以及颅内血管病变与头颅CT平扫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并发症、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出现动脉闭塞最多,分别占闭塞血管总数的38%和22%;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三大并发症中两个以上者3支以上血管病变百分比高于其他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梗死的发生不仅与大脑中动脉本身有关,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病变也有密切关系;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阴虚阳亢证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系统梗死(P〈0.05)。结论颅内血管病变分布广泛,颈动脉和颈内动脉病变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关系密切,并发症与颅内血管病变数量密切相关,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与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中医证型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大脑中动脉(MCA)夹层动脉瘤是卒中不常见的原因。大约半数大脑中动脉夹层患者伴发脑梗死。引起梗死的原因是由于扩大的假腔没有出口仅有入口,进入假腔的血液无法流出。使MCA闭塞或狭窄而导致梗死。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由于MCA夹层影响豆纹动脉而发生纹状体内囊梗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皮质下梗死的患者,63例(73.3%)呈多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内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TCD监测到14例(29.8%)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微栓子,其中13例为多发性病灶,多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梗死(P<0.001)、皮质播散性小梗死(P<0.001)以及多发性脑梗死(P<0.02)。结论 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的共同作用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为不同发病机制的两种梗死类型,后者与栓塞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1.
<正>内分水岭脑梗死(IWI)是指梗死发生于皮层动脉和深穿动脉之间的边缘带区域,是基于神经影像学的形态学诊断,故可以分为串珠样、局灶型和融合型。而串珠样IWI是指梗死灶位于内分水岭区,病灶呈串珠样排列,且多发,临床并不常见~[1]。患者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不完全性运动失语等,双侧病变可致类似脊髓损害的临床症状。临床常见报道局灶型和融合型IWI的发生与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闭塞(ICAO)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总结29例颈部CTA提示单侧I-CAO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29例单侧ICAO的患者中无症状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同侧脑梗死22例.22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肢体感觉障碍、言语不清、智能减退、症状性癫痫.29例单侧ICAO的患者中右侧颈内动脉闭塞16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21例,颅内段闭塞8例.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2例.脑梗死发生在皮层梗死3例、前分水岭梗死2例、后分水岭梗死2例、内分水岭梗死3例,基底节梗死2例、混合型梗死10例.结论 单侧ICAO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脑梗死发生在同侧,以混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脑梗死(LI)是位于脑干或大脑深部白质的缺血性小梗死灶,通常是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穿通支闭塞引起,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约占缺血脑性卒中的25%,全部脑卒中的20%,并且约25%的人会在5年内发生第二次梗死~([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多模态MRI特点和临床特征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证实为单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并根据MRI脑梗死灶特征进行梗死分型。结果深穿支梗死患者20例中,单发梗死14例,多发梗死6例;皮质支梗死患者14例中,单发梗死8例,多发梗死6例;分水岭梗死患者26例中,单发梗死12例,多发梗死14例。结论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模态MRI患者中,以分水岭梗死最常见,其次为深穿支梗死和皮质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40 Hz听性稳态反应(40 Hz 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40 Hz ASSR)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恶性过程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intensive care unite,NICU)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入院后72 h内行40Hz ASSR以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查,同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恶性过程的影响因素.对恶性过程相关指标进行接受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明确40Hz ASSR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恶性过程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10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其中恶性过程组59例,非恶性过程组45例,两组基线NIHSS评分[(17.25±7.23)分对(20.40±8.09)分;t=-2.055,P=0.043)、梗死体积[(105.85±73.37)mm3对( 179.15±144.38)mm3;t=-3.011,P=O.004]、白细胞计数[(10.26±3.14)×109/L对(13.45±5.42)×109/L;t=-3.336,P=0.001]、40 Hz ASSR(Z=-3.237,P =0.001)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Z=-3.130,P=0.002)分级存在显著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0 Hz ASSR[优势比(odds ratio,OR)3.34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630~6.872,P=0.014]、梗死体积(OR 1.006,95% CI 1.001 ~1.012,P=0.003)和白细胞计数(OR 1.277,95%CI 1.074~1.402,P=0.001)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出现恶性过程的独立预测因素.40 Hz ASSR为3级时预测恶性过程的敏感性为39.5%,特异性为94.4%.结论 40 Hz ASSR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恶性过程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发展,脑梗死发病逐步年轻化,大面积梗死是脑梗死中最危重的一种,临床病死率和致残率增高,也有年轻化趋势,一般认为是由于大脑主干动脉,如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该病起病急,在临床上与脑出血很难鉴别,发病早期CT检查常不能发现病灶,容易发生误诊.现对16例大面积脑梗死病人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动脉狭窄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END定义为入院72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值增加≥2分.利用颅脑血管成像对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进行评价,狭窄程度分为无或轻度(<50%)、中度(50% ~ 70%)、重度(71% ~99%)和闭塞(100%).比较END组与非END组的临床危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大小以及主干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共纳入25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其中70例(27.34%)患者发生END.END阳性组年龄(P=0.045)、梗死体积(P=0.045)、基线NIHSS评分(P=0.007)以及主干动脉狭窄程度(P=0.038)均显著高于或大于END阴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OR)1.0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4~1.142;P=0.037]、梗死灶直径>20 mm(OR 2.077,95% CI1.077~3.736;P=0.028)以及主干动脉重度狭窄(OR 2.521,95% CI1.079 ~5.886;P =0.033)或闭塞(OR3.074,95% CI1.262 ~7.489;P =0.013)是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主干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可能是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全球约有1/3的人会罹患脑卒中,而高达64%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有1/3的患者会进展为明显的痴呆症.自1990年Spencer等首先报道利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到大脑中动脉血流固体,称作为脑动脉微栓子信号(MES)后,TCD技术广用于脑梗死等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研究表明TCD[1]可以实时、无创、动态的监测大脑中动脉的MES及评估血管狭窄程度.TCD监测到大脑中动脉MES信号也高度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2],国外一些研究表明[3]大脑中动脉MES信号与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通过TCD监测大脑中动脉循环中MES及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的狭窄程度,并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其进行评分,进一步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与大脑中动脉MES及血管狭窄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磁共振特点及病灶相关性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均为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进一步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磁共振特点及病灶相关性因素。结果 (1)入院首日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病灶体积对数无相关性(r=0.215,P0.05)。入院2个星期NIHSS评分和病灶体积对数存在显著相关性(r=0.298,P0.05)。(2)68例患者中,为=多发病灶48例(70.59%),单发病灶20例(29.41%)。多发病灶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质+皮质下梗死、皮质+皮质梗死、多发皮质下梗死。单发病灶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质-皮质下梗死、微小皮质下梗死但不存在皮质梗死、稍大皮质下梗死。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能够判断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特点、病因,临床诊断工作者需对此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0.
秦伟  胡文立  杨磊 《山东医药》2007,47(27):32-33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的ECG改变来分析岛叶梗死与ECG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头MRI弥散相上是否有岛叶受累分为岛叶梗死组和非岛叶梗死组,通过回顾患者入院时的ECG,观察岛叶梗死与ECG异常的关系。结果124例(44%)患者的MRI弥散相上见到岛叶不同程度的梗死,ECG分析发现ST—T异常见于85例岛叶梗死患者和78例无岛叶梗死的患者(P〈0.01)。QT间期延长在右侧岛叶梗死更常见。结论岛叶梗死患者的ECG改变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ST—T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