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免疫应答不同期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HBcAg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分泌细胞数,探讨其在评价患者体内非溶细胞机制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能力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83例免疫耐受期、49例免疫清除期患者和18名健康人HBcA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结果健康人HBcA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为11~19个/4 ×105个外周单个核细胞(PBMC),62.2%的免疫耐受期CHB患者低于正常值,44.9%的免疫清除期CHB患者高于正常值.HBcA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与HBV DNA水平未发现有相关性,而HBcA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与HBeAg S/N值在一定范围内有正相关趋势.13例免疫耐受期患者经乙型肝炎疫苗及草分枝杆菌制剂治疗3~6个月后,12例患者HBcA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采用ELISPOT测定HBcA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大多数CHB患者免疫应答能力,并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鼻咽癌病人特异性细胞毒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鼻咽癌病人细胞免疫状况 ,为鼻咽癌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酶联免疫斑点法 (Enzyme linkedimmunospotassay ,Elispot)检测 19例鼻咽癌病人及 11例正常人EB病毒LMP2 (EBV LMP2 )特异性细胞毒细胞 (CTL)。结果 鼻咽癌病人组仅部份肽特异CTL阳性 4例 ,全部肽特异CTL无一例阳性 ,阳性率 2 1%。正常人组全部肽特异CTL阳性 8例 ,部份肽特异CTL阳性 3例 ,阳性率 10 0 %。两组比较 χ2 =17.37,P <0 0 1。结论 鼻咽癌病人对EB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提高其特异性细胞免疫有望成为治疗鼻咽癌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γ-干扰素(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联合结核菌素试验在附睾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接诊的90例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结果证实为附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方法将患者分为A组(酶联免疫斑点法)、B组(结核菌素试验)、C组(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联合结核菌素试验),每组30例。比较3组附睾结核诊断阳性率。结果 C组附睾结核诊断阳性率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IFN-γ酶联免疫斑点法联合结核菌素试验能提高附睾结核的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在传统治疗手段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关注免疫功能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而肿瘤细胞在人体中的免疫反应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如何高效、准确地检测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成为研究的热点[1]。在诸多的免疫检测方法中,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由于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而受到重视。该方法可以有效检测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可以在单细胞水平测定分泌特定细胞因子的功能和细胞数量,广泛应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疫苗、病毒感染相关疾病及肿瘤等方面的研究中[2‐5]。目前本实验室应用ELISPOT 技术检测 EB 病毒(EBV)感染的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特异性T 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筛选特定的多肽,并致力于为生物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已经取得初步的结果[6‐7]。由于ELISPOT 技术的高敏感性,实验的结果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得到真实、准确的结果,严格规范实验流程,加强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结果的关键。经过近年来对ELISPOT 技术的应用及总结,现将ELISPOT 技术的质控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IGRA检测75例肺结核疑似病例,与结核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IGRA诊断肺结核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90.9%,准确性为84.0%;IGRA灵敏度明显高于结核菌培养(P<0.01);在23例培养阴性的肺结核确诊病例中,16例IGRA阳性.结论 IGRA灵敏度高,特异度强,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6.
章谷生 《检验医学》2006,21(Z1):43-46
机体的免疫类型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者相辅相成,但不同疾病所表现的免疫类型有所侧重.如胞内寄生的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以及肿瘤等疾病与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或失衡密切相关.目前,临床免疫检验项目早已突破局限于传染病诊断的血清学试验,如检测各种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及其功能特性,T细胞亚群的平衡状态等诸多免疫指标,有助于临床深入评价患者在疾病的病程中或治疗状态下的免疫应答特点及其变化规律,藉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遗憾的是大多细胞免疫检测方法要求严格,常需无菌培养,质控体系尚未建立,以致许多医院检验科较少开展.幸而近年来有些试剂生产公司不断推出实用的检测细胞免疫指标的成套试剂盒,为医院根据需要及时开展新项目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就当前使用最多的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分两部分叙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 γ(rhIFN γ)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影响。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 4 0例 ,采用rhIFN γ 10 0万U ,肌肉注射 ,疗程为 9个月 ,使用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方法 ,评价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学的变化。结果  4 0例患者经rhIFN γ治疗后 ,其肝脏炎症计分由治疗前的 14 .4± 5 .3下降为治疗后的 7.6± 3.6 (P <0 .0 1) ;肝纤维化计分由治疗前的 13.5± 5 .7下降为治疗后的 7.1± 4 .2 (P <0 .0 1)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后也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rhIFN γ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斑点法检测粪便隐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羊抗人Hb抗体,建立ELISA法和Dot-ELISA法检测粪便中的Hb,并与邻甲联苯胺法相比较,试图探讨使用免疫学方法(ELISA法和Dot-ELISA法)检测粪便隐血的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现报告如下。1 材料1.1 标本来源 所有测试对象在测试期间均无饮食限制。正常对照组:身体健康的工作人员和无消化道疾病的住院病人92例,年龄45±18岁。大肠癌组:住院病人32例,均经病理活检确诊,年龄60±14岁。消化道溃疡组:住院病人48例,年龄52±16岁。1.2 羊抗人Hb抗体 本科自制。参照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在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骨关节病患者进行ELISPOT试验,并进行斑点阅读与统计,判定骨关节结核阳性结果。结果54例患者中20例经手术病理诊断明确为骨关节结核,ELISPOT A抗原试验灵敏度80.00%,特异度91.18%,正确率87.04%,Kappa值0.72。 ELISPOT B抗原试验灵敏度80.00%,特异度97.06%,正确率90.74%,Kappa值0.80。A抗原ROC曲线下面积0.99,B抗原曲线下面积0.87,最佳临界值均为4.5。结论 ELISPOT是一种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测结核感染的技术,可用于骨结核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室使用国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试剂进行性能评价。方法用ELISA法使用国产试剂检测国家参考品(n=33)、临床科研血清盘(n=40)及临床标本(n=270),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检定标准,并分析其真实性、可靠性和收益指标。结果检测国家参考品的阴性符合率为100%(20/20),阳性符合率为100%(3/3),三种亚型的最低检出量均为0.5ng/mL;其真实性指标:灵敏度、特异性、粗一致性和约登指数(Youden)分别为96.88%、99.45%、98.39%和0.96;可靠性指标:变异系数(CV)和Kappa值分别为5.2%和0.96;收益指标: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20%和97.84%。结论国产试剂性能评价结果优质,适用于临床标本检测。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结果为阴性、灰区、弱阳性、不确定和阳性标本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复测,同时对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辅助诊断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的临界值设定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将行CLIA-IGRA检查的患者标本共299例纳入研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3组,A组(T-N<14 pg/mL)118例,B组(T-N:14~50 pg/mL)138例,C组(T-N>50 pg/mL)43例,T为测试培养管,N为本底对照培养管。利用ELISA进行复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一致性。计算不同临界值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Kappa检验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灵敏度、特异度;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性能。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对于A组和C组样本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高,符合率分别为96.61%和93.02%,与B组样本检测得到的IGR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04,P<0.001)。CLIA和ELISA检测确诊结核患者、潜伏性MTB感染患者、非结...  相似文献   

14.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技术(ELISPOT)结合了细胞培养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长处,能够分析经特异抗原活化后分泌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单个效应细胞的频数,具有敏感、特异、易于重复的优点.ELISPOT是检测抗原反应性效应细胞的最可靠实验方法之一[1],目前已成为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学研究的主流技术.本文对ELISPOT技术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5.
禹福科  郭亚 《临床医学》2011,31(4):18-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L-10)与HBV-DNA载量关系,为CHB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血清中IFN-γ、IL-4和IL-10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血清HBV-DNA载量。结果 IFN-γ水平与HBV-DNA载量呈负相关(r=-0.290,P〈0.01);IL-4和IL-10水平与HBV-DNA载量正相关(r=0.320,r=0.352,P〈0.05)。结论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10与HBV-DNA复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γ-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常规治疗做对照,观察应用注射用重组人γ—干扰素(IFN—γ)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随机分配入IFN—γ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进行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B超检查,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入组4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用药6个月后,IFN—γ治疗组较常规治疗对照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明显下降,未观察到严重副作用。结论 IFN—γ有一定的抗肝纤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结核特异性IFN-γ在骨关节结核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并确诊为骨关节结核病患者及其临床资料,共90例,比较分析ELISPOT检测、涂片染色镜检、结核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核菌DNA以及病理检查诊断在骨关节结核病中的阳性率。结果 90例临床确诊骨关节结核患者中,ELISPOT检测阳性率为75.6%,涂片染色法(27.9%),结核菌培养法(51.7%),聚合酶链反应PCR(53.0%),病理诊断(39.1%),ELISPOT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临床常用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POT联合涂片染色法、结核菌培养法及PCR检测法,阳性率分别达到80.9%、88.3%、87.9%,当ELISPOT、结核菌培养法和PCR检测法三者联合应用时,阳性率高达90.7%。结论 ELISPOT检测方法在骨关节结核患者中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HBV表面抗原(HBsAg)刺激后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免疫反应.方法:选择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b阳性健康体检者各10例,Ficoll分离液法分离PBMC,用HBsAg刺激培养.利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检测PBMC中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IFN-γ+的细胞亚群.结果:经HBsAg刺激培养后,免疫耐受组PBMC产生IFN-γ含量、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免疫清除组(均P<0.05),免疫清除组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免疫清除组、正常对照组PBMC中IFN-γ+的细胞亚群以CD4-CD8+、CD4-CD8-细胞为主,且免疫清除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耐受组仅CD4-CD8-表达IFN-γ,且低于另两组.结论:免疫清除期与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患者PBMCs经HBsAg刺激后产生IFN-γ的免疫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即T-SPOT.TB)检测并了解医院护理人员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情况。方法收集我院182名护理人员(其中内科病区75人,外科病区78人,辅助科室29人)的外周血进行TSPOT.TB试验,分析结核潜伏感染情况。结果 182名护理人员中,T-SPOT.TB阳性者47人,总潜伏感染率25.82%;内科、外科及辅助科室的T-SPOT.TB阳性率分别为22.67%(17/75)、26.92%(21/78)、31.03%(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5,P=0.65)。工作年限≥3年的护士T-SPOT.TB的阳性率31.9%(37/116),明显高于工作年限3年的护士T-SPOT.TB阳性率15.2%(1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6,P=0.01),其RR值为2.62(95%CI:1.21~5.71)。结论综合性医院的护理人员结核潜伏感染率可受工作年限的影响,且与工作年限呈正相关,而受所在科室类别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酶联免疫斑点(T SPOT-TB)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T细胞与结核病的相关性分析。方法用酶联免疫宽点技术测定早期分泌性抗原靶ESAT-6和ESAT-10特异性T细胞,由传染病研究所证实或可疑的72例病人作为实验对象,并将TSPOT—TB的测定结果和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较。结果64例肺结核或肺外结核病人中,TSPOT—TB方法检测到63例,表明其灵敏度为98.4%。其中的45例病人同时做结素实验,仅有40例呈阳性(89%),而TSPOT—TB测定100%为阳性(P=0.056)。72例病人中,有6人被排除活动性结核,其中5(83.3%)人TSPOT-TB实验阴性,因此可以在可疑活动性结核病人快速排除非结核病人。结论TSPOT-TB实验对检测结核是一种灵敏的方法,对现在低发病率背景下检测结核的诊断程序及治疗监测是一种有用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