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最常见的问题是血清转氨酶升高。临床对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的认识不足可能限制他汀类药物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和治疗应用。本文通过对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相关指南及文献的查阅和分析,总结了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正确认识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及合理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而近年来研究表明,除了降脂作用以外,他汀类药物还有很多降脂外的作用,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肾脏保护等方面介绍其降脂以外的作用,为临床上对他汀类药物的全面认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不断呈现上升趋势,肝功能异常作为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一直备受关注,其主要表现为血清转氨酶的升高.目前他汀类药物致肝功能异常的机制主要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药物相互作用等.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密切关注慢性肝病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显著,是一类较全面的调脂药,能强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对其不良反应的研究也日趋深入。肝毒性是此类药物产生的重要不良反应之一,他汀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偶有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生,对他汀类药物致DILI影响因素、相关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他汀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及DILI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40例ACS应用他汀类药物前后、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及20例非冠心病患者血清PAPP-A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PAPP-A浓度均明显高于SA组和非冠心病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后ACS患者血清PAPP-A水平降低(均P〈0.01)。结论PAPP-A浓度在ACS患者血中明显升高,为ACS易损斑块新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谭晓  龙明智 《江苏医药》2002,28(4):284-285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他汀类药物对其影响作用,方法:32例UAP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ELISA方法测定可溶性ICAM-1(sICAM-1),结果:UAP患者经治后血清sICAM-1浓度均明显降低,加用他汀类药物组降低更明显,结论:ICAM-1参与了UAP的发生,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在用于降脂治疗过程中对肝脏损害情况.方法 选择152例本院门诊高脂血症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分别观察患者1、3、6个月后的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及彩超等情况.结果 100例他汀治疗组患者中出现转氨酶>3倍正常值(ULN)的为1例,转氨酶轻度增高<3 ULN为5例.继续同剂量应用他汀类药物,转氨酶降至正常有4例.另外他汀类药物还能安全用于治疗脂肪肝.结论 常规剂量下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对肝脏影响并不大,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他汀药物使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其安全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心脏学会(AHA)和英国心脏病学学会(ACC)挑战有关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安全性的争论.明确地支持这类药物的安全性。他们指出,超过十年的医学研究已表明他汀类药物通过有效地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可延长生命和预防心脏病,他汀类药物控制病人胆固醇所获得的利益远超过这类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风险,这场争论引发于拜斯亭(cerivastatin,西立伐他汀)与31例服药者死亡有关而被迫从市场撤出。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的基石。他汀类药物为羟基-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同时可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目前研究的参与他汀类药物代谢的酶、转运蛋白、受体等基因多态性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不良反应有重要影响。阐述遗传因素载脂蛋白E、SLCO1B1、ATP结合盒转运蛋白B1、ABCG2、CYP、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等相关基因多态性对他汀类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为他汀类药物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朱军 《上海医药》2009,30(9):427-428
众所周知,他汀类药物在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及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他汀类药物治疗也会出现各种肌肉相关症状或产生肌病,有时甚至限制了其应用。有资料表明,接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出现严重肌肉症状的发生率〈0.1%,且与剂量相关,但有肌肉疼痛者高达7%。即使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正常,他汀类药物也可引起多种肌肉症状:16.3%患者反映有他汀类药物引起的不适症状,其中以疼痛和僵硬最为常见。PRIMO研究(Pr6diction du Risque Musculaireen Observationnel,肌病危险因素观察)发现,他汀类药物的肌肉症状发生率为10.5%,平均出现在使用药物1个月后。在有肌肉症状者中,38%的患者日常活动受限,4%的患者卧床或不能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他汀类药物的毒、副作用问题非常严重。近年来国外研究报道,辅酶Q10在预防及缓解他汀类药物的肌肉毒性方面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三种他汀类药物的抗炎机制。方法角叉菜胶致大鼠背部气囊滑膜炎模型,测定渗出液液体量,渗出液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中CRP、MDA含量。结果他汀类药物能明显减少渗出液体量,降低灌洗液中WBC、CRP、MDA含量和血清中CRP、MDA含量。结论他汀类药物抗炎机制与抑制炎性因子的渗出、降低CRP含量及消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临床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他汀类药物所致肌病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及肾功能变化。结果: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6~71岁,平均(49±19)岁,>60岁为3例。7例患者中有3例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如下:阿托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20mg/d;辛伐他汀20mg/d。4例患者为他汀类和非诺贝特或维生素E烟酸酯联合应用如下:阿托伐他汀10mg/d(非诺贝特200mg/d;普伐他汀20mg/d(非诺贝特200mg/d;辛伐他汀20mg/d(维生素E烟酸酯0.2g,3次/d;阿托伐他汀20mg/d(维生素E烟酸酯0.2g,3次/d。7例患者在用药后5d至26个月均出现血清CK明显升高(377~910U/L)。此外,1例出现肌痛,4例出现肌无力,1例出现SCr和BUN升高(分别为340.6μmol/L和50.1mmol/L)。结论:他汀类药物可致肌病,临床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及血清CK升高。高龄以及他汀类药物和非诺贝特或维生素E烟酸酯联用可能增加肌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是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药物,其主要通过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但现有证据包括ASCOT、PRINCE、CARE及REVERSAL等研究均提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效应,尤其可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因而,抗炎效应也是其重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之一.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凝等心血管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对离子通道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代民  刘志华 《中国医药》2008,3(5):314-315
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药物之一。最初认为他汀类药物是通过抑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来干预心血管事件,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然而,近年来临床和基础实验提示,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不仅局限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而且还包括急性保护作用,已有的证据提示这种保护作用是独立于降低胆固醇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阿托伐他汀 (atorvastatin, Ato) 属于他汀类调血脂类药物.许多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AD的患病风险[1],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另有很多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有不依赖于其降脂作用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2-3].他汀类药物防治AD的机制除了与降低血清胆固醇有关外,可能还涉及其他许多机制:如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减少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从而改变淀粉样蛋白前体代谢途径,使β-淀粉样蛋白生成减少[4];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甲羟戊酸的合成,来抑制载脂蛋白E分泌,进而阻止老年斑块的形成[5];此外,他汀类药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Rho/Rho激酶信号转导通路有关[6-7],如能明确该部分机制则至少可部分解释他汀类药物调脂作用以外的更广泛的药理活性.他汀类药物除抑制甲羟戊酸 (mevalonic acid, MVA) 合成,从而阻断角鲨烯生成胆固醇的体内过程外,还可抑制类异戊二烯如焦磷酸法尼基 (FPP) 和焦磷酸栊牛儿基栊牛儿基酯 (GGPP) 的生成.本实验拟从阿托伐他汀是否通过影响Rho-GTP蛋白的活性间接促进神经元树突发育的作用,为抗脑衰老及临床老年性痴呆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他汀类药物进行了诸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明确了他汀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之外的心血管系统多效性作用,从而促进了他汀类药物在缺血和非缺血性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7.
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他汀相关性肌病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致命性横纹肌溶解,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肌肉毒性进行整理分析和综述,探讨他汀相关性肌病的临床表现、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以促进他汀类药物的合理用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降低LDL-C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药物。但是,不同个体对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反应不同;导致差异的关键因素是他汀类药物在肝脏代谢和转运的遗传特性不同。特别是参与他汀类药物肝脏代谢的关键性转运蛋白如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由SLCO1B1基因编码)以及乳腺癌抑制蛋白(BCRP)的基因多态性可影响他汀类药物的血浆及肝脏浓度,从而影响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他汀类药物在肌病风险或在降LDL-C的能力方面如发生变化,均会改变这类药物临床应用时的效益风险比,而且还会影响以开发新治疗为目的临床试验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他汀类药物在我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可能原因。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204例为研究对象,统计疾病的年龄分布,他汀类药物在各年龄段的使用情况,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种类、剂量、首次使用时间,他汀类药物在并发疾病、费别、医师等的使用情况。结果 204例TIA患者,入院后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是79.4%,TIA在61~70岁发病率最高,他汀类药物在51~60岁发病患者中使用率最高;使用的他汀类药物是阿托伐他汀钙和瑞舒伐他汀钙,20 mg阿托伐他汀钙和10 mg瑞舒伐他汀钙使用最多,40%患者入院当天给予他汀类药物,87.3%的患者在入院72 h给予;TIA并发高血压的比例最高,用药情况也最好,用药率占87.1%;市医保人员患病率高,新农合患者用药率最高(93.7%);医师用药率最高为100%,最低为50%。结论 TIA患者他汀类药物服药率未达到指南要求,服药剂量和时间不统一,年龄、费别、并发疾病及医师因素对他汀类药物使用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许妙红 《中国药业》2013,22(11):82-8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12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这3种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血脂状况,也降低了冠心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应在对冠心病患者做好各方面护理干预的前提下,积极有效地加强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